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建地區古稱(西域),歷史上烏魯木齊是古( )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經濟文化~初一歷社P43
絲綢之路
新建地區古稱西域,歷史上烏魯木齊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
② 新疆地區古稱( ),歷史上烏魯木齊是古( )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
古稱西域,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重鎮
③ 烏魯木齊古代叫什麼
烏魯木齊(Urumqi)簡稱「烏市」,舊稱迪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全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面向中西亞的國際商貿中心。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節點城市,也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中國西部橋頭堡和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全市轄七區一縣,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12.26平方公里,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53萬人,居住著漢、維吾爾、哈薩克、回,錫伯等52個民族。
烏魯木齊是中國大陸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新興城市,高度集中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資源地位,交通樞紐地位,超廣的地域輻射面積,這些都促使烏魯木齊擁有強大綜合實力,成為西部核心城市。烏魯木齊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緣。西部和東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鄰,東南部與吐魯番地區交界,是歐亞大陸中部重要城市。
烏魯木齊為古准噶爾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烏魯木齊東有吐哈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北有準東油田,西有克拉瑪依油田。地下煤炭儲量在百億噸以上,可採煤層總厚度80米,素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稱。市區有著名的紅山,市郊有南山風景區等旅遊勝地。
④ 新疆地區古稱( ),歷史上烏魯木齊是古( )新北道上的重鎮
新建地區古稱(西域),歷史上烏魯木齊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經濟文化!
⑤ 烏魯木齊在清朝時叫什麼
迪化
烏魯木齊的大規模開發始於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勵專屯墾,減輕糧賦,烏魯木屬齊成為「繁華富庶,甲於關外」的地方。清軍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門外修築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就是烏魯木齊城池的雛形;後來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把舊土城向北擴展,達到周長五里四分,竣工時,乾隆賜名「迪化」。清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設在新疆的軍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轉到迪化,迪化成為省會。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烏魯木齊。現在,這座具有1300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已經是一座現代化的大都會,市中心的紅山是它的標志。
⑥ 烏魯木齊的歷史
三國,車師後國在今烏魯木齊南郊(現烏拉泊水庫一帶)建淤賴城,為烏魯木齊第一城。
晉朝、隋朝,開辟絲綢之路新北道,烏魯木齊處於新北道要沖之地。
唐朝,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設置庭州,轄4縣,今烏魯木齊為輪台縣。現烏魯木齊市東南郊烏拉泊水庫南側的古城遺址,即為當時輪台縣。
元朝,北疆成為漠西蒙古諸部游牧區之一,烏魯木齊周圍原為西蒙古和碩特部游牧區(明清之際,該部一部分留駐當地,一部分隨固始汗去青藏高原,一部分和土爾扈特部去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等地)。
清朝前期由西蒙古之一準噶爾汗國統治,後被平定。乾隆時期高官的往來文書就是稱烏魯木齊。
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置行省,以迪化為省會。從此迪化成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隸州為迪化府,增設迪化縣為附郭首縣。
民國2年(1913年),將鎮迪道尹改為觀察使,並同時撤銷迪化府,保留迪化縣。
民國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員會。
民國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設市並成立市政府;同時將市區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區,迪化縣隸屬迪化專員公署,轄6個鄉,2個牧區及達坂城鎮。區以下設保甲組織。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劃分建立7個區,54個街公所。在郊區建立農民協會,並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成立3個鄉,至此,城鄉各級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復使用原名烏魯木齊。
1999年8月10日,國務院批准將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更名為南泉區。
2002年3月9日,國務院批准調整烏魯木齊市南泉區行政區劃:將烏魯木齊市天山區的烏拉泊街道和烏魯木齊縣的達坂城鎮、東溝鄉、西溝鄉、阿克蘇鄉、柴窩堡鄉歸烏魯木齊市南泉區管轄。南泉區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區政府駐地由魚爾溝遷至達坂城鎮。
2007年8月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並入烏魯木齊市,撤銷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設立烏魯木齊市米東區。
行政區劃調整後,烏魯木齊市行政區域面積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米東區行政區域為原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的行政區域,面積3407.42平方公里。
(6)歷史上烏魯木齊是古什麼的擴展閱讀:
歷史上烏魯木齊就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鎮,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薈萃之地,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特質,其特點是開放、熱情、豪爽和奮進,是中亞地區最具活力的城市。
作為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歐美文化體系的匯集之地,十幾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廣融博匯,造就了具有世界性的燦爛輝煌的文化。
維吾爾音樂之母——十二木卡姆、蒙古民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像世界上其他英雄史詩一樣,在東方文化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⑦ 新疆古代是什麼國家
新疆的地理范圍在古代不是一個國家,而是被統稱為「西域」的諸多小版國,隨朝代更替,許權多小國滅亡,同時一些新的國家興起。所以新疆在古代並不是某個國家。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域各地和西漢建立了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漢朝版圖。
(7)歷史上烏魯木齊是古什麼的擴展閱讀:
清朝雍正,乾隆先後平定準格爾,大小和卓叛亂(新疆完全伊斯蘭化),乾隆改西域為新疆,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統一管理新疆,清末左宗棠再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劉錦堂任首任新疆巡撫。武昌起義之後中華民國實際管理新疆,1949年9月25日王震收復新疆,1955年10月1日新疆建立自治區。
⑧ 古代新疆叫什麼
新疆在清代以前一直叫西域,1757年,乾隆征服西域,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
漢朝的時候,這里統稱為西域。當然,西域這個概念比新疆大得多,西域指「最西的疆域」。統稱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地區的地區,到了後面,建立了西域都護,統管西域三十六國,所以說西域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
一開始清朝把很多地方都叫新疆。尤其是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比如雲南的烏蒙地區,貴州的黔東南古州一帶,還有四川大渡河上的大小金川地區等等,這些地方都是中原的舊疆,但對清朝皇室來說,就顯得有點新,所以稱為新疆。所以清朝曾經有四五個新疆。
清朝可以說統一了新疆,新疆在清朝分為兩部分,北部稱為回部,南部稱准部,統稱回疆。清朝在這里設有伊犁將軍。它的管理方式跟中原內地十八省又不同。新疆屬於清朝特別行政區,跟當時的西藏差不多,但管理上已經加強了很多。可以說,清朝在這塊國土上功勞是很大的。
最後左宗棠入疆,打了勝仗,奪回了新疆地區。打完後,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一個省直接管轄,他的奏摺中就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清政府也意識到對新疆加強管理的重要性,1884年新疆建省,定名為新疆省,就是取故土新歸之意。這個省名可以說是列強逼出來的。
從這開始,新疆的名字就正式定了下來並沿用至今。
新疆:二十多個民族的定居之地
新疆古代稱為西域,從歷史上看,新疆是歐亞人口遷徙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數千年歷史的發展和文明的積淀,使得新疆成為有著深厚底蘊和豐富內涵的歷史文化寶地。
新疆與中原地區的密切聯系由來已久,西漢之初,前138年西漢王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前101年,西漢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輪台、渠犁等地駐兵屯田,並設地方官吏。前60年,西漢王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西漢開始在西域行使國家主權,西域成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上曾經有很多的部落、民族在新疆生活。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伴隨著民族的遷徙,各民族之間廣泛接觸,進而發生混雜、同化和融合,最終導致一些古代民族因分裂、衰亡而融入其他民族,一些古代民族則通過相互融合、發展壯大為現代民族。
經過不斷的遷徙和流動,至清末,新疆生活著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柯爾克孜族、滿族、錫伯族、塔吉克族、達斡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13個民族,漢族是較早定居新疆的民族之一。
如今,在和田這塊土壤上,生活著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等22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佔96%以上,漢族、回族、塔吉克族人變成了少數民族。
⑨ 新疆在古代是什麼國家
36國的歷代國王那麼多並且有的現在已不可考:只有告訴你三十六國的名稱:
二、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西域」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至於古代「西域」三十六國現在的地方,按歷史資料,大致應是:
(一)烏孫: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察布查爾錫伯縣附近幾縣及現哈薩克部分。是當時烏孫國的屬地,但絕大部分被沙俄侵佔;
(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拜城縣一帶;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
(四)於闐:今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一帶;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東南、羅布泊西北一帶;
(六)樓蘭: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羅布荒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與現在的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有別),現僅存樓蘭遺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西南,玄奘取經曾在此停留過;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東、車爾臣河南岸,為西域36國中最小的國。
(九)戎盧:在今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南;
(十)紆彌: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東;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
(上述四國全部在今和田地區東部一帶,均已被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淹沒)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東南的藏桂鄉附近,尚有漢時皮山古城廢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東一帶;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區英吉莎縣東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和喀什市;
(十七)莎車:今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後被於闐吞並;
(十八)尉頭: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和喀什地區巴楚縣一帶;
(十九)溫宿:今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和溫宿縣一帶;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尉犁縣,後被焉耆吞並;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一帶;
(二十二)卑陸: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帶;
(二十三)烏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昌吉市以北一帶;
(二十四)卑陸後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東一帶;
(二十五)單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東北;
(二十六)蒲類: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七)蒲類後國: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八)西且彌:今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東南;
(二十九)東且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東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國: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
(三十三)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市及附近地區;
(三十五)車師尉都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東南;
(三十六)車師後城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周圍。
此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賓、烏弋山離等十幾個小國為西域國家,現在中亞及阿富汗、印度等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