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還有哪些著名的橋它們有什麼歷史嗎
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
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鐵索橋
位於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全長136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系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9根並排著的鐵鏈上面鋪有木板,就是橋面,另外各2根在橋面兩側,就是扶手。每根鐵鏈重約2000千克。
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
②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橋梁
太多了,太多了!
首先,由於歷史、地理、人文等原因,中國古往今來都是一個橋梁大國,而大家如果可以仔細想一下,無論在山間、江河、城市、城市和城市之間,橋梁已經是最常見的建築和交通形態。同時,橋梁是路的延伸,也是人類對於聯通四海的征途中力量感的體現。
再有,有句俗語「想要富,先通路」橋梁絕對算得上是路的延伸,中國古代自然不會少。
至今屹立不倒的最早古石橋——趙州橋
趙州橋始建於隋朝,距今有1400多年,各朝各代包括新中國建國之後,都對其進行過修繕,至今仍屹立不倒,同時其橋身的技術之先進,領先歐洲將近700年。趙州橋曾多年中出現在我們的小學教材里。
和中國的很多古橋一樣,趙州橋分別有幾個不同的名字。
河北趙縣古稱趙州,故趙州橋得名於此。而在此前這座古橋被稱作安濟橋,是北宋皇帝賜名得來,取安全度過水流的含義。而趙州當地人們,則稱其為大石橋,與當地小石橋相對應。
總之還有好多好多啦,歡迎大家多多討論,斷橋真的很漂亮誒。
③ 中國十大名橋是哪些
中國十大名橋分別為:北京盧溝橋、潮州廣濟橋、揚州五亭橋、太原十字橋、晉江安平橋、石家莊趙州橋、廣西風雨橋、四川瀘定縣瀘定鐵索橋、河北清陵五音橋、北京頤和園玉帶橋。其中:北京盧溝橋、四川瀘定縣瀘定鐵索橋、石家莊趙州橋獨具特色,值得一觀。
1、北京盧溝橋
趙州橋位於河北趙縣城外的洨河之上,建於隋朝,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全世界現存的最早的石拱橋。趙州橋名氣很大,大多數人在小學時都曾學過那篇著名的課文《趙州橋》,使得這座古橋被幾代人熟知。
趙州橋在橋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小拱,即敞肩拱,這就使其比實肩拱顯得空秀靈麗,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
④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橋梁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被稱為我國十大著名古橋。
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
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鐵索橋 位於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全長136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系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9根並排著的鐵鏈上面鋪有木板,就是橋面,另外各2根在橋面兩側,就是扶手.每根鐵鏈重約2000千克.
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
⑤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是什麼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分別是河北趙州橋、福建泉州洛陽橋、廣東潮州廣濟橋、 北京盧溝橋。
一、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6年),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二、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俗稱湘子橋。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四、盧溝橋
盧溝橋(Lugou Bridge)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⑥ 中國古代名橋有哪些
1、趙州橋— 天下第一橋
位於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5公里處的趙縣安濟橋,則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獨占鰲頭,更以高超的科學藝術價值而馳名中外。
安濟橋,坐落在趙縣城南洨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又稱趙州橋,又因大橋以石砌造而成,故當地俗稱大石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
安濟橋建於隋代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公元595—605年),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了。該橋結構堅固,雄偉壯觀。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大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堪稱巧妙絕倫。唐代中書令(宰相)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從整體來看,是一座單拱橋。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像一張弓,橋面平坦寬闊,成為「坦拱」,兼顧了水陸交通,方便了車馬運行。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縱向並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獨立站穩,自成一體,既便於施工,又便於單獨修補。這樣大跨度的坦拱,對橋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難度高。而橋台卻是既淺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僅1.549米,由五層排石壘成。其地基是承載力較小的亞黏土。在這樣的地基上,用這樣小的橋台,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橋大拱兩端之肩上又各設兩個小拱,這些敞開的小拱減輕橋身重量的同時,又起到了減少流水沖力、加速暢洪的作用,設計可謂非常科學合理。當時,使用這種敞肩拱還是世界橋梁建築史上的第一次,屬於開先河之舉。
2、安平橋
安平橋長2070米 。在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和南安縣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有一座著名的石樑橋,叫做安平橋,這就是我國目前最長的石樑橋。因橋長約合5華里,因而又稱為五里橋。
安平橋建於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當時,安海鎮邊的海灣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同對面的水頭鎮貿易往來很頻繁,靠船運貨很不方便,人們遂決定在兩鎮之間架橋。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大橋開始動工興建,歷經14年,於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正式完工。
安平橋不僅是我國最長的石樑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樑橋,據1957年調查,橋長2070米,寬3~3.8米,建有橋墩314座。80年代初,人們又對這座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橋進行大規模維修,現橋長2251米,比橫跨長江的南京長江大橋正橋還長數百米。為了美化橋型和供人休息,橋上還建了五座亭子,自東向西分別叫水心亭(橋頭亭)、中亭、宮亭、雨亭和樓亭。在水心亭上,有1副對聯,上聯是「世間有佛宗斯佛」,下聯是「世上無橋長此橋」,道出了安平橋的最大特點。五座亭中,中亭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有歷代重修碑記13座;亭前立有兩尊宋代石刻武士像,手執長劍,風格古樸。西端的橋亭,也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橋東頭250米處,建有1座6角5層木結構白塔,建造年代與橋約略同時,橋上原有扶欄望柱,因長年山洪、台風及地震的影響,現已嚴重損壞。
安平橋全部由閩南開採的花崗石築成的。每兩座橋墩之間用6~7條大石板鋪就,石板長8~11米,寬0.6~1米,厚0.5~1米,每塊重達3噸左右,其中最大的石板重達25噸,工程十分浩大。安平橋的橋墩很有特色。設計者們在不同的位置選擇了不同的橋墩形式。在水深流急而且較寬的主要港道中,採用船形墩,兩端都成尖狀,減少流水的阻力。在一邊水急,一邊水緩的港道中,採用鞋形墩,向上游的一邊為尖狀,向下游的一端為方形,利於泄水。大淺流緩的地方,則採用長方形橋墩,增加橋的穩定性。橋墩之間,一般相距6~8米,最長的11米。
安平橋建成以後,對促進我國古代對外貿易起了重要作用。800多年來,由於泥沙淤積,靠近岸邊的海灘已經變為陸地,被辟為農田。1962年,郭沫若同志參觀安平橋時,曾專門賦詩表達了人們的感慨:
3、 金水橋
中國的世界遺產 。在太和門前,有一條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並列的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橋叫外金水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向南向東再向南,或隱或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為兩千多米。而以太和門前的河段最寬、最規整,裝飾也最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全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的望柱和欄板。
五座內金水橋居中的最長最寬,為主橋,過去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五座石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欄板刻有雲龍紋的紋飾,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宛如玲瓏剔透的雕冰砌玉,卧於碧波之上,位於四周高大建築的紅牆黃瓦之中,更顯得素雅美麗。
4、盧溝橋
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歷史: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建築:盧溝橋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築為船型,其前有名為"斬龍劍"的分水尖,用於抵禦急流。該橋的建築設計先進,製造精良。
盧溝橋的建築裝飾亦別具特色。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於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隻。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始於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說,盧溝曉月即是其中一景。
橋的東端有碑亭,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5、洛陽橋又稱萬安橋。
在洛陽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隻,石亭7座,石塔5座。規制宏偉,工藝卓越。橋建在江海交匯處,水闊浪急。先民採用筏型基礎及種蠣固基為我國乃至世界造橋史上的創舉。 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的重修,一是明和德中郡人李俊育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廷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米。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 以其真身造像祀之。
6、廣濟橋
在潮州市之東,廣濟橋是中國古代著名橋梁之一,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
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
此橋在明代曾大修過五次,並在橋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樓」(已毀)。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橋兩端石橋墩上置鐵牛兩只,牛背鐫有「鎮橋御水」四字,但早已不存。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為直通大橋。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將其置於橋上。民諺雲:「到廣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場」。
7、江東橋
江東橋古稱「虎渡橋」,始建於宋紹熙年間(1190年),是一座十五孔梁式石橋,長1000米,寬6.6米,高30米,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江東橋與泉州的洛陽橋、晉江的安平橋、福州的龍江橋合稱為「福建四大石橋」,建築技術在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史上有顯著地位,尤其是橋上的梁石最長達26.6米,寬、厚各1.6米,最重的近200噸,在古代科技相對落後的條件下是如何開采、搬運、架設的,至今還是一個謎。2001年,該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久負盛名的漳州市江東橋定於今年底動工維修,總投資約需1000萬元人民幣。
8、龍江橋
在福清海口鎮,始建於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竣工於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歷時十載。該橋東西走向,屬座梁式石板橋,全長476米,寬4.6米,現存40孔,39墩,橋梁用長10米,寬0.8米的大型條石互相扣合,十分牢固,橋頭還有一對實心石塔,塔高五米多,保存完好。海口龍江橋與龍海江東橋,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合橋稱為福建省四大古橋梁。1961年列為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項目。
9、十七孔橋
坐落在寬闊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整體橋長150米,寬8米,因由17個橋洞組成而得名,是園內最大的一座石橋梁。它西連南湖島,東接廊如亭,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不但是前往南湖島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造型優美的十七孔橋,將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層次,千畝碧波盡收眼底的空曠觀感,被此橋的參與,將空曠的孤寂感消弭無蹤,這些都是造園設計者神工巧匠的神來之筆。
石橋兩側的欄桿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44隻。比起北京石獅子最多的盧溝橋,還多上59隻。觀賞石獅的奇趣造型,別有一番游興。
「廊如亭」坐落於十七孔橋東橋頭南側,是中國現存古亭類建築中最大的亭子。因此亭是一座」八角型重檐」的建築,所以也稱之為「八方亭」。
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在橋的南端橫聯上刻有「修蝀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的北端橫聯則有「靈鼉偃月」幾個大字,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卧水中如半月狀。橋北端的另一副對聯寫著:「虹卧石樑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此橋的風景,在優雅寧靜之夜遊賞更加怡人。
10、斷橋
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⑦ 中國十大名橋分別是哪些橋
中國十大名橋分別是哪些橋?
北京豐台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在金朝明昌年(1194年)第一次修建,在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修復。橋長200步,石頭欄桿上列有柱頭,石獅子形態各異,有吃奶的,有回頭抱著的,有背著的,神態和顏色搭配得很好,數量數不完。民間傳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的神妙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戶人家。己巳年,被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光了。村頭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過去就像城牆上的矮牆一樣。盧溝橋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北京頤和園玉帶橋 。全國各地有許多橋梁名曰“玉帶橋”。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光緒時(1875-1908)重修。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深得乾隆帝喜愛。
⑧ 中國歷史最久的橋叫什麼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俗名「大石橋」,位於河北石家莊趙縣城南2.5公里處的洨河上,距石家莊市區僅45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隋代傑出工匠李春建造,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單孔敞肩式石拱橋。橋全長 64.40米,寬9.6米,單孔跨度為37.02米,橋面寬約10米,用厚約30厘米的條石鋪成。在橋兩端的石拱上,各闢2個券洞,這種橋梁的結構形式叫 「敞肩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土木工程橋樑上史上的範例。這種敞肩的設計既減少水流阻力,又減輕橋身自重,還能節省建橋的材料,造型構思巧妙,造型輕盈,美觀實用,堪稱千古獨步。橋兩邊之欄板、望柱,都是隋代雕刻之精品。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形象生動逼真,體現了很高的雕刻藝術價值。趙州橋融技術與藝術於一體,引來歷代文人爭相題詠,贏得「車馬千人過,乾坤此一橋」的美譽。
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趙州橋自建起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尤其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4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證明橋的設計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
1991年9月,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12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