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什麼來體現中國珠寶悠久的歷史
中國的珠寶首飾消費市場早於整個奢侈品消費市場位居世界第二,但整個珠寶首飾產業的現狀不容樂觀。
我國珠寶行業是一個經歷了幾千年發展歷史的古老行業,整個行業發展歷程可謂此起彼伏,波瀾壯闊。誰能走過「嚴冬」,不取決於現在的珠寶企業的發展規模、資本實力和人才結構,也不取決於現在珠寶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區域優勢和品牌影響力,而是取決於這些企業的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發展戰略的執行水平。
本文通過結合其他行業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分析論述了我國珠寶業的現狀與未來,希望為我國中小珠寶企業提供一條可借鑒的發展戰略思路。
我國珠寶企業據統計有5000多家,零售終端約有兩萬多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對中小企業的定義,我國現階段的珠寶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而且多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
我國珠寶企業中的生產型企業,多是勞動密集型的、低技術附加值的企業,是依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而生存的。隨著新勞動法的推出,原有的不規范的 「低成本」用工制度基本陷於崩潰。用工成本20%至30%的上升,對於那些投資回報率在30%以下的企業,打擊無疑是致命的。不用說其他危機,就是眼前的社保問題,對於那些生產型的中小珠寶企業已是一個巨大的危機。這些都可以通過其他行業大量的小廠倒閉來進行佐證。生產型企業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產品設計的版權問題,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缺少研發能力、靠抄版過日子的生產型企業滅亡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處於珠寶產業鏈中游的珠寶首飾批發企業,是行業中最悲慘、最值得同情的企業。且不說去年的數家批發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人間蒸發,就是今年也有一些批發企業因經營風險加大和利潤率過低而偃旗息鼓。
以前批發企業的廠家大量賒貨早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現款現貨和日批日結;以前的數千萬元的日常鋪貨早也被高息壓得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精打細算地追求「最佳鋪貨量」。可以預見,隨著生產型企業的品牌化之路推進和連鎖經營企業的配貨體系不斷健全,單純性的批發企業將迎來「窮途末路」。
珠寶終端的危機相對來說也許會小一些,「決勝終端」這句口號其實也體現了珠寶終端的特殊價值。目前,中國的珠寶終端以兩種模式為主,一種是商場專櫃模式,一種是專賣店模式。商場專櫃模式現在的競爭越來越變成少數品牌之間的專利,卡地亞、施華洛世奇、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戴夢得、六福和金至尊等品牌基本占據了主導地位,其他的品牌在商場中基本處於陪襯和點綴的地位。
而每年一度的「調場游戲」和不公平的「二等國民待遇」,會讓這種競爭局面越來越有利於那些現在處於優勢地位的品牌,而那些大量的「全國品牌」 要麼另闢蹊徑,要麼坐待出局,要麼勉強糊口。專賣店模式也許是未來珠寶零售終端的主流模式,因為這種零售模式有著高度的自主權和穩定性,非常適合品牌連鎖企業的穩步發展。
現階段,我國的這種店鋪經營模式仍不成熟,隨著品牌連鎖經營的高速發展和連鎖經營體系之間的競爭加劇,專賣店模式也將面臨巨大的考驗。比如:未來專賣店模式的轉換成本將更高,難度將更大,並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一個連鎖經營體系的崩潰風險越來越大,任何專賣店都不可能在總部出現危機時獨善其身。獨家老店雖然不會遭受「池魚」之禍,但獨家老店在品牌林立時代的生存和發展狀況也十分堪憂。不僅如此,現在消費者的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這種因貧富分化加劇而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遲早要波及珠寶行業。眾所周知,「紡錘型」的消費者結構比「啞鈴型」的消費者結構更有利於一個行業的發展,而這種局面現在來看維持下去也許會越來越難。
企業經營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埋頭苦幹、只顧眼前是很容易深陷危機之中的。古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不看準自己的產業發展方向,不及時了解經營環境的客觀變化,不銳意進取、積極創新,是不可能基業長青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當前我國中小珠寶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是: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勞動法》造成的用工成本上升、國際國內金價的大幅波動和通貨膨脹的居高不下,同時還要面對國外強勢品牌的大規模入侵。
不僅如此,企業還要面對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戰略、產品、營銷、管理、渠道、品牌、文化和人才等問題,樣樣都要企業的命,樣樣都讓企業的決策者們夜不安寢。危機總是與機遇相伴。在整個行業即將進行盤整之際,如果能順勢而為,找對產業發展方向,制定出適合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同樣能讓中小企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翹楚。
首先,生產型的珠寶企業,雖然不可能像百泰首飾一樣大手筆試水終端,但也可以選擇專業化生產的發展模式,也可以稱之為:集中生產單一產品或服務的戰略。如,生產一些獨具特色的產品,在細分領域中稱王。現在已有一些企業的產品具有一定的特色,或是在一定的地域中處於領導地位。如果這些企業能把握這些優勢,通過在一個細分領域做大做強,生產型企業仍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過要加大對生產研發方面的投入,以及與一些國際機構和國內行業組織進行充分的借力合作。
細分為王和借力發展可以說是生產型企業發展的首選策略,向下延伸參與批發、零售和橫向發展多品類生產的成功機會相對渺茫。
其次,批發型的珠寶企業,必須積極主動改變當前的盈利模式,越來越成熟的廠家展廳批發和在線版房,以及各連鎖經營品牌的配貨中心都將逐漸減弱批發企業的地位。批發企業在上下游的夾縫中是無法發展壯大的,必須及時地進行企業經營戰略轉型。批發企業最好的轉型趨勢是自己發展成為區域品牌,或是給國內強勢品牌做區域配貨中心。前者的發展戰略也可以說是縱向一體化戰略,需要一定的前期品牌推廣投入;後者由於走的是整體轉型戰略,未來很可能為強勢品牌做嫁衣,但兩種方案都比繼續在等待中被迫轉型或關門強。雖然不能說批發企業是階段性的產物,但珠寶行業中批發企業的生存環境絕對會越來越惡劣,生存和發展都將日益艱難。
最後,處於零售地位的終端珠寶企業,審時度勢的加入一個有發展潛力的連鎖經營體系和打造成地方強勢品牌,是必由的發展之路。連鎖經營絕對是未來的終端主要經營模式,而專賣店模式更是連鎖經營加盟的首選。國內目前的連鎖加盟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大量二流商場中的品牌專櫃和小型的專賣店未來前景堪憂。隨著以大中專賣店模式為主要渠道選擇的強勢品牌的攻城略池,那些根基不穩的中小企業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我們以六桂福珠寶的大型專賣店模式為例,到一個城市即選擇優秀的地段開設一個大型的專賣店,投資規模基本在40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租約更長達5年至8年。顯而易見,這樣的品牌專賣店抵禦風險的能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力是很大的。再加上精緻的裝修、強勢的營銷和卓越的產品服務,大型專賣店成為當地的領頭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選擇比努力重要」。現在的中國中小珠寶企業已經到了一個需要立即作出選擇的時候,任何等待和彷徨都可能喪失機遇,都可能迎來滅頂之災。
無論處在珠寶行業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企業,未來的競爭攻防絕對是極其殘酷。只有早日選擇好企業的發展方向,制定好科學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執行好既定的發展策略,才能真正地走出掙扎求生的窘境,才能真正地迎來大步發展的機遇。
有資料表明,美國平均每年注冊成立50萬家企業,有不到千分之一的企業能上升到中型企業,或是稱之為穩定企業。1000家企業中999家基本都在這個水平線下消失了,其中95%的企業在3年之內就破產了,其餘的企業就永遠停留在小老闆的行列。
2005年公布的中國首部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稱:20年來,中國每年新生企業近15萬家,而每年消亡的企業也達十幾萬家。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破產,85%的企業在10年內死亡,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2.9年。
這是一個多麼嚴酷的現實,我國中小珠寶企業也很難逃過這個宿命。在我國當前市場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全球一體化特徵越來越明顯;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越來越少;企業技術創新速度越來越快,勞動力和其他商務成本越來越高;消費者越來越成熟的現狀下,如果企業不進行深入、系統的戰略性思考,如果企業沒有與時俱進的發展戰略,企業不要說發展,就連生存都會成為問題。
我國珠寶業一直以來被喻為朝陽產業,現在似乎仍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然而,隨著我國股市走低,能源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通貨膨脹、美元貶值、銀根緊縮……可以預見,珠寶行業的整合將會加速,競爭也會加劇,企業利潤率將會面臨著成本上升和信貸融資難度加大等問題的考驗。有一種假設:如果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以上這些不利因素持續存在,那些尚未壯大起來的珠寶企業何去何從?
可見,任何產業的激烈競爭,毫無疑問都會使大批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消亡,從而加大品牌的集中程度,促進產業整體升級。因此,中國珠寶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中突圍,惟有塑造優秀品牌,通過創新發展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 中國的歷史有多久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編輯]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於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其他六國,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倫理)、道家(自然)、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科技)、眾、雜、農家(農業)、小說家(小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
秦漢時期
北京八達嶺長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郡縣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道路,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有名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行為是否確實存在有爭議),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赤壁主條目: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長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立魏國,同時尚有劉氏的蜀和孫氏的吳,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5年,魏權臣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晉朝的文化也有一定發展,當時由於戰亂紛紛,很多學士選擇歸隱,不問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陶潛),當時的書法藝術也十分興盛。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利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 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畫家張萱作《搗練圖》。主條目: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並於589年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不過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修築了巨大工程——京杭大運河後就滅亡了,只經歷了兩代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唐朝再度分裂,並於907年滅亡,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編輯]
宋元時期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主條目:遼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被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占據,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占據,北宋為了維持邊境和平,不得不向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黨派斗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勢力逐漸膨脹,1125年,金、北宋聯合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北宋,1127年金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形成南北分立。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未成,直到1234年,蒙古軍消滅了金。蒙古之後與南宋又經歷了血腥的戰爭,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元」之後,於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元軍逼得走投無路,跳海而死,以元軍的勝利告終,南宋滅亡,元朝統一全國,定都大都(今北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宋朝也是一個極度繁華的朝代,當時中國經濟極度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400到500萬人口,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口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度興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延續了唐朝的光輝,以至於宋朝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盡管元朝吸收了許多漢族文化,並大力宣揚朱熹一派的理論,但卻實行了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兒人和來到中國的中亞、東歐人;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壓迫招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起義。
[編輯]
明清時期
紫禁城太和殿主條目:明朝、清朝
1368年,抗元起義成功,明朝建立。明朝前期建都南京,貿易興盛,1405年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但後來逐漸走向閉關。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則出現了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優秀長篇小說。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殉國。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仍為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但是後來又被清廷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成功地收復了許多邊疆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停戰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廷獲得重大勝利。清朝由於取消了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導致人口暴漲,到19世紀已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進當時農業的興盛,出現了康乾盛世,也相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閉關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到1820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徹底衰敗,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國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不得不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始。
[編輯]
清朝末期(近代)
鴉片戰爭持續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清廷恐懼英軍會進逼北京,於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島被割讓;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開放作為通商口岸,還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之後1844年美國與法國也與清廷分別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國主權遭受部分破壞。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清復明的反抗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不僅創立「拜上帝會」,還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時又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陳開、李文茂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
同時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中國,中國多處領土被割讓。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使中國失去了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疆的齋桑卓爾以東地區約七萬多平方公里領土。賠償「兵費」增為九百萬盧布。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並於1860年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各賠英法800萬兩白銀等。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次年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二億兩白銀,中國割讓台灣全島及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1888年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改良派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遭拒。不過十年後1898年光緒皇帝在親政後終於同意變法,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義和拳運動爆發,後清政府改為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在慈禧太後支持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借「解救各國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實質是為了進行侵略戰爭),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奧八國聯軍經由天津攻入北京。在佔領北京期間,英法德等國軍隊曾大肆搶掠。清廷不得不於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編輯]
20世紀至今
孫中山主條目:中華民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01年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指揮國內的多次起義運動,經過十次失敗的起義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獲得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清帝退位為條件,孫中山辭去總統位置,由袁世凱接任。但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此後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在稱帝83天之後死去,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統治時期,地方政府分別由各個軍閥派系占據。
孫中山之後多次試圖聯合南方地方軍閥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成立,並成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1924年,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並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改組,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孫中山自建立廣州軍政府(1923年改稱大元帥府)以後,曾經三次進行北伐,均因條件不具備而未果。1925年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同年,廣州國民政府為統一與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先後舉行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與南征,肅清廣東境內的軍閥勢力和反革命武裝,並將廣東境內傾向革命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下轄第1至第6軍。不久又將廣西部隊改編為第7軍。為北伐戰爭作了重要准備。1926年6月5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並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正式開始北伐。然而隨著北伐和國民革命的深入,國民黨不能容忍共產黨激進的革命運動,國共兩黨分裂,大量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國民黨,有的被拘捕和殺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葉挺為首的共產黨員在江西南昌發動南昌起義,共產黨從此有自己獨立的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8月1日被定為建軍節)。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個紅色蘇維埃地方割據政權。此後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圍剿,紅軍粉碎了前四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不得不離開紅區。1934年開始,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在貴州遵義確立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和指揮權,四渡赤水河,終於擺脫了追擊,途經江西,貴州,四川,甘肅,陝西,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後成功在陝西北部與陝北紅軍劉志丹部會師,建立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華,佔領了東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前夕,中華民國首都從南京遷至武漢,後來遷在重慶。1945年二戰結束後,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裡收回了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但也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1951年,遷往台灣的國民黨國民政府以蘇聯未履約為由,不承認該條約及依據該條約而獨立的外蒙古的獨立地位)。1946年6月,國共兩黨又進行了內戰。中國共產黨最終於1949年獲得決定性勝利,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光復後的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成立,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此同時,蔣介石宣布台北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宣誓三年內反攻大陸。兩岸分裂局面從此開始
四大古都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國歷代主要古都並稱的說法,四大為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編輯]
五大古都
1920年代在學術界出現了把開封列為古都之一,形成五大古都的說法: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
[編輯]
六大古都
1930年代,開始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說法,並影響很大,包括: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
[編輯]
七大古都
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大古都,後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編輯]
八大古都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編輯]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時期管轄中國另一部分區域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
[編輯]
各大古都
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安陽(早期三皇五帝時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國、定都南京的東晉、定都
3. 中國歷史有多久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說法是不科學的,應該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算起,即從約為公元前2070年開始算,也就是說中華文明有4000多年歷史了,很偉大的文明啊。
復制去Google翻譯翻譯結果
4. 通靈珠寶有多少年歷史了
通靈珠寶,柏林電影節專用珠寶,首個隨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珠寶品牌。其新一回代鑽石藍色火焰曾作為比利答時國禮贈予中國政府代表。通靈珠寶,始終致力於比利時優質切工鑽石及傳世翡翠的推廣,為顧客創造值得「為下一代珍藏,直至世代傳承「的珠寶。股東包括:EDT(歐陸之星,全球最大的鑽石切割貿易機構)、沈東軍、馬峻等機構與個人。截至目前,通靈珠寶在中國各大城市開有約300家專營店。通靈珠寶獨家發售的新一代鑽石藍色火焰,曾被比利時鑽石博物館、MAS博物館永久館藏,並作為比利時國禮,於2009年在比利時王儲見證下贈予中國政府代表。
5. 中國的歷史有多久
歷史老師告訴你
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計算,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夏朝建立專於公元前屬2070年。距今四千多年歷史。但在夏朝之前應該還有類似於城邦的小的分散政權的存在為前提。
如今若干考古發現在逐漸將這一歷史拓展至五千兩百年前。正在「等待」國際史學界的認可。
6. 玉石在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有五千抄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文襲化可以說是玉石文化!早在北京袁人的遺跡里就有用玉石打鑿的石釜等用具!到後來的紅山文化中發現的玉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在到後來的良諸文化進入了用玉的頂風.到了奴隸社會玉又被做為王權和地位的像征!只到近代才開始放開對玉的使用!所以在現在的考古中才會出現墓葬內的金縷玉衣的金線被盜墓賊抽出把玉片丟的到處都是的怪現象
7. 中國首飾的發展史,詳細一些了
中國金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金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我們追溯那古老的歲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發展軌跡吧。
商周金銀器:小巧簡約
中國迄今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的黃金製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圍主要是以商文化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甘肅、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發現過這一時期的金器。一般地講,這個時期的金器,形制工藝比較簡單,器形小巧,紋飾少見,大多為裝飾品。
如果將商王朝統治區與周邊地區出土的金器進行對照,就會發現,它們似乎是分別在幾條互不幹擾的平行線上發展起來的。在形制和偶有發現的紋飾上,地區文化的特點十分鮮明。商王朝統治區的黃金製品,大多為金箔、金葉和金片,主要用於器物裝飾。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金飾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黃金首飾。這個時期所發現的金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別具一格。其中頗為獨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種金飾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所未見的。金銀器早期的發展情況,也反映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這是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和自然條件復雜所決定的。
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榮和發展,為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青銅、玉雕、漆器等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展;並使金銀器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以更多樣的形式發揮其審美功能。早期的金銀製品大多為裝飾品,而最常見的金箔,多是用於其他器物上的飾件,或者說,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器物的美感。最遲在西周時期,金銀平脫工藝就出現了。
春秋戰國金銀器:清新活潑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帶來了生產、生活領域中的重大變化。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
從出土地點看,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一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注目。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銀器及其金細工藝的高度發展,尤令人瞠目。
這個時期,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陝西寶雞益門村2號秦國墓葬、河南洛陽金村古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此時南方地區出土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區的金銀器,大體看來,與北方匈奴少數民族地區金銀器的形制風格截然不同,多為器皿、帶鉤等,或是與銅、鐵、漆、玉等相結合的製品,其製作技法仍大多來自青銅工藝。
秦漢金銀器:繁榮發展
秦代金銀器迄今為止極為少見。曾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發現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這種在銀器花紋處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後十分盛行,金花銀盤亦為唐代金銀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種。
根據對這些金銀配件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王朝是充滿蓬勃朝氣的大一統封建帝國,國力十分強盛。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金質容器更少見,可能因為這個時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制,銀質的碗、盤、壺、匜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
漢代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鍍、錯等方法用於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制,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並為以後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代金銀器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陝西、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均有發現。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車馬器、帶鉤、器皿、金印和金銀醫針等,涉及面較為廣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鮮卑族墓葬、西北新疆烏孫墓葬、車師國故地、焉耆古城等遺址,以及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族墓地也發現了金銀器,大多為金銀飾品,如牌飾、金花、首飾、帶扣等,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