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很重要嗎為什麼要學這個
歷史教會了我們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避免歷史中出現的悲劇在現在出現。讀史使人明智。這個「明智」內涵非常豐富: 一,你通過學習歷史,可以了解古今中外曾經發生的事情,增廣見識; 二,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後果,目前人類社會的任何現象都有它的過去,都與它的過去緊密相關,就像今天你14歲,你現有的身材、性格、知識都與你過去的成長有關。當你了解事情的過去,你就理解它的今天。如中日之間的尷尬關系與曾經的日本侵華相關;恐怖分子的恐怖襲擊是政權或國家之間的歷史沖突的遺留;等等; 三,歷史不會重復,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如果你了解歷史,今天發生的某些和歷史相近的現象你就可以有所預測它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也可以幫你作出決定。知道「一國兩制」嗎?它的智慧就是為了使兩種人能夠在一起和睦相處,就用相應的方式去滿足他們不同的習慣和需要。這是鄧小平的創造,但他的靈感也來自歷史,如遼朝用過的「南北面官制」,「用漢制治漢人,用國制治國人。」你明白了嗎?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靈感。 總之,當你認真地、充滿興趣地去學習歷史,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會與眾不同,看問題會比別人透徹、清楚,這就是歷史給你的智慧。 我高中分科時選的是歷史,大學也是歷史專業,現在是中學歷史教師;我曾經懷疑過自己的選擇,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越來越清楚自己有多麼幸福。呵呵。 歷史專業不單可以做歷史老師,也可以成為行政人員,還可以進入博物館做講解員、研究員等,文員也可以的。相對英語等其他科目來說,可能是就業面不是太廣。建議你把它當作興趣吧,閑事多看歷史書,不是專業人員不用看太專業的,看看冷成金的作品吧,比較適合興趣者。 祝你在歷史興趣中找到智慧與快樂。
2. 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從根本上說,追問歷史的本質與意義,探究歷史的變因與動力,在不斷與自己的歷史進行對話過程中,在從對自己歷史的重新體驗與反思中,獲得對自我個性本質與特徵、對自我現實存在狀態的真切認識,乃是人類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永恆的精神需求。歷史使我們看清過去的路而得以知道現在的位置。那「我從何處來,現在在哪裡,將向何處去?」的追問,那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不懈探究,那對文明之興衰交替、社會之治亂相因的艱難解讀,總是會深深地牽動著每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撥動每一時代人的情感心弦。確實,有主體自覺意識、關注自我的現實存在際遇與未來命運的人,怎麼能不為歷史上那具有昭示意義的無數驚心動魄之往事所吸引,怎麼能不為往昔歲月里那無數生命的歡樂痛苦所牽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歷史學存在之價值與意義,在於它對人類而言乃是一種體現人之本質的、對自我精神故園的回歸情感,一種對自我個性特徵作理性和情感認同的尋根意識。由此我們說,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活水源頭。在這個精神故鄉里,凝聚著每一個民族先賢祖輩瀝血之路上的光榮與夢想,匯集著每一個民族古聖先哲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智慧和情感。藉助於歷史學這一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形態,人類的智慧、理想、經驗、情感才得以延續下來,積累起來,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滾滾流逝的歲月黑洞吞噬湮沒,現代人也才不會成為迷失故土、無家可歸的浪人。歷史學作為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追求,每一個民族從這種精神追求中,找到使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得以慰藉、得以安頓的庇護所。人們之所以必須守護自己的歷史,正因為人們必須守護自己的故土與家園。人類的文明猶如一條江河,它從遙遠的昨天流淌而來,還要流向明天流向未來,而它之所以永遠奔騰向前,正由於它有著歷史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所謂「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沒有歷史,沒有對歷史的承繼與發展,我們並不會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歷史,智慧與知識日積月累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著的歷史,使我們得以繼承以往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面對當前的生活,應付未來新的挑戰。同時,對自己歷史的認同與守護,更是每一個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與自己歷史聯系的民族,忘記或背叛了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淪為一個心靈飄泊的精神放逐者,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者,這種無根的痛苦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
歷史學具有博大的時空胸襟,它是人類超越個體生命時空局限而得以認識感受世界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根本途徑。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如此漫長綿延的過程,每一個體的人生之旅都只不過是這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而世界之大,使得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可能的生存空間范圍都不過如同茫茫沙漠之中的一粒沙石。歷史時空的無限性,既是文學、哲學、藝術世界裡永恆的主題,是一代代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體驗生命本質、抒發內心情感的主題,更是歷史學得以顯示它對於人類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之重要意義的根源所在。面對無限之宇宙與歷史,有情感有意識的人不能不生發出超越自我、超越當下而去追問無限歷史的內在精神沖動,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詠史而傷今,每一個時代的人是這樣為歷史而情動神傷,以至「一篇讀罷頭飛雪」(毛澤東《賀新郎·讀史》),讀史而白頭,可知歷史學是一個多麼富於人類情感的世界。面對亘古無際的歷史,你是否會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呢?其實,這深沉厚重的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正是人性之本質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們可以說,試圖對個體生命的這種時間空間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與突破的不懈努力,構成了歷史學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動因。每一個個體的人,盡管他的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生存空間是局促的,但卻可以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人類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里人類歷史的無限恆久性與豐富性。
總之,通過歷史學,通過歷史學家為我們提供的關於悠悠往昔歲月、關於遙遠異國他鄉的人類生活圖景,我們獲得了無限豐富的人類的知識、智慧,體驗到了其它時代的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感受到了遙遠世界其它民族的歡樂與痛苦。歷史學使我們不是簡單地只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國度里,而是生活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漫長的「歷史學時空」里,從而得以同過去以往時代、同所有地域的人進行交流對話,汲取全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把自己短暫局促的個體生命溶入到世界歷史的無限進程中去,獲得對自我的超越和升華。
3. 你對歷史專業有過哪些誤解
歷史不就是從秦始皇到民國嘛,這有什麼好糾結的,人物,事件,怎麼發生的。
4. 我想學歷史專業,求大家解答我的疑問
處理問題。
5. 談談你對學習歷史的看法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
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
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
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史記》的貢獻和特點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開創了「紀傳體」體例
二、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
三、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
四、《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傳記
6. 如何理解歷史學的方法與所學專業方法
史學方法論或稱歷史科學方法論、歷史研究方法論。它並不指任何單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關於史學方法的理論,或者說,它是一種可以用於歷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論,抑或可以說,拿一定的世界觀來觀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便是方法論。在這個意義上,也可稱之為「方法學」(methodology)。
也正因此,亦因為科學研究中為達到同一目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是多樣的,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學派和不同個人那裡,史學方法論是存在明顯差別的,但它們不見得必定是尖銳對立的,往往是可以相互補充、兼容並蓄的,故史學方法論應是個開放的系統。當然,創立一門作為方法或關於方法的理論體系,是比較晚近的事,是近代科學極大發展的產物,但這並不是說古代史學就沒有其方法論體系,只是缺乏系統的歸納整理。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發現存在著辯證唯物的史學方法論、實證主義史學方法論、結構主義史學方法論、解釋學史學方法論、發生學史學方法論、符號學史學方法論、精神分析學史學方法論、證偽主義史學方法論等等多種。而諸如比較方法、數量方法等只作為具體研究方法,而不構成史學方法論。
從另一個角度說,史學方法論也可以理解為論史學方法。但這並不是論述一個個具體方法以及它們的簡單排列組合,而是從比較抽象的角度、從理論思維的高度,闡明史學方法一般的內涵、外延、特徵,它的層次結構、內部聯系;論述它與歷史觀,與歷史認識論的關系;論述它與一般科學方法論的共性和差異性,以及它吸收其他科學方法的角度、程度及局限;最後還應具體描述和分析歷史學所能應用的種種方法和手段,並從中抽象出一般,發現歷史研究方法的內在一致性。
總之,盡管國內外對史學方法論體系多有論述,但尚無統一意見,並多為對具體方法的介紹,因此,系統地研究科學的史學方法論,而非個別的方法或方法論仍是史學理論界迫在眉睫的任務。
7. 你對大學歷史專業的看法
分什麼學校的歷史專業
學習歷史主要看師資,一般老牌的綜合性大學都很好
8. 說說你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認識和感想
歷史是讓我們明白昨天,更好的認識今天,是歷史讓我們汲取經驗,從中收益.學習歷史能讓我們知道怎版樣去做一個更加聰明權的現代人,有許多同學不願學習歷史,那是錯誤的選擇,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曉古通今.胸懷博遠.
9. 歷史是什麼把你對歷史的理解告訴我。
我自我認為歷史就是人們對於過去的看法和反思還有就是對於過去的總結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