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姜子牙怎麼死的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壽終正寢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專齊,都城營丘(今屬日臨淄市北)。姜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於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於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太公聽了,夜裡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
姜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後,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於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戰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
B. 姜子牙是怎麽死的
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臨淄市北)。姜尚東行到自專己的封地去屬,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於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於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太公聽了,夜裡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
姜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後,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於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戰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
C. 姜子牙是怎麼死的
據史書記載,姜太公活了139歲。為什麼他能活得那麼久、且有那麼大的智慧呢?據了回解,修煉的答人達到某個境界之後,可以開智慧,也可以延長壽命。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不但延長了壽命,還悟到了常人悟不到的宇宙真理,然後再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磨煉,最後終於成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豐功偉業。 因為太公的生平是如此的偉大、超常與不凡,可以說幾乎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所以齊人稱他為「天齊至尊」。道家則傳說他已經修煉圓滿升天成仙了。明代的《封神演義》中,更明確把他納入神仙之列。而歷朝歷代也都有人為他建立寺廟,以供後人瞻仰。
D. 姜子牙是怎麼死的,姜子牙活了多少歲
《史記》:「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
史記說姜子牙在出山前,「年老矣」,有兩種可能:1、當時人認為的年老和現在不一樣,可能就在四五十歲;二,姜子牙被齊國人神話,傳到太史公的時候,變成了出山就70對歲了(這是普遍的一種看法)。我們從一個側面也可以證明:姜子牙是在遇到周文王姬昌之後,才將女兒邑姜嫁給周武王姬發的。此時邑姜的年齡應該在十多歲(古代女子二十幾歲未嫁就是「黃金剩女」了),那麼姜子牙最多就50歲(已經頂天了)。而周武王姬發死的時候,邑姜所生周成王姬誦還是個小孩兒(由周公旦輔政)。由此可見,「興周滅商」這期間最多就十多年的事,那麼這時姜子牙60多歲。再加上姜子牙治理齊國這段時間,估計二十來年(《史記》沒有說明姜子牙治理齊國的時間,但有提到:「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按照史記普遍認為的姜子牙出山就70多歲,加上伐紂10餘年,那麼剩下的20來年就應該在治理齊國),這樣算的話:姜子牙實際上也就活個80多歲。
這是第一種推理,還有第二種推理:
再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尋找失落的年表》裡面推算出的年表看:
夏商周斷代工程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和《竹書紀年》(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亦稱《古文紀年》、《汲冢紀年》,於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被汲郡人盜發戰國時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發現。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里所說:「齊太公卒於周康王六年」對照得出:姜子牙死於公元1015年。
竹書紀年
也就是說:姜子牙出山前50歲(可能是40-50歲之間)+輔佐周武王10年+周成王在位22年+周康王在位6年。那麼姜子牙的實際年齡很可能在78-88歲之間。
E. 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是怎麼死的
看過《封神榜》的人肯定對姜子牙這個人物非常熟悉。在歷史上的確有姜子牙這個人,但對於他最後的結局卻並沒有詳細說明。有些記載中提到,姜子牙活到了110歲,但也有記載中說到姜子牙活到了139歲。按照這兩個說法,姜子牙必定是無病無災,安享晚年。
比起神話中將他塑造得無所不能,這樣的他反而更加親切。很多人都覺得姜子牙活的那麼久是因為養身之道。就跟後世的張三豐一樣,平日里在飲食和強身健體方面都有一套,再加上心態好,自然是長命百歲。
F. 姜子牙有沒有被封神 姜子牙最後是怎麼死的
封神完畢後姜子抄牙命襲中無福成正果,元始天尊知其赤誠、正直,他在麒麟崖上攻讀兵書40載,有才幹,精通六韜三略,所以派他下界順天道,助周家得主天下,享位極人臣之福。其間元始天尊賜姜子牙打神鞭,封神完畢之後,奉還此鞭,元始天尊念其封神有功,故而不收,並特許他可雲游眾神部,每去一處,該部正神暫時讓位,就是所謂的「太公在此,諸神迴避」,也有人說是「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子丁公姜伋繼位。
G. 姜子牙是怎麼死的
姜子牙是自然而終的。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
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
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
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H. 封神榜姜子牙 封神榜姜子牙怎麼死的
姜子牙本身就是一個傳說,因為年代久遠,關於他的很多生平事跡,都沒有被史書記錄,而對於他的出生地、身世等問題,說法也都不一致,導致姜子牙這個人變得愈發神秘莫測起來。比如《水經注》里說姜子牙是東海人,他是商末姜氏的後代,但姜氏所在地應該是陝西;《史記》對姜太公的出身也說得不清楚,司馬遷交代了「呂尚處士,隱海濱」,也沒有說明海濱就是他的出生地,太史公也只提到了,呂尚「嘗事紂」,交代了呂尚未輔佐之前的情況,並沒有清楚地提及到關於他的出生地。不過,綜合各家的說法,推測姜太公應該是出生在海濱。
因為周文王的一句「吾太公望子久矣」,大家就將姜子牙稱為太公望、姜太公、呂望,姜太公垂釣和登台封神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沒有輔佐周文王之前,姜太公跟普通人一樣,每天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發愁,他也混跡在田間地里,中年時期在朝歌賣過酒、賣笊籬、麵粉、販豬羊為生,很不幸地都虧本了,這人很沒有經商的頭腦。看起來笨拙的姜太公,心懷天下,還有「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即使他被自己的妻子馬氏嘲笑、挖苦,但是沒有磨滅他為之努力、奮斗的雄心。
身處亂世,姜子牙心裡對國事十分關注,他見紂王荒淫無道,自己四處游說諸侯也沒成功,乾脆就隱居渭水北岸一個叫做磻溪的地方,在這里潛心修行,安心鑽研治國之道,同時心繫天下。《史記》里也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姜太公年輕的時候,生活困窘,到了晚年隱居在渭水,並以直鉤垂釣,以吸引周文王。周文王在出遊之前,曾占卜過,卦顯示自己將會獲得一個能夠成就霸業的人才。
因此,當周文王出遊到渭水時,見到了這個釣台垂釣的老者時,說出:「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交談後發現果真如此,十分高興便帶著姜子牙一同入宮去了,姜太公不僅在軍事上卓有建樹,他幫助周朝滅掉了商朝,他還是個治國的能手,史書記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變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齊國變成了一個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大國。
這樣一位智者,在《封神榜》里被描寫為元始天尊的徒弟,他最後幫助周滅商之後,封賞諸神的時候並沒有封賞自己,而關於姜子牙是如何死的,史書上記載的是在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一共活了139歲。
I. 姜子牙怎麼死的
史書中只有姜尚活了110歲的一說但好象沒有姜子牙死亡的記載.不過小說<封神演義>中把姜尚說成是原始天尊的弟子,那可就成了永不死亡的神仙了.
姜子牙即姜尚,是東方夷人。他祖先在舜時當過一方的部落酋長,曾協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以地為姓,故又稱呂尚。夏以後,呂姓子孫繁衍分化,呂尚家窮了。呂尚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負的人。但在商紂王的殘暴統治下,他懷才不遇。為生計,他曾經在朝歌城裡宰牛賣肉,在孟津街頭開店賣酒。光陰似箭,一晃呂尚就成了七十多歲的老人,而抱負仍然不能實現。後來他聽說西方周文王思賢若渴,便來到陝西岐山腳下,渭水河邊。
關於呂尚遇文王的經過,《史記》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呂尚假裝在磻溪釣魚,期待著文王來臨。這一天,文王出土打獵,路過磻溪,見到正在垂釣的呂尚,兩人搭上話,越談越投機。呂尚滔滔不絕地談論著自己安邦治國的見解。文王無比欽佩,高興地說;「您正是我祖上太公亶父所盼望的聖人呀!」從此呂尚又得了個「太公望」的別號。文王與呂尚同車而歸,封呂尚為太師。另一種說,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圖反商,被崇侯虎發覺,報告給商紂王。紂王大怒,把文王抓起來關進夢里(今河南湯陰縣北)。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閎夭知道呂尚很有本事,請他來,三人商議出一條妙計:搜尋美女、駿馬、珍寶獻給紂王,表示周對商的「忠誠」。貪婪的紂王果然中計,釋放了文王。文王回國後拜呂尚為師。
呂尚給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傾商政」。商紂王貪酒好獵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獵,爭取人心。商紂王肆意壓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則實行「裕民」政策,即有節制地徵收租稅,使人民有些積蓄,發生努力生產的興趣。商紂王招誘奴隸,引起其它小國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條「有亡(奴隸逃亡)荒(大)閱(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隸逃亡就大搜索,「誰的奴隸歸誰,不許藏匿逃亡奴隸。這樣,大大提高了周在諸侯國中的地位。甚至虞、芮兩國之君為爭田地打官司,都願跑到周來解決,因為他們都承認周文王是「仁人」。天下諸侯聽說此事,都認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四十多國歸順了周。接著,呂尚替文王籌劃向周圍發展勢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國」、「伐邗」、「伐崇侯虎」,這些都見於《史記·周本紀》。周原甲骨中還有「伐蜀」、「征巢」的記載,可見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開拓疆土,勢力直達江漢流域。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歸周」,造成了包圍商的形勢,呂尚的計謀是成功的。
文王死後,武王繼位,尊呂尚為「師尚父」,即「師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呂尚輔佐武王代紂。出師前,卜龜兆,不吉利,又趕上風雨暴至,諸侯們都很恐懼,只有呂尚認識到機不可失,堅決勸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紂王措手不及,周滅掉了商。武王佔領殷都後,把紂王儲存在鹿台的錢和儲藏在鉅橋的糧散發給窮苦的百姓,並且為商朝的忠臣比乾的墓添加封土,還釋放了被紂王囚禁的箕子,從而深得民心。這些主張也大多出自呂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為有效地統治幅員遼闊的疆土,採取「封建親戚,以屏藩周」的政策。呂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淄縣)。呂尚赴齊國,走得很緩慢。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裡。店裡的人對呂尚說:「我聽說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您睡得這么安穩,大概不是赴國的人吧!呂尚聽罷,連夜起床登程。黎明時分,他來到營丘。正趕上萊國夷人進攻營丘,呂尚及時擊退萊人。這件事說明,呂尚雖然是開國元勛,但他沒有居功自傲,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呂尚治理齊國,能夠根據當地的情況,採取簡單適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條件開發魚鹽資源,發展工商業,使人民安居樂業,使周朝在東方的統治得到了鞏固。
統觀呂尚的一生,他算得上商未周初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J. 姜子牙是怎麼死的
姜子牙是自然而終的。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最著,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作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為「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護佑神靈。
(10)歷史上的姜子牙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
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
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積極創造性。
這一用人路線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人才使用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
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