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安化歷史有多久

安化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1-03-02 08:10:57

⑴ 安化縣有多少個鄉多少個村

2014年,安化縣轄18個鎮、5個鄉:東坪鎮、清塘鋪鎮、梅城鎮、仙溪鎮、大回福鎮、長塘鎮答、羊角塘鎮、冷市鎮、小淹鎮、江南鎮、柘溪鎮、馬路口鎮、奎溪鎮、煙溪鎮、渠江鎮、平口鎮、樂安鎮、滔溪鎮、高明鄉、龍塘鄉、田莊鄉、南金鄉、古樓鄉等。

安化位於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主幹帶,東與桃江、寧鄉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漵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安化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1)安化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安華歷史

安化一帶古稱梅山,為獨特的梅山文化的腹地。春秋時期安化當地土著少數民族與楚國相互征戰,戰國時期開始歸屬楚國,秦朝屬長沙郡,從西漢起至北宋中期屬益陽縣。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置安化縣,取歸安德化之義。安化境內相繼發現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距今約1.5萬年。安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饒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等。

⑵ 安化黑茶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唐代

安化黑茶是中國黑茶的始祖,856年,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載的「渠江薄版片茶」,運銷湖北江權陵、襄陽一帶,進長安,這是最早記錄安化茶葉的歷史古籍。
也有專家推斷,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茶葉來自安化,安化產茶歷史則是2300多年前的漢代。

⑶ 湖南的歷史有多少年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境地就已有古人類活動。

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設置長沙地級市、1956年設置株洲地級市,以及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

截止2017年9月12日,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5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63個縣和7個自治縣。

(3)安化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湖南歷史沿襲: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主要在荊湖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

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

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⑷ 安化縣的安化名人

安化縣的名人有陶澍、龔智超、龔睿娜、龍奔、陶昕然、羅饒典、黃自元、李燮和、李唐、姚炳南、盧天放、劉肇經、胡吉主、譚望初、鄧克明、吳奔星、劉起、龍馭球、周新安、賀南昌、周宗瑞、李旦初、盧造勛、吳琨琪、夏贊忠、王眾孚、李作成、楊智勇、黃穗、孟石源、唐九紅等。

1、陶澍。字子霖,號雲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有《印心石屋詩抄》、《蜀輶日記》、《陶文毅公全集》等。

⑸ 歷史史料中最早有記載的安化黑茶是從什麼時候開

最早是唐代的安化渠江薄片
安化黑茶名字最早是清代出現的,湖南安化黑茶命名的
安化黑茶工藝繁瑣,這是所有黑茶中最復雜的

希望能幫到你

⑹ 安化縣的歷史沿革

古代地理著作《尚書·禹貢》,按自然區域把天下劃為九州,以「荊及衡陽惟荊州」,今安化自在荊州之域。
春秋時期,湘境之群蠻與鄂境之荊楚常相爭戰。至春秋中期,楚國勢力擴張至今湘北,戰國吳起相楚悼王,始並蠻、越,取得洞庭、蒼梧之地,此時湘境大部分並入楚國疆域,今安化當屬之。
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並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安化屬長沙郡。
西漢初,置益陽縣(一說秦置),屬長沙郡。高祖五年(前202),改長沙郡為國,東漢光武時期改為郡。今安化屬荊州長沙郡益陽縣。
東漢建安年間,劉備借荊州,長沙郡一度為劉所據,今安化地當屬之。三國時期,今安化屬吳長沙郡益陽縣。太平二年(257),吳分長沙郡為湘東、衡陽二郡,今安化屬吳衡陽郡益陽縣。
西晉因舊制,今安化屬荊州衡陽郡益陽縣。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析荊、廣二州地置湘州,今安化屬湘州衡陽郡益陽縣。
南北朝仍沿用晉制,安化隸屬關系無變。
隋初,廢郡為州,長沙郡改為潭州,隸屬荊州,今安化隸荊州潭州益陽縣。大業三年(607),復改州為郡,今安化屬長沙郡益陽縣,仍隸荊州。
唐代,州郡並稱,一地二名,長沙郡即潭州,史稱潭州長沙郡。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潭州長沙郡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東西兩道,今安化屬江南西道潭州長沙郡益陽縣。
晚唐時,藩鎮割據,梅山土著民族起而攻州縣,反統治。光啟(885—888)年間,梅山「為蠻所據」,不聽朝命,不服州統、不為縣轄,「不與中國通」。今安化縣境史稱「梅山蠻地」,經五代至北宋中期無變。
北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惇開梅山置縣,六年敕名安化(取歸安德化之義),隸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 。縣治初設伊溪東啟安坪(今東華啟安坪),南宋建炎四年(1130),毀於戰火,縣治遷伊溪西,即今梅城鎮。
元世祖分華夏為1個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大德(1297—1307)初年,又分全國為22道,道下置若幹路。今安化屬湖廣行省湖南道潭州路。文宗天歷二年(1329),改潭州路為天臨路。今安化隨之改屬湖南道天臨路。
明初,改天臨路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改為長沙府。九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布政使司(即湖南省),省下分設四道,今安化縣隸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
民國初年,廢府保留道,改長寶道為湘江道,今安化屬湖南省湘江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撤銷道,保留省、縣兩級,今安化直隸湖南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湖南劃分9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今安化隸第六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劃10個行政督察區,安化改隸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28日,中共安化縣工委率人民武裝進入縣城,宣布安化解放,8月,湖南成立益陽專區,安化屬益陽專區。
1951年8月,安化劃出部分區、鄉歸新建的藍田縣(今漣源市),並隨縣域變動,將縣治遷至東坪。
1952年12月,撤銷益陽專區,安化改隸常德專區。
1962年底,重建益陽專區(後改稱地區),安化復隸益陽專(地)區。
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建立地級益陽市,安化屬之。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安化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⑺ 湖南,安化,冷市鎮,龍陽村,有多久的歷史了

冷市鎮位於湖南來省安化縣自,1995年全縣撤區並鄉,原三洲鄉、大橋鄉合並建立冷市鎮。鎮境以中低山、丘陵地為主,人均山地7畝、稻田不足4分。全鎮總人口3891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24人,鎮財政收入3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8元。

⑻ 湖南有多少年的歷史

湖南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有人類活動,古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區。西周時期為楚國南部。唐廣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觀察使,至此中國行政區劃上開始出現湖南之名。

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周朝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統一中國後, 實行郡縣制,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長沙郡。
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並行。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 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 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
三國時期,湖南地區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所,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 後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並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 6郡。
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偏安江左,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 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 州。
隋朝裁並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8郡:長沙郡、武 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
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 州、南雲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 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始設道,道下設州(或郡),州下為縣。湖南分屬山東南道、江 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廣德二年又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有湖南,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 在湖南境有13州1監: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錦州、澧州、敘 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陽監。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 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 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 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 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 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 (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 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 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 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 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現行的湖南省行政區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 權組織才基本確立下來。
清代湖南總計分4道、9府、4直隸州、5直隸廳(不轄縣)。直隸州、直隸廳直接隸 屬道與省,而不由府管轄。縣以外設有散廳、散州,受府節制,相當縣一級。湖南有散州 3個,散廳1個。作為基本行政單位的縣和散州、散廳,包括不轄縣的直隸廳和直隸州在 內,共有77個單位。
中華民國成立後,湖南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民國3年(1914),分全省為湘江、 衡陽、辰沅、武陵4道,其轄區與清代長寶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 相同,共75縣。
民國5年(1916),裁常德道,所轄縣常德、岳陽、平江、臨湘、華容、漢壽、沅 江、澧縣、安鄉、臨澧、南縣劃歸湘江道,桃源、石門、慈利、大庸劃歸辰沅道。全省存 3道,仍有75縣。
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4年(1935),在沅陵設立湘西綏靖區,將指定綏靖范圍的19縣劃為慈石 庸、沅瀘辰漵、永保龍桑、芷黔麻晃、乾鳳古綏5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5年(1936), 正式設立專員公署。將澧縣、臨澧、靖縣、會同、綏寧和通道6縣劃入,與原19縣組成 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公署分別設在沅陵、慈利、乾城和黔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是由省政府派出機構,代行省政府職權。
民國26年(1937)12月,全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專員兼任駐在地 縣長。全省劃為9區:第一區轄瀏陽、平江、臨湘、岳陽、醴陵、湘陰、長沙、湘潭、寧 鄉、益陽等10縣,專員駐瀏陽;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 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縣,專員駐常德;第三區轄沅陵、大庸、桑植、漵浦、永 順、瀘溪、辰溪等7縣,專員駐沅陵;第四區轄乾城、龍山、保靖、古丈、永綏、鳳凰、 麻陽等7縣,專員駐乾城;第五區轄衡陽、常寧、衡山、耒陽、攸縣、茶陵、安仁、酃縣 等8縣,專員駐衡陽;第六區轄邵陽、湘鄉、安化、新化、武岡、新寧、城步等7縣,專 員駐邵陽;第七區轄黔陽、綏寧、會同、芷江、靖縣、通道、晃縣等7縣,專員駐黔陽; 第八區轄郴縣、桂東、汝城、永興、資興、宜章、桂陽、嘉禾、臨武、藍山等10縣,專 員駐郴縣;第九區轄零陵、祁陽、新田、寧遠、江華、道縣、東安、永明等8縣,專員駐 零陵。 民國29年(1940)4月,又將全省劃為十個行政督察區。曾一度增置陽明縣( 後改為陽明特別區),但不久即撤銷。先後還增設2省轄市(長沙、衡陽)、2縣(懷化、 隆回)。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10個行政督察 區,77個縣。具體情況如下:
省轄市:長沙市(民國22年設,省會),衡陽市(民國32年設)。 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岳陽,轄8縣:岳陽縣、長沙縣、湘陰縣、臨湘縣、瀏陽縣、平 江縣、湘潭縣、醴陵縣;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耒陽,轄8縣:耒陽縣、衡陽縣、衡山縣、 攸縣、茶陵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郴縣,轄10縣:郴縣、桂 陽縣、永興縣、宜章縣、資興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藍山縣、嘉禾縣;第四行政 督察區,治常德,轄9縣:常德縣、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華容縣、南縣、慈利縣、安 鄉縣、臨澧縣;第五行政督察區,治益陽,轄6縣:益陽縣、湘鄉縣、安化縣、漢壽縣、 寧鄉縣、沅江縣;第六行政督察區,治邵陽,轄6縣:邵陽縣、新化縣、武岡縣、新寧縣、 城步縣、隆回縣;第七行政督察區,治零陵,轄8縣:零陵縣、祁陽縣、寧遠縣、道縣、 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永順,轄6縣:永順縣、龍山縣、 大庸縣、保靖縣、桑植縣、古丈縣;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8縣:沅陵縣、漵浦縣、 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洪江,轄8縣: 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
此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 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 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或者成為游擊區,並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蘇維埃 政府17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成為湖南最早的基層工農政權。 省一級蘇區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 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後改為湘鄂贛省工 農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 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 政權的先聲。

⑼ 湖南安化大福鎮古橋有多少年的歷史

好像有幾百年了,你去橋頭那裡看有記載的

⑽ 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廠有百年歷史了,被稱作中國唯一一座活態型黑茶博物館。一直以來堅守茶葉生產,將「正統工藝、正宗配方、正源之味」延續下來,在茶廠行業尊是很有地位的。

閱讀全文

與安化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