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革命的歷史邏輯是什麼意思

革命的歷史邏輯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02 04:42:38

A. 請問"革命"是什麼意思

【拼音】gémìng
【釋義】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稱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稱為革命。近代則指自然界、社會界或思想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深刻質變
【出處】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易·革》
【演變】
在中國古代,「革命」的意思很窄,只指改朝易性;語源是《易.革卦》的彖傳:「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是變,命是天命。這一詞義,兩三千年裡沒有變化。
「革命」現在的用法,是從日本語來的。旅美學人陳建華,在98年的《讀書》上寫過一篇文章,指出晚清王韜的《法國志略》(1890年),第一次使用了現代語義的「革命」、「法國革命」,而王韜這個用法,和他這本著作的很多地方一樣,取自日本人岡千仞的《法蘭西志》和岡本監輔的《萬國史志》。
在日本,「革命」這個詞本也是從漢語來的,但到後世,已經被改造,可指變革,如「明治維新」便被稱為「革命」,再後則與「國際用法」接軌。據馮自由《革命逸史》講,1895年,孫中山來到神戶,見到當地的報紙,上面說「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抵日」,對陳少白說,這個意思很好,以後我們就叫革命黨罷。陳少白的回憶(《興中會革命史要》)與此略同,並講到此前他們也只以為做皇帝才叫革命,自己只算是造反。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已接受了西方「共和革命」的內容,復加以排滿的「種族革命」,故不但與保皇黨勢難兩立,便與改良派也互相水火。
由於「革命」的現代用法初進中國時和法國大革命的關系,以及這個字眼在本土原有的語義,使它從一開始就有兩種色彩,一是暴力,二是正義。特別是後一點,使清政府只說「亂黨」,「賊黨」,「叛黨」,而絕不願對孫中山輩使用「革命黨」這樣的雖然已經流傳開來的字眼。孫中山《革命運動概要》說:「革命之名字,創於孔子。中國歷史,湯武之後,革命之事實,已數見不鮮矣。」這在當時,是為自己的「革命行動」爭取合法性的努力,但稍後,很多人已指出中國歷史上只有造反和變亂,鮮見革命,而此時的革命,已舊瓶新酒。所以章太炎說:「吾所謂革命,非『革命』也。」(《革命的道德》)就是這個意思。
「革命」很快流行起來。1899年,梁啟超在《清議報》上著文提倡「詩界革命」,「革命」獲得更廣泛的語義。1902年,主張保皇立選的康有為寫了一篇《答南北美州諸華僑論中國只可行立選不可行革命書》,第二年,章太炎回敬以《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這是當時,是影響非常大的一場爭論。(同年鄒容寫了著名的《革命軍》。)
1949年後,「革命」的詞義變得越來越寬泛和具有壓迫性,包容了上次革命行動的一切成果和與正統有關的各種現象,並成為價值體系中裁決一切的核心詞。在理論上,馬、恩曾提出「不停頓的革命」的設想,為毛澤東繼承後,演變為新的繼續革命的思想。
毛澤東曾說:「看到革命兩字就高興。」在那個時代,「革命」一詞,真可以用「一切」來形容;而「反革命」是一種罪名,要被槍斃的。還有一種用法,叫「不革命」,是落後分子的標簽。
1980年代以來,「革命」的極端色彩淡化了一些,而用法更寬泛了。在很多場合,它是「變革」,甚至是「變化」的同義詞。但它那種來自過去時代的「正義」性,始終是主流用法。同一事件的對手,仍要爭奪「革命」的身份,爭奪話語的上風。另外,「繼續革命」的理論雖然不再使用,但它的某些內涵,仍然被繼承下來。
1990年代後,在知識分子中間,開始在「革命」一詞的用法上「西化」,有意在世界通行的語義上使用這個術語。1995年,香港出版了李澤厚和劉再復合著的《告別革命》,提出「革命」是激進主義和情緒化的,「二十一世紀不需要革命」。這本書在兩個方向上遭到批判。
現在「革命」一詞的歧義,主要的方面,是在「革命」是否與暴力相聯這一點上。即使在西方的現代用法上,「革命」也經常用來指各種領域里「新」的變革,比如醫學革命,生態革命,未必有手段激烈的含義。當然「革命」盡管被廣義地使用,仍然保存那種令人想到法國大革命賦給的狹義。當與「改良」成為對立詞時,便有這種色彩。

馬列主義的「革命

B. 哲學中的邏輯與歷史是什麼意思

邏輯與歷史統一,是說客觀現實的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行程終歸要由歷史進程 來決定.然而,邏輯與歷史還是有差別的,因為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是「經過修正」 的歷史。
作為歷史中的哲學、作為既成性與生成性的統一,中國哲學的研究相應地也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切入。這種不同的研究進路與我一開始提到的哲學既有學科的性質、又有不同於學科的性質,具有相應性。
從中國哲學是「哲學」這一角度來看,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可以按哲學家的方式來展開;就中國哲學是存在於「歷史中」的哲學而言,則又可以從歷史學家的角度對它加以考察。當然,這里的區分是相對的。所謂「哲學家的方式」並不完全排除歷史視域,相反,它同樣需要基於歷史的文獻,面對歷史的實際衍化過程;同樣地,「歷史學家的方式」也需要哲學理論的引導,否則這種研究就不是哲學領域的工作。可以說,歷史學家的考察方式中隱含著哲學家的視域,而哲學家的進路中也滲入了歷史學家的工作。然而,就側重點而言,我們仍可以看到一些區分。從已有的中國哲學研究狀況來說,確實存在著側重於哲學與側重於歷史的不同研究方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這既源於更廣意義上哲學本身具有學科性與超學科性二重性質,也與中國哲學本身是歷史中的哲學相關:如果說,歷史學家的進路較多地折射了中國哲學的學科性以及歷史維度,那麼,哲學家的進路則更具體地體現了中國哲學作為哲學的內在規定。

C. 近代中國從改革到革命的歷史發展邏輯

近代中國從改革到來革命的歷史發展自邏輯!
邏輯本身就是一種相互關系,近代中國從改革到革命的歷史發展邏輯,就是說的近代改革與革命的發展關系,近代的改革可以說從太平天國起,
太平天國打響了第一槍,接著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相繼發起,幾著相繼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直至辛亥革命,清政府徹底滅亡,革命趨於成功!!!

D. 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gé mìng]
革命

(漢語詞語)
編輯
革命,本義指變革天命,後詞義擴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於政專治。屬因古代認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謂之革命。最早見於《周易·革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1]
「革命」原本用於君主制朝代之變革,日本人將之略微擴大語義,亦用於共和制變革君主制,如率先稱呼孫中山等人為「革命黨」。清末,「革命」詞義更加擴大,泛指重大革新。

E. 請問「歷史」與「邏輯」的含義各是什麼,它們的辯證關系又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編輯本段]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所謂抽象是認識客觀世界時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logic 最早被清末的嚴復翻譯成漢語邏輯,屬音義意義相結合的公認比較完美的翻譯,當然主要是音譯,後由中國傳入日本,但在日語中則註明只是對logic的注音,logic在日語中的正式漢語翻譯詞為「論理」。 [編輯本段]什麼是邏輯? 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了.於是對爸爸說.媽媽不好.爸爸好.爸爸給我買玩具.
這就是邏輯最基本的公式列.邏輯是一種融合了矛盾的東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邏輯.還是不完美的邏輯.在時間面前永遠站不住腳.
邏輯成為一門科學,那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恐怕懷疑的人很少。我們知道亞氏並沒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邏輯」,但他明確指出他的研究對象是「三段論」,而這是關於從一個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結論的科學。他的三段論有兩種,一是蘊涵三段論,二是歸納三段論。前者我們不必說,後者實際上是一種完全歸納,因而也是演繹性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邏輯」,就是關於「必然推理規則」,或「必然證明或論證規則」的科學。他盡管提到過簡單枚舉歸納,但並不是從「邏輯」意義上來說的,只是為了和「邏輯」進行對比而從論辯的意義上而言的。
從詞源來說: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語言中體現的「客觀次序」,也是在「必然」意義上講的。因此,「邏輯」的本義不僅僅是指「推理規則」,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規則」。邏輯學和其它學科分科的意義,實際上就在這里。如同當今中國許多人指責經濟學沒有研究「生產力」一樣,硬要邏輯學去研究它的內容是否為真,本來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邏輯學什麼都可以研究,就應該叫「知識學」。

F. 什麼是歷史邏輯

邏輯就復是思維的規律制,規則。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輯與邏搭配讀輕聲。
邏輯(理則學),源自古典希臘語(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因為該詞是由日制漢語「倫理」一詞分拆而來,所以日語還把它譯為「倫理學」。
傳統上,邏輯被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自從19世紀中期,邏輯經常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研究。邏輯的范圍非常廣闊,從核心主題如對謬論和悖論的研究,到專門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確的推理和涉及因果關系的論證。
在我國古代,邏輯學又被稱為理學、理則學、名學、刑名之學等。
邏輯(logic)是一個外來詞語音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

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

G. 什麼是歷史的閉環邏輯

一言以蔽來之,就是發展與穩定的自辯證史。發展經濟必須放活民間,實現繁榮,而繁榮日久,地方勢力就會坐大,商人就會驕縱,中央權威就會受到挑戰。此時,便需要進行集權式的變革,加強中央權威和控制力,可是如此一來勢必削減地方,侵蝕民間,造成生產力的下降,最終仍然會導致政權新一輪的不穩定。

閱讀全文

與革命的歷史邏輯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