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有沿著絲綢之路出嫁的公主嗎
1、烏孫公主劉細君
劉細君是西漢時江都王劉建的女兒,漢武帝為了聯合烏孫抗擊匈奴,封細君為公主並下嫁烏孫國王昆莫獵驕靡,以和烏孫結為兄弟之邦,共同抗擊匈奴。細君公主是第一位出嫁西域的中國公主。
獵驕靡死後,劉細君隨從烏孫國風俗,嫁於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為右夫人,生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劉細君去世。
2、解憂公主
解憂公主出生皇族,祖父劉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劉戊起兵參與同姓諸王的「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家族成為罪人。從此,解憂公主和她家人長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無法扭轉的苦難之中。
當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因「和親」遠嫁烏孫昆莫(國王)而鬱郁以終之後,漢武帝為了鞏固與烏孫的聯盟,於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將罪臣之後的劉解憂封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為右夫人,妾室,地位在同為妾室的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
二嫁又嫁給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生有5個子女。三嫁給匈奴公主之子泥靡,生了一個兒子。解憂公主的長女後來成為龜茲王絳賓的夫人,曾數次進中原學習先進科技文化。兩位公主的聯姻,使漢與烏孫的關系日趨親密。
3、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貞觀十四年(640年),嫁吐谷渾王諾曷缽。弘化公主入吐谷渾,是唐將公主嫁於外蕃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使唐與吐谷渾的關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進了唐與吐善的友好往來。
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擊敗,她與諾曷缽奔涼州(今甘肅武威),歸附於唐。大周武則天時賜姓武,改封西平大長公主。大唐第一和親公主,其後世子孫世居於姑臧。
4、文成公主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與吐蕃英主松贊干布,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負責護送公主到吐蕃。文成公主從長安大明宮出發後,沿絲綢之路西行至西寧,折而向南,過黃河源,至拉薩,這是絲綢之路的一條新的支線。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穀物種子、書籍和能工巧匠,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西藏高原,為西藏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5、王昭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Ⅱ 文成公主嫁給誰了
文成公主入藏之後,把唐朝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了西藏,和松贊干布同心協力發展吐蕃的經濟和文化。當時藏族沒有文字,記事用繩子打結或以木刻劃記號來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張下,松贊干布派人進行專門研究,創造了30個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結束了藏人無文字的歷史,從此漢文書籍可以譯成藏文,對藏族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西藏過去無完整的歷法,以麥收的季節(約為夏歷三月)作為一年的開始。文成公主入藏後推行夏歷制,大大便利了藏族歷史文化的紀年和著錄。文成公主帶去的宮廷樂隊,豐富和繁榮了藏族的民間音樂、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她帶去的許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從此藏民掌握了漢族的先進工藝技術,推廣了漢族的農業生產工具,大大發展了藏族的農業生產力。文成公主帶去的各種植物種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開花、結實,改變了藏民的食品結構,豐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種。文成公主信佛,松贊干布在她的影響下,大力提倡佛教,還特地在拉薩修了大昭寺,這對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響之大,的確難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導下,松贊干布不斷派人到長安留學,學習漢族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還聘請漢人到西藏掌握文書,傳授知識。此後唐朝又不斷送去蠶種,幫助發展養蠶事業。送去酒麴,派人幫助發展釀酒事業。還有碾磨、造紙、造墨等等,也派專人傳授。文成公主本人還親自傳授了刺綉、紡織的技術。松贊干布本人對文成公主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歡用一種礦物赭石的色彩塗面,公主討厭這種化妝品,使人面目可憎,松贊干布馬上下令全國禁止使用赭石塗面。公主喜穿漢族輕質的紈綺服裝,松贊干布也就脫掉傳統的藏民皮褥氈裘,身著絲綢服飾,真是做到了婦唱夫隨啊!
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漢族和藏族的往來,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藏族人民至今在布達拉宮里還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塑像,還保留了二人結婚時的洞房遺址,西藏民間還廣泛流傳歌頌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頌她給藏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Ⅲ 文成公主嫁給誰了
隋唐之際,即公元七世紀前期,吐蕃族出現了一位傑出領袖名叫棄宗弄贊,西藏的佛教史則稱之為松贊干布,後來的歷史文獻均用此名。他年紀很輕就當了贊普,性格驍勇,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帶領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連實力與之相等的羊同國(有大小二羊同國)也俯首歸順,其餘較小的部落無不影從,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政權,成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邏些(今拉薩)為首都。那時內地正是唐太宗貞觀時期,聲威遠震,萬國朝宗。而松贊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來到長安,唐朝亦遣馮德遐回訪吐蕃,成為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開端。此後,松贊干布多次遣使來長安朝貢,欲效吐谷渾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為妻,唐太宗沒有允許。使者回到吐蕃謊稱:「初到長安,唐朝十分優待,允許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渾國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離間我們的關系,遂罷通婚之議。」松贊干布聞之甚怒,與羊同等部落連合出兵,攻擊吐谷渾。吐谷渾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擊黨項及白蘭兩個部落之後,屯兵20萬於松州(今四川松潘縣)之西,遣使送金銀幣帛至長安,聲稱是娶公主的聘禮。由使者傳話威脅說:「若大國不嫁公主,當即進攻內地。」這種以重兵逼嫁,脅迫成婚的無禮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對。不久,松贊干布果然率兵進攻了松州。唐太宗當即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5萬分四路合擊,斬首干余級,松贊干布大敗,引兵遁逃,遣使謝罪,復求婚約,唐太宗這次才答應通婚的要求。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職同宰相)祿東贊送上黃金5000兩,珠寶數百件到長安聘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相傳唐太宗在答應之前曾經「五難婚使」。五件難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認出百匹母馬與百匹駒馬的母子關系。這意味深長的難題含意婚使心領神會,即漢藏兩族通過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親情。據說祿東贊運用吐蕃人豐富的牧畜經驗,將母馬和駒馬分別圈起來,並暫時斷絕駒馬的飲水和草料,過了一兩天之後,把母馬與駒馬同時放出馬廄,頓時出現了母覓子,子尋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動人景象。祿東贊就這樣地一一解決了五個難題,唐太宗十分高興,允許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視,不僅為她准備了很多妝奩,其中包括詩文、經史、農事、醫葯、天文、歷法等書籍,還有穀物、蔬菜、果木種子以及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除此之外,還帶去了各種技術工匠和一支宮廷樂隊。當時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誠佛教信仰者,所以還帶去了一尊佛像。 參考: http://post..com/f?kz=216882779
Ⅳ 文成公主幾時出生,幾時出嫁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漢族。她聰慧美麗,自幼受家庭熏陶,學習文版化,知書達權禮,並信仰佛教。
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松贊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瑪多縣)親自迎接,謁見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攜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備受尊崇。
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去世後,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她曾設計和協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歷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系。她帶來的金質釋迦佛像,至今仍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
Ⅳ 文成公主進藏和親的歷史
文成公主進藏:
唐貞觀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
由於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來後便告訴松贊干布,聲稱唐朝拒絕這個婚約是由於吐谷渾王從中作梗。
唐貞觀12年,松贊干布遂借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揚言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
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吐谷渾、黨項、白蘭羌。
遣使謝罪,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5)文成公主出嫁歷史上叫什麼擴展閱讀:
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
使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在永徽元年的時候,松贊干布逝世。
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系。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Ⅵ 什麼時期文成公主嫁給什麼首領松贊干布
文成公主(來自625-680),十五年(641),16歲的文成公主迅速做進藏的高原氣候調適,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贊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 松贊干布當時22歲。據說,他和文成公主沒有後代。
但是和別的妃子有一子。松贊干布跟芒薩赤增妃(也稱卓赤瑪張讓)生一子,稱為貢松貢贊。
另據野史記載,松贊干布小時候有一長兄達贊干布,出生不滿一年即因病夭折,因忌諱此事當地人均忌口不談,後文獻亦均無記載,故無從考證。
Ⅶ 歷史上為了和親,嫁給松贊干布的文成公主,嫁過去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的和親非常的多,嫁給松贊幹部的文成公主,書上卻說文成公主過上了美滿幸福的日子,但是並不近得文成公主過得非常幸福,其實她過的並不幸福。
我也希望這種事情可以不發生,在現實的這個社會中肯定沒有這種事發生,但是,古代的時候,這種事發生的情況非常多。好像是那種自己喜歡的和喜歡自己的選擇一個,肯定是和喜歡自己的,要幸福的多。歷史上的和親真的非常多,現在幸好沒有這種和親了,要不然就會有很多不幸的事發生。
Ⅷ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的出嫁路線是哪條,她的後半生有多凄涼
文成公主是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為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就她個人來說,她的一生是很凄苦的,不遠千里背井離鄉遠嫁吐蕃,她和松贊干布的婚姻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夾在唐蕃之間的文成公主很痛苦,但她對此無能為力,既不可能去說服李治不要攻打吐蕃,也無法插手吐蕃政治事務,讓吐蕃停止對大唐的戰爭,自她出嫁之日起,就註定了她尷尬的身份,也註定了她的凄涼生活。
但她有時有功的,對大唐有功,她和平是為了唐蕃之間的和平,是為了李世民的羈縻政策。對吐蕃也是有功的,她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明,讓文明的種子灑滿吐蕃,可以說,吐蕃的崛起和文成公主是有很大關系的。
於國於民,她無愧於心,但於她自己,她的生活凄涼無比,尤其是松贊干布去世後的三十年,她她獨居在吐蕃,像一個外人,但家鄉早已不是她的家鄉,因此她只能在苦悶中活到了680年,這一年,她得了天花,最終病死,時年55歲。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探知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了,但她在吐蕃的印記卻一直存留至今。中原的柳樹被文成公主種在吐蕃的大地上,生長出來卻有別樣的氣韻,樹干左向盤旋、彎彎曲曲擰麻花似的生長,成為當地一景,連帶著樹下的”唐蕃會盟碑”,就是唐蕃之間友好往來的最佳見證。
Ⅸ 歷史上的文成公主出嫁到塞外,難道當時的君王和她的母妃就捨得嗎
文成公主並不是唐太宗的親生女兒,她只是一個宗室女,為了和親,後來才被唐太宗封為了文成公主,不過遠去異國和親,想必文成公主的親生父母親應該還是會很傷心的,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又怎麼會不心疼呢,可是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當時松贊干布真的向唐朝提了很多次和親的要求,甚至一度用戰爭來威脅李世民。
但是不管怎麼說,後來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以後也過得不錯,兩人夫妻恩愛,和和美美,還聯絡了兩國的友誼,避免了很多戰爭,後來兩人之間的婚姻也成為了一段佳話,相信文成公主的父母應該也會感到欣慰吧。
Ⅹ 松贊干布與唐朝公主結婚,歷史上稱這事是什麼是文成公主進藏,還是唐蕃和親
按照藏族的傳統復,松贊制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實際上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在位期間(629—650年),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平定吐蕃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他發展農牧業生產,推廣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頒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處理贊普王室與世家貴族、諸小邦及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創設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設置官職品階,頒布律令,統一度量衡和課稅制度,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確立了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制度,並且從唐朝和天竺引入佛教。貞觀十五年(641年),松贊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松贊干布又遣貴族子弟至長安入國學,學習詩書,請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唐高宗時,松贊干布獻金銀珠寶十五種, 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