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樣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
當他對富貴.貧賤和威武時,要有孟子所推崇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心態;當他面對死亡威脅時,要有文天祥所表現出來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氣概;當他面對真理時,要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搜精神。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原文】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
【釋義】(真正的大丈夫)富貴不能使之腐化墮落,貧賤不能使之改變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中國文化傳統中,常把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漢稱之為:「大丈夫」或者「丈夫」。如《漢書·李廣傳》:「(李)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我,丈夫一取單於耳。』」
又如《世說新語·識鑒》:「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親故發,不得復雲為名。」孟子在於弟子景春談論「何為大丈夫」的問題中,提到了這著名的三句話。
在孟子看來,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能在內心中穩住「道義之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強力脅迫)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以道進退。新時期,我們面臨的急難險重任務多,誘惑也多,如何能處順境不驕,處逆境不怨,首先要問問自己的「道義之錨」在哪裡。
(1)歷史上有什麼人可以稱之為大丈夫擴展閱讀:
孟子在與縱橫家的信徒景春談論「何為大丈夫」的問題中,提到了這著名的三句話。在孟子看來,真正的「大丈夫」不應以權勢高低論,而是能在內心中穩住「道義之錨」,面對富貴、貧賤、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時,都能堅持「仁,義,禮」的原則,以道進退。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直到現在,當我們讀這段書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金聲玉振的聲音。
㈡ 試舉出中國歷史上可以稱得上「大丈夫」的兩個人
岳飛和霍去病。
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
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青年將軍。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傳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陽公主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兒子,這位小吏不敢承認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於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
(2)歷史上有什麼人可以稱之為大丈夫擴展閱讀:
岳飛北伐抗金:
1134年(紹興四年)春,岳飛卜書宋廷請求北伐,收復失地。五月,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首戰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接著兵分兩路,岳飛命部將張憲攻打隨州,自己則率主力逼向襄陽府(今湖北襄陽)。
七月,金朝為阻攔岳家軍繼續北上,派援軍與敗將李成合兵數萬,於鄧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餘營寨,企圖阻擋宋軍北進之路。岳家軍奮勇沖殺,一舉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並乘勝攻佔鄧州。岳飛即又分兵相繼收復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陽。
1136年(紹興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在這次北伐中壯志未酬,寫下《滿江紅》。1140年(紹興十年),金兀術南侵,岳飛出兵大破金兵,收復鄭州、洛陽,進至朱仙鎮,離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
在以後的抗金戰爭中,岳飛取得了更大的勝利,但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為了徹底實現控制軍隊和壓制主戰派的目的,開始陷害岳飛。
1141年(紹興十一年),結果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岳飛亦被殺害。高宗和秦檜竟以「臨軍征討稽期」和「指斥乘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風波亭。岳飛死時,年僅39歲。
㈢ 什麼人能稱為大丈夫(舉例分析)急!!!
富貴不來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源能屈主要是說大丈夫的品行和氣節。
具體人物,比如張騫出使西域,不忘使命,回歸漢朝。
再比如文天祥寫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也有岳飛精忠報國。
古代也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近代以來的人物就更多了,錢學森、聞一多、劉胡蘭等等英雄人物,雖然有些事巾幗,但也可稱作為大丈夫。
總之就是面對金錢誘惑、生活窘境、強權面前,不放棄自己的主張和氣節,追求正義的精神。
㈣ 中國歷史上誰是真正的大丈夫真英雄,詳細的舉例幾個歷史大英雄
中國歷史上的大丈夫:
1、蘇武。
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蘇武歷盡艱辛,不屈服。至始元六年(前81年),才獲釋回到漢朝。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岳飛。
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3、文天祥。
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4、俞大猷。
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5、戚繼光。
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㈤ 說說哪些人物可以稱作"大丈夫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朝統治者殺害。他在英勇就義之前,向南跪拜,再次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然後從容赴死。死時他的衣帶上寫有這樣的話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死時雖然年僅四十七歲,但他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節操,他殺身以成仁的人格精神,他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卻一直流傳到今天,激勵著後來的仁人志士。
文天祥的人格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士人的人格精神。如果我們向歷史的源頭追溯,就會發現這種精神的形成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古代士人的精神底色,離不開孟子的建構。孟子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了先秦士人的精神覺悟,張揚了「大丈夫」人格精神的旗幟,為後世確立了明確的精神道德規范。
大丈夫,今天一般理解為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孟子筆下的大丈夫卻不止於此。孟子有個學生叫景春,他認為當時的縱橫家公孫衍和張儀就是真正的大丈夫。因為他們發起怒來,能以口舌挑起諸侯之間的戰爭,造成流血千里、伏屍百萬的慘狀,即便是諸侯們,也都會害怕;
當他們心平氣和時,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可是孟子並不同意景春的觀點,他從「禮」的角度舉例,認為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應當用義來進行教導。而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則會訓導她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丈夫,當婉順從人。
公孫衍、張儀之流為了竊取權勢,順從諸侯爭霸的意圖,不過是「以順為正」,也就是把順從當作個人行事的准則,卻罔顧仁義道德。
㈥ 中國歷史上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的人
姓趙名雲字子龍,家住真定府常山縣,百戰百勝,後稱為常勝將軍。
㈦ ,古今中外哪些人可以稱為大丈夫,.9個
1、蘇武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人。唐朝傑出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閑。
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 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3、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
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4、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
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
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
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5、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6、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7、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8、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
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9、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民創作了《甲午風雲》、《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可供紀念、瞻仰、憑吊。
㈧ 中國歷史上誰是真正的大丈夫,真英雄
一、項羽
岳飛出生於宋朝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省安陽縣)一個的普通農民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本來只是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
在那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亂世,很多人(主要是一些達官貴人)首先想著的只是如何苟且偷生,如何保全自己,有的還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自我麻痹,醉生夢死,還有一小部分民族敗類甚至賣國求榮,大發國難財。
但是出身寒門的岳飛卻以驅逐胡虜、救民水火、恢復舊山河為己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計個人得失,盡忠報國、至死不渝,靠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依靠自己的才乾和努力,建功立業,做出了一番大事業,成為叱吒風雲的傑出英雄人物。而這正是岳飛卓越超群之處。
雖然岳飛後來在報國大業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慘遭奸佞之徒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飛的英名和事跡卻長期為後人稱頌推崇。
自南宋以來,岳飛就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愛國英雄,成為後世中華兒女學習崇拜的楷模。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激勵著古往今來的眾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歷史轉折點,岳飛愛國精神所產生的感召力更為震撼!
岳飛自二十歲從軍,「以列校拔起,累立顯功」,身經百戰,從普通士兵成長為一代名將。據不完全統計,岳飛參與的規模較大的戰斗約有六十多次,小戰更多達幾百次。在南宋前期的頻繁戰爭中,岳飛鍛煉了軍事才能,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成為南宋首屈一指的軍事家。
㈨ 歷史上「大丈夫」的小故事
戚繼光:最怕老婆的將領
大夥兒都知道,明朝時期的「戚家軍」無敵於天下,而戚繼光將軍不但是當世名將,連武功也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存在,但是她有一個缺點就是特別怕老婆,導致他部下都看不下去,紛紛獻計要幫戚繼光找回這個場子,戚繼光也是男兒,當然也好面子,這可以說是中國人的通病。
戚繼光把妻子接入軍營,故意讓麾下將士拿著兵器穿戴好盔甲,一副殺氣騰騰之色,就想故意給老婆一個下馬威,結果戚繼光的夫人看到這個場面反而反客為主,給戚繼光一個下馬威。
「寵憚」這個詞的意思就是楊堅對她是又敬又怕,我記得後來楊堅偷偷和一個侍女那個了,這個侍女有了身孕之後被獨孤皇後給和諧掉了,楊堅啥都不敢說,只能當作沒有這回事兒,這怕的已經到一定境界了,看看他兒子多舒服。
㈩ 古今中外誰能被稱為「大丈夫」
忠於社稷,抗擊胡虜,一身傲骨,捨身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