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耶是什麼意思
就是上帝----耶穌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吧??
2. 阿耶陀識是什麼意思
阿賴耶識
阿賴耶釋義:抄華譯為藏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的三種意義。自能藏萬法種子方面來說,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識雜染法所熏所依方面來說,叫做「所藏」;自被第七識執著為我方面來說,叫做「執藏」(我愛執藏)。阿賴耶識的別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託,在一期無常中,最先來,最後去,並不隨生死而消失,故又名「無沒識」。為了它能攝藏一切法的種子,故又名「一切種識」。而裡面的許多種子,變異而熟,異類而熟,異時而熟,故又名「異熟識」。因它是八個識生起之首,故又名「第一識」。若從眼識算起,它在第八位,故又稱為「第八識」。當人成佛時,亦不離此識,所以此識在佛位上,名「無垢識」或「第九識」(庵摩羅識)。(《佛學常見辭匯》陳義孝編)
3. 唐朝稱呼知多少
唐太宗給兒子李治的家書《兩度貼》中,確鑿地證明了唐時子女對父親的稱呼。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在唐代,對父親的稱呼,流行的有「耶」(爺)的各種衍生,如: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也很常見,如老杜《兵馬行》中,「耶娘妻子走相送」還有一種是「哥哥」。《舊唐書》中有「玄宗泣曰『四哥仁孝』」,這里的四哥是玄宗的父親睿宗;還有「惟三哥辯其罪人」中的三哥指棣王
的父親玄宗。在李世民給李治的家書中,也出現「哥哥」的署名。
對父親的稱呼,書面上或正式場合也稱「父親」或「大人」。而「大人」作為當面稱呼指用來成父母,個別也成直系尊親,而不用來稱呼官員,「老爺」一詞稱官員也未出現。
而大人一詞稱父親沿用到近代書面語中,參《紅樓夢》賈寶玉稱其父。
而稱母親為「阿娘」,「娘娘」「母親」較常見。娘娘一詞也不是專指後妃,說起來,「娘娘」「本宮」一詞都是戲劇中使用的,歷史上並不使用。
稱兄長為「排行+兄」,也有稱為哥哥的例子,但不常見,並未定型。如玄宗曾公開稱其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但是哥哥一用,畢竟多指父親。
一般來說,奴婢們叫男主人為「阿郎」「主人」,稱主人的兒子「郎君」「大郎,二郎」等,後來稱男子為「郎君」「排行+郎」成為尊稱。稱上了年紀的老人為「老丈人」「丈人」「老丈」。奴婢稱女主人「娘子」「夫人」,其女「小娘子」「大娘,二娘,三娘」等,同樣,普遍稱呼女子為「娘子」,少女為「小娘子」,還有「姓,排行+娘」,因尊卑明顯,成為廣泛的尊稱;有年紀的女人稱為「阿婆」「老夫人」。
稱官員,一種是「姓+官爵」,也可以是官位的簡稱,如「劉常侍」「李尚書」
二是「姓+公」如稱房玄齡「房**好?」稱魏徵「魏公」,也成字型大小,地望,「太白今日又得新字未?」「柳河東何時動身?」
三是「姓+官名別稱」縣令別稱明府,張縣令可稱為「張明府」,中書會人和門下省高管別稱「閣老」,「張閣老」。而電視劇中普遍使用的「某大人」約莫自清朝始。《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只見長班進來跪著稟道:『部里大人升堂了。』」唐朝不作為 當面稱呼。只用來稱父親。
稱皇帝,當面稱呼有自西漢始的「陛下」;「聖人」;「主上」,皇帝身邊的人稱其為「大家」,「皇上」一詞,並不當面使用。「萬歲」 只是表示人們內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許稱他人為「萬歲」。
稱皇後「皇後殿下」「皇後「不可稱「皇後陛下」,如果是皇子公主,關系親密也如平常人家一樣喊「阿耶」「阿娘」,而不是「母後,父皇」,這些在唐朝沒有出現。
正式冊封的皇太子稱「太子殿下」,為冊封的皇子不稱殿下,稱「大(dai)王」
稱公主「公主」「貴主」。而皇子公主在皇帝面前自稱時稱都稱「兒」,而非「兒臣」,普通人家女兒對父母也自稱「兒」。
稱朋友有「郎」「君」「卿」「公」「足下」,十分親密的朋友互稱「排行(+郎)」,如白十三郎,劉十九,在大量酬和詩中出現。
比自己地位低的,稱「你」「爾」「汝」,子侄亦直呼小名,大名。
叫自家奴婢叫名字,主人生氣時叫「狗奴」「賤婢」,而「奴才」一詞唐未使用,奴婢也不會自稱奴才,他們自稱「賤奴」「婢子」。
「奴」一詞,男女上下尊卑都適用。如陳叔寶自稱阿奴。
在唐代,全社會通用的還有「某」,不卑不亢,廣受喜歡。常用的謙稱還有「仆」,「愚」,「鄙人」,「下走」。也有用自己名字回話,表示尊敬。如李世民剛登基,面對魏徵常自稱「世民」如何如何。女子自稱「婢」「妾」「兒」。
皇帝諸王的自稱,除了正史中的「朕」「寡人」「孤」,在非嚴肅場合亦有「我」「吾」甚至「奴」。
…………以上,得出的結論無非電視劇誤人,生活中網路中也有太多人的認識錯誤模糊,希望此篇報告可令郎君\娘子明了。
4. 「阿」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名詞
(1) 字從阜從可。「阜」意為「土堆」,「可」意為「肩挑、擔荷」。「阜」與「可」聯合起來表示「人工堆積起來的土山」。本義:曲阜(沙發形的土山,三圍形的土堆 金文
)。(2) 同本義 [big sofa-shaped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說文》 我陵我阿。——《詩·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詩·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詩·小雅·菁菁者莪》 訪風景於崇阿。(崇:高)——王勃《滕王閣序》 山的轉彎處(即三面環山地形的內凹處)。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 (3) 阿丘(三邊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張衡《思玄賦》。注:「山下也。」 (5) 阿阜(即曲阜,沙發形的土阜);崇阿(高大的三麵包圍形的山) 篆體
(6) 山坡 [hillside] (7) 細繒,古代一種輕細的絲織品 [fine silks] 衣阿錫,曳齊紈。——《淮南子·修務》 被阿錫,揄紵縞。——《史記·司馬相如傳》 曳阿錫。——《漢書·禮樂志》。註:「細繒也。」 (8) 又如:阿錫(細的絲布。阿指細繒,錫是細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禮·考工記》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辭·山鬼》。註:「曲隅也。」「山之阿」即三面環山地形的內凹處。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賦》。註:「庭之曲也。」 篆體
汾之阿。——《漢書·禮樂志》。註:「水之曲隅。」 (10) 河灣 [bay] 丙午,天子飲於河水之阿。——《穆天子傳》。即三面環山的水濱,也即河灣。 (11) 中間的門。如:阿門(中門,相對於左右兩邊的門而言) (12) 地名。即今山東省東阿鎮(現屬平陰縣管轄) [Dong'e county]。如:阿縞(古代齊國東阿縣所產的細繒) (13) [阿昌族]我國少數民族。 (14) 曲阜為三面圍護的土山,故阿有「圍護」之義。[阿姨]1.稱跟父母同輩的女性。2.對保育員或保姆等的稱呼。3.〈方言〉姨母。[阿爸] 父親(父親對子女的養育猶如曲阜對房屋的拱衛,是一種呵護),[阿爹]、[阿爺]同理。[阿哥]哥哥(古代社會父死子繼,父親死去,長子行使父權,對弟妹進行養育,這也是一種呵護),[阿姐]同理。[阿弟] 弟弟(阿是泛用,無特別意義)。 (15)[阿衡] 商初官職名,又稱「保衡」,即後代王朝的「太子太保」。湯相伊尹在湯死後曾擔任過「阿衡」一職,專門監護小王太甲(湯孫)。「阿衡」之「阿」即「三面圍護」之意,義同「保」。「衡」即「王統」。「阿衡」(「保衡」)意思是「維護王統」。 (16)ē。屋檐。《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阿閣三重階。」(閣:樓閣。階:台階。)屋檐是一種環屋而構的建築部件,有圍護的含義。
動詞
(1) 曲從;迎合;偏袒 [pander to;play up to] (因曲阜是對房屋、民居、村落的拱衛性人工建築,所以含有「圍護」之義,進而引申出「討好」、「奉承」之義。) 弗諫而阿之。——《國語·周語》。註:「隨也。」 阿鄭君之心。——《呂氏春秋·長見》 行叩誠而不阿兮。——《楚辭·逢紛》。註:「曲也。」 是察阿黨。——《禮記·月令》。註:「謂治獄吏以私恩,曲橈為也。」 法不阿貴。——《韓非子·有度》(貴:有權勢的人。) 成語有「剛直不阿」、「阿諛奉承」。 (2) 又如:阿奉(阿諛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樣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護);阿黨(結黨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銀(指生財有道);阿綿花屎(拖延,磨時間) 注意:「屙」字從屍從阿。「屍」指人身,「阿」指「三面圍護」、「三面遮擋」。「屍」與「阿」聯合起來表示「在三面有遮擋的棚子里方便」。 (5)hē(呵)。通「呵」。斥責。《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助詞
(1) 漢語名詞詞頭,盛行於魏晉以後 (2) 加在親屬稱呼前面有親昵的意味。 阿姊聞妹來。——《樂府詩集·木蘭詩》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 (3) 又如:阿爺(又作「阿耶」。稱父親);阿翁(稱祖父;稱父親;婦女稱丈夫之父);阿嫂(對朋友之妻的稱呼);阿叔(對丈夫之弟的稱呼);阿家(又稱「阿姑」。婦人稱丈夫的母親);阿爹(稱父親;也尊稱長者);阿父(稱父親;也稱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稱);阿伯(尊稱年長的男子)。 (4) 加於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稱呼,往往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關系。 阿女含淚答。——《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三國志 士別三日》 (5) 又如:阿咸(侄子。晉朝阮籍的侄兒阮咸有才,後來遂用來稱侄子);阿連(弟弟。南朝宋謝靈運的族弟惠連很有才,人們隨謝靈運稱之為阿連);阿杜(原指周盤龍的小妾杜氏,後為妾的別稱);阿嬌(漢武帝陳皇後的小名;泛指美麗的女子);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阿瞞(三國曹操的小字)
嘆詞
(1) 用於表示各種感情(如驚訝) [ah]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魯迅《吶喊·故鄉》 是阿!我想辦一樁事情,總得先立個威。——《文明小史》 好苦惱阿!好苦惱阿!我出去,我出去。——佚名《劉弘嫁婢》 兒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儒林外史》 (2) 又如:阿也(阿約,阿呀。哎喲)
5. 阿耶賴識什麼意思
「阿抄賴耶識」按照中文翻譯襲是無法翻譯的,因為它是無法形容具體名狀的,按佛理說是人的第八識,是萬法之源,是人的最高水準,又或是心之根源.但這個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就好似現代天文物理說宇宙之初和宇宙最後的形態是的,說不好,難以形容,只能夠靠自己去體會。 電腦程序的起點。
6. 古文中耶是什麼意思
1、用於句末,又寫作「邪」。
(1)表疑問。
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內「然則何時而樂耶?」既然這容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
(2)表反詰。前面有「寧」、「豈」、「獨」、「非」、「安」、「何」等與它相配合。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又安敢毒耶?」怎麼敢怨恨呢
(3)表推測。前面有「得無」、「得毋」、「得微」等與它配合。
清代蒲松齡《促織》:「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莫非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
(4)表選擇。
清代全祖望《梅花嶺記》:「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確知所以揚州閣部史公果然死了嗎,還是沒有死呢?
2、通「爺」。父親。
唐代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爹娘、妻子和兒女跑著為被征的親人送行,出征隊伍踏起來的塵土遮住了咸陽橋。
1、今義:
(1)[ yē ]
音譯用字。如耶路撒冷。
(2)[ yé ]
①文言助詞。相當於「嗎」「呢」
②同「爺」。
2、組詞:
(1)耶穌 [ yē sū ]:基督教創始人。
(2)耶熊 [ yē xióng ]:對人潑涼水勸放棄、或否定的意思。
(3)阿耶娘[ā yé niáng]:父母親。
7. 「阿字在古漢語字中是什麼意思
a1
1、名詞詞頭,多用於親屬名稱或人名前面。
e1
1、大山。
2、屋角處翹起的檐。
3、偏袒,迎合。
8. 「阿」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名詞
(1) 字從阜從可。「阜」意為「土堆」,「可」意為「肩挑、擔荷」。「阜」與「可」聯合起來表示「人工堆積起來的土山」。本義:曲阜(沙發形的土山,三圍形的土堆 金文
)。(2) 同本義 [big sofa-shaped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說文》 我陵我阿。——《詩·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詩·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詩·小雅·菁菁者莪》 訪風景於崇阿。(崇:高)——王勃《滕王閣序》 山的轉彎處(即三面環山地形的內凹處)。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 (3) 阿丘(三邊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張衡《思玄賦》。注:「山下也。」 (5) 阿阜(即曲阜,沙發形的土阜);崇阿(高大的三麵包圍形的山) 篆體
(6) 山坡 [hillside] (7) 細繒,古代一種輕細的絲織品 [fine silks] 衣阿錫,曳齊紈。——《淮南子·修務》 被阿錫,揄紵縞。——《史記·司馬相如傳》 曳阿錫。——《漢書·禮樂志》。註:「細繒也。」 (8) 又如:阿錫(細的絲布。阿指細繒,錫是細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禮·考工記》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辭·山鬼》。註:「曲隅也。」「山之阿」即三面環山地形的內凹處。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賦》。註:「庭之曲也。」 篆體
汾之阿。——《漢書·禮樂志》。註:「水之曲隅。」 (10) 河灣 [bay] 丙午,天子飲於河水之阿。——《穆天子傳》。即三面環山的水濱,也即河灣。 (11) 中間的門。如:阿門(中門,相對於左右兩邊的門而言) (12) 地名。即今山東省東阿鎮(現屬平陰縣管轄) [Dong'e county]。如:阿縞(古代齊國東阿縣所產的細繒) (13) [阿昌族]我國少數民族。 (14) 曲阜為三面圍護的土山,故阿有「圍護」之義。[阿姨]1.稱跟父母同輩的女性。2.對保育員或保姆等的稱呼。3.〈方言〉姨母。[阿爸] 父親(父親對子女的養育猶如曲阜對房屋的拱衛,是一種呵護),[阿爹]、[阿爺]同理。[阿哥]哥哥(古代社會父死子繼,父親死去,長子行使父權,對弟妹進行養育,這也是一種呵護),[阿姐]同理。[阿弟] 弟弟(阿是泛用,無特別意義)。 (15)[阿衡] 商初官職名,又稱「保衡」,即後代王朝的「太子太保」。湯相伊尹在湯死後曾擔任過「阿衡」一職,專門監護小王太甲(湯孫)。「阿衡」之「阿」即「三面圍護」之意,義同「保」。「衡」即「王統」。「阿衡」(「保衡」)意思是「維護王統」。 (16)ē。屋檐。《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阿閣三重階。」(閣:樓閣。階:台階。)屋檐是一種環屋而構的建築部件,有圍護的含義。
動詞
(1) 曲從;迎合;偏袒 [pander to;play up to] (因曲阜是對房屋、民居、村落的拱衛性人工建築,所以含有「圍護」之義,進而引申出「討好」、「奉承」之義。) 弗諫而阿之。——《國語·周語》。註:「隨也。」 阿鄭君之心。——《呂氏春秋·長見》 行叩誠而不阿兮。——《楚辭·逢紛》。註:「曲也。」 是察阿黨。——《禮記·月令》。註:「謂治獄吏以私恩,曲橈為也。」 法不阿貴。——《韓非子·有度》(貴:有權勢的人。) 成語有「剛直不阿」、「阿諛奉承」。 (2) 又如:阿奉(阿諛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樣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護);阿黨(結黨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銀(指生財有道);阿綿花屎(拖延,磨時間) 注意:「屙」字從屍從阿。「屍」指人身,「阿」指「三面圍護」、「三面遮擋」。「屍」與「阿」聯合起來表示「在三面有遮擋的棚子里方便」。 (5)hē(呵)。通「呵」。斥責。《老子》:「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助詞
(1) 漢語名詞詞頭,盛行於魏晉以後 (2) 加在親屬稱呼前面有親昵的意味。 阿姊聞妹來。——《樂府詩集·木蘭詩》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 (3) 又如:阿爺(又作「阿耶」。稱父親);阿翁(稱祖父;稱父親;婦女稱丈夫之父);阿嫂(對朋友之妻的稱呼);阿叔(對丈夫之弟的稱呼);阿家(又稱「阿姑」。婦人稱丈夫的母親);阿爹(稱父親;也尊稱長者);阿父(稱父親;也稱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稱);阿伯(尊稱年長的男子)。 (4) 加於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稱呼,往往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關系。 阿女含淚答。——《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三國志 士別三日》 (5) 又如:阿咸(侄子。晉朝阮籍的侄兒阮咸有才,後來遂用來稱侄子);阿連(弟弟。南朝宋謝靈運的族弟惠連很有才,人們隨謝靈運稱之為阿連);阿杜(原指周盤龍的小妾杜氏,後為妾的別稱);阿嬌(漢武帝陳皇後的小名;泛指美麗的女子);阿蒙(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阿瞞(三國曹操的小字)
嘆詞
(1) 用於表示各種感情(如驚訝) [ah]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魯迅《吶喊·故鄉》 是阿!我想辦一樁事情,總得先立個威。——《文明小史》 好苦惱阿!好苦惱阿!我出去,我出去。——佚名《劉弘嫁婢》 兒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儒林外史》 (2) 又如:阿也(阿約,阿呀。哎喲)
9. 阿耶路拉是什麼意思
基督教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