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妲己是怎麼樣的人
【簡介】
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貳』 歷史上的妲己是什麼樣的人
妲己[dájǐ],己姓,名妲,帝辛王後,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春秋戰國及其之前,稱呼女子為「名+姓」,稱呼男子為「氏+名」。妲己乃是難得一見的美女,紂王沉迷於妲己的美色,荒理朝政,對她言聽計從,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使商朝滅亡,最後被周武王所殺。世間有兩種說法一個是她天性壞,另一個是她被狐精附身。
關於妲己的種種記載及 傳說,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許多殷商時期的遺物,其中的玉器,銅器,尤其是龜甲與獸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與「卜辭」,使得我們對 周代以前歷史狀況的認識,遠較 孔子、司馬遷當時所能接觸的資料為多時,才對妲己和商紂王的真實面貌,有了接近事實的評估。「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義損善」。 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會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臉上抹灰!他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帝辛」。
帝辛性情剛猛,好自用,不喜聽人擺布,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侶,談不上言聽計從,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寵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權力,何以有蘇氏的一族人,始終就沒有能夠得勢呢?妲己的惡名是周人宣傳的結果。
帝辛三十餘歲嗣位,當時商朝開國已經六百年,國力雄厚。物阜民豐,帝辛血氣方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獸,神勇冠絕一時,而且能言善辯,還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 剛愎自用,於是憑豐沛的國力與自己過剩的精力,大舉向東南方發展,征服土地肥沃的 人方部族(今 淮河流域),從而拓地無算,國威遠播。帝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對有蘇部落發動進攻。這時他已年過六十。征伐有蘇部落,載回的戰利品之一就是妲己,當時帝辛已經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勻,眉宇清秀,混身充滿幾近爆炸性的火熱氣韻,迅速地在帝辛的內心深處,重新點燃起他生命的火焰。當時的商朝,十分迷信鬼神巫卜。為了酬神祭祀,時常載戰載舞,飲酒歡唱,甚至作長夜之飲,幾至醉死,宮廷如此,民間也是這樣。
『叄』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妲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最佳答案
當然有此人
【簡介】
妲己,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專寵妃,人稱:一屬代妖姬。傳說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
【史籍記述】
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乃一個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國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紂王徵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紂王為博她歡顏而創,並為了討好她發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殺。
『肆』 歷史上的妲己是怎麼樣的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達己不是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女人,但她說歷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女人!比如夏桀的妹喜,可能是後人編出來的故事。是後人給夏桀加上一條罪狀。所以我選取了達己作為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女人!
中國人對於達己的認識,基本上都是來源於《封神榜》。達己一個狐狸精的形象在中國人的腦海中,好像已經固定了!其實《封神榜》只說對了一點,那就是達己是蘇姓。但是在殷商時代,女人能否擁有自己的名字呢?我表示懷疑。達己,這名字,可能是商紂王給她取的名字,也可能是周武王奪取了商的政權後,為了方便述說歷史,給她取的名字。
如何見得那時女人沒有名字呢?周文王的母親夠讓周人尊重吧。可她只能得到一個大任的稱呼。大任,是什麼意思呢?用今天來說,就是姓任的女人,叫任氏吧!周文王的母親是東方任國人。任國在現在的山東一帶,應該是東夷族 的。周文王的祖母,周人也很尊重,可她也只是得到了太姜的稱呼。太姜,也是說姜姓女人,姜氏。說到太姜,可能你會想到一個人:姜太公!沒錯,太姜就是姜太公一組的!這可能就顛覆了這么經典的故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就是周文王的親戚,用不著願者上鉤。還有更加傳奇的故事呢:達己,其實就是姓姜,和太姜、姜太公都是同一個氏族的。
或者有人覺得奇怪了。姜太公是姓姜,可他還有個姓,是姓呂。沒有錯,姜太公姓姜,也姓呂。就像達己,既姓蘇,也姓姜。很奇怪吧!原因就在於中國古代,在秦漢以前,中國人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表明你的血緣,氏是表明你的部族。這樣例子很多的,最好的證明是在春秋時期。某個貴族被封到了某地,他的姓就變了。像商鞅,剛開始叫公孫鞅,也叫衛鞅。公孫鞅的公孫不是他的姓,其實這個要明白。公孫只是說他是衛國貴族的後代,是某公之孫的意思,是一種尊稱,就 如同我長聽到的公子一樣。其實公子和公孫有區別嗎?無非是孫與子的區別而已。衛是商鞅的姓。在他沒有被封侯之前,衛是商鞅的姓;被封侯後,衛就成了他的氏了,商就是他的姓。他的兒女,會叫商某某,而不是衛某某!當然在畢竟遠古的時候,大家聯系不是很多,所以氏是不怎麼丟的,搬到了一個地方,會保留氏的。像商鞅,他的兒子要是想保留氏,就會叫商衛某某,姓在氏前!這就是今天姓氏的來源。到了漢代,大家都這么記得了這些遠古的記錄了,或許是秦始皇燒書的結果,姓和氏混為一談了。所以姜太公姓姜,姓呂,達己姓蘇,姓姜,都沒有錯,按今天的說法。
他們是一家人,聽起來有點像看電視、電影。是的,按照血緣,是一家人。在商紂王時,姜氏除了部分保留姜姓外,還有幾個姓也是姜姓,分別是呂、蘇、溫!達己的蘇姓就是姜氏。
這是達己的身份。
達己是怎麼來到商紂王的身邊的呢?
這就要介紹下當時西邊的民族情況了,西邊除了周,姜,蘇、呂、溫等民族,還有其他的民族,主要就是鬼方、九方,也就是九侯了。九侯,有時候也叫九牧。九侯,其實就是九個部族的簡稱了。叫九侯,九牧是尊敬點,叫鬼方就是當時商朝的官方語言了。說到九侯,我倒有一個聯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也叫九州,為什麼叫九州呢?一半認為是大禹制定九鼎得來的。我覺得九州的來源,倒是和九侯有關!因為九侯的稱呼出現並不只是在商紂王的時候。在傳說的黃帝時代,不管是黃帝的十二牧,還是蚩尤的十二大夫。都准確的表達出一個清晰的概念:所謂的十二牧,十二大夫,都是十二侯。當然我們不能僅僅認為只有十二個,只能說當時是以十二表示天下的意思。後來人們覺得九更加的尊重,九侯,九牧就出現了,再後面九州就出現了!正如我們知道九州的九並不是數字九,而是一。九州不是九個州,而是一個州,一個國!
好了,回到正題!九侯應該是包括呂、溫、蘇,也許還有姜,甚至周也是九侯之一。因為在商紂王的爺爺帝武乙時,西方九侯造反。武乙去征討時被殺死。歷史是這樣記載的:「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武乙去狩獵的時候,天上打雷,被雷給劈死了!這語氣很像,我們再罵人時說,你出門小心給雷劈死!首先要說的,狩獵這個字的意思,不是去打獵,而是去巡視天下。為什麼去巡視?不是吃飽了沒事做,而是有人造反,才去征討的。武乙去征討時,死在了黃河和渭水之間的地方。這個地方,是在周的東邊。也就是周是參與了這次的叛亂了的。
到了紂王時。情況就不同了。首先我們看歷史對紂王的描述「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從這些文字里,你看到了什麼呢?紂王絕對不是一般的人,「文武雙全」「智勇雙全」,用現在的話來說,就絕對絕對是全能型人才!真的不是吹牛!
你看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說明他思維很好,聰明,反應力強!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我不知道羅馬的角鬥士敢不敢空手玩野獸,文明的西班牙鬥牛士也還是不斷的有人命案發生。要是他們和紂王比,絕對是不能比,因為他們肯定不敢都老虎的。可是紂王敢。
如果你認為是吹牛皮,那周人為什麼在歷史里這樣描述商紂王呢?說軟弱無力不是更好。難道是為了表達他們討伐了強大的紂王?
歷史里沒有武王的描述,要是周武王和商紂王單挑,結果很明顯,呵呵!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是說他善於辯論;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是說他高傲。這么聰明勇敢的人,能不高傲嗎?
我們只所以說商紂王的聰明勇敢,善辯,只是想改變我們印象中的紂王形象:他不是一個昏君,雖然可能是個暴君!正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在他祖父時叛變的西方九侯,在他登位後,給他討伐得服服帖帖。叛變的周,順從了商,也許也是因為周投降了商,所以才能保存實力吧。像姜姓,包括呂、蘇、溫,都歸服了商。西方的威脅暫時解除了。
如果沒有紂王的討伐成功,就沒有達己的出現!達己是作為禮物,作為失敗者向勝利著貢獻的禮物,勝利者應獲得的禮物,來到商紂王身邊的。周朝人掩蓋了這個歷史。在他們的歷史記載中,沒有周歸順商的歷史。而對於他們送給商紂王的禮物:達己!更是鞭笞萬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達己是他們失敗的禮物,或者是失敗的原因,還是有著更加深刻的原因?如果醜化達己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後代吸取商滅亡的原因,似乎理由也不成立。為什麼呢?有什麼理由說明周人鞭笞達己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後代吸取教訓呢?;理由有二:一是周滅商後,由於商朝的貴族非常流行喝酒(當時喝酒是一種非常高貴的享受,不像今天我們這樣隨便可以喝!),為了防止周人隨便的喝酒,以至於亡國,周公頒布了《酒誥》,大意是周人不得喝酒,如何喝了是要受到懲罰的,商人就是因為喝酒才亡國的,他們愛喝隨便他們喝酒。但是我們沒有見周頒布《色誥》,事實上也不可能。所以說商的滅亡,和達己無關,和女人無關。至少說達己不是商滅亡的關鍵。二是西周時的周幽王寵愛褒擬時,沒有人搬出商紂王和達己的事例,而是採取了醜化褒擬的出身的手法。難道他們會忘記他們滅商的事跡了嗎?這個事例不是更有說服力嗎?可是沒有人說過。所以說,達己誤國,純粹是後代小說家的污衊。
『伍』 歷史上妲己是什麼樣的人
對妲己的評價,中國人基本上是依據史學巨著《史記》,其實《史記》沒有提及妲己的出身及姓氏。在《史記》的《殷本紀》對妲己的記載也與紂王聯系在一起,說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後來人們常將亡國之君的過失與女色聯系起來,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以及春秋之驪姬合稱「中國古代四大妖姬」。
正史記載,紂王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聲、北鄙之舞、靡靡之樂」,還搜括百姓錢財,修建起高大宏麗的鹿台,裡面置滿奇珍寶物。同時,「積糟為邱,流酒為池,懸肉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閑」,徹夜長飲,歡嬉達旦。真可謂荒淫之極。最過分的是,他最聽妲己的話,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譽貴之,妲己之所憎誅之」的地步。這樣以來,天下就無法太平起來,老百姓埋怨,各諸侯反叛。這時,妲己又給紂王出了一個狠招,發明了一種懲治犯人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銅柱橫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後命「有罪者行其上」,沒走幾步,就紛紛掉進火紅的炭火里,活活燒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炭火里掙扎慘加,妲己 「乃笑」。於是,後世對妲己的評價自然而然了:
1、美貌狐媚;
2、奢侈殘忍;
3、助紂為虐;
4、紅顏禍水。
除了依據《史記》、《尚書》等記載對妲己的評價,後世無法判斷對真實妲己的評價是否客觀。
『陸』 真正歷史上的蘇妲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帝辛又是怎樣的一個昏君
妲己(dá jǐ),世稱「蘇妲己」,皇甫謐曰:「有蘇氏美女。」索隱國語有蘇氏女,妲字己姓也。蘇家正是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蘇庄(今溫縣蘇王村)。商紂王子辛(亦稱帝辛,帝乙之子,武庚之父)的愛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他「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在後代,人們常將亡國之君的過失與女色聯系起來,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詛咒的對象。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以及春秋之驪姬合稱「中國古代四大妖姬」。
征服有蘇氏(今河南省武陟東)。有蘇氏獻出美女妲己。紂王迷於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延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舞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遊。紂王還在沙丘(今河北廣宗)設「酒池」,懸肉於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盪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有詩曰:諸侯之女承恩露,玉帛金絲綉華服。美若九重天仙子,實為殷商亡國狐!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塗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紂王的無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斬首而死。帝辛(前1105年―前1046年),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也是中國歷史上記載中殘暴的君主。 在位30年,後世稱商紂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謚帝辛,周武王稱其為「紂王」,部分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河南淇縣)。帝乙去世,應立長子啟,雖啟與辛為同母,但生啟時其母是妃,而生辛時已是後,故啟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1]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柒』 歷史上妲己是個怎樣的人
妲己是商紂王的妃子,地方長官蘇戶的女兒,長得眉如遠山,眼若秋波,杏臉桃腮,艷麗異常。據說她極會誘惑人,擅長房中術,一來到紂王身邊。立即就把他迷得神魂顛倒。
商紂王原本是個很有能力的君主,他才思敏捷,武力超凡。但自從有了妲己,就開始不問政事,專寵美人了。妲己不僅荒淫狐媚,而且性情殘忍,慫恿紂王設計出種種令人觸目驚心的殘忍酷刑,在鮮血的刺激下,她殺人取樂的慾望越來越高,並且是越殘忍越快樂。紂王也對她言聽計從,荒理朝政。
紂王為妲己建了一座鹿台,在上面歡宴,紂王命令嬪妃們脫去裙衫,赤身裸體地唱歌跳舞,恣意歡謔。數十位宮女不願,妲己說:「可以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然後將蛇蠍蜂蠆之類丟進坑裡,將這些宮女投入坑穴,讓百蟲嘬咬,這叫作蠆盆之刑。」大臣梅伯勸諫紂王召回廢太子,復立東宮,妲己說:「群臣輕侮大王的尊嚴,都是因為刑法輕薄的原因。可鑄一個空心的銅柱,裡面燒火,外塗油脂,讓犯人裸體抱柱,皮肉朽爛,肋骨粉碎。」紂王依言豎立銅柱,梅伯頃刻間燒得肉焦骨碎化為灰燼。妲己又說:「可以再制一個銅斗,加火在裡面。罪輕而不至於處死的,讓他們以手持熨斗,則手足焦爛。」自此,再沒有人敢上言勸諫。
妲己又讓紂王建立酒池肉林,男女裸體相戲,勝者浸死在酒池中,敗者投於蠆盆內。每天宮女因此被折磨至死者不計其數。紂王為了討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旦。妲己目睹一孕婦大腹便便,為了好奇,不惜剖開孕婦肚皮。看看腹內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妲已慫恿紂王殺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證傳說中的「聖人之心有七竅」說法,結果什麼也沒能看得出來,卻讓比干枉死。嚴冬之際,妲己遙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為其生理構造特殊,而將他雙腳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凍的原因。聽到慘叫,妲己笑得花枝亂顫,紂王也哈哈大笑。
這時西邊的周發展壯大起來,周武王率大軍滅了商朝,紂王在鹿台上自焚,妲己也被斬殺。
『捌』 歷史上真的存在妲己這個人物嗎
歷史記載,確有此人。
妲己,是蘇氏部落之女,世稱「蘇妲己」。根據《左傳》中的記載,公元前1047年,商紂王征討蘇氏部落,蘇氏部落無力抗拒便獻出牛羊、珍寶和絕世美女妲己,以求自保。
妲己於是乎來到了商紂王身邊,《史記》中更是描繪了商紂王得妲己之後的表現,可見商紂王對妲己十分寵溺,征重稅興建樓閣,創作淫盪的樂曲舞蹈,收羅天下的奇珍異寶,創酒池肉林,只為與妲己共享奢靡之樂。
關於妲己的種種記載及傳說,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許多殷商時期的遺物,其中的玉器,銅器,尤其是龜甲與獸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與「卜辭」。
使得我們對周代以前歷史狀況的認識,遠較孔子、司馬遷當時所能接觸的資料為多時,才對妲己和商王帝辛的真實面貌,有了接近事實的評估。他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帝辛」。
帝辛性情剛猛,好自用,帝辛三十餘歲嗣位,當時商朝開國已經六百年,國力雄厚。物阜民豐,帝辛血氣方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獸,神勇冠絕一時,而且能言善辯,還兼通音律,性好美色。
更剛愎自用,於是憑豐沛的國力與自己過剩的精力,大舉向東南方發展,征服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從而拓地無算,國威遠播。
帝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對有蘇部落發動進攻。這時他已年過六十。征伐有蘇部落,載回的戰利品之一就是妲己,當時帝辛已經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勻,眉宇清秀,渾身充滿幾近爆炸性的火熱氣韻,迅速地在帝辛的內心深處,重新點燃起他生命的火焰。當時的商朝,十分迷信鬼神巫卜。
為了酬神祭祀,時常載戰載舞,飲酒歡唱,甚至作長夜之飲,幾至醉死。漸強盛,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商王文丁時,季歷受封為「牧師」,成為西伯。因權重遭忌,季歷被文丁軟禁絕食死,自此周與商之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季歷去世後,其子姬昌繼位,力行仁政,國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服,遭到商朝的忌憚。
姬昌就是後世所稱的周文王,當時他的長子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質,擔任為帝辛駕車之職。後因事觸怒帝辛,帝辛烹殺伯邑考,並將他做成肉羹,賜給姬昌吃,並把姬昌囚禁在羑里兩年,由於周部族的臣子們多方營救,並向帝辛行賄,才獲得釋放,由此周與商的仇恨越積越深。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發繼位,姬發以姜子牙做的軍師,周公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遺業,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帝辛日益昏亂暴虐,殺王叔比干,囚兄長箕子,大師疵、少師彊抱著他們的樂器去投奔周。
這時武王姬發發覺攻打商的時機即將到來,孟津觀兵以試探商軍並座並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狀,於是聯合天下諸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進軍商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啟率領一批東南夷人組成的十七萬大軍,把周武王的聯軍拒於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縣)。
想不到這些夷人組成的軍隊,忽然一夜之間嘩變,潰不成軍。周人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後,周武王象徵性的用黃鉞砍掉他的腦袋,妲己也被殺。
『玖』 歷史上真實的妲己什麼樣
歷史上的妲己,其實並不像封神演義中說的那樣,是冀州侯蘇護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