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教案怎麼寫
怎樣寫好歷史教案?
(一)教學任務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二)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三)教學策略制定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1.教學組織形式。2.教學方法。3.學法指導 。4.教學媒體
特別要指出的是,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四)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五)教學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學設計書寫
1.書寫內容及步驟
(1)教學設計說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突出新課程特點); (2)教學分析:包括教學內容的分析和學情的分析;(3)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教學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5)教學過程;(6)教學反思、評價。
2.書寫說明
(1)書寫的形式。書寫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將文本和表格二者結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較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的內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而表格形式能夠比較簡潔、綜合體現教學環節教、學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們認為,或者以表格書寫,或者將文本和表格書寫形式合二為一,後一種方式是比較理想的呈現,採用文本形式書寫前端分析,教學過程則一般以表格形式書寫,從而組織成為一篇教學設計方案。
(2)教學設計書寫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要求靈活展現,所以不拘一格,寫出個性,寫出創意,寫出風采。
(3)教學反思評價作為教學設計來說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最後還需要說明的是,教學設計內容和形式應該根據需要而定,如果為了同行間探討、交流而進行設計外,則應選擇較為詳細和較強的理論展現為主要內容和相應的形式,如果是教師本人為了作為上課前對課的理解和策劃,則可以相對淡化理論色彩並簡化分析要素,更多地關注過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的設計。總之,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多元化和創新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三、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我們用表格形式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准」——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
④構思要「巧」——是教學設計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學設計的「表現形式」;
⑥練習要「精」——是教學設計的「綜結點」。 文章
2. 如何寫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3. 如何寫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我也是一復名初中歷史制教師,我認為其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基本要求、寫作技巧、方法和注意事項等和其它學科大致相同,但歷史的不可再現象性,也使得我們必須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導入課堂時,最好用本節課所涉及到的一些歷史事件(一定要具體生動)將同學們注意力引入課本;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使用多媒體,我建議你多使用,因為這樣更能使同學們猶如身臨其境,更能引起同學們的共鳴與激情,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最後,記住一定要採取多種方式進行知識的落實,課講的再好,如果落實不下來就是白搭。
4. 九年級上第15課歷史課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內准》的要求。(2)分容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5. 如何寫初中歷史教案
將歷史的背景與要考試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重要的是讓學生產生興趣,可以參照下明朝那些事的敘述方式,重要要生動,同時將教學提綱穿插進去。
6. 初中歷史的復習教案怎麼寫
復習課一般分單元復習和專題復習兩種類型,教案模式跟平常的教案差不多,所不專同的是屬:
1、三維目標:新課只寫一課的;復習課要寫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的。
2、重點、難點:新課參考教師教學用書;復習課按復習的內容和學生的掌握程度確定。
3、教學過程:新課重細節,重知識點的處理方式,重師生活動過程;復習課重體系,重知識的概括和比較分析能力,重學生的練習。
4、小結:新課注重知識點的總結:復習課注重教師的歸納點評。
5、作業:新課以鞏固新知為主,復習課以培養能力為主。
7.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怎麼寫
原教學大綱相比較,《歷史課程標准》的內容體系有很大區別,《歷史課程示准》構建了學習主題式的課程體系,把課程內容分為中國古、近、現代史和世界古、近、現代六個學習板塊,每個學習板塊又分若干學習主題,這些標準的制定,兼顧歷史發展的時序性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力求改變「繁、難、偏、舊」的現象.歸結到每節課堂的教學設計的問題上,要求教師並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是學生應接受那些重、難點和基礎知識,而是首先要明確學習主題,學生不僅明白要學習什麼,而且明白學會什麼.以《歷史課程標准》中國古代史第一章《中華文明起源》第一節為例,《歷史課程標准》要求「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題,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在進行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教師就應注意,讓學生找出中國早期人類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內含,而不是讓學生只知元謀人是元謀人,北京人是北京人的兩個孤伶伶的概念.
教師在撰寫教學設計時,通過對知識結構,線索分析,供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客觀的認識,既可作為學生學習前的探究學習的指南,又可作為學生學完後對所學知識重新回顧、聯系和系統化的參照.一般先由教師擬定一個知識體系框架和具體內容標准,應當留出部分由學生嘗試概括,根據學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於教學評價,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8.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題目,要怎麼寫啊,實在不會
教師資格證考試倒計時46天!你方嗎?
「從未寫過教學設計怎麼瞎編湊字數?
案例分析版都寫滿了還是不給高分為什權么?
高考之後沒寫過作文,當年的腹中錦綉都忘了怎麼辦?」
【山香資格證專項突破班】——「教學設計&案例分析&教育寫作」三大模塊專項講解,講練結合,模板套路,逐一突破,帶你突破70分,輕松拿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