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外國的歷史是用什麼紙

外國的歷史是用什麼紙

發布時間:2021-03-02 08:45:29

㈠ 古代西方用什麼記載歷史紙被發明以前,中國先用甲骨

古人結繩記事。後來把符號化的文字刻在甲骨上扔進火堆里燒,根據裂紋來內占卜。後來冶金技容術發達,開始在青銅器上刻一些文字用來祭祀。文字的載體根據歷史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從甲骨到青銅,到竹簡、布帛,再到紙張,到現在的電子書。在紙被發明以前,西方用羊皮卷。

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外國是怎麼造紙的

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我國一般是用竹簡記錄文字,而外國一般使用羊皮紙、貝葉以及莎草紙等載體記錄文字。造紙術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這不僅僅為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文化財富,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其實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的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的先驅,蔡倫只是對以往的技術進行了改善,從而發明了造紙術。

03、古埃及的莎草紙

很明顯,莎草紙就是對莎草進行簡單加工製作而成。因為莎草紙的成本很低,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技術並流行於歐洲。但是隨著中國的造紙術不斷流傳,各國人民漸漸地不再使用莎草紙。

㈢ 【歷史】這是什麼紙

象糞紙

象糞紙登大雅之堂不少斯里蘭卡政要和商人在與外國客人見面版時,會很客氣地呈上一張名片,權並特意強調我的名片是由大象的糞便製成的。聞一聞,非但不臭,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清香,斯里蘭卡的大象孤兒院曾為堆積如山的大象糞便頭疼不已,而如今,這些大象糞便被造成精美的「象糞紙」,並成為斯里蘭卡的國禮。

㈣ 在中國發明紙張之前 外國用什麼東西記錄歷史

石板上刻畫,結繩記錄,後來發展到獸皮上刻劃。

㈤ 歷史研究報告用什麼紙寫

那最好用上面有你校名稱的紙寫。

㈥ 古代西方用什麼記載歷史紙被發明以前,中

公元3到13世紀,歐洲各國普遍使用羊皮紙書寫文件,從公元前2世紀起,羊皮紙與紙莎版草紙同時被普遍使權用。14世紀起逐漸被中國的紙所取代,但仍有些國家使用羊皮紙書寫重要的法律文件,以示莊重。都有使用石板,木板和黏土板的國家

㈦ 轉帖:古希臘用的是什麼紙

最早應該沒有紙吧。最早有泥板(濕的時候刻上字,然後曬干),有石刻、木刻、金屬等等書寫載體。後來借用羊皮紙,這種書就叫羊皮書。
羊皮書,用羊皮紙或羔皮紙作材料製成的最原始的一種圖書。亦稱羊皮文稿。從 15世紀中期起,被紙張製成的印本書取代。現代仍有極少量特殊用途的羊皮書。
用羊皮紙或羔皮紙作材料製成的最原始的一種圖書。亦稱羊皮文稿。由古代中東地區的帕加馬人發明。羊皮書即由拉丁文「帕加馬」轉意而成。傳說在帕加馬帝國的歐邁尼斯二世(公元前197~前159)時期,帕加馬人因埃及人停止供應紙莎草紙而被迫發明羊皮紙。羊皮紙取材於綿羊、山羊、羚羊之皮去薄製成。後出現的羔皮紙是用小牛或其他動物的皮精製而成,質地比羊皮紙好。西方學者認為羊皮書產生於公元前 8世紀左右。已知較早的羊皮書卷是公元前6 ~ 前4世紀成書的《波斯古經》。全書21卷,約35萬字。羊皮書最初是書卷型。公元 2~4 世紀逐漸演變為書本型。由於它較紙草書卷更耐用和保存,在 4世紀時最終取代紙草書卷,成為手抄本的標准形式 。從 15世紀中期起,被紙張製成的印本書取代。現代仍有極少量特殊用途的羊皮書。
因為沒有適合永久甚至是比較長久地保存的書寫工具、載體,古希臘的很多學者的作品都無法很好地流傳,大都已經失傳,他們的大多數著作在今天都已經遺失,而少數保留下來的著作的真實性也經常受到質疑。亞里士多德的作品在歷史上就曾遭遺失而又重新尋獲數次,一般認為目前保留下來的作品數量只有全部原始作品的五分之一的而已。

㈧ 歷史有什麼紙

中國古代著名的紙張種類
漢代:子邑紙。
唐代:硬黃紙,以黃櫱染成,薛濤紙,
宋代:餘杭山由拳村藤紙,富陽小井紙,赤亭山赤亭紙[1];澄心紙,匹紙,長三至五丈,藤白紙,鵠白紙,蠶繭紙。
元代:紹興彩色粉箋,蠟箋,黃箋花箋,羅紋箋,江西觀音紙,清江紙。
明代:連七紙,觀音紙,榜紙,大內細密灑金五色粉箋,印金花五色箋,瓷青紙,吳中灑金紙,松江譚箋,涇縣連四紙,高麗蠶繭紙等。
清代:竹料連四紙,倭子紙,毛邊倭子紙,清水連四紙,古色連四,紙本色毛邊紙,各色毛邊紙,香色蘭邊連四紙,連四抄紙,方白攣紙,錦紙,蠟花紙,呈文紙,山西紙,西青紙,青紙,裱料紙,白榜紙,紅黃色榜紙,方高紙,官青紙,宮箋紙,粉箋紙, 桑皮紙,翠白榜紙,衢紅紙,朱沙箋紙,小青紙,台連紙。

唐宋以後的名紙
1、宣紙:因產於宣州而得名。唐以前開始製造,開始以檀樹皮為原料。宋元以後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數種原料製作。宣紙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搓折無損,利於書寫繪畫,墨韻層次清晰,有獨特的滲透,潤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著色,能呈現出明顯的書畫虛實相同的獨特風格,寫字骨神兼備,作畫墨韻生動。另外它還耐老化,防蟲蛀,耐熱耐光,適合長期保存,有「千年年美紙」,「紙中之王」的美稱。宣紙根據其加工不同可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紙又叫生紙,生產後直接使用,吸水性,潤墨性強,強用於潑墨畫,寫意畫。筆觸層次清晰,干,濕,濃,淡,變幻多端。熟宣紙,以生宣紙經過礬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礬宣。經過加礬,砑光,拖漿,填粉,深色,灑金,加蠟,施膠等工序而製成,作書畫不易走墨暈染,適宜於畫工整細致的工筆畫和寫楷隸書。此紙久 後會漏礬脆裂。唐朝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紙都是熟宣紙。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種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寫字或作畫,墨色洇,散較緩,適用於書寫小幅屏條,冊頁或用作兼工帶寫的繪畫。 宣紙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為棉料,凈皮,特種凈皮三大類;按尺寸分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規格;按厚度分有單宣,夾宣,二層,三層,四層幾種。最薄型的宣紙是特製的,主要用於拓片,拷貝,印刷古籍,裝幀印譜;品名有棉連,扎花,羅紋,龜背紋,蟬翼等。

2、薛濤箋:唐末五代名紙。是一種加工染色紙,因為由薛濤創制,所以得名。薛濤,唐長安人,幼年隨父親宦居四川,後父逝,淪落風塵成為樂妓。她善作詩填詞,感當時紙幅太大,親自指導工人改制小幅紙。因用薛濤宅旁浣花溪水製成,因而又稱「浣花箋」。相傳薛濤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紙面上加工製成彩箋。這種紙色彩斑讕,精緻玲瓏,又稱「松花箋」。後歷代有仿製。

3、水紋紙:唐代名紙,又名「花簾紙」。這種紙迎光看時能顯示除簾紋外的透亮的線紋或圖案,目的在於增添紙的潛在美。製法有二:一為在紙簾上用線編紋理或圖案, 出於簾面,抄紙時此處漿薄,故紋理透亮而呈現於紙上;其二為將雕有紋理或圖案的木製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強子壓在紙面上,猶如現在通用的證卷紙,貨幣紙的水印紋。明楊慎《丹鉛總錄》雲:「唐世有蠲紙,一名『衍波箋』,蓋紙紋如水紋也。」

4、澄心堂紙:南唐時徽州地區所產宣紙,薄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有的五十尺為一幅,從頭到尾,勻薄如。南唐後主李煜特別喜愛這種紙,特意用自己讀書批閱奏章的處所——澄心常來貯藏,供宮中長期使用,所以稱「澄心堂紙」,後世視為藝術瑰寶。

5、謝公箋:這是一種經過加工的染色紙,為宋初謝景初(1019-1084)創制,因而得名。謝氏受薛濤造紙箋的啟發,在益州設計製造出「十樣蠻箋」,即十種色彩的書信專用紙。這種紙色彩艷麗新穎,雅緻有趣,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十種 色,與薛濤箋齊名。

6、高麗紙:又名韓紙,高麗貢紙。古代高麗國(又稱高句麗,朝鮮)所產之紙。北宋陳 《負暄野錄》雲:「高麗紙以棉,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此紙多為粗條簾紋,紙紋距大又厚於白皮紙,經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時我國書寫所用高麗紙,大部分是桑皮紙。清乾隆時我國有仿製的高麗紙。

7、金粟箋紙:宋太祖趙匡胤提倡佛教,全國印經之風盛行,為適應這種需要,當時歙州專門生產一種具有濃淡斑紋的 經紙——硬黃紙,又名蠟黃經紙,或稱金粟箋。金粟寺在浙江海鹽金粟山下,因寺內抄經需紙特多,故紙名「金粟箋」。它的特點是質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麗,壽命很長,雖歷千年,猶如新制。

8、白鹿紙:古紙名。《至正直紀》:「世傳白鹿紙乃虎山寫 之紙也。有碧,黃,白三品,白者瑩澤光凈可愛,且堅韌勝江西之紙。趙松雪用以寫字作畫,闊幅而長者稱白 ,後以白 不雅,更名白鹿。」

9、玉版紙:古代名紙。一種潔白堅致的精良箋紙。宋黃庭堅《豫章集,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詩:「古田小箋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費著《蜀箋譜》:「今天下皆以木膚為紙,而蜀中乃盡用蔡倫法,箋紙有玉版,有貢余,有經屑,有表光。」《紹興府志》:「玉版紙瑩潤如玉。」 元,明,清以來,造紙原料及生產技術都有了很大突破和發展,出現了許多精品,成為可供人觀賞珍藏的藝術品。 明代生產的「宣德貢箋」,在製作技藝上較為湛。這種加工紙有許多品種,如五色粉箋,金花五色箋,五色大簾紙,磁青紙等。明代還仿製了唐代「薛濤箋」和宋代「金粟經箋」。這種仿製紙中加雲母粉,紙面露出光亮耀眼的顆粒,這是明代人的創新。明代江蘇蘇州一帶有一種灑金箋也名重一時。 清代以來仿製加工的紙品種更多,尤其康熙,乾隆年間(17-18世紀)的製品最為精細,且有傳世紙品留存。乾隆年間仿製的「澄心堂紙」,這種紙多為斗方式,紙質較厚,可分層揭開,多為彩色粉箋,還繪以泥金山水,花鳥等圖案,紙上均有長方形隸書小朱印,印文為「乾隆年仿澄心堂紙」,紙料為皮料。清仿「薛濤箋」,是一種長方形粉紅小箋,印有長方形小印,印文「薛濤箋」,多用於信紙。乾隆年間又仿製「金粟 經紙」,乾隆帝喜用此紙寫字,又用此紙印《波羅蜜多心經》。有些內府的名畫也用此紙做「引首」,故宮博物院尚有保存。乾隆時期還仿製元代名紙「明仁殿紙」,如「清仿明仁殿畫如意紋粉蠟箋」,紙上用泥金如意雲紋,紙厚,表面平滑,紙質勻細,纖維束甚少,屬桑皮紙。這種紙兩面均有精細的加工,背面有黃粉加蠟,且以金片灑之,紙的正面右下角陽文「乾隆年仿明仁殿紙」隸書朱印。此紙為內府庫 品,造價極高,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清代除仿製古名紙外,還有一些創新的產品。如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的「梅花玉版箋」,紙為斗方式,皮紙,紙表加以粉蠟,再用泥金或泥銀繪以冰梅圖案,有方形「梅花玉版箋」朱印。這種紙創於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復制盛行,薄於仿明仁殿紙。 清代還新創「五色粉蠟箋」。這種粉蠟箋始於唐代,是以魏晉南北朝時的填粉和唐代的加蠟紙合二成一的加工紙,成為多層粘合的一種宣紙,具備粉紙及蠟紙的優點。底料的皮紙,施以粉加染藍,白,粉紅,淡綠,黃等五色。加蠟以手工捶軋砑光,稱為「五色蠟箋」。有的在紙面上用膠粉施以細金銀粉或金銀箔,使之在彩色粉蠟箋上呈金銀粉或金銀箔的光彩,稱「灑金銀五色蠟箋」;有原用泥金描繪山水,雲龍,花鳥,折枝花等圖案,稱「描金五色蠟箋」。此紙防水強,表面光滑,透明度好,具有防蟲蛀的功能,可以長久張掛。書寫繪畫後,墨色易凝聚在紙的表面,使書法黑亮如漆。由於製作精細價高,故多用於宮廷殿堂書寫宜春貼子詩詞,供補壁用或作書畫手卷引首,室內屏風,多見於宮廷內府殿堂的書寫匾額及壁貼等,民間很少流傳。乾隆內府製作最精,也稱「庫蠟箋」。
明清以來還有一種新的加工紙,為砑花紙。紙料為上等較堅韌的皮紙,有厚有薄,圖案多以山水,花鳥,魚蟲,龍鳳,雲紋或水紋,也有人物故事或文字。此紙透光一看,能顯示一幅美麗的暗紋圖畫。故宮保存的「砑花蠟印故事箋」,用的是細簾紋皮紙,纖維交結勻細,紙厚,色以土黃為多,紙上砑有《赤壁賦》,《盧仝烹茶》等人物故事圖案的暗紋。繪畫風格均受宮廷繪畫的影響。紙的表面施粉,非常精細,很適於筆墨書寫。此紙加工方法為加粉染色,再把畫稿刻在硬模上,再以蠟砑紙,模上 示的花紋因壓力作用而呈現光亮透明的畫面。明清以來還製造羅紋紙,發箋,白雲母箋,各色雕板印花壁紙等。紙的加工工藝創造了染色,加蠟,砑光,施粉,描金,灑金銀和加礬膠等各種技術,人們以「片紙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來形容工藝的繁雜及艱苦。

明清時期我國造紙業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安徽的「宣紙」,江蘇的「粉蠟箋」,福建,浙江,陝西的「竹紙」,均為當時著名品種,並流傳到國外,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下面介紹幾種明清時期的書畫和習字用紙:
1、毛邊紙:這是一種竹紙。明末江西出產竹紙,紙質細膩,托墨吸水性能好, 適宜於寫字,又可用於印刷古籍。因明代大 書家毛晉嗜書如命,好用竹紙印刷書籍,曾到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並在紙邊上蓋一篆書「毛」字印章,人們習慣稱這種紙為「毛邊紙」,並沿用至今。現在我國南方產竹的地方均有生產,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漚爛發酵,搗碎成漿,再添加適當的黃色染料,不施膠,手工竹簾抄造而成。毛邊紙質地細嫩,柔軟,韌性好,略帶蛋黃色,吸水性強,用於書寫,印刷,容易吸干墨水,字跡經久不變。較重的毛邊紙又稱為「玉扣紙」。江西橫江出產的仿毛邊紙又稱為「重紙」。現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帶用鹼法制漿,在竹簾絲網的圓網造紙機上造出,稱「機制毛邊紙」,這種紙的質地,外觀與手工造的毛邊紙均有較大差別。
2、元書紙:產於浙江省富陽縣一帶。用竹漿抄造。紙質較差,但吸水性好,呈蛋黃色。多用作小學生寫大小楷毛筆字練習本,有時也用作農村糊窗紙和加工成衛生紙。
3、連史紙:又叫「連四紙」,「連泗紙」,紙質較厚者又稱為「海月紙」。原產於福建省邵武,以及閩北地區和江西省鉛山縣一帶。採用嫩竹做原料,鹼法蒸煮,漂白制漿,手工竹簾抄造。紙質薄而均勻,潔白如羊脂玉,書寫圖畫均宜,多用來製作高級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箋,扇面原紙等。相傳是福建邵武連姓兄弟二人經過多年研製,精工抄造而成,因他們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㈨ 歐洲十八世紀貴族用什麼紙張記錄

18世紀的時候,造紙術已經傳到了歐洲,所以歐洲當時應該是使用紙張進行記錄,回這些紙張的材料應答該和中國的紙張是差不多的,在造紙術傳到歐洲之前,歐洲人使用其他東西進行記錄,但是這些東西的成本過高,所以也只有貴族用得起,所以在當時書籍的價格是很高的,因為成本很高,這也使得知識只能局限於貴族階層,無法向其他的人傳遞,然後來文藝復興的興起,事實上就和記錄材料的廉價有關系,如果不是有廉價的記錄材料,那麼知識根本無法傳遞到其他人,自然也就不會出現文藝復興,所以說造紙術對歐洲的影響是很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的發展,最終也影響歷史變遷。

㈩ 歐洲國家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紙的最古老的典籍是什麼即裝訂成冊的書是哪一部

紙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埃及人利用這種草製成的紙張,是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材料,曾被希臘人、腓尼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使用,歷3000年不衰。至8世紀,中國造紙術傳到中東,才取代了紙草造紙術

世界上最早的書籍,出現於我國商代,大約離現在3000年~4000年左右,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並容易得到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缺少合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用毛筆在上面寫字。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如果寫錯了,就用小刀颳去重寫,所以古代把刪改文章叫「刪削」,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今。現在的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冊」。編冊多用麻繩,也用絲繩(稱「絲編」)或皮條(稱「韋編」)。古書中提到的「韋編三絕」,說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為經常閱讀《易經》,把編簡的皮條都磨斷了三次。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現在表示書的數量的「冊」字,便是一個象形字,很像繩子把一根根簡編連起來的樣子

閱讀全文

與外國的歷史是用什麼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