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州市的歷史變遷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秦朝: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
漢朝: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漢武帝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除,民徙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縣治回浦(今章安),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3府。
東漢建武年間(25年~56年)(一作章和元年)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年)(一作永和三年),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內)。建安四年(199年)(一作興平二年),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東吳黃武、黃龍年間(222年~231年)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年),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境域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晉朝: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年),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8縣,隸揚州。
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年),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隋朝:隋開皇九年(589年),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朝:唐初,復分臨海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5縣。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並寧海縣入章安縣。次年,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並入臨海縣。貞觀八年(634年)復分臨海縣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而得名。神龍二年(706年),分寧海縣與越州的貿卩縣地置象山縣,屬台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復稱臨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台州,肅宗二年(761年)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年)象山縣改屬明州。中和三年(883年)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年)以台州置德化軍。
中華民國: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政府。
1914年,省下設道,台州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
19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政府。
1921年6月,浙江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6縣為第六區。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
19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
1924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
19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台州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1929年7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
19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
19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
19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
19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
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
1953年6月,分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另建洞頭縣,屬溫州專區。
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
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
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58年10月,三門縣撤銷,並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並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並入玉環縣,仍屬溫州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
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所屬境域分屬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
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
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三門、玉環7縣。
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
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岩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
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
1989年9月,撤銷黃岩縣,置黃岩市。
1994年2月,撤銷溫嶺縣,置溫嶺市,台州地區轄臨海、椒江、黃岩、溫嶺4縣級市和天台、仙居、三門、玉環4縣。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台州地區和縣級黃岩市、椒江市,設立地級台州市和縣級椒江區、黃岩區、路橋區。境轄椒江、黃岩、路橋3區與臨海、溫嶺2市和玉環、天台、仙居、三門4縣。台州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
B. 台州有沒什麼相對有歷史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台州在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東越王除,稱其地為會稽郡鄞縣回浦鄉。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改鄞縣回浦鄉為回浦縣,縣治在回浦(今章安),回浦縣屬於會稽郡,會稽郡隸屬揚州,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麗水)3府。
東漢建武年間(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縣改名章安縣。
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分出章安縣東甌鄉,改東甌鄉為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內)。
建安四年(199)(一作興平二年<195>),分出章安縣西南部,改章安縣西南部為松陽縣。
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分出章安縣的西北部,改章安縣西北部為始平縣。分出章安縣西部,改章安縣西部為臨海縣。將永寧縣部分地方劃歸臨海縣。臨海之名以縣境臨海山而得。
赤烏二年(239),分出永寧縣一部分設立了羅陽縣和羅江縣兩縣。
少帝太平二年(257),分出會稽郡東部,改會稽郡東部為臨海郡,隸屬揚州,郡治在臨海,後徙至章安,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境域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出鄞縣800戶和章安縣北部200戶設立寧海縣,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稱安陽縣為安固縣。
太康四年(283),分出安固縣一部分設立始陽縣,不久始陽縣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8縣,隸揚州。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
永和三年(347),分出始豐縣南鄉設立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隋開皇九年(589),滅南朝陳,廢郡,將臨海郡管轄的各縣合並為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
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初,又將合並後的臨海縣分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五個5縣。
武德五年(622),設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從此有台州之名。七年,寧海縣並入章安縣。
武德八年(625),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並入臨海縣。
貞觀八年(634),在臨海縣中分出始豐縣。
高宗上元二年(675),把臨海縣東北部分出設立寧海縣。
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而得名)
神龍二年(706),分出寧海縣的一部分劃到越州(今紹興)的貿卩縣,改越州的貿卩縣為象山縣,象山縣屬於台州。
開元二十一年(733)台州隸屬江南東道。
天寶元年(742),台州復稱臨海郡。
乾元元年(758),臨海郡復稱台州,
肅宗二年(761),改始豐縣為唐興縣。
廣德二年(764),原台州象山縣改屬明州(寧波)。
中和三年(883),隸屬義勝軍。
光啟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軍。
五代,屬吳越國,軍、州制度及轄縣如故。
天寶元年(908),改稱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又改稱為始豐縣。
寶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稱樂安縣為永安縣,以祈永保平安。
後晉天福間(936—942),又改稱始豐縣為台興縣。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稱台興縣為天台縣。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除,台州入宋版圖,州、縣如故,隸屬兩浙路。
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多神仙之宅」,改稱永安縣為仙居縣。南宋時隸屬兩浙東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台州為台州路,隸屬江浙行省浙東道,台州管轄的縣如故。
元貞元年(1295),黃岩縣以民戶達5萬,升為黃岩州,仍隸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三年,改稱黃岩州為黃岩縣。
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黃岩縣分出南部方岩、太平、繁昌3鄉設置太平縣,以其境內有太平山而得名。
成化十二年(1476),劃樂清縣東部山門、玉環2鄉入太平縣。自此,台州府轄臨海、黃岩、太平、仙居、天台、寧海6縣。
清順治三年(1646),入清版圖,沿明制。
康熙元年(1662),台州隸屬浙江省紹台道。
康熙七年,台州隸屬寧台溫海道(道官員駐台州)。
康熙十一年,台州隸台海道(道官員駐台州)。
康熙二十四年,台州隸屬寧台道。
雍正四年(1726),台州隸屬寧紹台道。
雍正六年,於玉環山置玉環廳。廳因山名,隸屬溫州府。太平縣的二十四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劃入玉環廳。
清宣統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復,成立台州軍政分府,隸屬省軍政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制。
1912年2月,玉環廳改為縣。
1912年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原台州軍政分府管轄各縣直屬省政府管轄。
1912年3月,省下設道,台州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
1912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改名溫嶺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原因)
1916年,廢道制,各縣直屬省政府管轄。
1921年6月,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6縣為第六區。
1921年9月,改第六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
1922年10月,第五特區改劃為第四特區。
1924年8月,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
19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台州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1929年7月,將南田縣改稱三門縣,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劃屬三門縣管轄。(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
19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
19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
1935年,第六區增轄天台、磐安2縣。
1937年4月,第六區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解放後,置浙江第六專區。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專區政府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
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
1953年6月,分出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兩地另建新縣洞頭縣,洞頭縣屬溫州專區。
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
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
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58年10月,三門縣撤銷,並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並入象山縣,臨海、象山兩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並入玉環縣,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
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將原玉環縣劃分兩部分各自屬於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
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
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三門、玉環7縣。
1978年10月,台州專區改稱台州地區。
1980年7月,改黃岩縣海門區為海門特區,並將黃岩縣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劃出屬海門特區。
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改稱椒江市(以境內椒江得名)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改稱臨海市。
1989年9月,撤銷黃岩縣,改稱黃岩市。
1993年2月,撤銷溫嶺縣,改稱溫嶺市。自此台州地區政府駐臨海市,轄臨海、椒江、黃岩、溫嶺4市和天台、仙居、三門、玉環4縣。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台州地區和縣級黃岩市、椒江市,設立地級台州市和縣級椒江區、黃岩區、路橋區。(台州市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境轄椒江、黃岩、路橋3區與臨海、溫嶺2市和玉環、天台、仙居、三門4縣。
C. 台州的歷史沿革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秦朝: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
漢朝: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漢武帝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除,民徙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縣治回浦(今章安),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3府。
東漢建武年間(25年~56年)(一作章和元年)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年)(一作永和三年),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內)。建安四年(199年)(一作興平二年),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東吳黃武、黃龍年間(222年~231年)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年),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少帝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境域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晉朝: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年),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8縣,隸揚州。
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年),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隋朝:隋開皇九年(589年),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朝:唐初,復分臨海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5縣。武德五年(622年)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並寧海縣入章安縣。次年,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並入臨海縣。貞觀八年(634年)復分臨海縣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而得名。神龍二年(706年),分寧海縣與越州的貿卩縣地置象山縣,屬台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復稱臨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台州,肅宗二年(761年)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年)象山縣改屬明州。中和三年(883年)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年)以台州置德化軍。
中華民國: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政府。
1914年,省下設道,台州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
19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政府。
1921年6月,浙江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6縣為第六區。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
19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
1924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
19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台州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1929年7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
19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
19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
19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
19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
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
1953年6月,分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另建洞頭縣,屬溫州專區。
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
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
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58年10月,三門縣撤銷,並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並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並入玉環縣,仍屬溫州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
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所屬境域分屬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
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
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三門、玉環7縣。
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
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岩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
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
1989年9月,撤銷黃岩縣,置黃岩市。
1994年2月,撤銷溫嶺縣,置溫嶺市,台州地區轄臨海、椒江、黃岩、溫嶺4縣級市和天台、仙居、三門、玉環4縣。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台州地區和縣級黃岩市、椒江市,設立地級台州市和縣級椒江區、黃岩區、路橋區。境轄椒江、黃岩、路橋3區與臨海、溫嶺2市和玉環、天台、仙居、三門4縣。台州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
D. 浙江有多久的歷史
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版時代遺址100多處權,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制的雛形。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改元制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l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制至此確定。
E. 擁有5000年歷史的台州,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大至國家,小至城市,都需要歷史的孕育才能彰顯出它獨特的魅力和底蘊。如果缺少了歷史的滋養,那麼這座城會如浮萍,無歸一而顯空癟。台州是一個有這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城市,那麼它自身有這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呢?先有三國時期大陸首次海航台灣,再有浙東唐詩之路,後又有台州式硬氣,方孝孺誅十族。
3、台式硬氣,方孝孺誅十族
在我國歷史上,如果一個人犯下重罪而需連坐的,一般都是會誅九族,但是,方孝孺卻是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誅十族。方孝孺是明朝的一代忠臣,也是一代大儒,是朱允炆的老師,就是當時的太子太傅。朱允炆即位後對方孝孺頗為賞識,一時間方孝孺聲名大造,但是不久,燕王朱棣謀反稱帝。為讓天下讀書人信服,便讓方孝孺為其書寫登記公告,但是方孝孺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字。最後引得朱棣誅殺了方孝孺包括門生朋友在內的十族,攻擊873人,方孝孺自己則被五馬分屍。在後世,魯迅先生則成方孝孺為台式硬氣。
F. 台州的歷史時代變遷1000字
台州是浙江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中國浙江省沿海中部。市中心處北緯回28度,東經122度,屬亞熱帶季風型答氣候。全市陸地面積9411平方千米,淺海面積8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有6個縣市區瀕臨東海。2011年底,全市戶籍人口586.79萬,99%為漢族。2011年台州市區常住人口155.85萬人。市區由椒江、黃岩、路橋3個區組成一個組團式城市,轄臨海、溫嶺2個縣級市和玉環、天台、仙居、三門4個縣。1994年以前政府駐地為臨海。全市民營經濟比重佔GDP比重97% ,台州私營經濟又被經濟學界稱為「溫台模式」。同時還是長三角先進製造業基地和華東能源基地,獲4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G. 浙江台州歷史
浙江台州歷來史:
台州歷史悠源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台州在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東越王除,稱其地為會稽郡鄞縣回浦鄉。
H. 浙江臨海的歷史有多久
臨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文化發達,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回遺址、古建築、古墓答葬和大批珍貴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
清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學堂6所,初等小學堂30所。歷經漫長歲月的風雨滄桑,臨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古城牆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譚綸畫像、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湧泉、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
I. 台州中學有多久歷史
台州中學的前身為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創辦的「三台書院」,1902年始稱為「三台中學版堂」,1912年改名「浙江權省立第六中學校」,1937年更名為「浙江省立台州中學」,1996年被確認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自創辦起至今已有145年的辦學歷史了。
J. 台州的歷史如何
先秦 時為甌越地。
秦 地屬閩中郡。
漢 先後有東海、東越等王國封立。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東越國除,徙民於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西漢 始元二年(前85),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以其地河流彎曲迴旋入海而得名。縣治回浦(今章安)。
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3府。是為台州建縣之始。
東漢 建武年間(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
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境內)。建安四年(199)(一作興平二年〈195〉),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轄境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西晉 太康元年(280),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縣,隸揚州。
東晉 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
永和三年(347),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南朝 轄縣如故。
隋 開皇九年(589),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 乾元元年(758)復稱台州,隸浙江東道。此後反復改隸浙江東、西兩道。肅宗上元二年(761)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象山縣改屬明州。中和三年(883)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軍。
五代 屬吳越國,軍、州建置及轄縣如故。天寶元年(908),改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復改為始豐縣。寶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樂安縣為永安縣,以祈永保平安。後晉天福間(936—942),吳越又改始豐縣為台興縣。北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復改台興縣為天台縣。
宋 太平興國三年(978),台州入宋版圖,州、縣如故,隸兩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多神仙之宅」,詔改永安縣為仙居縣。南宋隸兩浙東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三年,復黃岩州為黃岩縣。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黃岩縣南部方岩、太平、繁昌鄉置太平縣,以其境內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劃樂清縣東部山門、玉環2鄉入太平縣。自此,台州轄臨海、黃岩、太平、仙居、天台、寧海6縣。
清順治三年(1646),入清版圖,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隸浙江省紹台道。七年隸寧台溫海道(駐台州)。十一年隸台海道(駐台州)。二十四年隸寧台道。雍正四年(1726)隸寧紹台道。六年,於玉環山置玉環廳。廳因山名,隸溫州府。太平縣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劃入玉環廳。 清宣統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復,成立軍政分府,隸省軍政府。
民國 元年(1912)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政府。3年,省下設道,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制,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縣為第六區。因內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24年月,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稱第七行政督察區。29年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解放後,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玉環7縣。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岩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以境內有椒江而得名。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1989年10月撤銷黃岩縣,置黃岩市。1994年,撤區建市,並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區現轄路橋、椒江、黃岩三區,臨海、溫嶺兩市、天台、仙居、三門、玉環四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