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想到什麼

歷史想到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2 00:03:11

1. 說到歷史人們會想到什麼

秦始皇。秦始皇是一個很奇特的人物,因為,一提起中國歷史,就少不了他。

2. <由歷史想到的>作文

由歷史想到的, 落後就要挨打。 舉鴉片戰爭的例子。 寫寫就好了

3. 請問談到歷史,會聯想到什麼詞語呢

一、歷史的定義: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內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容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二、歷史的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三、從中提取關鍵詞:
人類活動,重要事件,一門學科,文化傳承,去偽存真,可擴展延續等。

4. 請問談到歷史會想到什麼詞語呢

漢承秦制。秦統一後,建立了一套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制。西漢版建立後,承襲秦制,雖略權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漢承秦制」之說。只是在漢武帝時,中央官制出現了內朝與外朝的劃分,皇權也進一步集中。

5. 讀中國歷史時想到的幾個問題

讀中國歷史時想到的幾個問題
歷史,從狹義上理解,不能等同於「過去」或「史實」。歷史是要從紛繁的、過去的史實中梳理出因果邏輯關系,以便於書寫者或讀者能將各種事件相互關聯,進而自以為能對其理解,並用於明示或暗示今天和明天的未知。即便是滿足於了解「單一事件」的故事類情節,由於已經不可能親歷其中,因此仍需小心,因為我們「了解」過去的唯一渠道已經經過他人的「梳理」。盡管歷史哲學或元史學試圖規范或指導梳理過去的方法,但依然是即便基於同樣的編年史,不同的學者也會寫出不同的歷史。況且,編年史或所謂的史實也已經經過其編者或作者的梳理。但是,我們雖然不能輕信各類歷史著作中的結論,卻總是直覺到過去、現在和將來之間存在著聯系,總是試圖回憶過去以便理解今天,總是試圖理解今天以便預測將來。這也許是人類的天性之一。
按照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人類歷史有著自身的運動與發展規律,就像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但是據此解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卻總有種過於簡單化的感覺。盡管再過五千年也許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一規律的作用,但今天的我輩只好懷疑地、審慎地自行其事了。
一、王朝的更迭
自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式的秦王朝到早已破產了的清宣統王朝垮台,中國經歷了二千多年十多個王朝,盡管其間分和相間,但反復及大一統始終是主調。這種現象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已有各種解釋,以下問題仍需進一步的思考。
1、中央集權式王朝賴以存在的基礎
從春秋戰國時的封建王國體制到中央集權式秦帝國的過渡,似乎是內在因素使然,而清朝的覆滅則更多地被歸因於外侮。問題在於,為什麼這期間國人重建或外族新立時,都對這一體制情有獨鍾呢?雖然可以用人性、文化、中華文明的優越性、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等因素進行分析,但都無法解釋其獨特性,而且上述因素是不能區分主次輕重的,因為那樣做的話,在對不同朝代分析時會得出自相矛盾的結論。當然也不能把它歸因於二千多年間的幾十億先人的不開竅。或許純粹的偶然是最好的解釋,但那樣的話,誰又敢肯定今天的民主共和體制不是偶然的呢。
2、重復與差異
一般認為中國歷代王朝的更迭是一種循環反復,甚至是歷史進程在原地踏步。盡管歷朝歷代有著相似的政治體制,有著相似的創、興、衰、滅的運動軌跡,有著相似的經濟與人文背景和外部環境,但考慮到中國有著優秀的治史傳統、有著憂國憂民的文官御史後,更應關注的是各個朝代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性研究其實也更有意義。如果我們不把王朝的覆滅歸簡單地因於期間一、二代人的失憶和愚蠢,那麼差異性的研究才會取得新的突破。
3、人口與土地
人口總量與耕地面積間的關系,在解釋中國作為農業大國的朝代更迭時,被越來越加以強調。它說的是,在農業為本的專制王朝時代,長治久安必帶來人口的增長和土地的集中,從而人均耕地下降,進而出現大多數人的貧困和社會動盪,於是農民起來造反,如果此時又恰逢外族入侵和朝歌混亂,那結果就是改朝換代。就我所知,最早提出這一論斷的是梁漱溟老先生,時間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次讀到該論述時,確實是被強烈震撼了,但細想下來,這一因素是否受梁老先生秉承的傳統的大同思想所過於強調呢?二千多年前,老子就發問過「得與亡孰病?」,先輩們應該不會將此古訓完全遺忘。篡權的王莽早在東漢末年就試圖均田地以挽救其王朝,但結果只是加快了王朝的傾覆。同時,雖然古人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與方法,但總不至於愚蠢到被動或主動地靠殺戮來減少總人口吧,至少中國歷史上並不乏大規模的遷徙與流動。而且,人口與土地與王朝更迭的關聯,在其它農業文明中也找不到佐證。今天人們用「基尼系數」作為社會穩定的風向標,但唯獨中國,在基尼系數遠大於公認的預警線後,仍處於穩定和諧之中。
4、歷史進程的延續與斷裂
就像容易看到重復而忽略差異一樣,王朝更迭造成的歷史進程的斷裂也被很大程度地低估了。誠然中華文明的比較優勢及頑強的生命力使得她綿延不絕且不斷充實,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眾多的溝壑與曲折。特別是,也許正是這種斷裂造成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例如在經濟與財富、宗族、文學與藝術、科技與工藝、軍事體制等方面,無不在王朝更迭時發生重大的變化與重組。當然,延續一直是主旋律,但我更傾向於這種延續是由於中華體量龐大和宗族社會的構造及漢字的獨特性造成的,而不是前面提及的因素。
二、中國的宗教
儒、道、釋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是不爭的結論。但在以下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分歧:儒家思想可否被歸類為儒教;宗教對中國歷史進程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道家理論可否被視同為對形而上的探索;儒道釋之間的消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為何宗教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有著巨大的反差等等。有一種說法:「人在臨死的那一刻,都會皈依某種宗教」。因此決不能忽視宗教的力量。韋伯就就堅信,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的發端就源自新教倫理。以下幾個現象也許可以作為理解中國宗教的部分線索;
1、中國民間宗教是儒道釋的混合體。
在近代以前,大多數地區的民間一般都同時供奉著宗族祠堂、土地廟、僧尼寺院,不同地區還或有河神廟、關帝廟等。這些場所為百姓提供祈福、求財、保平安、測吉凶等精神服務,其內容已與儒道釋的原教旨完全不同。我們姑且把它稱作中國的民間宗教。目前對這種混合型宗教的形成及其施加於社會的影響的研究幾乎是一個空白。
2、中國原始宗教的消失
大量的甲骨文證實在殷商時期,中原大地存在著一種原始的宗教,它甚至主宰著王族、士大夫的各個方面,其禮制儀軌都似乎有著嚴格的範式。但自周代以降,卻對這種宗教祭祀沒有任何描述。雖然在老子、孔子、墨子、陰陽學等的學說中涉及到鬼神,但這些神靈似乎都已經被打上了實用主義的烙印。
3、宗教與軍事征服間的關系
馬克思的名言「宗教是一種鴉片」似乎對中國的歷代統治階層更加適用。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到蹤跡。一是無論是官方或民間組織的儒道釋向內、向外的傳播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的。二是,仔細對比中國宗教史與中國對外征服的戰爭史就會發現,在宗教興盛、皇帝虔誠的朝代,對外征服及疆域的擴張基本上都處於停頓狀態。這種現象在信奉佛教的忽必烈帝國和吐蕃王國的歷史中都有著相似的現象。
4、宗教在中國的實用主義傾向
當中國人作為個體出現時,似乎有著某種根深蒂固的實用主義天性。在面對宗教時,自然而然地進入思維中的是「它對自己有什麼用?」,而不是「它對自己是否適用?」。中國民間佛教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對佛祖釋迦牟尼的信奉幾乎已完全讓位於對如來、觀音的膜拜(當然,我對觀音菩薩是頂禮膜拜的)。
三、異族入主的效果
如果我們放下架子就會發現,漢民族幾乎是有規律地被異族間斷性地征服。考慮到異族在實現統治前已被某種程度地「漢化」,也許用「入主」替代「征服」更為恰當。蒙元、滿清自是其中的佼佼者,歷史上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夏遼金王朝其實也是同一性質。當然還有頗有爭議的李唐滅隋。今天的中華民族其實已經是歷史上的夏、商、周、蠻、夷、狄、戎的融合體,於是應該撇下那種矛盾的大同心態,同時更應客觀地評價歷史上的異族入主中原對中國歷史進程造成的影響。

6. 歷史有什麼好處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我以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待:從歷史的功能來看,主要有兩點:1.以史為鑒,指導未來,2.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歷史的受益者來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一個是歷史對於個人和企業的作用,一個是歷史對於國家的作用。
先說以史為鑒,指導未來。先揀最功利的來說,mba教學應該當之無愧,mba的學生學習為的就是將來掙更多的錢,這應該是最務實的了,那麼他們學的是什麼呢?福特、泰勒、本田宗一郎、戴爾這些或遠或近的人物們的發家史,不就是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中的經典案例么?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夠加以保存、整理和提煉,然後將精華傳播於世人,那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歷史其實就是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善加處理,為我所用,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必將受益無窮。當然,這里很多朋友提到了歷史研究的人為性。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從個人使用歷史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特別是對於主觀的東西更要注重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說曾國藩,你說是壞人,他說是好人,有什麼意義么?他又不是我的鄰居,既不會給我錢,也不會剃我的頭,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並不重要,關鍵是要看他的言行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為什麼說好,為什麼說壞?這其中有什麼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再說增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單純的為自己生在中國而感到驕傲。因為人與人其實是平等的,中國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那是我們的先人創造的,不代表我們這一代是中國人,我們就比別人更優越,更不代表我們比別人聰明,比別人能幹。學習我們的歷史,決不是讓我們拿去向別人炫耀的。但我們也有值得驕傲的東西,我們應該為我們有勤勞智慧的祖先感到驕傲,對於自己創造更輝煌燦爛的明天充滿信心;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發自內心的熱愛我們的國家。從國家使用歷史作為工具的角度看,國家有必要向全體國民灌輸歷史,從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東西對於我們未來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指導意義,我們仍要保護和發掘它們的原因,因為這些都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所共同的歷史淵源,是維系我們之間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的堅實的根基。此外,站在整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高度,我們學習歷史也是為了了解我們周圍的鄰居,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7. 提起祖國歷史你能想到什麼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中國需要復興,需要強大,需要偉大的領袖,需要能捍衛強漢,雖遠必誅。

8.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急啊!!!!!!!!!!!!!1

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研究了它,究竟有什麼用處呢?

這個問題,在略知學問的人,都會毫不遲疑地作答道:歷史是前車之鑒。什麼叫做前車之鑒呢?他們又會毫不遲疑地回答道:昔人所為而得,我可以奉為模範;如其失策,便當設法避免;這就是所謂「法戒」。這話驟聽似是,細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那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謂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誤以不同之事為同罷了。遠者且勿論。歐人東來以後,我們應付他的方法,何嘗不本於歷史上的經驗?其結果卻是如何呢?然則歷史是無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嘗不敗。然則究竟如何是好呢?

歷史雖是記事之書,我們之所探求,則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眾事的,事則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沒有兩件真正相同的,執應付此事的方法,以應付彼事,自然要失敗。根據於包含眾事之理,以應付事實,就不至於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見的,舍事而求理,無有是處。所以我們求學,不能不顧事實,又不該死記事實。

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明白之後,應付之術,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質,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這樣子的一個人?譬如久於官場的人,就有些官僚氣;世代經商的人,就有些市儈氣;向來讀書的人,就有些迂腐氣。難道他是生來如此的么?無疑,是數十年的作官,經商,讀書養成的。然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亦是如此了。中國的社會,為什麼不同於歐洲?歐洲的社會,為什麼不同於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意,細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極為深遠復雜了。然則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呢,安能盡記?社會上每天所發生的事情,報紙所記載的,奚啻億兆京垓分之一。一天的報紙,業已不可遍覽,何況積而至於十年、百年、千年、萬年呢?

須知我們要知道一個人,並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統都知道了,記牢了。我,為什麼成為這樣一個我?反躬自省,總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嘗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統記牢呢?然則要明白社會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數記得,只要知道「使現社會成為現社會的事」就彀了。然而這又難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詢問它的起源,我們現在不知所對的很多。其所能對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則我們安能本於既往,以說明現在呢?

這正是我們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學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學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實,(二)加以解釋,(三)用以說明現社會,(四)因以推測未來,而指示我們以進行的途徑。

往昔的歷史,是否能肩起這種任務呢?觀於借鑒於歷史以應付事實導致失敗者之多,無疑是不能的。其失敗的原因安在?列舉起來,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於政治。翻開《二十五史》來一著,從前都說《二十四史》,這是清朝時候,功令上所定為正史的。民國時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業經奉徐世昌總統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現在該稱《二十五史》了。所記的,全是些戰爭攻伐,在廟堂上的人所發的政令,以及這些人的傳記世系。昔人稱《左氏》為相斫書;近代的人稱《二十四史》為帝王的家譜;說雖過當,也不能謂其全無理由了。單看了這些事,能明白社會的所以然么?從前的歷史,為什麼會有這種毛病呢?這是由於歷史是文明時代之物,而在文明時代,國家業已出見,並成為活動的中心,常人只從表面上看,就認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會現象中最重要的一項了。其實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動,全靠社會做根底。社會,實在政治的背後,做了無數更廣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會,是斷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現在講歷史的人,都不但著重於政治,而要著重於文化。

何謂文化?向來狹義的解釋,只指學術技藝而言,其為不當,自無待論。說得廣的,又把一切人為的事都包括於文化之中,然則動物何以沒有文化呢?須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異於他動物的。其異點安在呢?凡動物,多能對外界的刺戟而起反應,亦多能與外界相調適。然其與外界相調適,大抵出於本能,其力量極有限,而且永遠不過如此。人則不然。所以人所處的世界,與動物所處的世界,大不相同。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異的腦筋,能想出種種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開,能製造種種工具,以遂行其計劃。(三)又有語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擴大的即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傳之於彼;前人之所知,所能,並可以傳之於後。因而人的工作,不是個個從頭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續著做的。不像賽跑的人,從同一地點出發,卻像驛站上的驛夫,一個個連接著,向目的地進行。其所走的路線自然長,而後人所達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則文化,是因人有特異的稟賦,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環境的共業。動物也有進化,但他的進化,除非改變其機體,以求與外界相適應,這是要靠遺傳上變異淘汰等作用,才能達到目的的,自然非常遲慢。人則只須改變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對付事物的方法。我們身體的構造,絕無以異於野蠻人,而其控制環境的成績,卻大不相同,即由其一為生物進化,一為文化進化之故。人類學上,證明自冰期以後,人的體質,無大變化。埃及的屍體解剖,亦證明其身體構造,與現今的人相同。可見人類的進化,全是文化進化。恆人每以文化狀況,與民族能力,並為一談,實在是一個重大的錯誤。遺傳學家,論社會的進化,過於重視個體的先天能力,也不免為此等俗見所累。至於有意誇張種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謂進化,將返於生物進化了。從理論上說,人的行為,也有許多來自機體,和動物無以異的,然亦無不被上文化的色采。如飲食男女之事,即其最顯明之例。所以在理論上,雖不能將人類一切行為,都稱為文化行為,在事實上,則人類一切行為,幾無不與文化有關系。可見文化范圍的廣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會了。人類的行為,原於機體的,只是能力。其如何發揮此能力,則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這個問題,還非今日所能解決。研究歷史的人,即暫把這問題置諸不論不議之列亦得。因為目前分明放著多種不同的文化,有待於我們的各別研究。話雖如此說,研究一種文化的人,專埋頭於這一種文化,而於其餘的文化,概無所見,也是不對的。因為(一)各別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種文化,交流互織,彼此互有關系,也確是事實。文化本是人類控制環境的工具,環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異。及其興起以後,因其能改造環境之故,愈使環境不同。人類遂在更不相同的環境中進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傳播的性質,這是毫無疑義的。此其原理,實因人類生而有求善之性,智與相愛之情仁。所以文化優的,常思推行其文化於文化相異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謀人類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為善而實不然的,強力推行,反致引起糾紛,甚或釀成大禍,宗教之傳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誤於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恆欣然接受。其深閉固拒的,皆別有原因,當視為例外。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織的原因。而人類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類的環境中,能有相類的文化。即使環境不同,亦只能改變其形式,而不能改變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異,即因形式之異,可見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實言,則自塞趨通,殆為進化無疑的軌轍。試觀我國,自古代林立的部族,進而為較大的國家;再進而為更大的國家;再進而臻於統一;更進而與域外交通,開疆拓土,同化異民族;無非受這原理的支配。轉觀外國的歷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別的文化,當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無疑義的了。然則一提起文化,就該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國的歷史,亦將可融合為一。為什麼又有所謂國別史,以研究各別的文化呢?這是因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見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況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場。居中國而言中國,欲策將來的進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來的文化而論,亦必有其預備條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無從定其迎距的方針的。所以我們在今日,欲了解中國史,固非兼通外國史不行,而中國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類已往的社會,似乎是一動一靜的。我們試看,任何一個社會,在已往,大都有個突飛猛晉的時期。隔著一個時期,就停滯不進了。再閱若干時,又可以突飛猛晉起來。已而復歸於停滯。如此更互不已。這是什麼理由?解釋的人,說節奏是人生的定律。個人如此,社會亦然。只能在遇見困難時,奮起而圖功,到認為滿足時,就要停滯下來了。社會在這時期就會本身無所發明;對於外來的,亦非消極的不肯接受,即積極的加以抗拒。世界是無一息不變的。不論自然的和人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覺遲鈍,或雖有感覺,而行為濡滯之故,非到外界變動,積微成著,使其感覺困難時,不肯加以理會,設法應付。正和我們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掃除,以致塵埃堆積,掃除時不得不大費其力一樣。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亂的真原因。倘使當其漸變之時,隨時加以審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於此了。人之所以不能如此,昔時的人,都以為這是限於一動一靜的定律,無可如何的。我則以為不然。這種說法,是由於把機體所生的現象和超機現象並為一談,致有此誤。須知就一個人而論,勞動之後,需要休息若干時;少年好動,老年好靜;都是無可如何之事。社會則不然。個體有老少之殊,而社會無之。個體活動之後,必繼之以休息,社會則可以這一部分動,那一部分靜。然則人因限於機體之故,對於外界,不能自強不息地為不斷的應付,正可藉社會的協力,以彌補其缺憾。然則從前感覺的遲鈍,行為的濡滯,只是社會的病態。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會中人,不知遠慮,不能豫燭禍患;又如因階級對立尖銳,致寄生階級不顧大局的利害,不願改革等;都只可說是社會的病態。我們能矯正其病態,一治一亂的現象,自然可以不復存,而世界遂臻於郅治了。這是我們研究歷史的人最大的希望。

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序》,把歷史上的事實分為兩大類:一為理亂興亡,一為典章經制。這種說法,頗可代表從前史學家的見解。一部二十五史,拆開來,所謂紀傳,大部分是記載理亂興亡一類的事實的,志則以記載典章經制為主。表二者都有。理亂興亡一類的事實,是隨時發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經制,則為人豫設之以待將來的,其性質較為持久。所以前者可稱為動的史實,後者可稱為靜的史實。史實確乎不外這兩類,但限其范圍於政治以內,則未免太狹了。須知文化的范圍,廣大無邊。兩間的現象,除(一)屬於自然的;(二)或雖出於生物,而純導原於機體的;一切都當包括在內。他綜合有形無形的事物,不但限制人的行為,而且陶鑄人的思想。在一種文化中的人,其所作所為,斷不能出於這個文化模式以外,所以要講文化史,非把昔時的史料,大加擴充不可。教育部所定大學課程草案,各學院共同必修科本有文化史而無通史。後又改為通史,而註明當注重於文化。大約因為政治的現象,亦不可略,怕改為文化史之後,講授的人全忽略了政治事項之故,用意固甚周詳。然大學的中國通史,講授的時間,實在不多。若其編制仍與中學以下同,所講授者,勢必不免於重復。所以我現在換一個體例。先就文化現象,分篇敘述,然後按時代加以綜合。我這一部書,取材頗經揀擇,說明亦力求顯豁。頗希望讀了的人,對於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現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現狀的所以然;對於前途,可以預加推測;因而對於我們的行為,可以有所啟示。以我之淺學,而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祝篝車之誚,但總是我的一個希望罷了。

9. 對於普通人說起歷史,你會想到什麼

對於普通人來說,歷史的話,我覺得首先會想到的話,就是一個首先,我們是回一個抗日戰爭嘛答,因為抗日戰爭的話,是極其我國中華民族及其同仇敵愾的一種特別令人痛心的一種心吧,我覺得像這種的歷史是特別讓人特別記憶猶新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想到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