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則天是怎麼當上黃帝的她在位多少年
武則天,是一個頗有歷史魅力的名字,是一個似傳奇而非傳奇的歷史人物。她是唐朝開國功勛武士 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後,親登帝位,自稱聖神皇帝,廢唐祚於一旦,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誠懇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後改為武曌。初唐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 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欲。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斗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 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干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經常往來於感業寺,並於兩三年後重召則天入官,晉封為「昭儀」。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斗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後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後王氏,立則天為皇後的打算向諸遂良、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武則天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徐世 等一些朝中要員的支持。在他們的幫助下,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後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後。自此,皇家內宮大權,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則天登上皇後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後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 「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里,她設法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郁悶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元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
顯慶五年(66O年),高宗李治因患鳳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後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機事不密, 「謀泄不果」,武後手辣心狠,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 ,反使武後更為警覺。
由於則天武後處理政務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諉不決,甚為群臣敬服。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後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 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後號天後,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後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准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武後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後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天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後則以皇太後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後。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從傳統上和輿論上打擊和削弱一貫反對自己的士族官僚集團,扶植和依靠新興的庶族地主階級。這樣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優越條件,也不能因出身豪貴而為所欲為。而對庶族出身的官員,也不再因門第貧賤而受恥受辱於人。修成的《姓氏錄》再也看不到士族貴族的特權,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後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 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後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恐怖的斬殺,廣泛的株連,充分地暴露出武後的冷酷果斷。
公元69O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後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後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武則天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麼,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辟,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O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i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人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系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 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谷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范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當然,在武則天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宮,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武則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她的歷史功過,恰如她給自己立下的那塊「元字碑」一樣,只能由歷史去作出評論和判斷。
❷ 武則天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歷史上的女帝,武則天把所以堵在她登上皇位的人都出掉了,留下的也被干專出了權利中屬心!你要是想知道她怎麼受苦的,找本小說看看,或是收一下電視劇吧!挺多的!
畢竟是古人,有些都給歷史填埋了!估計,真想知道就的看穿越了!(還得看你穿的是誰——)
❸ 誰知道武則天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稱帝過程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初患風疾,開始讓武後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後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在此期間,出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十分順利,特別是在隋末唐初屢屢受挫的高麗戰場,自顯慶五年後頻頻告捷,唐朝疆域也得到擴大。 隨著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則天獨自處理朝政的機會越來越多,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開的勢力,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滿。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儀商議對策,決定廢掉武則天,這件陰謀最後因為武則天反應敏捷、處理得法而流產了。為了加強對朝政的控制,當年起,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時人把她與唐高宗並稱「二聖」。 麟德二年(666年)十月,武則天參加了泰山封禪,隨後還提議高宗給大臣賜爵加價。通過這些舉動武則天擴大了政治影響力,收買了人心。 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將唐高宗的皇帝稱號改為「天皇」;自己則稱「天後」,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後,她開始扶植外戚,為改朝換代做准備;同時武則天針對當時情況向唐高宗提了十二條建議,史稱「建言十二事」,這是武則天第一次獨立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改立李賢為太子,不久武則天又借故將其廢黜,立三李顯為太子。 女皇登基 永淳二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氏為皇太後。 嗣聖元年(684年),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武後臨朝稱制,從此武則天開始了真正獨斷朝綱的時代。同年九月,徐敬業(李勣的孫子)在揚州會聚了十萬人馬,發動了一場針對武則天的叛亂,武則天派遣三十萬大軍迅速平定了叛亂;與此同時武則天誅殺了顧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對派;她還設計逼反李唐宗室,借機大開殺戒;掃除稱帝的障礙。為了打擊潛在的對武則天不滿的人,垂拱二年(686年)三月起,武則天開始獎勵告密,任用酷吏。 在打擊反對派的同時,武則天還造祥瑞,建明堂,並在佛教經典《大雲經》中找到了女人稱帝的依據,為自己稱帝大造輿論。垂拱四年(688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聖母神皇」,向稱帝試探性地邁出了一步。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武則天以67歲的高齡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❹ 武則天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是通過廢立皇帝、把持朝政一步步當上皇帝的。
自高宗死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作為新帝生母的武後被尊為皇太後。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太後不久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此後武太後的政治野心不斷膨脹,幽皇帝於別宮,自操政柄,漸有代唐稱帝自立之心。
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馬徐敬業以匡復唐室、擁立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起兵,人數曾發展到十餘萬。
688年(垂拱四年),唐宗室琅琊王李沖在博州(山東聊城)、越王李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則天。這兩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則天派兵擊潰。
武則天趁機利用酷吏大誅李唐宗室子孫與唐室舊臣,余者悉流嶺南。之後自號「聖母神皇」,改名武曌,又借佛教《大雲經》大造女主當主天下的輿論。自此,武太後的稱帝已經沒人可以阻止了。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做完了一系列稱帝准備的武後登上則天門樓(應天門),廢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自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號稱神都)。史稱武周。
(4)歷史武媚娘是怎麼當上黃帝擴展閱讀: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李世民最初對她也非常寵愛,賜名「武媚」,宮人皆稱「武媚娘」。
不久,她就被唐太宗冷落到了一邊。以致於武則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
二十二年後,唐太宗駕崩,武則天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被打入感業寺出家為尼。唐高宗即位後,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後宮,獨霸龍床,深為王皇後嫉妒。
永徽二年,皇後召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這年武則天已經二十六歲。武則天回宮後就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唐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被冊封為昭儀,後來還為唐高宗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取名李弘。
隨著地位的變化,武則天的慾望也隨之水漲船高,開始動起了當皇後的念頭。此時,王皇後和蕭淑妃又聯手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
武則天工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富有才氣。二十七歲時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後才一月之際,王皇後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後,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殺死了。唐高宗大為震怒,於是起了廢掉王皇後的念頭。
當時朝廷以國舅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的政策,因此使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
唐高宗這時已經企圖借「廢王立武」政策重振皇權和朝綱,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唐高宗政治上銳意進取的「盟友」。
在武則天的謀劃和支持下,唐高宗重賞第一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讓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
於是,便紛紛轉向支持立武則天為後,在朝廷上形成了一股「擁武派」,打破了原來元老大臣勢力獨大的鐵板一塊的局面,後來元老大臣中的李勣也默許了唐高宗「廢王立武」的政策。
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武則天隨後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後和蕭淑妃,並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
同時為高宗出謀劃策,採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等一幫元老大臣,最後除掉了三朝元老長孫無忌。至此,唐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
「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集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初患風疾,開始讓武則天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則天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唐高宗旨意。
在此期間,出於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處理得十分順利,特別是在隋末唐初屢屢受挫的高麗戰場,自顯慶五年後頻頻告捷,唐朝疆域也得到迅速的擴大。
隨著唐高宗病情的加重,武則天獨自處理朝政的機會越來越多,在朝廷上就慢慢有了公開的勢力,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滿。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儀商議對策,決定廢掉武則天。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密謀最後因為武則天搶得先機、反應敏捷、處理得法而流產了。為了加強對朝政的控制,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時人把她與唐高宗並稱「二聖」。
麟德二年十月,武則天參加了泰山封禪,隨後還提議高宗給大臣賜爵加價。通過這些舉動武則天擴大了政治影響力,收買了人心。
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武則天將唐高宗的皇帝稱號改為「天皇」;自己則稱「天後」,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此後,她開始扶植外戚,為改朝換代做准備;同時武則天針對當時情況向唐高宗提了十二條建議,史稱「建言十二事」,這是武則天第一次獨立提出自己的施政綱領。
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改立李賢為太子,不久武則天又借故將其廢黜,立三李顯為太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駕崩,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改元嗣聖,冊封武則天為皇太後。
第二年,武則天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武則天臨朝稱制,從此武則天開始了真正獨斷朝綱的時代。
同年九月,徐敬業在揚州會聚了十萬人馬,發動了一場針對武則天的叛亂,武則天派遣三十萬大軍迅速平定了叛亂,與此同時武則天誅殺了顧命大臣裴炎等人,基本清除了朝中的反對派。
她還設計逼反李唐宗室,借機大開殺戒;掃除稱帝的障礙。為了打擊潛在的對武則天不滿的人,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則天開始獎勵告密之人,任用酷吏。
在打擊反對派的同時,武則天還造祥瑞,建明堂,並在佛教經典《大雲經》中找到了女人稱帝的依據,為自己稱帝大造輿論。垂拱四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聖母神皇」,向稱帝試探性地邁出了一步。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這年重陽節,武則天廢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武則天以六十七歲的高齡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周
❺ 武則天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唐朝貞觀十五年秋夜,武媚娘第一次受唐太宗「寵(幸」。天真浪漫的女孩一夜之間變成女回人,從此飽嘗答了宮廷生活的無情和殘酷,幾次死裡逃生。唐太宗(鮑國安飾)死後,武媚娘被打入感業寺被迫出家為尼,受盡凌(辱。後因懷孕被高宗接進宮中,其身份再次又由侍女成為才人﹑昭儀。
在一連串的宮廷斗爭中,武媚娘親手扼殺女兒嫁禍王皇後,擊敗宰相長孫無忌,終於成為皇後。她與高宗相互依存又愛恨交加。武則天以她卓越的政治才能逐漸掌握實權,直到垂簾聽政。但是,身為女人的她卻受到朝臣和丈夫﹑兒子的激烈攻擊。
高宗死後,她孤軍奮戰,廢黜太子,任用酷吏,血(腥鎮(壓,把大唐天下改變國號為武周帝國,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此時武則天雖已君臨天下,無奈漸入老境,無法排遣內心深處極端的孤獨和空虛,整日縱情聲色。同時又為皇位繼承人處心積慮,最後不得不把武周天下拱手讓給兒子,重又恢復了李家王朝,完成了她艱辛﹑離奇﹑輝煌而又痛苦的一生。
❻ 武媚娘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是通過廢立皇帝、把持朝政一步步當上皇帝的。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禪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不久,李治命李顯代理國政,宰相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協助理政。
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同年十二月,李治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後(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後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武則天以此為借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轉而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藝率關中百姓九百餘人來到神都,上表請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武則天未准許。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計六萬餘人,俱上表請願,睿宗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
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准所請,於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
(6)歷史武媚娘是怎麼當上黃帝擴展閱讀:
武則天稱帝,史稱「武後革命」,這里的「革命」不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動詞,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換代」的意思。武後革命,其來路並不十分坦盪,早期大致可行,深入體制之後,就是問題多多。
不動用權謀,不獲得眾多官僚的擁戴,沒有政治手腕,新體制也是建立不起來,或者建立起來也沒有根基。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做完了一系列稱帝准備的武後登上則天門樓(應天門),廢皇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自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號稱神都)。史稱武周。追上武氏列祖帝後之號,立武氏七廟於洛陽,封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子弟為王。
武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統女皇帝。由於武氏死後的謚號中有「則天」二字,近代學者多稱她為「武則天」。
神龍元年(705)正月,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張柬之、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崔玄暐、聯合禁軍軍官左羽林將軍桓彥范、右羽林將軍敬暉、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袁恕己等以兵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下台,奉皇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
尊武皇為則天大聖皇帝,是為神龍政變。二月,復國號為唐,一應典制,悉復唐永淳前舊,武周滅亡。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洛陽上陽宮內去世。但武氏家族並沒有就此退出當時政治權力的核心層。
則天之侄武三思聯合中宗、韋後剪除了復唐首勛的五王,與韋後、安樂公主等擾亂朝政,其勢擬於武後之時。神龍三年(707),死於太子重俊發動的兵變。之後武氏家族群龍無首,附於韋氏集團。唐隆元年(710)六月,在唐隆之變中與韋氏一同覆滅。
武則天在位凡十五年。如果從顯慶五年(660年)武則天代高宗執政算起,至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時為止,武則天前後執政達四十五年之久。她是中國歷史上正式稱帝的唯一女皇帝。
❼ 武則天是怎樣當上皇帝
唐高宗李治皇後,後為周則天皇帝,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太宗死後,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爭寵,互相讒毀。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為皇後。王皇後被廢不久,即與蕭淑妃同被則天害死。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自顯慶末年起,乘高宗體弱多病之機,遂專國柄,威勢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宮中稱為「二聖」。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則天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二月,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則天於天授元年(690)稱帝,國號周。廢睿宗為皇嗣,改東都洛陽為神都。
武則天的一生
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謚號「則天大聖皇後」。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
出身官宦之家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於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占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跡,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將軍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於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彟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後來是聖神皇帝,關於她的事跡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雲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雲鋪,見利州上空祥雲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彟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後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復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遊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跡與傳說。
從才人到皇後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誇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後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後,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後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後身邊。武則天出於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後」,王皇後「數稱其美於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後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後大為吃醋。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與淑紀,成為後宮的第三號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後密於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並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後。登上皇後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後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後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後,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後、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風眩病。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請武則天裁決。武則天生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稱皇帝之意,從此委以政事,權力與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自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九月,下詔追復長孫無忌官爵,讓長孫無忌的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長孫無忌陪葬昭陵。十月二十七日,武則天建言十二事:
(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勛官已給告身者無追復;(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上表之後,皇帝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唐高宗、武則天為「二聖」。
為稱帝斬政敵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高宗的遺詔,無疑是留給武則天的「尚方寶劍」,成為她日後臨朝的法寶。光宅元年(684年),在廢掉李顯立李旦為皇帝後,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改元光宅。
武則天在消除政敵、為稱帝掃清道路的斗爭中,採用過兩個特殊手段——酷吏與銅匭。酷吏即濫用刑罰、殘害無辜的官吏。銅匭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魚承華之子魚保家設計的,是一個四面開口的意見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東面口曰延恩,獻賦誦求官職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事密計者投之。由正諫大夫、拾遺、補闕各一人管理。武則天為了掃除政敵,它便成為酷吏羅織罪名判殺政敵的工具,因此在歷史上留了一個「告密筒」的臭名。其實,它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沿用時間也很長。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歲的武則天在6萬民眾與官員的擁護下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歷史上將武則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讓帝位去帝號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盪、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按照唐初後宮的制度,有所謂「四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編制,也就是說,除了皇後之外,還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貴妃、德妃、淑妃、賢妃。
「九嬪」是: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婦」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還有上千的沒有名號的宮女。
編制嚴謹只能依次升補,不能巧立名目,隨意更改。武則天被封為「才人」,算起來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幾位,以她十四歲的年紀,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至今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禪,登上山頂,認為泰山太偉大了,置於齊魯平原中,是「蔑矣!盡矣!無以加矣!」都無法形容了,於是立一塊無字碑。另一塊就是武則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
❽ 武媚娘傳奇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歷史上的武則天怎麼死的
歷史上的武則天是獲得了唐高宗的寵愛,唐高宗晚年身體不好,據說頭疼很厲害,所以就委託皇回後武則天幫答忙處理政務,長期下來,武則天逐漸掌握了權力,架空了高宗,高宗去世後,武則天以太後身份剪除反對勢力,在其76歲時登基稱帝。
武則天晚年一直沒有處理好接班人問題,到底是傳位給身為娘家人的侄子,還是傳位給親生兒子(但是屬於李家人)之間猶豫不決,導致朝堂上政爭強烈,最終終於李唐的大臣發動政變,擁立唐中宗,囚禁武則天,公元705年,武則天在軟禁中病世,終年81歲,也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