Ⅰ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的景區建設
從2000年開始以石評梅展館為主線,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先後投資數千萬元,對展館古建築群落和配套工程進行修繕,並在2002年2月20日石評梅女士誕辰100周年,舉行了試開放儀式,石評梅展館免費對外開放。正式接待受教育者和遊客,收到良好經濟和社會效應,累計受教育者以達到十餘萬餘人次。
通過近年來的不斷建設,景區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具備開展國防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休閑度假、觀光旅遊,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好去處。
評梅景區現有對外開放景點有石評梅紀念館、石家花園、關帝廟、觀音庵、水上樂園等。 建於80年代初,1995年「石評梅紀念館 」就被授予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榮譽;1999年被授予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的榮譽; 2008年被授予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榮譽。彭真委員長和王森浩省長於八十年代親筆題寫了「石評梅 紀念館」、「高君宇、石評梅展覽」。
紀念館分為三個展室:
第一展室以「尋求真實生命的戰士」為題,從參加反帝、反軍閥活動,從事女權運動,文學創作教育、教學等諸多方面生動介紹了評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並用濃墨重彩祥盡講述了她與高君宇聖潔凄婉的愛情故事;
第二展室以「親情、鄉情、友情」為題講述了評梅與故鄉,與友人那些娓娓動聽的故事,從另一方面謳歌了評梅高尚人格和那顆善良的心;
第三展室以緬懷評梅為題,以告慰英靈,啟迪後人;
石家花園, 是陽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雍正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建築面積一萬余平方米(主宅)。院中有窯洞65眼,起脊房112間,院中建一玲瓏剔透的小花園,石家花園因此得名。
坐落在村南口西山坡上,為古建築磚木結構,僅住宅面積1萬余平方米,院中窯洞65眼,起背房112間。主宅院多,門多,台階多有70餘組400餘級台階似珍珠般把21個小院串聯在一起,使大院格局變化有序活而不亂;此院牆高院大,高樓門,深門洞,神秘摸測的通道;屋面是清一色的硬山式 石雕,磚雕,木雕三雕藝術精美絕倫;院中有園情趣依然。
石家花園的建築特點:
一、選址講究:石家花園,坐落在村南口西山坡上,坐西向東,背山面水,既可防風沙之侵蝕,又可納朝陽之瑞氣,既可疏宅第之污積,又可受泊水之潤澤。大院終年陽光燦爛;
二、呈階梯式布局:石家花園建於半山坡。從進院第一台階算起,要登76級台階才能到達大院最上面的正屋。大院由一組組小院組成,這些小院依山就勢,鱗次櫛比,氣勢恢弘;
三、院多、門多、台階多:石家花園主宅,由21個小院組成,大院有前後大門9座。小院間由72道過門相連。院中有院,院上有院。72道過門一開,院院相通,撲朔迷離如入迷宮;72道過門一關,個個小院自成一統,十分幽靜。70餘組300餘級台階似珍珠般把21個小院串在一起,使大院格局變化有序,活而不亂;
四、天井在中,四周合圍:石家花園,牆高院大,高門樓深門洞,其中的小院多為三進或兩進的三合、四合院。每個小院正面月台上為一明兩暗的窯洞三眼,月台下配以左右陪房。小院間有寬窄不一或彎或直的通道,曲徑通幽神密莫測;
五、屋面清一色的硬山式:石家花園,不論是寬大敞亮的過廳、倒座還是軒峻壯麗的前瞻、門樓,或是小巧別致的書房、綉樓、,其屋面為清一色的硬山式,充分顯示了明清時北方民居的建築特色;
六、「三雕」藝術精美絕倫:進入花園如進了藝術的殿堂。800餘件精美的石雕、磚雕、 木雕作品設計寓意深刻,造型翩翩如生,雕刻敲奪天工,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
七、文人墨寶畫龍點睛:石家花園有許多匾額、楹聯點綴其間。「急功好義」、「樂善好施」、「福萁延疇」、「爽挹西山」等抬頭俯首皆可映入眼簾。這些墨寶無疑提高了這些民居的文化品位,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八、院中有院,情趣盎然:石家花園大院中專辟一處建有書房、綉樓、魚池、假山,又配以小橋、流水、翠柏、鮮花,專供家人休憩、讀書、撫琴、賞花,真是「院中有院,情趣盎然」; 觀音庵建在虎岩壁山崖上,崖托庵,庵依崖,典雅瑰麗,雄奇秀麗。觀音庵正殿不知建自何代,院中牌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靈官殿與送子觀音殿建於道光四年。觀音庵庵小佛眾,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觀音庵「三修」而成。正殿「背山環水倚懸崖石洞上」,「據一村名勝創建久遠,不知仿自何代」,這是一修。當年,正殿前「道路蠶從林木陰翳」,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前1816 年)石君生寶(石氏七世祖之一)自籌資金建石坊一座,這是「二修」。八年後,即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 年),村民集資獻地南立其閣,即靈官殿與送子觀音殿。同時於「山門外仄纏綿砌石欄以圖經久」,這是「三修」。 至此,一座端莊峻秀、精巧別致的觀音庵便懸於虎岩壁上。
觀音庵
佔地面積不大,主體建築為「三殿一坊」。正殿建在離地面十餘米高的峭壁上。殿依著崖,崖托著殿,氣勢非凡。正殿實際上是一個拱券式窯洞,但窯洞頂部卻建成硬山式屋面。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進深兩間一間為前檐部分一間為殿堂,空間不大但結構嚴謹。殿中神台恰好建在一個天然山洞的洞口上。山洞原本很深,解放初開山採石已將山洞毀壞。正殿中供奉正觀音及善財童子和龍女。靈官殿與送子觀音殿同處一閣,閣的下層一殿三用,又是山門,又是靈官殿,又是過門。殿為拱券式窯洞,窯洞的西牆出木結構垂花前檐,前檐頂部三脊四獸,檐下為觀音庵的山門;窯洞北牆又開一通向正殿的過門,過門上方有磚制仿木結構的垂花前檐,前檐上耍頭,飛椽、禧椽應有盡有,設計華麗做工精緻。窯洞東牆根正沖山門有一神台,神台上坐著一位凶神惡煞,這便是道教有名的護法神將王靈官。閣的二層為送子觀音殿。此殿為起脊房,屋面五脊六獸。殿不大神卻不少,神台上,中間為送子觀音,兩邊為眼光菩薩和痘症聖母。神台下左右各立送子娘娘和老照爺。閣在下院,正殿在上院。上下院以台階相連。台階中段建一石坊。石坊結構簡潔明快卻十分精緻,頂部為一石雕,瓦楞滴水樣樣俱全,橫額鑲有磚雕刻,正面四字為「慈雲普蔭」,背面是「神功永著」。整個觀音庵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典雅瑰麗,雄奇靈秀,真不失為一個祈福禳災的好去處。
Ⅱ 誰能告訴我目前我國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村共有幾批了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目錄
共有四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Ⅰ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Ⅱ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Ⅲ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通常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起公布。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個鎮;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個鎮;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個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評選依據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進行。
根據各地評選推薦,截止2007年5月,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先後公布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85座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72座。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Ⅰ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
2、江蘇省崑山市周庄鎮
3、江蘇省吳江市同里鎮
4、江蘇省蘇州市角直鎮
5、浙江省嘉善縣西塘鎮
6、浙江省桐鄉市烏 鎮
7、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
8、重慶市合川縣淶灘鎮
9、重慶市石柱縣西沱鎮
10、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浙江省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宏村
7、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10、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Ⅱ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河北省蔚縣暖泉鎮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3、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
4、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
5、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
6、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
7、江蘇省姜堰市溱潼鎮
8、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
9、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
10、浙江省紹興縣安昌鎮
11、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
12、浙江省象山縣石浦鎮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
14、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16、河南省淅川縣荊紫關鎮
17、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
18、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鎮
19、湖南省龍山縣里耶鎮
20、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
21、廣東省吳川市吳陽鎮
22、廣西靈川縣大圩鎮
23、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
24、重慶市江津市中山鎮
25、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26、四川省邛崍市平樂鎮
27、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
28、四川省閬中市老觀鎮
29、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
30、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
31、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
32、雲南省祿豐縣黑井鎮
33、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
34、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2、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
3、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4、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5、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6、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
7、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8、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9、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10、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
1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
12、江西省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
13、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
14、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
15、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
16、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
17、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
18、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
19、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
20、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
21、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
22、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23、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
24、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Ⅲ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1. 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
2. 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3. 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4. 黑龍江省海林市橫道河子鎮
5. 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
6. 江蘇省高淳縣淳溪鎮
7. 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
8. 江蘇省東台市安豐鎮
9.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東浦鎮
10. 浙江省寧海縣前童鎮
11. 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
12.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
13. 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
14.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15. 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風景區上清鎮
16. 河南省社旗縣賒店鎮
17.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鎮
18. 湖北省監利縣程集鎮
19. 湖北省鄖西縣上津鎮
20. 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
21. 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
22. 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23. 廣西壯族自治區昭平縣黃姚鎮
24. 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興坪鎮
25.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
26. 重慶市北碚區金刀峽鎮
27. 重慶市江津市塘河鎮
28. 重慶市綦江縣東溪鎮
29. 四川省雙流縣黃龍溪鎮
30. 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仙市鎮
31. 四川省合江縣堯壩鎮
32. 四川省古藺縣太平鎮
33. 貴州省黃平縣舊州鎮
34.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
35. 雲南省劍川縣沙溪鎮
36. 雲南省騰沖縣和順鎮
37. 西藏自治區乃東縣昌珠鎮
38. 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
39. 甘肅省永登縣連城鎮
40.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4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惠遠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
2. 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3. 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
4. 河北省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
5. 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6.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7. 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8. 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9.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
10.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村
11.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明月灣村
12. 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
13. 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
14.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
15. 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16. 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屏山村
17. 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18. 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19. 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20.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
21. 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
22. 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
23.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
24.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25. 湖南省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26. 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
27.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
28.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29. 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
30.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31.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
32.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辦事處高山村
33. 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
34.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肇興寨村
35. 雲南省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
36. 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北京市密雲縣古北口鎮
2.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
3.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大社鎮
4.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
5.山西省澤州縣大陽鎮
6.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王爺府鎮
7.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多倫淖爾鎮
8.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9.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
10.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鎮
11.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鎮
12.上海市南匯區新場鎮
13.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
14.江蘇省崑山市錦溪鎮
15.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
16.江蘇省海門市余東鎮
17.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
18.浙江省仙居縣皤灘鎮
19.浙江省永嘉縣岩頭鎮
20.浙江省富陽市龍門鎮
21.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
22.安徽省歙縣許村鎮
23.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
24.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25.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
26.江西省橫峰縣葛源鎮
27.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
28.河南省開封縣朱仙鎮
29.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
30.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
31.湖北省咸寧市汀泗橋鎮
32.湖北省陽新縣龍港鎮
33.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
34.湖南省望城縣靖港鎮
35.湖南省永順縣芙蓉鎮
36.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
37.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
38.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
39.海南省澹州市中和鎮
40.海南省文昌市鋪前鎮
41.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
42.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
43.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
44.重慶市銅梁縣安居鎮
45.重慶市永川區松溉鎮
46.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恩陽鎮
47.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48.四川省大邑縣新場鎮
49.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
50.四川省合江縣福寶鎮
51.四川省資中縣羅泉鎮
52.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
53.貴州省平壩縣天龍鎮
54.雲南省孟連縣娜允鎮
55.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鎮
56.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陳爐鎮
57.甘肅省秦安縣隴城鎮
58.甘肅省臨潭縣新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河北省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2.河北省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3.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4.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5.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6.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7.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8.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9.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10.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11.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南屏村
12.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13.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14.福建省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15.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16.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17.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18.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19.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20.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21.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22.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23.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24.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25.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村
26.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27.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28.四川省漢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29.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30.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31.貴州省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32.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 (樓上古寨)
33.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34.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35.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
3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Ⅲ 陽泉市小河村什麼時候廟會
農歷四月初八和六月初八為冠山傳統廟會。屆時,香客、遊客絡繹不絕,商貿活動,氣象內興容隆。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鄉人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冠山廟會日漸演變為文化盛會。20世紀80年代後期至本世紀初的十數年間,曾先後舉辦戲劇調演、歌手大賽、民間剪紙及書法、美術、攝影展覽,以及賽詩會、青春舞會、八音會等。為此,《人民日報》曾以《平定把傳統廟會辦成文化廟會》為題予以報道,從而使冠山這座文化名山聲名遠揚,成為人們嚮往的游覽勝地。
Ⅳ 小河村的簡介
小河村隸屬於山西陽泉市郊區義井鎮,位於城鄉結合部,距市中心僅4公里,北與白羊墅火車站相距一公里,南與太舊高速公路平定出口相距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上世紀70年代,因河水乾涸斷流,出現水荒,吃水困難,遂動員全村力量挖地道打井,歷十幾年而成,建成我國北方地區罕見的逾七百多米的斜井,不僅滿足全村人畜地用水,還可支援陽泉電廠用水,更留下了一段
蔚為壯觀的地道斜井,成為小河村又一道旅遊的亮麗的風景線。
小河村有較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文物資源,還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石家花園、石評梅紀念館、關帝廟和觀音庵,石家花園始建於清雍正年間,距今已有270年歷史。建築面積一萬余平方米(主宅)。院中有窯洞65眼,起脊房112間,院中建一玲瓏剔透的小花園,石家花園因此得名。
小河觀帝廟始建於明崇禎八年,佔地約2千平方米,是典型的中軸對稱式建築,它左挹桃河,右繞泊水,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殿疊院錯落有致,古樸翳巍偉壯觀。廟中主要建築從下往上有戲台、廟場、端門及鍾鼓二樓,南北精舍,過門無梁殿及左右配殿、文昌殿、蟲工殿,最高處為武聖殿,俗稱正殿,這些殿宇有卷棚式、有硬山式、歇山式、均飛檐桃角、舒翼若飛,雕梁畫棟,巍峨壯麗,充分展示了我國建築文化及道教文化的燦爛風貌。 觀音庵建在虎岩山崖上,崖托庵,庵依崖,典雅瑰麗,雄奇秀麗。觀音庵正殿不知建自何代,院中牌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靈官殿與送子觀音殿建於道光四年。觀音庵閹小佛眾,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小河村是著名紅色作家石評梅女士的祖籍地,山清水秀,民風朴實,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文物古跡、文化遺產豐富,是陽泉市唯一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石評梅紀念館、石家花園、關帝廟和觀音庵已向遊人試開放。「地下水宮」(人造700餘米斜井)、陽泉第一師范和「石勒廟」正在整修,將逐步對外開放。
2003年首批被山西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發展旅遊事業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
Ⅳ 山西省太原市歷史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2003年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資源而聞名天下。太原積淀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傳為世界之最;始建於北齊、毀於元末明初的蒙山大佛,堪與巴米揚大佛和樂山大佛相媲美!此外還有隋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跡。 歷史發展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2]「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只要來過太原的人,都會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之中。 太原形勝在晉祠,太原靈脈在晉祠。「叔虞百里,居之河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薰。天子無戲,唐有其君。」這是南北朝時期流落北國的大詩人庾信寫的一首《成王刻桐葉贊》。詩中描述的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桐葉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叔虞施政有方,國富民強。叔虞傳位於其子燮父,改國號為「晉」,這便是晉國的由來。 因為在上古時代,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國,隋末起兵於太原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奪得天下以後,把新興的國家命名為「大唐」,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後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太原,是我國北方的文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交舊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十萬年之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義井和東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又告訴我們,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殷商時太原為古國北唐,考古學家曾在太原許坦村一帶,發現了商代的文化遺址,定名「許坦型文化」。史傳太原的肇始者台駘,因治理汾水、開拓了太原盆地,被尊為「汾水之神」。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 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晉陽古城在戰國初期,曾做過趙國的都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設置了太原郡,郡治晉陽。漢代並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並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已成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南北朝時,晉陽又是東魏和北齊的「別都」,始終保持著「霸府」的地位。隋代,太原是全國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僅次於長安和洛陽。強盛的唐王朝發祥於太原,因晉陽古有唐國之稱,李淵父子定都長安後,遂以「唐」為國號。唐朝初期的幾位帝王曾數次擴建晉陽城,並相繼封其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於舉國,傳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趙光義滅北漢,焚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一座歷經1476年悠久歷史的古城遭到徹底破壞。三年之後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晉陽北四十餘里的唐明鎮重新崛起,嘉祐四年,設太原府治。金、元時代,太原城飽經戰亂。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為晉王於太原,遂因此擴建太原城,成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明、清兩代,太原經濟迅速發展,其礦業、商業、手工業,對全國的經濟影響很大,有「晉商執全國牛耳」之譽。
Ⅵ 小河村的介紹
小河村隸屬於山西陽泉市郊區義井鎮,位於城鄉結合部,距市中心僅回4公里,北與白羊墅火車站答相距一公里,南與太舊高速公路平定出口相距8公里小河村佔地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640餘畝,現有662餘戶,純家人口1245人,非農人口1100 人,1993年步入小康村行列,2006年經濟總收入3600萬元,人均收入3800元。小河村群山環境、依坡建村、小河穿村而過。山勢高差使小河村的建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山村街巷結構得以保持,許多古建築依然保留,一派古村落氣象,山清水秀,民風淳厚,素有禮儀之鄉美稱。保持完整的石家花園,堪稱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典型的代表了小河村歷史文化名村的價值和品味。
Ⅶ 有關山西的歷史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一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 張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恆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歷史名人
關羽、狄仁傑、裴度、衛青、霍去病、裴秀、羅貫中、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柳宗元、元好問、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傅山等。
史前(3人):堯、舜、禹
先秦(26人):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荀況(荀子)、趙雍
漢魏(15人):衛青、霍去病、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
兩晉十六國(22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
南北朝(18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
隋唐(57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彥遠、呂岩、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
五代(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32人):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
Ⅷ 陽泉市小河村的中心經緯度是多少呀
發射一炮
Ⅸ 山西的歷史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雲岡石窟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遙(第二批)、祁縣、新絳、代縣(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第一批)、山西省臨縣磧口鎮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鎮 (第三批)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第一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 張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第三批)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五台山、恆山、黃河壺口瀑布、北武當山、五老峰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山、交城龐泉溝、寧武蘆芽山、陽城莽河、五鹿山
【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壺口瀑布、寧武萬年冰洞、五台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
【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博物院
歷史名人
關羽、狄仁傑、裴度、衛青、霍去病、裴秀、羅貫中、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柳宗元、元好問、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傅山等。
史前(3人):堯、舜、禹
先秦(26人):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荀況(荀子)、趙雍
漢魏(15人):衛青、霍去病、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
兩晉十六國(22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
南北朝(18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
隋唐(57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彥遠、呂岩、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
五代(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32人):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