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宣城多久歷史

宣城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05:36:42

Ⅰ 安徽有多久的歷史(詳細點哦)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歷史風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鯀是雄居大河南岸位於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富有賓士水土的經驗,在與堯舜斗爭中失敗。後來,禹在伊洛河一帶,糾正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為以疏導為主,開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窪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難,散漫的流水又能積到一定的地方。禹賓士水土,發展生產,得到群眾支持,博得許多部落首領的擁護,確立了禹王權。為鞏固政權,禹又沿穎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懷遠縣境內),大會夏、夷諸部從多邦國或部落首領,這就是"塗山大會",標志著夏王朝正式建立。後來,禹的兒子啟在"釣台之享"大會正式廢除"禪讓制",開始了我國文明時代的歷史。今天,在塗山上還留有相傳建於漢代的禹王廟。

[藝苑奇葩]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安慶、池州、徽州一帶,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安慶地方語言為歌唱基礎,抒情見長,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富於韻味。黃梅戲劇目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唱腔100多種。伴奏樂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樂器和鑼鼓。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戲劇團和學校,農村有業余劇團。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等。
一、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1.休寧縣萬安古鎮
2.涇縣桃花潭鎮(原陳村古鎮)
3.濉溪縣臨渙古鎮
4.銅陵縣大通古鎮——和悅洲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5.肥西縣三河鎮
6.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7.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8.岳西縣響腸鎮
9.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
10.桐城市孔城鎮
11.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
12.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

二、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
1.績溪縣龍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頭
2.績溪縣上庄——馮村
3.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4.歙縣許村
5.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6.歙縣棠樾村
7.涇縣黃田村
8.固鎮縣垓下村
9.黟縣屏山村
10.黟縣南屏村
11.黟縣關麓村
12.涇縣查濟村
13.肥東縣瑤崗村
14.蚌埠市蚌山區孫家圩子村
15.歙縣雄村
16.休寧縣右龍村
17.休寧縣黃村村
18.績溪縣石家村
19.肥西縣小井庄村
20.歙縣昌溪村
21.歙縣瞻淇村
22.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村
23.肥西縣啟明村——新光村——鴿子籠村
24.鳳陽縣小崗村

三、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
1、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
2、東至縣東流古街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街區)
3、五河縣城關鎮順河街

Ⅱ 宣城的文化

宣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後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的故鄉。
宣城境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眾多的人文遺跡,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贊辭,更因謝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所轄績溪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中國畫長卷樣稿《日月精華水火相濟———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入選安徽省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項目。績溪縣《月亮起山一盞燈》《四季歌》兩首歌曲入選聲樂類作品,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群星獎評比。
旌德縣創作的舞蹈節目《最炫民族風》獲第二屆全國中老年才藝展演,韓國站文藝匯演銀獎。
涇縣詞曲作家夏子、舒光傑創作的《家鄉的月亮》,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中國音樂電視》節目中滾動播出。
市文化館組織的「金色晚霞」合唱節目在全省比賽中獲合唱比賽優秀組織獎和演唱獎。
小品《山裡的海》參加全省小品曲藝大賽,獲二等獎。在全省「六一」少兒文藝調演中,宣城市獲組織獎,舞蹈《山妞妞》獲一等獎。
在第九屆安徽花鼓燈會中,績溪縣的民間手龍舞《徽山龍娃》獲表演二等獎、創作獎,郎溪縣的民族舞蹈《誰不說俺家鄉好》獲表演三等獎。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有文物點2392 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9 處,含廣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 處,不含廣德,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7 處。
宣城市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 座,績溪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 座,宣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村3 處,水東鎮、查濟村、江村,中國傳統村落4 處,查濟村、黃田村、江村、龍川村,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13 處,涇縣桃花潭鎮、黃田村,廣德縣甘溪村、宣州區小胡村、郎溪縣梅渚鎮、姚村,績溪縣龍川村、湖村、磡頭村、上庄村、馮村、石家村,寧國市胡樂鎮。
2012 年,爭取國家和省級文物維修專項經費390 萬元,爭取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專項經費703 萬元。
截至2012 年底,宣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 個門類,916 個項目。宣紙製作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4 個,宣紙、徽墨、宣筆製作技藝、皖南花鼓戲;省級名錄30個;市級87 個。國家級徽文化保護試驗區1 個,績溪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 個,郎溪縣梅渚鎮、績溪縣伏嶺鎮。「非遺」專題博物館、傳習所7 個,宣酒文化博物館、績溪三雕博物館、涇縣中國宣紙博物館、績溪徽墨傳習所、徽菜傳習所、郎溪民俗文化館、五猖館。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 人;省級傳承人36 人。

Ⅲ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宣城歷史上的名人有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岩、新文版化運動權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等。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黃山,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及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接壤,是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敬亭山、柏梘山、水西山、龍須山四山峰巒疊翠;青弋江、水陽江兩水相依。
宣城地處江南,楚頭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自西漢設郡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國家園林城市、南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
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中國鱷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

Ⅳ 安微省宣城市水陽鎮歷史有多久了

《乾隆府志》:「(東漢末年)中原避亂者歸者眾,始築為園田,初名化城,」版
公元235年春,東吳孫權令大將丁奉權到此屯墾練兵。當時有10萬民眾在此耕作,使之成為旱澇保收的東吳大糧倉,並易名為金寶圩(現水陽鎮東3里)。至那時起,金寶圩作為吳國大後方糧倉,美名馳譽天下,吸引了多少商賈往來其間,再加上繞鎮而過的水陽江,是宣城通達長江的黃金水道,水陽遂漸成商埠,且日益繁榮起來。
從公元235年開始算到現在已經1781年了。

Ⅳ 宣城的歷史沿革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
秦初正式置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丹陽郡郡治設在宛陵,今宣州區。
晉太康二年(281年),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
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
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改為寧國府。
元代為寧國路所在地。
明、清為寧國府所在地。
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蕪湖道。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宣城先後屬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區。
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宣城專區。
1952年1月,宣城專區撤銷,轄縣並入新成立的蕪湖專區,1971年改稱蕪湖地區。
1980年2月,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
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
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並同時設立了宣城地區。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
2000年12月,正式撤縣級宣州市設宣州區。2001年2月正式掛牌成立。

Ⅵ 宣城站的歷史沿革

宣城站始建於1934年,1934年11月25日竣工通車
2008年,宣城站增開T111/2次,這是宣城首趟特快
2008年,宣城站增開T7766/5次,宣城的第二趟特快,由於生意不好2010年10月26日停開
2010年10月26日起,途經宣城站的杭州—合肥T7766/T7765次、杭州—合肥(西)K8462/K8461次停運。此外,因2558/5、2556/7次運行區間由杭州—東營調整為南京西—東營,自10月26日起,2555次、2556次在宣城站停運。至此,途經宣城站的旅客列車將由38對減至35對。宣城火車站工作人員提醒,廣大旅客朋友搭乘火車前,請注意火車站內公布的關於列車開行變化的相關信息。
2011年7月,T111/2宣城站停開,列車改走京滬線南京至上海段,標志著宣城站唯一一趟特快停開。
2013年9月,宣城站兩台自動取票機投入使用。
2014年12月10日,調圖增開寧波—鄭州T326/5次、北京西—黃山K1110/09次、合肥—黃山K8381/2次。
2015年7月調圖K177/8次徐州—廈門停運
2015年12月4日皖贛鐵路擴能改造宣城站房工程正式開工,建設總工期為26個月。
2016年1月8日7101次正式停運,1月9日最後一趟綠皮列車7102次宣城站發車,宣城站最終告別綠皮車的時代。

Ⅶ 宣州的歷史沿革

秦置鄣郡,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區)。
順帝劉保永和四年(139)至漢桓帝劉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陽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內有宣城縣而為郡名。不久廢。 咸寧六年(280)三月,三國時期吳國未代皇帝孫皓(242~283年))降晉,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中國。咸寧六年四月,司馬炎改年號為太康,為了削減吳國舊勢力的影響,縮小了原以吳國都城建鄴(今南京市)為中心的丹陽郡范圍,在其南部地區復置宣城郡(註:《沈志》太康元年,《晉書·地理下》作太康二年),隸屬揚州。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區),領11個縣,全為吳丹陽郡舊縣。
咸和四年(329年),改屬豫州。
義熙九年(413),仍屬揚州。原治宛陵,興寧初(約363年),改治蕪湖(今蕪湖縣黃池鎮南0.5公里許的楚王城遺址),不久,還宛陵。興寧二年,治赭圻(今安徽繁昌縣蘆南鄉東南5公里的赭圻山中,遺址位於群山合抱的帶狀沖地,現存被山洪沖斷的夯土城牆高4.5米,寬7米.初建於東晉興寧二年(364年),為東晉權臣桓溫所築),後因火災改駐姑孰(今安徽當塗縣城)。 開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陳,統一中國。改南豫州為宣州,廢宣城郡,治宣城(宛陵故城)。大業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宣城郡。
大業十三年(617),杜伏威 (598~624) (註:隋末農民起義首領)據歷陽(今和縣歷陽鎮)稱總管,控制江南地區。 1949年5月設宣城專區,屬皖南行署區。宣城專署駐宣城,轄宣城市及宣城、郎溪、廣德、寧國、涇縣等5縣。
1950年撤銷宣城市,原蕪當專區所屬當塗、南陵2縣劃入宣城專區。轄7縣。
1952年1月撤銷宣城專區,將宣城、郎溪、廣德、涇縣、當塗、南陵6縣劃歸蕪湖專區;寧國縣劃歸徽州專區。
1970年蕪湖專區改稱蕪湖地區,地區駐蕪湖市,轄蕪湖市及蕪湖(駐魯港)、當塗、郎溪、廣德、宣城、涇縣、南陵、繁昌等8縣。
1973年蕪湖市改由省直轄。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蕪湖地區的蕪湖縣劃歸蕪湖市;蕪湖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蕪湖市遷至宣城縣,並更名為宣城地區。
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區,1982年4月行署機關移駐宣城。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准:宣城地區的當塗縣劃歸馬鞍山市;繁昌縣、青陽縣、南陵縣劃歸蕪湖市。
1997年,面積12340平方千米,人口271.2萬,行署駐宣州市。轄宣州、寧國2市和郎溪、廣德、涇縣、旌德、績溪5縣。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⑴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宣州區。⑵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⑶宣城市轄原宣城地區的廣德縣、郎溪縣、涇縣、旌德縣、績溪縣和新設立的宣州區。原宣城地區的寧國市由安徽省直轄。
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城市總人口2659639人;宣州區822707人,郎溪縣316592人,廣德縣485757人,涇縣333586人,績溪縣177091人,旌德縣142064人,寧國市381842人。
經過2001-2003年全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全市由176個鄉鎮、街道(67鎮、103鄉、6個街道)調整為115個鄉鎮、街道,其中有61個鎮、44個鄉、10個街道。2004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73萬人,常住人口268萬人。

Ⅷ 宣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t聽老人說以前還有城牆是真的嗎

兩千多年來歷史,(丹陽郡)自漢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區),陶謙,三國丹陽郡人(今宣城)。晉太康二年(281)析丹陽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為州、郡一級政區存在。隋初廢郡,改南豫州為宣州,不久又改稱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間一度改稱宣城郡,以後復稱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為寧國府,直至清末。以前是確實有城牆的。文革前還有殘磚。

Ⅸ 宣城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第一位:吳作人

吳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涇縣人,生於江蘇蘇州,1926年入蘇州工業專科學校建築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後就讀於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徐悲鴻先生,並參加南國革新運動。早年攻素描、油畫,晚年後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准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是繼徐悲鴻之後中國美術界的又一領軍人物。1984年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藝術與文學最高勛章」,1986年比利時國王授予他「王冠級榮譽勛章」。

第二位:吳半農

吳半農(1905年-1978年) 原名吳祖光,號曲林,安徽涇縣人。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中國現代經濟學家,著有《工資指數論》、《我國對外貿易分析》、《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形勢》等。1934年夏,吳半農被派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碩士學位。1936年12月取道蘇聯西伯利亞回國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1940年12月改任經濟部統計長、資源委員會駐美國技術委員會專門委員,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國際學會美國分會客座研究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國政府駐日本代表團第三組(經濟)組長和中國駐盟軍總部賠償歸還代表團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沖破阻力,獲得機遇攜全家離開日本返回祖國,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重用,先後任外交部國際關系研究所日本組與世界經濟組組長、研究員、顧問等職。1978年病逝於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 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為兒童寫了幾十部書集,如《女兒的故事》、《戴小橋和他的哥們兒》等;作為兒童文學的研究者,他寫作、主編了多部理論著作,如《兒童小說敘事式論》等。作為兒童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培養了幾十位兒童文學研究生,為兒童文學事業培養人才做出很大貢獻。他還寫過一本《女兒的故事》,這是一部出自大學教授之手卻沒有絲毫書卷氣的活潑有趣的長篇小說。小說以口語化的語言寫作,語感獨特,風格幽默風趣,恰似談笑風生,親切感人。小說將一個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長經歷藉助語言的魅力使之藝術化,從而激起讀者的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心靈的共鳴,創造了兒童小說的一種新的敘述方式和小說藝術的新領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績溪縣瀛州鄉油坑口人。長期天氣預報專家,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南京氣象學院教授及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並被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1958年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水文氣象學院研究生部,獲地學科學副博士學位。先後從事氣象教學、科研和組織領導工作,在大氣環流和中長期天氣預報、青藏高原對東亞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為紀念在章基嘉氣象學上的貢獻,南京氣象學院設立了章基嘉獎學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績溪縣人。教育家。早年就讀胡氏小學、安徽學府。後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修科,國立東南大學教育學系畢業。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教育學專任教員兼附屬小學主任,安徽省教育廳編譯處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學(宣城中學)校長,國立浙江大學教授兼學校總務長、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學校總務長,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香港中山圖書館董事長等職。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於安徽績溪,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88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8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2001年增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個屬的新系統,發現8個新屬、50多個新種;在英文專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納族的分類和進化)運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進化的新觀點,建立了該族的進化系統;對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細胞分類學和物種生物學研究有新發現;1990年出版的《植物細胞分類學》是世界上該領域的第一部專著,為植物細胞分類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Ⅹ 安徽省宣城市的歷史文化遺址

千年歷史文化遺址——柏山
梅鐵山
柏山,又名雙羊山,位處宣城市城南梅溪路以南一里許,現屬鰲峰街道辦事處九同碑村。據史料紀載,此山原有唐大將許緒之墓,後墓毀,僅剩墓前兩只石羊長存,故得名。唐昭宗光化年間(公元898——901),梅遠(詩人,宣城梅氏始祖)為宣城掾(屬官),原居城東州學西街,後子孫移居此山。其五世孫,史稱「以詩名家」,被譽為宋詩「開山祖師」的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即生於斯,葬於斯。時僧人澄展世受梅氏恩德,願終生守護梅氏家祠會慶堂,並於山上廣植翠柏,日久漫山遍野,鬱郁蒼蒼,故後人名之為柏山(見梅氏宗譜附錄「梅氏祠墓圖景」)。. ?( m ]8 `+ ?0 a: v: t4 Q& F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號宛陵先生。雖其「位不過五品」,但開創了一代詩風(見拙文《北宋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梅堯臣詩歌的平淡藝術》等),「名滿天下」,受到宋代大家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王安石等人的高度崇敬,尤其是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稱其為李杜之後的第一人。在他逝世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他的評價仍然很高:「自皇祐至今逾二百年矣,天下所言詩人者必曰聖俞,國人之誦所尊敬者必曰宛陵先生」。因此,梅堯臣不僅是宣城梅氏的文化始祖,更是宣城本地歷史文化的始祖與傑出代表。自梅堯臣之後,宣城人文蔚起,涌現了諸如梅氏、貢氏、沈氏、吳氏、施氏等眾多文化世家,形成了以梅氏子弟為主體,長達數百年,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宣城詩派、宣城畫派和宣城數學派,出現了享有世界盛譽的梅文鼎、梅清、梅膺祚、梅光迪等科學文化大師。清代雍正年間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這樣評價說:「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舊族首梅氏,匪特仕科名甲於遐邇,而文章經濟理學名儒,自有宋以來,彬彬鬱郁綿亘輝映。」可以說,千年梅氏文化的變遷,演繹了宣城本土歷史文化的興衰。8 B+ c. U: s0 [; j- N+ v
北宋以後,千百年來,盡管歷經戰亂兵燹,改朝換代,但柏山始終是作為宣城文化的聖地,猶如山東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妥善地得到保護。每當戰亂平息,宣城地方官吏,出於對文化的敬畏與尊重,為了教化人民,都要對這里的文化景觀,如雙歸山、都官墓、會慶堂、寶章閣、景梅亭等進行修繕,舉辦祭奠活動(見梅氏宗譜附錄「歷代郡侯修建會慶堂、景梅亭姓氏」);對於侵佔這里的產業,以及損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行為嚴加飭查,並以法律的形式於以維護(見梅氏宗譜附錄「宗族產業歷代案卷」)。這里地處城郊,梅溪環繞,草木蔥蘢,山川秀美,又文脈厚重,是「宣城梅花遍地開」的梅氏文化發祥地,自古以來宣城的文人雅士,平民百姓也都喜歡來這里遊玩踏青,憑吊先賢,接受文化浸染。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的一切被炸毀。現存梅氏宗譜附錄「贈言」中,所記載的堂記、碑記、亭記及眾多的詩詞歌賦就是一部以柏山為載體的極其珍貴的宣城古代文化長卷。* J) w5 f G* e# G! k# E2 P3 k
宣城近代經濟、文化遭受的最大的一次破壞,是清末的「咸豐之亂」。由於宣城地處南京(太平天國建都於此)外圍,戰略位置重要,太平軍與清軍在這里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拉鋸戰,連年的戰亂、瘟疫使本地「士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屋宇傾頹,田地荒蕪。宣城境內的梅氏家族,除了城西四十公里青弋江兩岸的一支外(章務望,梅禹臣後裔),余皆死於戰亂或遷徙。當時居住在柏山祖居地的梅氏後裔(墨荘望,梅輔臣後裔),遷徙時將存放於宗祠的九具先人靈柩,一字擺開安葬在山腰的一道土埂上,因為墳墓與墓碑形態一致,後移居宣城的居民,就稱此地為九同碑(字跡尚清晰的碑體,現作為石橋橫搭在已成為污水溝的梅溪上。)% U7 K7 P) t! l) A4 B; e/ M
經過這次戰爭,古宣城已面目全非,。居民基本上都是戰亂後,從河南、湖北等各地遷徙過來的,傳統的宣城歷史文化也因此而失傳,以至湮沒了。柏山,這塊宣城人民千年的古文化聖地,也再末能恢復昔日的風采。現在這處已遍布民居的文化遺址上,除了還可以找到一些殘碑斷碣外,只有一隻梅氏故居門前歷經千年歷史風雨的石犼,孤零地蜷伏在山崗上,面對著喧囂的市區,看著咄咄逼近的商業開發,憂慮著自己的命運,是那樣的凄惶與無奈。

閱讀全文

與宣城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