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明清歷史的主流是什麼

明清歷史的主流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2 02:00:30

A. 明清時期的主流思想

漢學與宋學的對立是清代儒學的主線,又因滿清變成儒學和皇權的道統之爭專,康熙等以宋學的屬名義逐漸從儒學士人手中奪取儒學道統。漢學大師惠棟認為「宋儒之禍,甚於秦火」。戴震進而指出無論程朱還是陸王都摻雜了釋道的成分,作《原善》《諸言》《孟子私淑錄》以及《孟子字義疏證》尋找純粹的孔孟之道。

B. 明清時期的主流思想是什麼

一)、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北宋時,儒家學者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程朱理學的思想觀點有:
(1)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是一個天理(理學的核心思想);
(2)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人倫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認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3)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把知識、道德和天理聯系起來。朱熹更認為,「物」即天理人倫等,「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註:朱熹,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一生著述很多,最為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他的學術思想還傳至日本、朝鮮,甚至形成了「朱子學」)
程朱理學的影響:
程朱理學用綱常名教的繩索把人束縛的更緊了,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2、陸王心學
陸九淵,南宋理學家,其思想觀點有:
(1)世界觀: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方法論:認為得到天理不需要向外探究,只需反省內心就可以了。
王陽明,明朝中期儒學的代表人物,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號稱「心學」, 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禪宗的思想。其思想主張有:
(1)世界觀: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明清之際的儒學
總的背景:
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期,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具體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開始覺醒。)
1.李贄
「離經叛道」的李贄,自稱異端,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大膽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正統思想發出挑戰,批判道學家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李贄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要求。代表作:《焚書》、《藏書》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
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作用: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推動作用。代表作:《明夷待訪錄》
顧炎武: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在《日知錄》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還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唯物思想);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代表作:《周易外傳》、《讀通鑒論》等,後匯編為《船山遺書》。
對三人的評價:是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附錄:
a.儒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春秋時期孔子創立,戰國時期得到發展,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秦朝時期遭到沉重打擊,西漢時期成為正統思想,代表人物董仲舒。魏晉南北朝時期面臨挑戰,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發展,隋唐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宋朝的理學,完成了儒學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過程,代表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明朝中期王陽明的心學,把理學發展到心學階段。明朝後期到清朝前期對儒學批判繼承,代表明朝後期李贄,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b.儒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的原話:
孔子:「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政以德」、「有教無類」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
董仲舒:「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二程:「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理而後有氣」
王陽明:「字宙便是吾心」「心即理」「心外無物」
李贄:揭露道學家「陽為道學,行若豬狗」「人有男女之分,而見識高低沒有男女之別」
黃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天下之害盡歸於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的興亡,而在萬民的憂樂」「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為主,君為客」
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物質不斷變化是萬物發展的規律。

C. 關於明清時期歷史

一、明朝

明朝歷史(1364—1683年)即中國明朝以及南明和明鄭時期的歷史,屬朝代專門史。從朱元璋建立西吳政權到明鄭台灣被清軍攻佔,明朝前後延續319年。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趁勢崛起,1364年,建立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開創洪武之治。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此間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發生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憲宗與明孝宗相繼與民休息,政局平穩。明武宗因死後無子使明孝宗一脈絕嗣,引發大禮議之爭。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明世宗駕崩後十數年,經歷隆慶新政和萬曆中興,國力得到恢復。

明神宗中期,完成萬曆三大征。然而因國本之爭,逐漸疏於朝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政治混亂,史稱萬曆怠政。明熹宗時,魏忠賢禍亂朝綱,到明思宗即位後由於政策失誤和天災不斷,明朝最終亡於農民軍建立的大順。

1644年,明思宗自縊於北京煤山,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結束,隨後,滿清軍隊擊敗大順軍並入主中原。之後明朝宗室在南方重建大明,史稱南明,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亡,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鄭時期結束。

二、清朝

清朝歷史(1616年—1912年)是中國清朝時期的歷史。本詞條介紹的是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到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共296年的歷史。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長期居住在今黑龍江一帶。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脫離了明朝的統治;雖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後金,但都被擊敗。1636年,皇太極在沈陽改國號為大清,正式開始了滅明的戰爭。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遠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以為明帝報仇為名引清軍入關。隨後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1662年,康熙帝登基即位,年號康熙,是為清聖祖。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的六十一年是清朝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

康熙之後,繼雍正帝即位的乾隆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位明主。他在位的六十年是清朝的又一快速發展時期。乾隆皇帝在其父雍正的統治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國力更加昌盛;加強了同蒙、回等少數民族的聯系,穩定了清朝對各族的統治。

1840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以後,英政府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動軍艦企圖進攻廣州,史家一般以這一事件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此後清朝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探索國家獨立富強的社會變革,但都失敗。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清朝自此滅亡。

(3)明清歷史的主流是什麼擴展閱讀:

明清的經濟:

農業:棉花推廣,高農產品引進,農產品商業化,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手工業:工具革新(紗綢機的出現),技術提高(雙色印套技術),分工細密,規模大,資本主義萌芽。

商業: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種類增多,國際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江浙地區出現了以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

D. 明清時期歷史特點

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是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時期
明清時期的文化,具有新的時代特徵。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使思想領域出現了反對君主專 制、追求民主的思想家和著作。明清文學以小說和戲劇為主流,也反映了鮮明的時代特色。我國的傳統科技仍 然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巨著相繼問世,但近代科學始終未在中國誕生。繪畫、書法藝術成就突出,至 今對我國書畫界有很大影響。
明清時期的歷史特點可概括為:(1)實現了中國古代的第三次大一統,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2) 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並達於頂峰;(3)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緩慢發展;(4)從對外開放走向閉關自守;(5)反 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和傳統科技依然處於世界前列。
http://www.hcxx.sde.net/%BD%CC%D3%FD%C2%DB%CE%C4%BC%AF/%D1%A7%BF%C6%BD%CC%D3%FD/%C0%FA%CA%B7/%CC%B8%CC%B8%D6%D0%B9%FA%B9%C5%B4%FA%CA%B7%B5%C4%D5%FB%CC%E5%D6%AA%CA%B6%BD%E1%B9%B9_825.html

E. 明清時期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時意味著在哲學上採取了一種「外因論」; 承認在西方人沖擊中國之前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就要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中找出符 合西方資本主義概念的要素來,同時要解釋這種萌芽為什麼沒有成長起來。這一方面從 一開始就落入了西方中心論,另一方面始終沒有達到經驗證據充分的程度。這種困境使 許多歷史研究者在立足於資本主義萌芽說來描繪和解釋明清時代中國歷史的大趨勢時, 左右無法擺脫中國歷史的「非正常」發展的陰影。

如果說資本主義萌芽說沒有擺脫西方中心論的陰影,戰後美國中國歷史研究的開山者 費正清教授在上一世紀50年代提出的「沖擊——反應」模式則包含著更強烈的西方中心 論色彩。根據這一模式,在西方直接對中國社會形成猛烈沖擊之前,中 國社會內部基本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歸結為「發展」的;而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變 化,是參照西方的「沖擊」,在反應中被動地形成的。在這一框架下,中國的「現代化 過程」在與日本比較中顯示為極其遲緩和被動的狀況,而這種被動性的原因主要被歸結 為中國文化的特質。美國學者柯文在80年代對這個模式的以西方中心論為核心的問題進 行了批評,主張從中國自身的角度而不是西方人自我為中心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在中 國發現歷史」。
在柯文提出批評之後,「沖擊——反應」模式的影響力大不如 「大分流」還是「大合流」:明清時期歷史趨勢的文明史觀前。 從一定意義上說,「大分流」說是柯文提倡的「在中國發現歷史」的一項有成效的嘗試 。不過,「沖擊——反應」模式並不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框架,更不是毫無認識能力 的方法。無論如何,1840年以後半個世紀的中國感受到了來自西方的強有力的沖擊,中 國在此後發生的許多大的變化的確是在這種沖擊的震撼下,參照西歐的全球擴張展開的 ,因而那個時期的中國歷史運動大大加快了節奏。剔除了歐洲中心主義以後的「沖擊— —反應」模式在社會、文明歷史考察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 華裔美國歷史學家黃宗智先生提出的「內卷」化的理論在提出的順序角度可以被看作 是個承前啟後的體系(註:黃宗智的有關著述,兩部著作都由中華書局於2000年出版了 中譯本。

它已經在盡力擺脫歐洲中心的假設而在中國歷史本身中找尋其宏觀運動的 線索。根據這一理論,17世紀前後中國的人口迅速增長和農業土地資源的缺乏導致了勞 動密集型的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通過過密的勞動投入造成的經濟增長並不帶來人 均生產價值的增加,因而是沒有發展的增長。這種經濟模式的形成導致了中國經濟長期 的困境和不發展,並直接成為19世紀中國與西方關系格局的背景。這一理論雖然在許多 概念上與屬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范疇的「資本主義萌芽」說不同,但在某種意義上還 是構成了對「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資本主義」這樣一個共同問題的解釋

F. 歷史方面 明清對比

明朝:1)政治方面:朱元璋廢宰相一職,仿宋殿閣制設內閣。明朝在中央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特務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武宗時期還一度設有內行廠。三公包括太師、太傅、太保。諸司主要指通政司和行人司。外三監 包括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內十二監 包括司禮監、內宮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2)經濟方面:明朝人口達到1.5億,農作物產量提高了,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海外貿易蓬勃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另外,明朝不僅僅是經濟發達,國力也很強盛,明成祖就說過:「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從前期的七下西洋,六征蒙古,到後期的抗日援朝,收復澎湖,都打出了中華國威。明朝也是唯一對外不和談,不和親的漢人王朝。3)軍事方面: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征,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因此在嘉靖年間,在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
據記載在明初,明朝有二百萬官兵駐扎在全國各地。到了明末,長江一帶的經濟圈為皇侯和軍閥把持,中央政府出現了財政危機,明朝政府已養不起那麼多軍隊了,在山海關防守後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萬。但根據傳教士的筆記,當時明朝的軍隊數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夠中國多。 4).科技方面:在當代是世界上最頂尖之一,在造船科技、天文、醫學、數學及農學等,都有很大的改進。明朝初期承繼了宋元的科技優勢,其造船科技更是首屈一指的。中晚明的科學技術出現了新的進步。中晚明科學著作眾多,倒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這些明朝科學家幾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而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現代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沖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與現代理論非常相似。方以智則在《物理小識》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從這些些來看,明朝的科技在當時來說是作了很多的改進,有很多的突破。

而日用品也有科技上的突破,如於謙作的《詠煤炭》說明了明代煤已經十分普遍。

而明朝宗室在科技上也有極大的貢獻,明宗朱載堉在世界上第一次正確地提出了十二平均律,並在數學、天文學方面亦多有建樹、貢獻;明初周王朱橚眄把四百餘種植物種於府內,並讓王府畫工將植物繪圖編製成書,名為《救荒本草》,對災時的濟民很有幫助。《救荒本草》共記有植物414種,並詳細描述了各種植物的形態、產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是生物學歷史上的重要書籍,亦是明朝農學上的一大突破。中晚明的軍事科技也有所進步,各種新式火器大量涌現。西方的佛郎機火炮、紅衣大炮都迅速在中國製造和使用。還有一些專門的火器論著出現,如茅元儀所著之《武備志》。這些火器在對抗倭寇及滿清時起了極大作用。天文公元十四世紀的《白猿獻三光圖》載有一百三十二幅雲圖,並與氣候變化聯系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而歐洲要到公元1879年才出現只有十六幅的雲圖。

[編輯] 天文突破列表於1383年,明朝首先於南京設京師觀象台,為首個明朝觀象台。
於1439年,張儀建造了渾天儀,並置於京師。渾天儀是根據學說渾天說用來展示出天體在天球上的各種運動及測量黃道及赤道坐標差的儀器。
於1442年,明朝於北京設立了首個觀象台
於1607年,李之藻完成了《渾蓋通憲圖說》,是用作介紹天象的。
於1634年,明朝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天文望遠鏡,名為筒,其意思為筒[2],而天文望遠鏡外形如筒一般。
[編輯] 數學及物理[編輯] 數學及物理突破列表於1450年,吳敬完成了《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於1584年,朱載完成《律呂精義》
於1592年,程大位完成《演算法統宗》,是最早記載使用珠算計算方法計算平方和立方
於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了幾何原本
於1613年,李之藻根據歐洲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與中國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重著,並完成《同文算指》
於1637年,宋應星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與現代相似的理論,認為聲音是由急速移動撞擊空氣或物件振動而產生,聲音則則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現代理論非常相似
同年,方以智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念[3]
同年,方以智解釋蒙氣差(現稱大氣折射)現象[4]
[編輯] 醫學[編輯] 醫學突破列表於1406年,朱棣編成了《普濟方》,是一本關於方劑嘅醫學文獻,由明朝周定王朱橚、教授滕碩及長史劉醇編輯。
於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痘接種方法來預防天花疾病,後來更加傳入歐洲。
於1596年,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一部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
於1601年,楊繼洲完成《針灸大成》,後來由靳賢補輯重編,
於1617年,陳實功完成《外科正宗》[5],共四卷。
於1624年,張景岳完成《類經》,張景岳的代表作之一,繼隋朝楊上善的《太素》,又一個對《內經》進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於1641年,吳游性完成《瘟疫論》,又稱《溫疫論》,是中國首部研究急性傳染病的醫學書籍。
[編輯] 農學[編輯] 農學突破列表於1376年,俞宗本完成《種樹書》,解釋如何種樹、種樹須知等
於1406年,朱橚完成《救荒本草》,是一部植物圖譜,救荒本草描述了植物的形態,展示了明朝當時植物分類的概況
於1511年,明朝開始種植玉米
於1547年,馬一龍完成《農說》
於1582年,番薯傳進明朝,使人口開始爬升
於1596年,屠本畯著完成海洋生物主題書《閩中海錯疏》,本著記述明朝福建沿海多種水產動物的形態、生活環境、習性和分布
於1608年,喻仁和喻傑合作完成《元亨療馬集》,是明朝獸醫學書籍中內容最豐富、流傳最廣的一部獸醫著作。
於1617年,趙蛹完成《植品》
於1628年,徐光啟完成《農政全書》,這部書總結了中國古代許多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技術,並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獻多達三百多種。
[編輯] 地里學[編輯] 地理學突破列表於1425年,鄭和航海圖完成,原載於明茅元儀編《武備志》於1536年,黃衷完成《海語》
於1565年,胡宗憲完成《躊海圖編》,主要記錄中國與日本的海上交通及於韓國抗倭的歷史
於1639年,顧炎武始著《肇域志》,他於此年開始大量搜索史籍、實錄等資料。
於1640年,徐宏祖完成《徐霞客游記》,是中國著名旅遊家、地理學家徐弘祖的旅遊日記,記錄了他曾到訪的地理等資料。
[編輯] 化學和化工
天工開物治鐵模型[編輯] 化學和化工突破列表於1521年,四川嘉州建成明朝首個石油井
於1596年,明朝發明火爆法采礦技術
於1596年,李時珍於《本草綱目》記載了約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葯物的化學性質,及蒸餾、蒸發、升華等科學技術。
於1637年,宋應星於《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巨著,有人稱它為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天工開物中,宋應星把鉛、銅、汞、硫等元素看成基本物質,而它們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洐生物質,產生了類類現代化學元素類概念。
方以智研發了燒焦炭的方法。[6]
[編輯] 兵器[編輯] 兵器突破列表於1372年,製造碗口銃,這種火銃相對於手銃來說銃身較重,外形與口徑都比手銃來說較大,須架在木架上射擊
於1377年,製造手銃,形體較輕,口徑較小,可裝入木柄以手持使用,類似手槍
於1453年,製造銅火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
於1524年,製造佛朗機炮,原本由歐洲葡萄牙傳入的一種早期的後填裝滑膛加農炮
於1558年,製造火繩槍,是以火繩作為點火裝置來擊發的火器
於1580年,戚繼光自製「自犯鋼輪火」,功能類似地雷
5)文化方面:明代文化發展迅速,尤其是在文學。三四個偉大的古典名著,中國文學- 西遊記,水滸傳 , 三國演義「寫於明代。.此外,另外兩個著名的小說- 牡丹亭「和」金瓶梅「,也是在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與此同時,民間文學繁榮發展,由一組的作家,如唐寅,宋濂,張岱,吳偉業,袁宏道為代表。.在哲學上,王陽明的新思路稱為「心靈哲學」,形成一個新的思想浪潮,幫助塑造一個新的社會潮流。
清代:1)政治:清王朝由於是以滿族為主體統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還有很多特殊內容,如首崇滿洲之政策、八旗制度、其內部處理機要大政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保障滿族主體統治的官缺制等等。另外,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政治思想、制度的影響,又引進了近代國家的一些政治制度。因而清朝政治制度應研究的內容,又比漢、唐、宋、明等王朝廣泛。2)經濟:清朝經濟發達,人口大增--乾隆時期已達三億,相對使糧食作物的產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相對發達[參 1]。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稅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琅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清朝商業發達,分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參 2]。清朝曾實施海禁政策,直到佔領台灣後,沿海貿易才稍為活絡,貨幣方面采銀銅雙本位制。康熙晚期為防止民變,推行禁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工商業的發展3)軍事:努爾哈赤將其部分為四旗。1615年時擴建為八旗,是為八旗制度初建。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自立,建後金國。所謂八旗制度,乃軍政合一、兵民合一。旗民以兵為業,世代為兵。成為清朝軍事之核心。入關以後,八旗軍無力駐防新近征服的領土,將收編漢人部隊組成職業兵,為與八旗相區別,以綠旗為標志,以營為單位,故稱綠營。至於水師,與中國歷朝一樣,清朝視水師為陸軍之輔。加之滿洲以騎射為本,故不善水戰。入關初期,在對抗鄭成功等海上抗清勢力時,往往力不從心。1636年(天聰十年),皇太極征滿洲瓦爾喀部,即開始造戰船。1651年(順治八年),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其編制與陸軍一致[1]。此為清設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海防上,因清初海禁,又防颱灣鄭氏等反清力量,以致海防廢弛。即使在平定明鄭後,仍受海禁影響,水師多以防禦為主,缺乏攻擊性戰艦。康熙時,清軍先後平定三藩之亂(1673年1681年),遠征台灣(1683年),1652年到1689年於雅克薩戰役擊敗俄國,1696年平定噶爾丹。乾隆時,更有所謂「十全武功」,清朝軍事力量達到極盛。入關之後,八旗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賜與莊田,但大部分旗人不得務農,由國家給糧。八旗子弟往往安圖享樂,又缺乏訓練,幾代之後,完全喪失了戰斗精神。乾隆朝後,八旗腐化更為嚴重,八旗腐化後,大小戰事皆由綠營負責,三藩之亂時即以綠營為主力。乾隆嘉慶兩朝,綠營總兵六十餘萬,成為全國軍事支柱。但乾隆後國內太平已久,綠營本身也有種種弊病,其內部也逐漸腐化。除八旗綠營腐化外,乾隆時寵信貪官和珅,軍中官吏敗壞,也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1795年,鎮壓苗民起義時,清軍尚有戰鬥力,但清軍統帥如福康安等卻假傳捷報,以軍餉濟私囊。1796年,川楚白蓮教之亂爆發,正規軍已無力作戰,部分將領假傳捷報,甚至屠殺平民以換戰功,致使教亂一再擴大。後來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後,地方營勇部隊成為清王朝的軍事支柱。經歷鴉片戰爭後清朝的軍事力量已經完全衰弱,雖然洋務運動的興起促進了清朝軍事的現代化,但甲午戰爭的慘敗標志著30年洋務運動的失敗。而作為主力的北洋水師盡管規模巨大,但訓練和裝備都與日軍有很大差距。4)科技:中國清朝時期的科學技術
康熙對西洋科技方面純屬個人興趣,且窒塞民智以防範漢人接觸科技,以及雍正禁教,再加上後來的閉關自守,使先進的西方科學無法傳入中國,失去了中西互相學習的機會。而清廷的文字獄以及延續了明朝科舉的八股文,使中國科學已經逐漸失去了領先世界的地位。康熙時,經過三十餘年的籌劃、測繪工作,製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18]。乾隆時,又派明安圖等人兩次到新疆等地進行測繪,最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這兩份地圖,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乾隆時官修《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漢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王清任著《醫林改錯》,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王錫闡著《曉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幾種天文學方面的著作,肯定了西洋歷法先進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許多缺點和錯誤,對日食月食的演算法、天文數據的應用、以及回歸年的長度、歲差常數等問題,都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促進了中國歷算學的發展。梅文鼎整理和闡發中國古代的歷算學,同時也研究和介紹西洋科學,著有天文、歷法、數學方面的書籍達86種。其著作《中西數學通》,幾乎總括了當時世界數學的全部知識,達到當時中國數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該書的《方程論》部分,闡明了中國古代方程的獨創性,指出這種演算法是西洋所沒有的;在《勾股測量》、《九數存古》等部分,也證明了中國古代演算法的成就;在《塹堵測量》、《幾何補偏》部分,介紹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學,並對西洋立體幾何作出論述和發展;而在《籌算》、《度算》、《比例數解》等部分中,則解釋和介紹了西洋的對數、伽利略的比例規等方法。明安圖著有《割圓密率捷法》四卷。因當時從歐洲傳進的割圓三法(圓徑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只有公式,而沒有公式的證明方法,於是創用「割圓連比例法」證明了三條公式,而且進一步創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是中國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人。龔振麟於1841年首創鐵模鑄炮法,並著有《鑄炮鐵模圖說》,是世界上最早論述鐵模鑄造法的科技文獻之一。李善蘭獨立發明對數微積分,並在組合恆等式方面提出李善蘭恆等式。1872年發表了《考數根法》,是中國質數論方面最早的著作。4)文化:由於歷史的特殊原因,這時期的反封建思想是清代文化的一個最大特點,也是清代文化的主流。這一時期的反封建思想包含顯著的唯物主義思想,此時的小說,戲劇、繪畫等方面在我國傳統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新和發展,並在世界文壇藝苑中獨樹一幟,大放異彩。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重要的階段。詩、詞、散文、小說、戲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認為,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告終。鴉片戰爭之後,開始近代文學階段。 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學 清朝統治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鎮壓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消滅了南明政權,殘酷地屠殺反抗的漢人。為了鞏固統治,清王朝對於知識分子,嚴禁結社,大興文字獄,表面上,內閣六部,滿漢官員分設復職,實際上,權力掌握於滿族議政王大臣之手,最後裁決於皇帝,形成帶有種族歧視的封建專制。國內地主階級的剝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親貴與旗兵的大規模掠奪漢人土地的「圈地」行動。這一切,形成了統治者和漢族及各族人民之間的尖銳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雍正、乾隆時期,這時期的詩文作家,屈服於朝廷的鉗制壓力,迷惑於「盛世」的表面承平,繼續康熙後期的傾向,創作上反映社會矛盾的內容薄弱。但詩說、詩派頗為活躍。散文方面,產生了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方苞講求義法,姚鼐講究文章的陰陽剛柔。思想上守程、朱理學的正統觀念,風格以清真雅正為宗,適應當時的政治背景。他們的簡淡有風神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缺乏宏偉的氣魄和規模。 這時期的駢文作家也不少:接軌六朝唐宋,以才藻富麗取勝的,有胡天游、袁枚、吳錫麒、孔廣森等人;效法魏晉,以風格高雅取勝的,有汪中、洪亮吉、邵齊燾等人。 詞壇則以浙派的影響為最大,代表作家有厲鶚等。 文學巨著《儒林外史》
長篇小說在本時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這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兩部巨著的出現。 從嘉慶初年到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之前(1796~1840),社會矛盾繼續發展,更加尖銳。 清朝的「盛世」趨於沒落,中國的封建社會也日益走向衰亡。人民的反抗斗爭隨著生活的日趨貧困而加強,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的大規模起義。當時的文人,眼看「盛世」面貌的逐漸幻滅,又掙不脫思想上所受的鉗制,處在暴風雨前夕的沉悶、窒息的空氣中。文壇上有一些小的變化,但蓬勃的氣象則已不如前一時期

G. 五千年華夏歷史,明告訴我們中國歷史的主流是什麼

五千年的華夏歷史,明告我們,統一是大勢所趨!

H. 明清時期的主流思想是什麼

明清主流來思想是儒家思想自。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I. 明清歷史地位

公認的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封建社會發展的極限,又稱作封建社會最後的輝煌版。
表現就是封建主權義發展至極限,不可能在更進一步了。社會制度圈禁了人們的創造,經濟文化上也陷入了死循環,是中國社會開始落後的時代。
但現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議,就是是不是該將明清分開討論,因為想比較而言,前者在制度上朝著虛俊實相轉化,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並發展長大,科技上一系列的發現成就,文化上也是一個相對的頂峰,社會矛盾相比較元代和清代要緩和得多,軍事上有過大膽的創新和嘗試。這一系列都是清代所不能比的。
同樣也有人說如果沒有滿族入關中國就不會淪為雙半社會,因為明代的社會在衰敗中孕育著新生,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發展到了影響左右朝政的時候,例如東林黨,他們代表的就是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這種說法雖然不被主流接受,但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理論上來講是說得通的,所以也很有市場。
打了這么多,很辛苦的,你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J. 「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主流」是什麼

目前主要是爭取國家級的餐廚垃圾試點城市,相關的產業政策可以參照一下。

閱讀全文

與明清歷史的主流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