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藏劇有多少年歷史

藏劇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05:23:26

『壹』 藏戲比京劇秦腔有多少年的歷史

藏戲藝術有600
多年的歷史,
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
多年,
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貳』 藏戲起源於多少年前 京劇起源於多少年前 兩者相差多少年

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

藏戲起源於版8世紀藏族權的宗教藝術。京劇的前身是徽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2)藏劇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叄』 藏戲比京劇還早多少年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京劇起源於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以藏戲比京劇早900多年。
1、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因此,藏戲一直受大家的喜愛。
2、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肆』 藏劇的戲劇歷史

藏劇是我國少數民族中產生最早的劇種之一。除西藏外,四川的巴塘、理塘、甘孜、甘肅的夏河,青海的玉樹,雲南的中甸等地都有藏劇的流傳。
藏劇的藏名叫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說藏劇最早是由七姊妹組成。劇目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為拉姆。藏劇另有一名叫朗達,後來朗達成為藏劇唱腔的專有名詞。如:演藏劇叫「拉姆儔木」,唱藏劇叫「朗達當」。
藏劇的起源在民間傳說甚多。相傳在公元八世紀中早期西藏佛教盛行。當時西藏執政的藏王赤松德贊(公元742-796)因受其母金成公主的影響,對佛教極為信仰,派大臣前往印度請高僧蓮花生祖師(白瑪老本)入藏宏揚佛法。於公元779年(唐大歷十四年)在西藏山南建成桑鳶寺,在落成典禮時蓮花生採用西藏山南的民歌舞蹈,根據佛經故事,編成舞蹈形式的啞劇,藉以鎮魔酬神,宣傳佛教中的哲學內容,據說這便是今日藏劇的雛形。
藏劇在西藏境內甚為流行,主要分布在山南、日喀則、拉薩等三個地、市。解放前僅每年藏歷七月雪頓節(本來屬於宗教節日,後來成為藏劇會演的節日,又稱豐收節)要來拉薩支差演出的劇團有十二個之多。另外還有較為有名的薩迦娃、尼木娃以及寺廟中的藏劇業余組織(木魯寺的木如白桑每十二年演一次《德巴登巴》)、功德林寺的喇嘛藏戲業余隊等。這些劇團中有六個白面具派,四個藍面具派,一個介乎這兩者之間的,一個是演獨角戲的。
藏劇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新派大、舊派小)、別無其它樂器,全靠人聲伴唱幫腔,象川劇的高腔,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
在表演上,藏劇有唱、舞、韻、白、技、表等六功。
藏劇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沒有化妝,主要是面具。
藏劇傳統劇目共有十三大本,但經常演出的也只有八大本,多系雜文體。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格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堆》等。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劇目,多含有佛教內容。
1960年,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先後整理演出了《朗莎雯波》、《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傳統戲,並創作演出了現代題材劇目;在演出形式上,由廣場走上舞台;有了燈光、布景和化妝;還運用了管弦樂伴奏。

『伍』 藏戲藝術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幾年被稱為藏戲文化的是

藏戲藝術有600 多年的歷史, 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 多年, 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專。

藏戲屬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陸』 藏族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6] 。
吐蕃第一代贊普——聶赤贊普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7]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7]
吐蕃時期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結束了中原地區300多年的混亂分裂局面。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並10餘個部落和部族,統一青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邏娑(一寫邏些,即今拉薩)。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於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還從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紙墨等生產技術,遣貴族子弟到長安(今西安)學習詩書,聘漢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與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關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6] 」。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綉花錦緞數萬匹,工技書箱多種和一應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後曾資助於田(今新疆境內)等地佛教僧人入蕃建寺譯經,並向唐朝求得《毛詩》、《禮記》、《左傳》、《文選》等典籍。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派劉元鼎等人到吐蕃尋盟,與吐蕃僧相缽闡布和大相尚綺心兒等人結盟於拉薩東郊。此次會盟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後「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也叫「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就是第八次會盟後所立),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此後的三、四百年間,藏族與北宋、南宋、西夏、遼、金等政權都有著密切聯系[6] 。
唐蕃會盟碑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內訌和部族之間、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眾多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它們各佔一方,互相征伐,爭戰不已,竟持續了400來年。與此同時,從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藏傳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6] 。
宋元時期
從9世紀末開始,藏族內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區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並形成「阿里王系」及(後藏)「亞澤」王系、(山南)「雅隆覺阿」王系和(前藏)「拉薩王系」等。它們各自為政,不相統屬,有時還常常為各自利益互相侵襲劫掠,大小戰爭頻繁。
「涼州會盟」唐卡
這一時期,佛教為藏區各階層所接受,並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個領域,藏傳佛教上層人物往往和當地首領緊密結合,互為利用,在藏族歷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體制。在宋金時代,藏族各地方政權又加強與中央政權的聯系,有些地方首領受到中央政權的冊封。「茶馬互換」等藏、漢貿易有了較大發展。
1244年秋蒙古宗王闊端代表蒙古汗廷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這塊土地上成功舉行了「涼州會盟」。[8]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元初,首次設置中央機構總制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宣政院使(主管官員)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帝師舉薦的僧人擔任

『柒』 藏文有多少年歷史

,以及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內的一部分人。藏文屬於音位文字類的母音附標文字,[1] 關於藏文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佛教學者認為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引用梵文字母創制的。但雍仲本教學者則認為藏文完全是從象雄文演變而來。
據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大臣吐彌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學、拜師。返藏後,仿梵文「蘭扎體」,結合藏文聲韻,創制藏文正楷字體,又根據「烏爾都體」創制藏文草書。但這一傳統觀點已受到許多學者的懷疑。他們以為創造藏文的並不是被人們一再頌揚的吐彌桑布扎,而可能在吐蕃(松贊干布時代)之前就有古代文字,是用來記錄原始宗教經典的。甚至有的學者傾向於認為「藏文是依據象雄文創制的[2] 」。
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認為藏文改造自梵文者認為這種改造關系就是「能一一轉寫」的原因;而認為藏文自起自象雄文者則認為這種能力是藏人為了能不有損地誦讀佛咒而改添定製的。不過,即便藏文字母能一一地轉寫梵文字母,藏、梵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藏文雖能毫不有損地復述出梵文的語音,卻對其意思仍毫無辦法,還是只能倚靠翻譯。另外,在漢藏語系諸語中、同時也在中國各族文字中,藏文的歷史長度、文獻豐富程度都僅次於漢文。

『捌』 藏戲的歷史

民間歌舞

藏族早期民間歌舞百戲中就已開始出現帶有戲劇色彩的藝術形式。一些藏史資料對此也曾有記載。如《西藏王統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松贊干布在頒發《十善法典》時舉行的慶祝會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奏大天鼓,彈奏琵琶,還擊饒鈸,管弦諸樂,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裝飾巧麗,持諸鮮花,酣歌曼舞,盡情歡娛,馳馬競賽,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醫著作《亞色》中對民間歌舞的形式也有記載;"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當時的演員全是僧人,表演時有時配上誦經為伴唱,這就形成了啞劇性的跳神頌佛祈願的新形式。這種表演形式在乃東縣哈魯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裡還保留著"阿卓"這種古老的大型鼓舞隊組織,其領舞師的面具與早期藏戲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樣,戴面具者的名稱也同樣叫作"阿若娃"。

民間說唱

早在西藏的苯教時期,被稱作"仲"的口頭神話、歷史傳說故事已成為當時西藏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苯教已有專門從事說唱的故事師和歌唱家。在西藏歷史中,歷代都產生過大量民間故事,這些故事被用民歌、贊詞、韻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話吟唱出來,使故事更加生動感人。這種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得到不斷發展和完善。這也是許多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產生於十一至十三世紀的藏族民間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其說唱性文體受佛教說唱文學的影響並有所發展,除獨白和對話是適宜歌唱的韻文之外,部分故事情節的敘述也改為可歌唱的韻文,而韻文的寫法採用的就是民歌體。

此外,其他一些說唱形式,如"折嘎"(意為吉祥的祝願)、"喇嘛嘛呢"等對藏劇的產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這種說唱藝術,其對藏劇的影響非常之大,藏劇的劇本就是喇嘛嘛呢藝人的說唱故事腳本。說唱藝術的特點還清楚地反映在藏劇表演中。如藏劇演出時有劇情講解人,他講到哪裡,演員就唱到哪裡;講解人以一種固定的念誦調介紹之後演員才能上場表演。

宗教儀式

藏史《巴協》中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簡稱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師祭祀自然神儀式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土風舞演變而來的新的宗教儀式舞蹈。開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為僧人表演,後來傳入民間,僧俗人眾均可觀看,逐漸成為僧人和俗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具有一定娛樂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還有一種與寺院完全無關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為引回"村寶"進行驅邪迎祥而創立的民間祭祀舞蹈。其中象徵喜慶、幸運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薩迦寺卓瑪頗章"孜瑪爾多加"羌姆和藏劇《白瑪文巴》所吸收。

到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唐東傑布(1385-1464)在雲游途中於1430年主持營建了據說是西藏的第一座鐵索橋。在建橋過程中,他發現民工中有七個能歌善舞的姐妹(有說七兄妹),遂在白面具戲基礎上,吸收佛經中傳說和民間傳說故事中帶有戲劇因素的內容編排表演節目、設計唱腔動作和鼓鈸伴奏,指導七姐妹演出,藉以宣傳宗教,為行善修橋募集資金(行善積德)。七姐妹天生麗質、舞姿輕盈、歌聲優美動聽,觀者以為仙女下凡,贊其為"阿吉拉姆"(仙女)。以後藏戲被稱作"阿吉拉姆",亦由此而得名。據《唐東傑布傳》載,唐東傑布主持修建的鐵橋、木橋數量達上百座,碼頭渡口也有一百多個。而修建如此之多的橋梁渡口,所需資金除靠其游說化緣所得外,主要靠組織募捐演出來籌集。以後唐東傑布又將經其發展了的白面具戲帶回家鄉主廟迥·日吾齊寺,創建了迥·日吾齊戲班,將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為藍面具,在白面具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老瑜伽功術、雜技等,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從此,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在民間,一些職業或半職業的藏戲戲班開始出現,在藝術風格上開始形成不同的藝術流派。到七世達賴時,出現了藏戲演出的盛會--雪頓節。在這個時期,五世達賴羅桑嘉錯(1617-1682)對藏劇的發展頗具貢獻。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政府以金冊金印封為"達賴喇嘛"。五世達賴晉見期間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內蒙古的代嘎(今涼城)逗留了三個月。在這五個月中,五世達賴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西藏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噶爾巴。五世達賴對藏戲也十分喜歡,在其尚未親政時,就在其授意和倡導下,寺院進行上期夏令安居修習結束的酸奶宴會上,邀集一些在民間享有盛名的藏戲班子進哲蚌寺作助興演出,從而開創了"哲蚌雪頓"調演觀摩藏戲的慣例。

之後,逐漸形成了開始在哲蚌寺,繼而在"吉彩洛頂"(幸福園林),最後於雪頓節期間在羅布林卡舉行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藏戲獻演活動。五世達賴還曾指令其家鄉瓊結縣白面具戲班賓頓巴分為兩班,一為瓊結扎西賓頓,一為盤納若捏賓頓,並在拉薩舉行雪頓節時,把瓊結扎西賓頓安排在第一個演出。這期間,各地民間出現了專門改編加工並記錄成文字的手抄或刻印的藏戲劇本,不少地方和部分色欽寺廟還組建了相對固定並帶有職業性質的藏戲劇班。每年參加"哲蚌雪頓"的至少有幾個白面具戲班和江嘎爾、希榮仲孜、工布卓巴等眾多表演團體。從這個時候起,藏戲開始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戲劇藝術形式;演員也逐漸脫離寺院,職業演出劇團開始出現。藏劇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影響面也逐漸擴大,繁衍出德格戲、昌都戲、門巴戲等多種戲曲劇種,並對一些兄弟民族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形成與傳播

經過不斷發展完善,藏戲在17世紀以後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完整的藝術形式,稱為中國戲曲中的一個特有的劇種,並在藏區廣為流傳,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藏戲先後出現了許多傳統劇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戲。各個劇目的演出時間不等,短的只要幾個小時,長的可連演幾天,但每出戲一般都可分為序幕、正戲、和告別祝福儀式三大部分。

由於不同地區環境條件的差別,藏戲還逐步形成了多種流派,主要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和屬於新派的藍面具派,還有獨角戲,目前以藍面具派影響最大。以戴面具來作為演員的面部化妝,是藏戲的一大特色,但作為藏戲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戲的一些劇團卻大多改為直接用油彩塗在臉上化妝,並將唱、白、舞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增強了戲劇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改進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自治區政府在原覺木隆藏戲班的基礎上組建了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擔負起傳承和發展藏戲的任務,先後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薩雯蚌》《文成公主》《諾桑王子》等傳統戲,同時還創作演出了一些現代題材劇目,劇團在保持藏戲原有的廣場藝術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劇場舞台藝術方面的實踐,使藏戲由廣場走上舞台,有了燈光、布景和化裝,還開始使用管弦樂伴奏。

20世紀80年代以後,青海藏劇團在黃南成立,創作演出了《意樂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優秀劇目,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新的劇目為黃南藏戲帶來了新的活力,如《意樂仙女》的伴奏,既有六弦等藏族傳統樂器,又加入以民樂為主的大型現代混合樂隊,在形成間奏的氣氛音樂的同時,可以直接為唱腔伴奏,改變了西藏藏戲用一鼓一鈸只為舞蹈和表演動作壓節奏,很少為唱腔伴奏的狀況。改進後的黃南藏戲布景和舞台美術富麗堂皇,神奇秀逸,令人耳目一新。

閱讀全文

與藏劇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