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教學反思」要寫什麼(轉)
要善於寫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課後寫的有關教學的心得和體會。「教學反思」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終結環節,但是這個環節常常被教師忽視,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寫什麼,不了解其重要性所致。故筆者就從這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一、教學反思寫什麼 寫教學反思篇幅不宜太長,一定要抓住重點,有感而發,切忌面面俱到。一般說來,寫「教學反思」應遵循指導性、實用性、具體性、借鑒性等原則,根據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把側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1.記成功的做法 歷史課堂教學中,凡是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做法就是成功的做法,把這些做法記錄下來,加以歸納總結,對於以後的教學是大有益處的。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抗日戰爭」時,讓學生「神入」(體驗)歷史,假如你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你怎麼看待中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呢?假如你是英國首相邱吉爾呢?假如你是蘇聯的斯大林呢?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興趣馬上上來了,學生你一言,他一言,議論開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怎能不高呢?2.記失誤之處 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對於教學中的失誤,教師要正視,並及時如實地記錄、分析、改正,從反面督促自己不斷地加強理論學習、改進教法。如我在講「太平天國運動」時,有學生問「《天朝田畝制度》為什麼實行不下去呢?」我強調了「平均主義」弊端,而實事應該強調「絕對平均主義」弊端。事後,我向學生做了說明,講清了這個問題。教學中的失誤之處,有的是自己覺察到的,有的是學生提及後覺察到的。3.記反饋到的信息 筆者,最初教學時,自認為自己知識淵博,講起來沒夠,結果學生不買帳。學生說:「老師,你講多了,俺沒有時間自學,獨立思考了。」可見,教師應密切注意學生反饋上來的信息,及時收集、及時記錄,及時反思。是啊,有時教師講多了,重點不突出了,難點沒有時間攻克了,教學方式單一、單調,容易枯燥。學生不樂意,這是何苦呢?經過反思,我調整了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了「反饋——糾正——調整——反饋……」的循環鏈式,從而真正地實行了教為學服務的目的,也真正地提高了自己。4.記教材改革建議 雖然,我們現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的重要性還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度創作的同時,應根據教學實際,針對其不足,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議,以完善教材。如人教版在寫完「分封制、宗法制」之後,沒有寫「禮樂制度」,而嶽麓版卻寫了,通過提意見,後來,人教版也增加了這一內容。5.寫怎麼辦 知道寫什麼了,就要針對具體問題,找出對策,並寫出這樣做的科學理論依據。如成功的做法,成功在哪裡?為什麼成功?其科學依據是什麼?如何保持成功?失誤之處,就要寫為什麼失誤?怎樣不失誤?是教學方法問題,就要通過實踐,加以克服。是教材問題,也要及時記錄,以免時間長了忘記了。二、教學反思的重要性1.對課堂教學進行自我評價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課堂教學結束後,教師必須善於對課堂教學諸環節進行自我評價,找出優劣差距,分析得失原因,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水平。2.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多邊活動。因此,教法和學法就成為課堂教學的關鍵。教是學的導向,學是教的目標,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所以,每堂課結束後,教師應該在這方面認認真真地總結,努力做到教法、學法最優化。這樣,日積月累,「教學反思」在教法和學法方面就會為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寶貴的經驗。3.更好地指導備好課和上好課 教學經驗的獲得,是一節課一節課積累出來的,「教學反思」能夠很好地把這些感性的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它對教師今後的備課、上課等諸多方面都有借鑒、指導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反思的寫作,切勿因「善小而不為」。
2. 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師要加強對歷史課進行教學反思,與新課改同步,適應新課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計劃和組織地參加這方面的培訓;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自身教學的反思,自我提高,自發學習,讓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和提升。筆者現就自己多年來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和經歷談一些粗淺看法,供同行借鑒和探討。
一、教學反思的作用
所謂的「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與再認知的過程。對於高中歷史教師而言,對歷史教學進行反思有助於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師只有在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改進,才能發現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歷史學科中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師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帶動。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歷史教師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從教學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因此,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時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於教育的情境裡面,用研究者的眼光進行自我反思,對現實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一定的規律認知,實現從「教書匠」向「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發展。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高中教學歷史教師需要反思的內容很多,既有對教師自身教學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學觀念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與時俱進」,也有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如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與學生平等交流、對話,是否對學生有傷害;既有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如教學內容是否適度,是否符合科學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反思,如教學方法、手段是否創新,是否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是否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要在課前反思,如准備是否充分,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也要在課中或課後反思,如還有哪些不足,怎樣改進;既要通過自身感受進行反思,也要借「學生的眼睛」作為「鏡頭」來質疑自己的教學行為,如學生對教學是否滿意,評價如何及有什麼意見和建議等等。
三、教學反思的策略
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知識容量大,內容錯綜復雜,覆蓋面廣,如何進行反思呢?我認為要做大以下幾點。
(一)歷史教師要進行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研究
只有理論學習才能讓我們學會「突破」,不再讓以往的經驗和習慣束縛自己。離開理論學習的指引,我們一般只會在一個自己劃定的圈圈裡「轉」,再也走不開了。理論的學習還能使我們以往的經驗得到升華。對於高中教師來說,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學和心理學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也要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研究,把握教學規律,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程度。在國家積極推進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時代,歷史教師也更應全方面地學習和理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國家對未來人才發展的需要。
(二)歷史教師要不斷豐富歷史專業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對於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當前仍有不少歷史教師只知埋頭於教材、教案、練習冊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認真研讀教育教學雜志,更不要說去研讀一些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了。這樣,結果就會導致歷史教師專業知識的淺薄,信息量的缺乏,對自身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也與新課程改革極不合拍。對於中學教材、中學歷史課程標准,我們要認真地去研讀、鑽研和探討,因為它們是我們教學的依據。但我們更應該要去讀一些史學名著和史家學術論文,這樣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了解學科研究前沿,而且還可以從中學到提出問題、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歷史的方法,更好地為高中歷史教學服務。
(三)歷史教師要不停在學習中進行反思
歷史教師要多聽一些觀摩課,研究其他教師的教學手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感覺和理解別的教師不同的授課方式,以及教學特色。歷史教師也可以在教師之間進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討,分析和研究改進教學方法的策略。這在無形之中對教師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種提高。歷史教師還要從學生眼中反思自己,因為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最真實也最有價值。從學生眼中看自己,總能了解到一些事情、獲得一些啟發。
教師還要寫好教學後記。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強調備好課、上好課,對「教學後記」卻未引起足夠重視,認為是一種累贅和負擔。其實,寫「教學後記」,不但不是負擔,相反它還是備課的好「幫手」,因為它有利於積累教學經驗,加深我們對教材教法的理解,從而改進和提高歷史課教學的效率。其實,很多教師都認識到寫教學後記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寫?寫什麼?還不甚了解。其實,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如教材處理意見、教學方法的安排、學生反映情況、課後自我體會等等都可作為教師「教學後記」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地對教學進行反思,才能不斷促進歷史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和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歷史教師還要正確處理好學習與反思之間的關系,要以學習為「舟」,以研究為「槳」,以反思為「帆」,積極主動地投身予新課改,相信一定會推動新課改和歷史教學工作駛向成功的彼岸,高中歷史教學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3. 如何上好歷史課的教學反思
1、保持歷史課的生動性,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很枯燥,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無形中覺得很累,不願意開動腦筋,這時,生動通俗的語言就顯得極為重要。
(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尊重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保障。
,在教學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學生,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全體學生,給他們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即使在學生回答錯誤時,也是平心靜氣地指導他們重新認識和更正錯誤。這樣,從上第一節歷史課起,就要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合作關系和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建立起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總之,教師只有認真細致地去鑽研新課程所規定的內容,備好課和備好學生,多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長處為我所用,才能更好的上好每一堂課,不斷地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不斷的反思,才能不斷的進步、
4. 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有哪些作用
人是在不斷認識自我中成長的,作為歷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個人學識成長的必然。
(一)新課程的要求
新課改需要我們成長成什麼樣的教師?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這里就出現了兩個概念:「經驗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新課改需要我們成為後者。正如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說,「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復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他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用心」的教師,在「用心」中成長,在「用心」中變教書匠為專家學者。「用心」即「反思」。
(二)實踐性知識獲得的需要
教師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和一部分實踐性知識。研究揭示,在這個體系中,專業性知識並非越多越好,而心理知識也只有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才能得以發揮。就提高教育教學的效能而言,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什麼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就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備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這類知識使教師在復雜的教學實踐中,能對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的教學情境做出解釋和決策。這類知識無法通過他人的給予獲得,只有通過教師的親身教學體驗,通過「行動中的反思」和訓練才能獲得。(引自《教育學》)本人曾在本校的教學公開周上聽過一位同事的一節語文課(領導要求必須聽足一定的課時,所以沒事就聽……哈)。整堂課教師旁引博證,「十六屆二中全會」要聞到古代詩詞,從歷史傳聞到電視新聞,從天文到地理,從愛因思坦到比爾蓋茨……其專業知識真可謂廣博,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也非常熟練。但是,但實際的教學效果我感覺卻很不理想。問題出在哪呢?當他把問題一個個提出來而學生沒的什麼反應時,他沒有及時發覺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而是自說自話地把問題解決了。
新教材給了我們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未知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相應的知識,這需要反思。
(三)歷史課改實踐的要求
在實踐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是新課改中歷史老師自我成長的必由之路。新課改實施以來,歷史教師面臨著太多的挑戰和困惑,諸如新的要求和舊的習慣的矛盾;讓學生動起來和課時計劃能不能按時完成的矛盾;在六十人的大班級中怎麼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到實施有效教學方法的載體;在新的要求下如何選擇新的知識以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等等。凡此種種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可尋,這也要求我們不斷進行反思,在比較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和合適的途經,這正應了「教師是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造者」的理念。
5. 歷史教學反思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版也有一些人形成了權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志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於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里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於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級趣味。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於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