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天橋的由來是什麼
一、北京天橋,准確的說應當有兩個含義:一是橋的本身,一是因橋而得內名的地方。據清《光緒順天容府志》記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曰天橋。 」這座橋是供天子到天壇、先農壇祭祀時使用的,故稱之為天橋。據記載,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桿。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
二、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後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歷史上天橋一帶是一個有自身特色的區域,但不是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劃范圍。
2. 北京老天橋在歷史上經歷過幾次發展和變化
自清朝末年至1957年,前後半個多世紀的光景中,相繼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內雜技容等各界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人。這些形形色色的藝人,各有師承,各有特色,許多人都身懷絕技,自民國元年至1930年的天橋中期,天橋日趨繁榮,出現了許多著名民間藝人;自1930年至1957年,屬於天橋的晚期。在這一階段前期,由於日寇侵華、北平淪陷以及蔣介石發動內戰,動盪不安的時局不僅阻礙了天橋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廣大藝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挫折。
3. 北京天橋的介紹
天橋,准確的說應當有兩個含義:一是橋的本身,一是因橋而得名的地方。據清《光緒順內天府志》記容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曰天橋。 」這座橋是供天子到天壇、先農壇祭祀時使用的,故稱之為天橋。據記載,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桿。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後經多次改建,至1934 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歷史上天橋一帶是一個有自身特色的區域,但不是一個正式的行政區劃范圍。
4. 天橋文化的天橋歷史
元代天橋處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間增築外城後,成為外城的中心。清內代的前三門外是會館、旅容店、商業集中之地,天橋一帶逐漸出現了茶館、酒肆、飯館和賣藝、說書、唱曲娛樂場子,形成天橋市場的雛形。清康熙年間,內城的燈市也遷到此處。
清光緒年間京漢鐵路開通後,車站設在永定門外馬家堡,往來的旅客由永定門出入,多在天橋一帶的旅店落腳。民國時期,這里又先後出現了戲園子、游藝園等娛樂場所。有軌電車(當當車)在這里設站。從此,天橋周邊的商業、服務業、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民國以後,這座橋在政府擴展馬路時被拆除了。
5. 橋的歷史,建築,用途,有哪些
橋梁一般講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組成,五大部件是指橋梁承受汽車或其他車輛運輸荷載的橋跨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是橋梁結構安全的保證.包括(1)橋跨結構(或稱橋孔結構.上部結構)、(2)支座系統、(3)橋墩、(4)橋台、(5)墩台基礎.五小部件是指直接與橋梁服務功能有關的部件,過去稱為橋面構造.包括(1)橋面鋪裝、(2)防排水系統、(3)欄桿、(4)伸縮縫、(5)燈光照明.
橋梁的分類:
按用途分為公路橋、公鐵兩用橋、人行橋、機耕橋、過水橋等。
按跨徑大小和多跨總長分為小橋、中橋、大橋、特大橋。
按結構分為梁式橋,拱橋,剛架橋,纜索承重橋(斜拉橋和懸索橋)四中基本體系,此外還有組合體系橋
按行車道位置分為上承式橋、中承式橋、下承式橋
按使用年限可分為永久性橋、半永久性橋、臨時橋
按材料類型分為木橋、圬工橋、鋼筋砼橋、預應力橋、鋼橋
橋梁分類 多孔跨徑總長L(米) 單孔跨徑L0(米)
特大橋 L≥500 L0≥100
大橋 L≥100 L0≥40
中橋 30<L<100 20≤L0<40
小橋 8≤L≤300 5<L0<20
涵洞 L<8 L0<5
各類橋梁的基本特點:
梁式橋 包括簡支板梁橋,懸臂梁橋,連續梁橋.其中簡支板梁橋跨越能力最小,一般一跨在8-20m.連續梁橋國內最大跨徑在200m以下,國外已達240m.
拱橋 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兩端支承處產生豎向反力和水平推力,正是水平推力大大減小了跨中彎矩,使跨越能力增大.理論推算,混凝土拱極限跨度在500m左右,鋼拱可達1200m.亦正是這個推力,修建拱橋時需要良好的地質條件.
剛架橋 有T形剛架橋和連續剛構橋,T形剛架橋主要缺點是橋面伸縮縫較多,不利於高速行車.連續剛構主梁連續無縫,行車平順.施工時無體系轉換.跨徑我國最大已達270m(虎門大橋輔航道橋)
纜索承重橋(斜拉橋和懸索橋) 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橋梁最好的設計.道路或鐵路橋面靠鋼纜吊在半空,纜索懸掛在橋塔之間。斜拉橋已建成的主跨可達890m,懸索橋可達1991m.
組合體系橋 有梁拱組合體系,如系桿拱,桁架拱,多跨拱梁結構等.梁剛架組合體系,如T形剛構橋等.
桁梁式橋:有堅固的橫梁,橫梁的每一端都有支撐。最早的橋梁就是根據這種構想建成的。他們不過是橫跨在河流兩岸之間的樹干或石塊。現代的桁梁式橋,通常是以鋼鐵或混凝土製成的長型中空桁架為橫梁。這使橋梁輕而堅固。利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橋梁叫做箱式梁橋。
懸臂橋:橋身分成長而堅固的數段,類似桁梁式橋,不過每段都在中間而非兩端支承。
拱橋:借拱形的橋身向橋兩端的地面推壓而承受主跨度的應力。現代的拱橋通常採用輕巧、開敞式的結構。
吊橋: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橋梁最好的設計。道路或鐵路橋面靠鋼纜吊在半空,鋼纜牢牢地懸掛在橋塔之間。較古老的吊橋有的使用鐵鏈,有的甚至使用繩索而不是用鋼纜。
拉索橋:有繫到橋柱的鋼纜。鋼纜支撐橋面的重量,並將重量轉移到橋柱上,使橋柱承受巨大的壓力。
玻璃橋:純玻璃製成的一種橋梁。
廊橋:加建亭廊的橋,稱為亭橋或廊橋,可供遊人遮陽避雨,又增加橋的形體變化。
中國橋梁的歷史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6. 北京天壇古代的時候主要是用來干什麼的
祭天。
祭天作為人類祈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文化行為,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至清末,一直舉行祭天典禮,綿延約五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0年),是按照中國傳統禮儀制度建立的國家祭壇。自明永樂十九年起始,共有22位皇帝親御天壇,向皇天上帝頂禮膜拜,虔誠祭祀。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廢除祭天祀典,並與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祭天典禮延續了約五千年。祭天禮儀即從歷史角度系統介紹中國古代的祭天禮儀,展示中國的祭天歷史即中國古代的祭天文化。
(6)天橋歷史干什麼用的擴展閱讀
天壇重修後,盛京當地官員才將天壇的維修保護重視起來,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東巡時,皆親謁天壇,盛京官員每年都按時在天壇舉行祭祀活動。光緒二十八年(1902)沙俄入侵盛京,對盛京城內各處燒殺搶掠,天壇也難逃厄運。
此後,象徵著清朝天子與天地之間溝通橋梁的天壇,漸漸隱沒在歷史的硝煙之中。到了1924年,由於沒人維護,天壇徹底坍塌毀壞,被附近村民占為農田。1962年,當地生產隊將天壇剩餘土堆推平,辟為菜地,天壇遺址再難尋到。
最後一次冬至天壇祭天,是在1914年冬至,袁世凱舉行了隆重的祭天儀式,這可以說是為他策劃中的登基稱帝做了一次綵排。
盡管復辟帝制遭到了可恥失敗,但在此之前,袁世凱希望通過天壇的祭天儀式喚起國人的擁戴。當時許多國外記者對這次祭祀進行了拍攝報導,也為後來的世界遺產天壇記錄了最後一次典禮。
7. 天橋文化的介紹
所謂天橋,在歷史上是一座北京中軸線上南北方向的「鑼鍋橋」,它縱卧在東西向龍須溝上。由於是天子(封建帝王)經過這里祭天、祭先農的橋,故而稱天橋。
8. 北京天橋文化有什麼
所謂天橋,在歷史上是一座北京中軸線上南北方向的「鑼鍋橋」,它縱卧在東西向龍須溝上。由於是天子(封建帝王)經過這里祭天、祭先農的橋,故而稱天橋。元代天橋處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間增築外城後,成為外城的中心。清代的前三門外是會館、旅店、商業集中之地,天橋一帶逐漸出現了茶館、酒肆、飯館和賣藝、說書、唱曲娛樂場子,形成天橋市場的雛形。清康熙年間,內城的燈市也遷到此處。
清光緒年間京漢鐵路開通後,車站設在永定門外馬家堡,往來的旅客由永定門出入,多在天橋一帶的旅店落腳。民國時期,這里又先後出現了戲園子、游藝園等娛樂場所。有軌電車(當當車)在這里設站。從此,天橋周邊的商業、服務業、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民國以後,這座橋在政府擴展馬路時被拆除了。
橋是舊時代老北京練把勢的地方,是百戲雜練的市井喧囂之地,因此成為數百年來最能體現京城民俗的地方。提起天橋,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也許還記得摜跤耍幡的寶三兒,玩杠子的「雲里飛」,拉洋片的「大金牙」,說相聲的焦德海,還有各式各樣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舊貨玩意兒……即使你是一個年輕人,對老天橋的歷史知之甚少,起碼你也會說幾句關於天橋的俗語,像「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什麼的。
天橋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藝人在天橋賣藝,通常是露天設場。相繼在這里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其中最著名的「天橋八大怪」,因身懷絕技和言行怪異而家喻戶曉。毫不誇張地說,北京的眾多民間藝術家是從天橋走出來的。如相聲大師侯寶林,評書演員連闊如,北京琴書演員關學曾,曲藝名人魏喜奎,評劇中的「劉巧兒」新鳳霞,相聲演員白全福,雙簧演員孫寶才以及許多雜技藝術家們。
天橋的小吃――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面團。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兔媯諾皆婊顯辶危痹獎∑裙飠緩笤詒∑先鏨舷傅矸勖媯鷙銑沙ぬ鹺螅玫肚諧煽砦�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鹹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麵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鹹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下酒菜用。
據《天橋小吃》作者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
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與天橋相關的歷史名人
天橋在作為風景區時,就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這里游覽、聚會、飲酒賦詩。早在清代乾隆年間,詩人黃景仁所作的《元夜獨登酒樓醉歌》,�兔杌媼說筆碧燁藕偷剖械那榫啊G宕蘇畔蛺眨吻煳迥曜鰲短燁糯和吩唬�「種柳開渠已十年,舊聞應補帝京篇。天橋南望風埃小,春水溶溶到酒邊……」描繪了天橋的幽靜風光。1914年詩人易哭奄作《天橋曲》,雖然字里行間,自寫騷憂,別有寄託,但他將天橋景物,寫得淋漓盡致。其中「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遊人不憶家」兩句描繪了天橋市場鑼鼓喧天、遊人樂而忘返的情景。另外,清代詩人孫爾准、邵葆祺等對天橋都作過精彩的描寫。
近代有兩位名人與天橋的淵源就更深了:
張恨水,原名張心遠,祖籍安徽潛江,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是一位多產的小說家。他能將纏綿悱惻的言情小說和驚險緊張的武俠傳奇熔於一爐;能將傳統章回體小說和西洋小說、電影、戲劇新技法融為一體,因而贏得眾多讀者。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緣》,主要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小說故事從主人公樊家樹乘車到天橋遊玩寫起,寫了先農壇、水心亭,寫了天橋的雜耍說唱、各種小吃,寫了樊家樹和沈鳳喜在先農壇柏樹林里相會。所以讀過《啼笑因緣》的人,都會對二十年代的天橋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著名作家、戲劇家。他的作品語言通俗、精煉,被譽為語言大師。老舍喜歡乘「叮當兒車」(有軌電車)到天橋看戲,喜歡到小攤上吃各種小吃,喜歡坐在長板凳上看「拉洋片」,甚至喜歡進農民住宿的小客店,躺在大通鋪上跟底層老百姓聊大天。天橋給了他許多創作素材。1950年,他以天橋旁邊一條臭水溝為背景創作了話劇《龍須溝》,榮獲了「人民藝術家」稱號。晚年,他曾有意寫一部以天橋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可惜未能如願。老捨生前最愛上天橋「萬盛軒」聽新鳳霞唱戲,並勸新鳳霞學文化,還介紹吳祖光和新鳳霞訂婚。吳、新結婚時,老舍自願當女方的主婚人。
9. 天橋文化的天橋雜耍
天橋是舊時代老北京練把勢的地方,是百戲雜練的市井喧囂之地,因此成為數百年來最專能體現京城民俗屬的地方。提起天橋,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也許還記得摜跤耍幡的寶三兒,玩杠子的「雲里飛」,拉洋片的「大金牙」,說相聲的焦德海,還有各式各樣的北京小吃,稀奇古怪的舊貨玩意兒……即使你是一個年輕人,對老天橋的歷史知之甚少,起碼你也會說幾句關於天橋的俗語,像「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什麼的。
天橋是許多民間藝術的發祥地。藝人在天橋賣藝,通常是露天設場。相繼在這里學藝、賣藝、傳藝和生活的民間藝人達五六百人,可分為雜耍藝人和說唱藝人兩大類,雜耍包括雜技、武術等項目,說唱包括戲劇、曲藝等項目。其中最著名的「天橋八大怪」,因身懷絕技和言行怪異而家喻戶曉。毫不誇張地說,北京的眾多民間藝術家是從天橋走出來的。如相聲大師侯寶林,評書演員連闊如,北京琴書演員關學曾,曲藝名人魏喜奎,評劇中的「劉巧兒」新鳳霞,相聲演員白全福,雙簧演員孫寶才以及許多雜技藝術家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