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史官們是怎麼知道歷史上的絕密事件的呢
史學家認為「漢後無史」,因為自大漢後,史官的職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李唐一改史官」君事必書」和「皇帝不閱史」的規矩,帝王把史官記錄歷史事件當成了歌功頌德的工具,就沒有了正史的客觀性和廣泛性!
史官在漢,漢前分工相當明確,內史負責皇帝起居、朝堂、批閱等一切舉止的記錄。民間流傳帝王幸女,史官就在旁記錄!外史負責地方諸事!史官還有很多作用,比如:大史負責新帝登基策命典禮等。就不一一說了!
但是到了唐太宗時期一切被改變。「宣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殺死兄弟,逼父親退位,霸佔弟妹。害怕史官寫這些醜事,強行要求史官打開太廟,查看記錄,改寫歷史,重新放入太廟。從此史官風骨不再,史書被當權者所篡改。
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沒有野史,唐朝以後,正史,野史,滿天飛。
『貳』 史官是怎麼知道歷史的
其實在最早時朝廷是設「起居官」這個職位的,聽名字就明白,說白了就是天天跟著君主(不是皇帝啊)轉悠,把君主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記下來。而且早期史官的權利挺大的,在記錄歷史上可以頂皇帝的。
比如司馬遷寫完史記後,後世多有議論,就說自己朝可不能那樣對待史官,什麼都讓他們寫,所以你看,史記就可以把劉邦的流氓嘴臉記下來放在正史里。而後世就基本上沒有了。
後世的皇權加強後,對士大夫階層的監管加強了,對史書記載很在意。尤其本朝的。對前朝的則詳加記載,把皇家的醪糟事都寫上去了,甚至有些大加貶斥,以證明己朝替換前朝的正確。但一方面也還原了些歷史的本來面目。都說清史不可靠,因為那是清朝人自己修的,這是跟以前的朝代正史不一樣的地方。
至於蜀國設沒設史官,歷史上有爭議,《三國志》上說諸葛亮治理蜀國時不設史官。至於真正怎樣,不易明析。http://..com/question/22611449.html這有一條說了些道理,作為參考把。
再者,即便沒有史官,隆中對這么對諸葛亮有利,對士大夫階層鼓舞士氣的事當然要大肆宣傳(畢竟諸葛亮可是千百年來士忠於君,又為君欣賞的典型代表,是士大夫階層的楷模),甚至沒有也得說有。
『叄』 古代史官記載的歷史都是真的么
歷史絕對是大部分真實的。因為這些史官都是文人,中國古代的文內人似乎帶有著自己的脊樑容骨,就是不向皇權低頭,著名的史官司馬遷就是錚錚鐵骨。為了避免收到皇上的威脅古代史官都是世襲的,就算皇上殺 了一個史官還有千千萬萬的子子孫孫會把這個歷史寫上去。
『肆』 歷史是怎麼記載的,是不是後人編造的
中國歷史上的歷史記錄者稱為「史官」,主要從事史料的收集與匯編、史著編撰與保存。包括:(1)記事;(2)典藏政府檔案;(3)收藏、管理文獻圖書;(4)編史。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歷史,也十分看重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史官。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炎黃堯舜至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三代處於甲骨文、金文時代,史事記載有限,後人對其歷史的追溯也相當簡略。商周時代,甲骨文有"冊"、"史"、"尹"等字。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致、明確的。這時史事記載豐富起來,這才有了較為詳實的史書。秦漢以後,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各異,但史官的設置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有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唐設起居郎,還有蘭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就是沒有功績,沒干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冊;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冊。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干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乾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干歸干,舉歸舉,要載入史冊,傳之後代,是絕對不允許的。"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冊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
史官們就不同了。他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好傳統,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准,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專制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里。對於實事求是、不為尊者諱的史官,古人稱為「良史官」。
『伍』 史官是怎麼記錄歷史的
古代史官是如何記錄歷史秘聞的?
老談歷史
06-24
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喜歡看那些歷史秘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既然是密聞,那麼在當時都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一些事情,那麼史官是如何知道並且記錄下來的呢?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史官是指那些專門負責記錄和撰寫歷史的官員,雖然每個朝代對史官的稱呼和分類不怎麼相同,但他們大體上都將史觀分為記錄型和撰寫型兩種類型,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們不怎麼區分這兩種類型。後來又細化出了專門記錄皇帝言語行為,與政治主張的起居注史官和專門撰寫前代王朝歷史的史官。那麼古代的史官是怎麼知道別人密謀的聊天詳情的呢?
其實一件事,只要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過,那麼必定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而史官們進行了仔細的訪談查詢之後總是能找到一些線索的,再結合只言片語的文字記載也就不難得知歷史事件的真相了。從商朝開始就會有專門的人記載統治者的言行或重大行動。這些人會隨侍左右,將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甚至罵人的話也不放過,這就給後人修史提供了方便。歷朝歷代都有起居注,並設置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職被編寫皇帝的一言一行。有人評價說,中國古代史就是帝王將相史。在唐朝以後先皇駕崩之後,丞相都會組織官員編寫實錄,結合起居注等材料,成為「編年體史書」,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明神宗實錄」。當然寫史書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咨詢歷史人物的後人,比如太史令寫「鴻門宴」的時候自己不可能在現場,那麼他是怎麼記載的呢?他就咨詢了樊噲的後人,所以才將樊噲喝酒吃肉的場景描寫的維妙維肖。很多大人物都喜歡在後輩面前講述自己的光輝歷史,這些資料也都會被採集下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後人記錄,雖然當事者本身沒有意識留下著作,不過學生後代將他們的言行記錄了下來,「論語」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岳飛的很多言行也是根據其子孫後代的作品,而是採集的。寫史書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需要作者自己來腦補了。比如戰爭前夕的戰前對話或者叫陣等等,不可能有史官在旁邊記錄,這個時候史官就會根據傳說、背景以及氛圍和主角的性格等等自己補充,主要還是突出人物形象為准,那麼這個就考驗書寫者的想像力了。
所以一個好的史官,同樣是一名好的小說家,有強大的故事構建能力。史官只在歷史上佔了一個小角色,但是我們從中窺到的,這是所有史官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的靈魂。雖然到了最後,封建王權常常壓制這些政治的史官,使歷史成為了王侯將相的家世,但是我們從不能否認這些勇敢無畏的史官,為我們的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
『陸』 史官都是如何記載歷史的他們打仗時也要帶史官一起去在重要任務講話時史官就在一旁奮筆疾書嗎
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版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權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柒』 史官們是怎樣了解當時的歷史細節的
細心的小夥伴們會發現,在朝堂中還有這樣一位官職,他們是負責記錄帝王或者大臣的重要言論。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有評價古人的資料。但是我們也會好奇,有些歷史資料明明寫了是密謀,那麼史官又是怎麼知道具體聊天內容的呢?這其實跟當時的史書記載方式多樣,將這些方式結合起來,再加上史官的自由發揮,自然可以還原當時的情形。
所以古時候的史官,不僅是一位按照事實記載事件的官職,更需要強大的想像力。所以也有人說一個優秀的史官,必然也是一位絕佳的小說家,具有強大的構建故事的能力。所以史官之所以能事無巨細的記載歷史,跟他們的記載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捌』 史書是怎麼記載歷史的啊是什麼人寫的
史書,准確抄來說,就是記載國家歷史和皇帝大臣生活起居事情的真實寫照.
他們兩個人雖然密談,只是他們談的內容不被知道,但是事情大家都知道.比如現在幾國會談,內容不公布,這件事大家都知道.
過後,事情不再具有隱瞞的必要,就會公布出來的.
每個國家,都有史官的,司馬遷就是史官家族出身,他繼承了祖業,也當了史官.
可惜秦始皇焚書,把春秋戰國的各個國家的史書全燒了(除了秦國和魯國),其他的書並沒燒.所以現在對那些國家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了,史記記載都很少,因為司馬遷搜集不到多少資料.
我們一般說是24史(加上清史稿是25史),就是對中國古代所有朝代的真實寫照,也就是常說的正史.
不過正史並不一定真實,呵呵,因為當朝的人,會把自己的缺點都隱瞞的,比如宋朝趙匡義殺兄奪位,隋煬帝殺父奪位,只有通讀歷史,才能了解較為真實的歷史.
『玖』 歷史是怎麼記載的記載的那人怎麼知道所有的事
搜集民間傳聞,
官方行政記錄
名人家書自傳
編者自己整合加杜撰
地方誌記載的人事
『拾』 史官們是怎麼知道歷史上的絕密事件的
史學家認為「漢後無史」,因為自大漢後,史官的職責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李唐一改史官」君事必書」和「皇帝不閱史」的規矩,帝王把史官記錄歷史事件當成了歌功頌德的工具,就沒有了正史的客觀性和廣泛性!
又有春秋時晉國趙盾,為了避免弒國君的罵名。在弒君前夕,出走外國,讓手下殺人。但他還沒來得及出國,手下就迫不及待地幹掉國君。史官毫不猶豫地記錄下來:趙盾弒國君。趙盾找到史官,說不是他殺的。史官懟他:人是你的手下,國家領導是你,國君死亡責任在你。
趙盾大哭,說遲早趙家會因為這事滅亡。果真趙氏後來滅族。還有很多春秋史官的故事非常精彩。如三代人,為了記載大臣弒君,被殺了2代人,最後一個幾歲小孩記錄了,大臣弒君的故事。
但是到了唐太宗時期一切被改變。「宣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殺死兄弟,逼父親退位,霸佔弟妹。害怕史官寫這些醜事,強行要求史官打開太廟,查看記錄,改寫歷史,重新放入太廟。從此史官風骨不再,史書被當權者所篡改。
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沒有野史,唐朝以後,正史,野史,滿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