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的景區歷史
狼山,又名狼山、紫琅山、五狼山、白狼山、寶塔山。狼山得名,一傳山中有白狼,二說山形似狼。
在唐天寶年間或更前,狼山已經定名。狼山之名最早見於記載鑒真和尚東渡的《唐大和尚東征傳》。鑒真於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過狼山,六月二十七日發自崇福壽,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風急浪高,旋轉之山,今黃泥山龍爪岩建有鑒真東渡紀念塔;《資治通鑒》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也提到狼山之名。
北宋淳化年間,州官楊鈞認為狼字不雅,以琅字代之,又因狼山北麓石多為紫褐色,感於其煙光凝,暮山紫,故稱紫琅山。
明末,包壯行《游軍山記》中有「白狼山昔亦居水,而誇踞江滸」,因狼山山巔建有寶塔,又稱寶塔山。 狼山建立佛寺是在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先建大雄殿。當時已有關於山頂浮屠的記載,說明當時狼山之巔已經建塔,狼山山寺的格局早在初唐就已經初步奠定了。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984年),修支雲塔。
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僧伽殿;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建江海神殿和大聖殿;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建金剛殿;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建萃景樓、大觀台;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四賢祠。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建金剛殿;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三仙祠。
經過北宋初年和明中葉的兩次大規模興建和清代的幾次重修,狼山山寺格局逐漸形成。到清末民初,重建北麓觀音禪院。新中國成立後,又在五山大規模綠化造林。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面修復狼山的古建築及園林設施,紫琅禪院、支雲塔院、駱賓王墓、金應將軍墓、劉名芳墓、自雅雨墓、沈壽墓和石碑等修葺一新。在黃泥山、馬鞍山景區新建了梅林春曉、龍爪園等,重新修建了虞樓、軍山氣象台等舊跡。
1989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景區的建設按規劃逐步實施。
1990年和1995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和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統籌規劃、建設、經營、開發利用五山。
2000年後,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大規模整治景區環境,實施「香山」工程,在狼山種植桂花樹,在黃泥山、馬鞍山種植梅花樹;新增綠地,疏浚護山河道,維修環山道路,拆除狼山老街,維修古建築等。同時,為保護劍山、軍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古跡,重新開發劍山和軍山景區。在劍山,修復文殊院,新建重陽亭等景點。
2000年12月,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國家風景旅遊區」。
2001年5月11日,南通市委以通委(2001)12號文,決定撤銷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狼山辦事處,建立狼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建設管理領導小組。撤銷狼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設立狼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處級建制,接受市狼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和崇川區政府的雙重領導。保留狼山風景名勝區,並將狼山鎮15個行政村作為狼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區范圍,規劃面積由5.12平方公里擴大至11.61平方公里。
2001年6月,嗇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命名為南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10月25日,崇川區人民政府以崇川政發(2001)179號文,決定建立南通狼山風景名勝區景區管理處,正科級事業單位。
2006年和2008年,在狼山風景名勝區范圍內又新建濱江公園和南通園藝博覽園。
② 南通這個城市有多少年歷史
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區還是茫茫海域。從漢代以後到公元11世紀,南通地區形成過程中,先後有扶海洲、胡逗洲、東布洲等沙洲與大陸連接,18~20世紀初,又有一批沙洲連上了大陸。四次大規模的沙洲並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漢代,在今如東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沙洲與揚州東部沙咀的並接是南通成陸史中的第一次沙洲連陸大並接。這次大並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里,可達今如東縣長沙以東。當年這里是海陵縣(今泰州市)東境。南北朝時,南通市區一帶有一塊沙洲,稱壺豆洲,後又稱之為胡逗洲。胡逗洲的東邊還有南布洲、長沙、東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後與這些沙洲並接,不斷擴大自己的范圍。公元10世紀初,胡逗洲與其西北邊的如皋大陸並連,這是南通成陸史中沙洲連陸的第二次大並接,長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帶。10世紀中期,後周在這里設立通州。11世紀中期,東布洲的連陸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並接。唐初到五代,長江口有東沙、西沙、東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稱顧俊沙。東洲與布洲是五代初長江口的兩個較大的沙洲。東洲和布洲並接後稱東布洲,東布洲與顧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稱海門島。東布洲與大陸連接後,長江北岸砂咀擴展到現在的啟東市的東部一帶,古稱宋蓼角嘴,現在南通市的東部范圍大體形成。元末到清初,通州東部江岸發生大規模坍塌。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從通州余西到余東一線以南的長江中,一個個沙洲紛紛出水。18世紀中期建立海門直隸廳,此後,海門廳及其以東、以南的沙洲,逐步與通州大陸連接,這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四次大並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南通的境域形成。南通的行政建制隨著南通古代漁、鹽業的發展,農業的振興,南通的古代經濟逐步繁榮,居民聚落隨之出現,南通歷史上的縣級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區以縣為最高地方行政單位,五代以後曾設有路、州、直隸廳、軍、監、縣幾種地方行政單位。如靜海軍、通州路、利豐監等。軍,是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行政設置,體現了當年南通一帶的軍事地位。監,是生產性的行政設置,南通的"監"主要管理鹽業生產。明清時的"州"有散州與直隸州之分。明代通州為散州,亦稱屬州,是府的下屬單位,其地位略高於縣。清代雍正以來通州為直隸州,直屬布政使司,其地位與府相當。直隸廳與直隸州地位相同。 東晉安帝統治時期,南通范圍內曾有寧海、臨江、蒲濤、如皋等縣,後又增設海安縣,到周、隋時期這些縣多被撤並。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通州,按其位置來看,由海路北上可達齊燕遼東,南下可抵閩越,沿江南可至三吳,西可到楚蜀。四方通達,因以為名。通州宋代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廢,通州無屬縣,至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劃如皋、泰興二縣歸通州管轄,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維持到清統治結束。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直隸廳,直屬江蘇省管轄。 1912年,民國政府廢州廳設縣,江蘇通州改稱南通縣,海門廳改稱海門縣;1928年,設啟東縣。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建立蘇中根據地,今南通范圍內曾為蘇中四行政區轄地,民主政府建立縣級政權。1941年初,設立如西縣,1943年在海泰地區設紫石縣。抗戰勝利後,南通范圍內曾為蘇皖第九行政區及一行政區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為如皋縣,改如皋為如東縣。1948年改紫石縣為海安縣。1949年南通城解放,南通縣設市,駐南通城,南通市曾為蘇北行署轄市,後又為江蘇省轄市。南通設市後,於金沙鎮另設南通縣。南通范圍內的六縣屬南通專員公署管轄。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市管轄六縣二區的格局形成。1990年前後,啟東、南通、如皋、海門四縣分別撤縣建(縣級)市,其中,南通縣改稱通州市,六縣(市)仍屬南通市管轄。
③ 南通狼山由來
5000~6000年前,抄長江口的位置大約在鎮襲江、揚州一帶。現在繁華的長江口,當時還是一個大海灣呢!
五六千年來,長江口之所以不斷東移,主要是由於泥沙的堆積。長江源遠流長,水量特別豐富,每年都將大量泥沙帶向河口,特別在隋、晉之後,長江流域山區進行較大規模的開墾,刀耕火種,毀壞森林,使土壤遭到侵蝕,長江泥沙更是與日俱增,大量泥沙堆積在江陰以下的海灣里,越堆越多,漸漸露出海面,變成現在的三角洲,只留下埋在地下的貝殼沙帶,做了古代長江口的見證人
④ 南通五座山的歷史故事
狼山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著名的六大風景區之一,狼山位於南通市南郊,是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西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居其中,海拔106.94 米,最為峻拔挺秀,文物古跡眾多,其他四山如眾星拱月,狼山成為五山之首。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琅山,後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後人又稱之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這個雅緻的別稱。
⑤ 南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
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後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義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後並入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設置靜海軍,後改通州,始築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
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
(5)南通狼山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山水旅遊城市,以「中國近代第一城」著稱的歷史文化名城。
下轄如東縣,海安、如皋、啟東、海門4市,崇川、港閘、通州3區及富民港辦事處(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全國 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為全國有影響力「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長壽之鄉」「平安之鄉」「新僑之鄉」。
先後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服務外包風采城市等榮譽。2017年,南通市常住人口 730.5萬人。
⑥ 南通古城歷史有多少年
南通是由長江北岸古沙嘴不斷發育、合並而成,屬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回6000多年前,長江水從上答游夾帶大量泥沙不斷沉積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陸,並逐漸自西向東、向南延伸擴展。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所以南通德縣城有6000多年歷史
⑦ 南通五山歷史悠久,形成距今約多少年的歷史
南通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馬鞍山、黃泥山)距今有3.5-4億年歷史。
⑧ 請問南通狼山名稱的由來有什麼故事
南通狼山的故事:
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聖菩薩僧伽與白狼精鬥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
並無私心的僧伽,在狼山上建寺,為雖與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齊名卻沒有自己道場的大勢至菩薩建了道場。從此這里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
僧伽是唐代高僧,自言何國人,因以何為姓,相傳是觀音菩薩化身。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游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
南遊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宋太宗加封僧伽大師大聖謚號,後世尊他為大聖菩薩,又稱泗州大聖。
(8)南通狼山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自唐總章年間興建寺廟禪院以來,經歷代建繕,形成了依山而立的寺廟園林群。
狼山山坡上下,浮青疊翠之間,點綴著法乳堂、葵竹山房、碧雲半天閣、萃景樓、大觀台、魁星樓、支雲塔等數十處名勝古跡和風景建築群。
狼山佛教氣息濃厚,每年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有著最靈驗名山和江海第一山的雙重美譽。
同時狼山也是佛教名山,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山頂的廣教禪寺為全國重點寺院,始建於唐總章二,距今已有1341年的歷史,因供奉西方三聖之一的大勢至菩薩而聞名。
同時,廣教寺還供奉著東南亞地區唯一一位穿龍袍的菩薩大聖菩薩,相傳大聖菩薩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而深入人心,民間有大聖菩薩有求必應,先照遠後照近的說法。
⑨ 南通歷史有多少年
南通是由長江北岸古沙嘴不斷發育、合並而成,屬長江下游沖積平原。6000多年版前,長江水從上游夾帶大權量泥沙不斷沉積在江口,南通由此成陸,並逐漸自西向東、向南延伸擴展。全境地域輪廓東西向長於南北向,三面環水,一面造陸,似不規則的菱形狀。分別由狼山殘丘區、海安里下河區、北岸古沙嘴區、通呂水脊平原區、南通古河汊平原區、南部平原和洲地、三餘海積平原區、沿海新墾區等組成。
所以南通德縣城有6000多年歷史
⑩ 狼山的由來!
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宋淳化年間(990~994年)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琅山,後又因山上的岩石多呈紫色,故後人又稱之為紫琅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琅」這個雅緻的別稱。
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
狼山風景名勝區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區內的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文物古跡眾多,寺廟建築林立,以佛教文化為特色,因靈驗而出名,終年香火旺盛,信眾絡繹不絕。
(10)南通狼山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狼山」的風景名勝地位介紹:
狼山風景名勝區是江蘇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區內的狼山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文物古跡眾多,寺廟建築林立,以佛教文化為特色,因靈驗而出名,終年香火旺盛,信眾絡繹不絕。
園藝博覽園依馬鞍山、黃泥山而建,以「山水神韻·江海風」為主題,高度濃縮了南通山水兼備、通江達海的地域特色,為江蘇省園林藝術的精品之作,是觀江景、賞園林的絕佳去處。嗇園是清末狀元、近代民族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紀念性園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