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22:36:12

㈠ 昆明有多久的歷史了

答 共 2 條
市名
昆明市(Kǔnmíng Shì),簡稱昆。
經緯度
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市中心位於北緯25度02分11秒,東經102度42分31秒。
轄區
14個。昆明共轄5個區、8個縣,代管安寧一市。
政府
昆明市政府位於盤龍區。市委書記仇和,市長張祖林。
面積
昆明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全市面積2147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249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1891米。拱王山馬鬃嶺為昆明境內最高點,海拔4247.7米,金沙江與普渡河匯合處為昆明境內最低點,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619.33萬,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320萬,城區人口密度為12851.4人/平方公里。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漢族為主,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諾族、獨龍族和德昂族。
郵政編碼
650000
電話區號
0871(+86)
汽車牌照
雲A
國內生產總值
1393.4億元人民幣(2007年,比上一年增長11.4% ,中國市級行政區第48名,港澳台除外)。人均GDP 22,749元人民幣。
城市標志
市花:茶花 市樹:玉蘭樹
昆明(Kǔnmíng),雲南省省會,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兩千四百餘年,年接待旅客1700萬人次,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昆明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中部,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達中越邊境250千米,西抵中緬邊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300千米(直線距離),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及國際旅遊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百花盛開,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在0—29攝氏度之間,年溫差為全國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譽中外。
編輯本段一、名稱由來
「昆明」一詞作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難稽考。關於「昆明」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昆明」最初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並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見諸記載,「昆明」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寫道:「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由此可見,「昆明」一詞是古代雲南一個少數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則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按此處置昆明縣,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鎮(今鹽源縣境)。唐代為什麼把定笮鎮命名為「昆明」,記載當中已寫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處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蓋漢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雲南西部地區。直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烏蠻、白蠻興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為烏蠻、白蠻據有,昆明族才東遷滇中,聚居於滇池周圍。宋寶佑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昆明」一詞的含義,晉常琚解釋說:「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日叟。」這句話可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㈡ 昆明有多少年歷史

市名
昆明市(Kǔnmíng Shì),簡稱昆。
經緯度
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市中心位於北緯25度02分11秒,東經102度42分31秒。
轄區
14個。昆明共轄5個區、8個縣,代管安寧一市。
政府
昆明市政府位於盤龍區。市委書記仇和,市長張祖林。
面積
昆明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全市面積2147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249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1891米。拱王山馬鬃嶺為昆明境內最高點,海拔4247.7米,金沙江與普渡河匯合處為昆明境內最低點,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619.33萬,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320萬,城區人口密度為12851.4人/平方公里。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漢族為主,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諾族、獨龍族和德昂族。
郵政編碼
650000
電話區號
0871(+86)
汽車牌照
雲A
國內生產總值
1393.4億元人民幣(2007年,比上一年增長11.4% ,中國市級行政區第48名,港澳台除外)。人均GDP 22,749元人民幣。
城市標志
市花:茶花 市樹:玉蘭樹
昆明(Kǔnmíng),雲南省省會,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兩千四百餘年,年接待旅客1700萬人次,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昆明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中部,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達中越邊境250千米,西抵中緬邊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300千米(直線距離),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及國際旅遊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百花盛開,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在0—29攝氏度之間,年溫差為全國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譽中外。
編輯本段一、名稱由來
「昆明」一詞作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難稽考。關於「昆明」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昆明」最初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並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見諸記載,「昆明」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寫道:「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由此可見,「昆明」一詞是古代雲南一個少數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則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按此處置昆明縣,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鎮(今鹽源縣境)。唐代為什麼把定笮鎮命名為「昆明」,記載當中已寫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處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蓋漢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雲南西部地區。直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烏蠻、白蠻興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為烏蠻、白蠻據有,昆明族才東遷滇中,聚居於滇池周圍。宋寶佑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昆明」一詞的含義,晉常琚解釋說:「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日叟。」這句話可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至於有的地方誌記載:「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侖……昆明之名取義於雲南洪水退除,昆侖山南方有離(黎)明景象,當屬非虛…… 昆明名取義不外標識雲南之文明景象……謂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燭照一切,蓋雲南僻處邊徼,開辟較後,以昆明名省會,謂自後當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進省也。更就字形言,昆為日比二字並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將日比一日進步也;明為日月二字並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發達將如日月之升恆也,昆明之取義如是……」此一家之說,僅供參考。
編輯本段二、行政區劃
昆明市轄盤龍區、五華區、西山區、官渡區、東川區五個區和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嵩明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原名路南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八個縣及安寧市。
城區
五華區,總面積397.86平方千米,總人口64.76萬人,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生產總值391.62億元,區人民政府駐華山街道辦事處。
盤龍區,總面積345.83平方千米,總人口65.16萬人,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生產總值完成159.88億元,區人民政府駐拓東街道辦事處。
官渡區,總面積634.96平方千米,總人口74.68萬人。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1個鄉。生產總值303.81億元,區人民政府駐關上街道辦事處。
西山區,總面積791.14平方千米,總人口69.13萬人。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生產總值163.09億元,區人民政府駐西苑街道辦事處。
呈貢縣,總面積461.00平方千米,總人口16.61萬人。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3個鄉。生產總值44億元,縣人民政府駐龍城街道辦事處。
郊區
安寧市,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總人口31.75萬人。下轄8個鎮,生產總值96.12億元,市人民政府駐連然鎮。
東川區,總面積1858.79平方千米,總人口31.06萬人。下轄7個鎮,1個鄉,生產總值32億元,區人民政府駐銅都鎮。
晉寧縣,總面積1236.37平方千米,總人口27.91萬人。下轄3個鎮,6個鄉,生產總值34.1億元,縣人民政府駐昆陽鎮。
富民縣,總面積993平方千米,總人口14.21萬人。下轄2個鎮,5個鄉,生產總值17.02億元,縣人民政府駐永定鎮。
嵩明縣,總面積1357.29平方千米,總人口35.12萬人。下轄5個鎮,2個鄉,生產總值27.5億元,縣人民政府駐嵩陽鎮。
宜良縣,總面積1873平方千米,總人口41.84萬人。下轄5個鎮,4個鄉,生產總值58.83億元,縣人民政府駐匡遠鎮。
石林彝族自治縣,總面積1725平方千米,總人口23.89萬人。下轄7鎮1鄉,生產總值22億元,縣人民政府駐鹿阜鎮。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總面積3598平方千米,總人口51.48萬人。下轄6個鎮,10個鄉,生產總值25.30億元,縣人民政府駐仁德鎮。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總面積4234.78平方千米,總人口46.19萬人。下轄3個鎮,13個鄉,生產總值21.71億,縣人民政府駐屏山鎮。
編輯本段三、氣候特點
昆明四季溫暖如春,全年溫差較小,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熱時月平均氣溫19℃,最冷時月平均氣溫7.6℃。
由於溫度、濕度適宜,日照長,霜期短,所以鮮花常年不謝,草木四季長青,昆明「春城」的美譽由此得來。
昆明日溫差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20℃,去時別忘了帶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0月,只要一下雨,氣溫就會降下來,這個時候前往,建議遊客最好帶件風衣。
編輯本段四、地理位置
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線),南達中越邊境515千米,西抵中緬邊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906千米。
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的盤龍江、翠湖、滇池等水域。
昆明市域總面積約2111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約249平方公里(2007)。總人口608萬。全省26個主要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編輯本段五、人口民族
雲南少數民族眾多,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有52個,其中人口超過5000人,並有一定聚居區域的有25個。在25個少數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等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1995年末,少數民族人口達1355萬人,居全國第二位。 雲南少數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雜居、散居三種類型並存、具有平面分布以邊疆為主、垂直分布以山區為主的明顯特徵。主要聚居於內地壩區和邊疆河谷的有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蒙古族 、壯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個民族;主要聚居於半山區的有哈尼族、瑤族、拉祜族、 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等8個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區的有苗族、僳僳族、藏族、 普米族、怒族、獨龍族等6個民族;彝族在半山區和高山區都有分布。
昆明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質結構,為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昆明市是一個發展中的國際旅遊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會為中心的集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六、歷史沿革
1、遠古 昆明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滇池的形成和演變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數萬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這一帶過著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原始生活。約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帶已有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捕撈、狩獵、採集、飼養畜禽等多種經營活動,並已能紡紗、織布。滇池地區和稻穀種植至今至少已約有數千年的歷史。
2、青銅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滇池地區各氏族部落,以叟族為主,屬氐羌族語系。氐羌,是中國古代分布在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到雲南北部一帶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從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進入滇池地區,與當地傣僮語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進了滇池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3、楚王入滇 公元前三世紀(紀元前298-277年間),楚人庄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庄開滇」帶來了楚國和中原內地先進的文化、技術,對促進當時以滇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4、漢設益州郡 西漢王朝建立後,積極謀求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士卒,以大兵臨滇,先後征服了滇池東北面的勞侵、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歸降。漢王朝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郡下設縣:昆明為谷昌縣,昆陽為建伶縣,晉寧為滇池縣,安寧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宜良為昆澤縣,把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推行到了西南邊疆,標志著古代雲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統治的開始。郡縣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進了滇池地區奴隸制社會的解體。漢族移民和中原內地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使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仍益州郡之舊」,任用「大姓」為地方官吏,實行促進民族團結的政策。
5、設寧州 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與益州同列,為全國十九州之一。東晉以後,「方土大姓」爨氏勢力逐漸強盛,成為滇中地區的統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歷經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間,在中原政治動亂、民族紛爭的形勢下,爨氏對昆川一隅的統治,保持了「力役齊平,教化清靜」的較為安定的社會局面,使滇池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到公元414年(晉義熙十年),爨龍顏任建寧太守,達到了極盛時代,有所謂「剖符本邦,衣錦晝游,民歌其德,士詠其風」之喻。到梁末隋初爨瓚、爨震時代,滇池地區已是「戶口殷眾,金寶富饒」、「多駿馬、犀象、明珠」,成為當時西南在經濟上較為繁榮和富庶的地區。
6、唐南詔國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後在雲南設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區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孫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理屬縣,治所仍設在益寧城。唐代中葉,蒙氏勢力在洱海地區崛起,建立南詔國。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羅閣進兵安寧,攻滅爨氏。於昆川(今昆明城區一帶)置拓東城,成為南詔國的東部重鎮。拓東城的開辟,為古代昆明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發展成為南詔的第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往來廣西、貴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當時大西南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與東南亞的國際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7、大理國鄯闡府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政權在其內部經歷了較劇烈的社會變革,釋奴隸,免徭役,進一步瓦解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興盛,城市日趨繁榮。鄯闡府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國主也經常駐節於此。段氏統治者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修築河堤,發展古代城市建設。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商業、手工業和對外貿易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8、元昆明縣 公元1253年(元憲宗三年),元軍攻佔雲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賽典赤主滇後,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於此),並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昆明。自此,「雲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昆明」也正式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元朝統治時期,經過初期的軍事掠奪和民族鎮壓之後,逐漸代之以定賦稅和改善民族關系的政策,並大興民屯,整修水利,訂立租賦,免除徭役,「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這些措施雖未必得到完全的貫徹施行,但對安定雲南政局,加強與祖國內地的政治經濟聯系,打擊農奴主和奴隸主勢力,促進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仍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區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還「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擴大了農田面積。並修金汁河、松花壩,引盤龍江水灌溉滇池東岸農田;還從內地引進養蠶技術,發展絲織業,使農民和手工業者「收利十倍於舊」,使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發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進軍雲南後,改元代「路」一級行政區劃為府,仿內地建制,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先將中慶路改為雲南府,置知府、知州、知縣。雲南省治、府治和昆明縣治同設在昆明城內。洪武十五年,修築了昆明城池,由磚砌成,周圍9里左右,高近3丈,有六座城門,城外有護城河,河上可行舟船。城內以五華山為中心,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官衙、宅第和牌坊,在風景名勝地修建了亭台樓閣。城南為居民區,劃分為若干「里」。東關、南關為「商阜之地」,「列肆縱模」。清朝時建置沿襲明制,昆明仍為雲南府和昆明縣治所,城市規模沒有超出明代的范圍。
9、清和民國 到了清朝後期,自鴉片戰爭,特別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以後,法、英等帝國主義勢力迅速侵入雲南。1905年(光緒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為商埠。1910年(宣統二年),滇越鐵路修通昆明。進一步加強了昆明作為全省商業、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和交通樞紐地位。1884年(光緒十年)創立的雲南機器局,成為昆明近代工業的開端。之後,造幣廠、製革廠、官印局、電報局、郵政局等官辦企業也應時而生。1900年(光緒廿六年),昆明開始出現商辦企業。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滇池出現小火輪,市內也開辦有「人力車公司」。到1911年(宣統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麵粉、玻璃、香煙、五金、制茶、皮貨加工、西葯加工、火腿罐頭等十多種行業,最多的為火柴業,已有廠商四家。此外,還有四十三處煤、鉛、銅、鐵、碗花(鈷)等礦產的小規模開采。1937年抗日軍興,外地的工廠、學校內遷,大量的資金、設備和人材流入昆明,促進了昆明經濟的短暫繁榮。國民黨中央和雲南地方的官僚資本紛紛在昆明設置和開辦工廠企業,如中央機器廠、煉銅廠、電工廠、發電廠、53兵工廠、電力制鋼廠、紡紗廠、煙廠等相繼建立。到1940年,昆明已發展成為與重慶、川中、廣元、川東等地同時是當時西南大後方八個工業中心區之一,是戰時重要的經濟支柱和工業支柱。據國民黨政府經濟部的統計,1940年昆明地區主要的工廠企業已達80個,僅次於重慶和川中區,居西南第三位。其中:機器製造工業11個,冶煉工業6個,電器工業7個,化學工業25個,紡織工業18個,其他工業13個。工類門類也較齊全。對保證當時的軍需民用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工業發展的同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等也有了較迅速的發展。隨著滇緬公路的建成,打通了國際交通線,昆明已成為當時與抗日盟國保持國際聯系的唯一通道,是西南大後方重要的交通樞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當時抗戰軍需物資的供給和國際出口貿易的往來。由於「西南聯合大學」以及大批學術文化界人士的遷來,使昆明不僅是支持抗戰的軍事重鎮和工業基地,也是西南大後方的學術文化中心,在傳播民主思想,發揚科學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11年,昆明人民繼武昌起義後,舉行重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1915年,又首舉護國義旗,組成護國軍出師討袁,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粉碎了竊國大盜袁世凱投靠帝國主義復辟封建帝制的反動陰謀。1926年,以王德三烈士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雲南省臨工委成立①,為昆明人民的革命斗爭開辟了光輝的道路。抗戰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昆明大、中學生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要求成立聯合政府的斗爭中,爆發了聲振全國的「一二一」愛國運動,極大地震撼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之後,昆明人民不斷地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斗爭,並與雲南農村掀起的人民武裝斗爭匯合成革命巨流,在全國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迎來了昆明的和平解放。
10、昆明解放 1949年12月9日,雲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昆明,成立「軍管會」。城區按原來八個區的建制進行接管,建立市、區政權。郊區當時屬昆明縣建制,歷史上昆明是市、縣分治,接管後劃歸武定專區管轄,下屬在原十六個鄉、鎮的基礎上,按照地理特點和歷史因素,建置六個區,設區工委會、區公所進行管理。因此,當時昆明市轄區范圍尚較狹小。僅東起東華、金馬山,東北臨虹山,西接麻園、黃土坡、菱角塘,南至螺絲灣、雲南紡紗廠,全部面積僅為7.8平方公里左右。

㈢ 東川聞名遐邇,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

東川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的一個區之一,原屬於東川市,東川有「天南銅都」之稱,東川是昆明的五區之一,車牌號:雲A.V 距昆明主城區較遠(150公里左右),在昆明市東北部,富有銅礦,金屬采礦業發達,但由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經濟和生態發展有待進一步發展.東川是雲南省昆明市所轄五區之一,擁有人口30.2萬人,國土面積1858.79平方公里,東鄰會澤,南接尋甸,西連祿勸,北與四川省會東縣隔金沙江相望.境內最高海拔4344.1米,最低海拔695.9米.此處乃是雲南與四川兩省;昆明與昭通、曲靖、四川涼山三地區;東川、會澤、巧家、會東四縣區的交界.東川全區高差3649.1米.區委區政府所在地銅都鎮,海拔1280米,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距昆明市區157公里,距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316公里.從昆明到東川乘車約3小時左右.全區轄7個鎮、1個鄉,148個村公所、6個辦事處.東川地處雲貴高原北部邊緣,屬川滇經向構造帶與華夏東北構造帶結合過度部位.南北最大縱距84.6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1.2公里.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以小江為界,東側烏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西部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嶺"海拔4344.1米,為"滇中第一峰".東川境內金沙江與小江交匯處的小河口,海拔僅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點.由於東川境內為世界深大斷裂帶,地質侵蝕強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地貌,加之境內氣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東川景色優美、壯麗迷人.共和因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詩詞《長征》中著名的"烏蒙磅瞞走泥九,金沙水拍雲崖暖."兩句詞,正是對東川的壯麗風光和自然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生動描述.城東最高峰海拔4017.3米與城區垂直相差3000米,氣勢雄偉、險峻磅礴,高差之大可謂世界之最.從新村往北50多公里,就是西南地區主要的江河之一金沙江.東川具有輝煌的革命歷史,據史料記載,羅炳輝將軍指揮的紅軍第九軍團就是從東川的樹桔強行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的,他帶領的紅軍曾在這里播下了許多革命的種子,為東川紅色政權確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東川也是雲南解放較早的地區之一.東川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多樣性、立體性、美麗性、變異性等特點,是正在開發或待開發的處女地.東川是聞名遐邇的典型雨洪型泥石流頻發地區,天然泥石流景觀有獨特的科研、旅遊考察價值.位於東川區西部的"天上轎子"被稱為滇中第一山,海拔4223.3米,植被保護完好,是正在開發的旅遊景區.東川與會澤接壤的牯牛寨山,是全國少有的距城區最近、高差懸殊較大的攀登旅遊景點.東川還有色彩迷人的攝影聖地紅土地、蔣家溝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館、金沙江等.東川城區城區距離昆明市區157公里,為區級城市,面積約4.395平方公里,人口8萬,海拔1210米—1360米(城市呈坡狀).擁有4家商務酒店,14所學校,5幢10層以上的高樓(在建1座)(泰隆商務大酒店、金地大廈、麗晶大酒店、廣播電視局、高層商品房).鑽石年華商業區東川區在2003年成為「中國唯一零稅區」後大量招商引資,城區發展迅速.在過去的幾年裡,東川人均壽命提高2歲,城市面積增加迅速,高樓拔地而起,人均收入從2003年的540元增加到1200元,失業率下降更是超出預期.在東川城區內,人潮攢動,商品琳琅滿目,建立泰隆酒店購物區,鑽石年華購物區為主的兩大商業圈.城區交通方便,至昆明、曲靖等城市有定期的客車,城區內,開通了12條公交線路,有380輛計程車在城區內運營,由於城市較小,步行也是可以到達城市的每一角.東川的兩大主要街道凱通路(原名:新村路)古銅路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改造通車,大大的緩解了出行壓力,其餘七條街道也進 泰隆商務大酒店(泰隆商品城)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房地產業也在2007年嶄露頭角,號稱「東川第一盤」的玉美新城在2007年開盤,在後獲得了巨大成功,1、2、3、4、5期全部售完,6、7、8期也即將售完,隨著玉美新城的帶動,東川房地產業開始進入黃金時期,九寰大道、東方福源、勛業小區、錦綉苑、金水小區也陸續開盤.東川教育事業在2003年開始發展,代表東川小學形象的東川區第一小學榮獲雲南省實驗學校,東川區高級中學為東川區的中學教育事業又更上了一個台階.由於東川大量招商引資,興建工廠.使得位於城區6公里的四方地工業區發展速度加快,但是,由於大量修建工廠,環境污染不斷考驗著這座城市.

㈣ 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現代抄測定,地球的年齡襲是46億年 而中國歷史據記載是從元謀人開始,據今已有170萬年了 順序是:元謀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半坡與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傳說,接著是黃帝和炎帝,堯舜禹,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這些都無文字記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公元前16世紀建立. 此外,應該還有史前文明. 歷史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到底按照人類開始生產生活開始算起還是按照人類有了文明後算起.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㈤ 長江有多少年的歷史

古長江 距今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長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佔據,海灣一直延伸到今日長江三峽的中部.距今1-8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那時開始出現了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脈,秦嶺突起,長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為陸地,雲貴高原開始呈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和雲貴高原之間,形成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這個時期,雲夢澤、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聯,從東向西,經雲南西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地中海,與今天長江的流向相反,這是古長江的雛形.
今長江 發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並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氣,江水浩浩盪盪,注人東海,今日之長江形成.

㈥ 歷史上雲貴高原有哪些部落和少數民族

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其中30個生回活在雲貴高原,答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雲貴高原上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彝、藏、羌、回、蒙古、滿、傈僳等十二個。

㈦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已有多少年

500萬-800萬。

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版古猿化石權和人類化石,測定它們的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距今年代,將人類的演化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

遺傳學家則運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猿類及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蛋白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別大小和變異速度,從而計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

(7)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人類進化起源於森林古猿,從靈長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經歷了猿人類、原始人類、智人類、現代類四個階段。

因現今考古學的發展,史前文明被逐步否定,考古學已經有大部分進化中的古人猿化石。配合現今生物學的發現,發現了遺傳基因 DNA是進化的,證實了類中性進化論的真實性。

㈧ 人類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根據科學家測算,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50億年.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大宇宙中已旋轉了46億年.生物的歷史至少也有33億年,而人類的歷史大概為300萬年.
約33億年前—25億年前的太古代,是生命的開端.在太古代的中期階段,出現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細胞的菌類.
約25億年前—6億年前的元古代,生物開始繁盛.元古代的前期,出現了真核細胞的藻類,晚期開始產生原始的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約6億年前—2.25億年前的古生代,是生物大爆炸的時代.古生代的寒武紀(約6億年前),出現了無脊椎動物,海藻開始繁盛;奧陶紀(約5億年前),出現脊椎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開始繁盛;志留紀(約4.4億年前),出現魚類,植物開始上陸;泥盆紀(約4億年前),出現兩棲類,魚類開始繁盛;石炭紀(約3.5億年前)出現原始爬行動物,兩棲類開始繁盛;二疊紀(約2.7億年前),出現類似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
約2.25億年前—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三疊紀(約2.25億年前)出現最早的恐龍;侏羅紀(約1.8億年前),出現最早的哺乳動物及鳥類,裸子植物繁盛,恐龍繁盛;白堊紀(約1.35億年前),出現有袋及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最早的有花植物,恐龍稱霸於世.
約7000萬年前至今的新生代,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時代.在新生代的第三紀(約7000萬年前—300萬年前)的古新世(約7000萬年前),誕生了高級的哺乳動物;始新世(約6000萬年前)出現了最早的靈長類;在漸新世(約4000萬年前),靈長類中產生了猴類和古猿類;中新世(約2500萬年前)時,古猿在歐亞大陸擴散;到上新世(約1200萬年前)時,古猿逐漸向人轉化.新生代的第四紀(約300萬年前至今)是人類的時代.在第四紀的更新世(約300萬年前),原始人開始向現代人演化.人類就是從高級靈長類古猿發展而來的.
人類在成為完全形成的人之後,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是早期猿人,也稱能人.出現在300萬年至200萬年前之間.
二是晚期猿人,也稱直立人.其生存年代約從180萬年至二三十萬年前.
三是早期智人,也稱稱古人.生活在20萬年至4萬年前.
四是晚期智人,也稱新人.出現在4萬年前至今.晚期智人就是現代人類.

閱讀全文

與生活在雲貴高原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