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發展史上兩次歷史性變革是什麼各對日本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大化改新,日本的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於645年;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專治革屬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
相同點:
1 都是變革之後新的社會制度替代舊的社會制度,順利完成了社會制度的轉變;
2 都是向別國學習經驗。
3 都是在天皇領導下或者以天皇的名義推行。
4 改革背景都是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問題嚴重。
5.都是成功的改革,是日本走向和富強的時代。
6.都有瑕疵:大化改革沒有觸動部民制,更為徹底摧毀氏姓貴族勢力,導致後來的動亂;明治維新沒有徹底消除封建勢力,導致後來走上軍國主義到路。
不同點:
1.時代不同: 大化改革發生在7世紀,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界末;
2.學習對象不同:大化改新是向中國唐朝制度學習,明治維新是向西方學習。
3.社會制度變化不同:大化改新從奴隸社會進化到封建社會,明治維新使日本從封建社會進化到資本主義社會.
2. 對日本歷史發展最有影響力的是哪10人
神武天皇
倭五王
聖德太子
阿倍內麻呂
源賴朝
足利義滿
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德川慶喜
大久保利通
西鄉隆盛
木戶孝允
明治天皇
昭和天皇
詳細參考資料在下
3. 中國古代歷史對日本的影響
中國從漢朝就開始影響日本了,從隨唐開始,日本通過大批的遣唐使從中國學習個方面的知識,包括文字,並對其修改發揚,
4. 隋唐時期,中國對於日本的影響很大。請列舉兩個當時日本受到中國影響的史實
科舉考試,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當時稱為遣唐使,日本的京都市按照唐朝的長安建立的,
5. 舉例說出歷史上中國對日本有重要影響的一個事件,並說出其主要內容
大化改新。建立以天皇為首的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改部民為國家公民。把地主寺院的土地收歸國有,定期分給農民耕種,並向農民收取賦稅。
6. 織田信長對日本歷史影響有那麼大嗎
他揭開了結束戰國混亂的序幕,你說呢?
總的來說,信長運氣不錯,能力也內不錯。運氣加能容力造就了他的成就。
運氣,尾張的位置避開了老虎,龍,獅子,以及西國的毛利,京畿的三好。唯一的今川,也在大雨中走向末路。這些勢力在信長比較弱的時候影響不到,接壤的時候,要麼已經不在,要麼面對的已經是一個遠超自身的龐然大物了。
能力方面,能得到一幫家臣的認同,而且能一路打下來,戰爭,政治,外交都可圈可點的。
7. 日本在歷史上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中國在清朝以前,無論是科技、文教,還是經濟、政治,全部領先整個世界。日內本在中國唐朝時期,容還是蒙昧未開化的,介於奴隸社會形態,而且整個地區,勢力無數,整天幾十百把個人去跟被人打仗。直到唐朝,日本派出遣唐使開始學習中國,才開始成為文明人。所以說,只有中國對日本有影響,日本對中國的影響,只有明朝的倭寇,和上世紀的侵華戰爭。
8.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對日本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
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理解。
從大的歷史角度來看,日本侵略中國實屬必然。中日關系屬於典型的地緣政治。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日本地理面積極小,資源極不豐富,人口自然也少,自然無法與處於大陸的中華帝國相匹敵,因此日本對於中國只有臣服狀態。但是由於中間有極大的海峽,限於歷史上的技術不足,中華帝國也無法征服日本。就像元朝時的嘗試,也是失敗的。日本在學習中華文化的時候,其野心也逐漸養成,日本想擺脫長期的劣勢,只有力圖來佔領中國。但是從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間來講,這是個根本無法實現的命題,日本註定要龜縮在那麼狹小的地方。但是進入現代工業社會後,歷史給了日本這種可能性,使之生出了極大的野心。
為什麼呢?因為工業社會的強大不依賴於土地,像英帝國就是小國最後制裁全球。日本因為明治維新進入了工業社會。當然說明治維新的最初動力來源於美國的壓迫,但是美國人的殖民政策向來只是賣賣工業品而已,日本人之所以野心勃勃地歷精圖治數百年,極根本動力來自於想佔領中國。
要佔領中國也不是易事。要佔領中國必須先佔領朝鮮半島,明朝時日本嘗試過,但被明朝人打回去了。所以日本人又等了好幾百年。終於在清朝羸弱之際趁機佔領了朝鮮。就像著名的話,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州。日本人趁國共之爭之是佔領了東三省,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件。
所以從歷史的長角度來看,雖然日本侵華似乎是近代一件偶然的事件,但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日本人從有想法,到最後實現這一步,處心積慮了七八百年,歷經十幾人代的延續努力。因此,但凡中華子孫一定要切記,只要日本尚在,其亡我中華之心必然不死。二戰後日本戰敗後,日本一下子跌到最低谷,一直為美國壓制,但是從其對核電的痴迷,以及對於汽車工業、以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追求來看,其野心是一直沒有消亡了,只是勢弱被壓制而已。
從短期看,的確有如樓上所言轉移國內經濟危機的原因。但那絕對不是根本原因。如果僅僅是為了轉移危機,佔領東三省和東南亞必定足矣。但其志在吞並亞洲,稱雄世界,所以才悍然不顧一定要滅我中華。
9. 近代對日本影響較大的是哪個國家
中國,美國
10. 中國哪個朝代對日本文化影響最深遠
應該是唐代
唐文對日本的影響
挖掘教材 比較教學——從「開元通寶」與「和同開珎」的比較看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充分利用教材上插圖學習歷史,在內容上,是對教材的深挖,可加強了對相關史實的領悟;在思維訓練上,有利開啟形象思維的大門,為發散思維、創造思維創造條件。
中學教材初中第一冊《第5課海內存知已》,在敘述唐對日本影響時,有兩幅貨幣插圖,一幅是《開元通寶》,一幅是《和同開珎》,這是兩幅性質相同的插圖,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種比較設意,教學上就可以順其自然,利用這兩幅圖充分展開對唐日文化影響的比較學習。
比較的前提是要對這兩幅圖有科學地、全面地了解,這樣才能找到比較點。「開元通寶」錢,許多人對它的鑄造時期有誤解,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始鑄造的,這是犯了「望文生義」的毛病,是對中國古幣史不了解。鑒別古幣是哪一朝的,光看年號是不準確的,應了解鑄幣歷史發展背景、看錢文、字體書法等特點合乎何朝代,看形制、銹色來判斷,這樣對古幣的時間斷定過程,也是對它的全面了解。開元通寶錢是在我國陝西以及日本都有大量考古發現,它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鑄,當時分銅、鐵、鉛、金、銀等幣質,主要是銅質,鐵質多為私人民間盜鑄,又叫開通元寶,它結束了銖兩錢制(秦時半兩錢,重8克;漢五銖錢,銖為重量單位),開始進入通寶、元寶時代(仍為圓形方孔,通寶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現無孔銅幣),因此開元通寶為後世通寶、元寶之起源。為什麼叫開元通寶呢?通寶為通行寶貨之意,統一貨幣的稱謂,開元意為武德四年始鑄;以後各代所鑄幣大都是以當年年號紀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與開元通寶差別不大。開元通寶終唐世289年,一直鑄行不衰,是唐最主要錢幣,絕大多數是銅質(唐也另有過乾封泉寶、會昌開元等錢),元代也鑄過開元通寶。開元通寶輕重不一,標准幣是8克,故十錢為一兩重。開元通寶的字體是由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寫,字在篆隸之間,又含楷意,結構精嚴,筆法凝重端正,對後世錢文化有深遠影響。不同時期鑄形有一定區別,初唐開元通寶字形深峻,大型、精美,中唐開元外輪不一圈,鑄工書文比初唐遜色,後期開元邊緣較闊,鑄工草率,書上圖可見是為初唐書,結構嚴謹勻稱,方圓兼濟,隸書中帶有楷意。
和同開珎是我國考古人員於1970年10月在陝西西安市南郊發現的五枚日本銀錢,圓廓方孔,名曰和同開珎,據考定為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逃安祿山之亂於四川時,邠王李守禮後人窯藏。據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證,「珎」是「寶」字的簡化,日本人曾經誤認為「珍」,「和同」是日本奈良朝和銅年號的省略,西安出土「和同銀幣」是鑄於和銅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時正值唐中宗景龍二年。唐代也曾以金銀鑄錢,中宗時代已有之。日本以銀鑄錢,無疑出於仿效(但唐代的金銀錢是吉祥錢,不曾於市上流通,日本因缺銅,故曾以銀錢作為流通的貨幣,但不久就廢了。)據郭沫若考證,這枚發現的和同銀幣是日本遣唐使所獻的「貢品」,由朝廷頒賜的,這一點與在日本發現成千上萬枚的開元通寶意義不同,後者顯然更多的貿易作用,從本幣字體上看日本使用漢字,而且字體明顯受歐陽詢字體影響。
基於對兩種古幣的了解,可從中比較看出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廣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第一,從兩種貨幣發現的地點來看,說明當時中日貿易往來頻繁,特別是唐對日本貿易影響很大,以至在日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國貨幣。
第二,從兩貨幣形狀看,日本受中國圓形方孔錢影響,也說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國天圓地方觀念影響。
第三,從錢文看,日本文字深受中國文字影響,日本文字在五世紀開始使用漢字來表達交流思想,他們還創造了一些漢字,如「留學生」一詞即由日本人創造於隋唐時期,專指那些留居國外學習或做研究的人。從唐朝開始,日本人民又逐步簡化漢字的楷字和草書,在9世紀形成了表達日本語言的文字叫假名,取自草書字體漢字稱平假名,取自楷書體漢字偏旁者稱片假名。日本人稱漢字為真名,這些字母同早已使用的漢字一起,成為日本人民表達思想的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從錢文的書寫來看,可以說明日本人深愛中國書法藝術,且深受中國書法影響,這種影響直到今天,例如現在日本有一個著名的報社叫《朝日新聞》,這四個報頭就是日本人精心從中國傳統的歐陽詢書寫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第五,從錢的製造看,開元通寶是採用的范鑄法,和同開珎的外輪與開元通寶相同,鑄法一致,說明日本手工鑄造業受中國影響。
通過兩貨幣比較,以小見大,窺斑見豹,從中可見日本文化在思想文化、經濟政策商貿、手工業等方面深受中國唐朝影響,當時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學習。
這種有益的比較方式,著眼於挖掘了教材內容的隱性知識,引起學生對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圖一表的重視,培養敏銳地觀察能力;同時,由於老師對知識的縱深把握、詳細講述,配合具體的插圖或實物展示,創設了形象、鮮活的歷史情景,帶給學生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激發歷史想像,拓展積極地發散性思維,能集趣味性、生動性、思維的活躍性為一體,創造性地學習;同時它也帶給學生一種比較的學習方法,以此為範例,還可以對比日本平城京與唐朝長安城,繼續比較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師:日本的平城京(即是現在的奈良城)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它與唐朝的長安城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生:都有朱雀大街,並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並都在城北方。
師:這說明日本建築、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最後師共同總結、補充、延伸:唐對日本的文化影響真是廣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學生歸國後,效仿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領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經典為教科書,也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在生活習慣上,也習染唐風,學會唐朝制茶方法,後發揚光大,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陽節登高,日本的傳統服裝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裝改進而來,他們還向唐朝學會了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圍棋也於此時傳入日本。唐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正如日本一位漢學家內藤湖南所說:日本民族未與中國文化接觸以前是一鍋豆漿,中國文化就像鹼水一樣,日本民族和中國文化一接觸就成了豆腐了。這深刻地說明唐朝對日本的影響是多麼大——它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日文化的比較學習,使我們感受到了唐與日本交往中所顯示的強盛,同時還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個非常善於向先進文化學習的民族,這種好學精神有利於推動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唐日友好往來的歷史也告誡後人,只有和平友好往來,雙方民族才會共同進步。
中國的文化能用八字概括:"源源流長,博大精深。"尤其到了隋唐便到了全面繁榮的時期,一時鄰國爭相學習效仿,在隋朝便派出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安邦定國之策,文化繁榮之道,而在日本則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630-894年的2個多世紀中,日本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團,每次最少250人,最多則有600人。他們分配長安太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到處參觀采訪,充分領略唐朝的風土人情。他們在中國時與一些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侶)回國時不幸沉船,一時人們都以為他死了而悼念他,李白作了一首《哭晁衡》。遣唐使回國後在日本嶄露頭角,在各領域都有一定建樹。
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空前盛舉,特別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遣唐使的貢獻首先應該是引進唐朝的典章律令,從而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在長安的考察學習中,遣唐使博覽群書,如飢似渴;回國後仿行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授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其次是汲取唐文化,來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滿載而歸,帶去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誦讀唐詩漢文,白居易等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像、音樂、舞蹈等藝術。
唐文化的傳播不僅靠的是外在因素,還在於日本人所具有的廣泛吸收的優點,他們善於利用別國的經驗而業改善自己,在留學唐朝回國人的策動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為核心的政治集團為了鏟除日益驕橫的蘇我氏一族,發動革新政變,更改國號為大化:頒布詔書實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仿照隋唐的經濟政治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政治方面,在中央設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廢除世襲氏,姓貴族的稱號臣、連、國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為藍本,制定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以法律確認了新的封建經濟政治制度。在經濟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調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規定授田人民必須擔負租庸調制。《班田收授法》的頒布,抑制土地兼並,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固定農民的租稅和徭役負擔,並承認農民宅地,園地的私有權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權,這些,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深入,中日經濟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後,日本古代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氏族和奴隸主的統治最後崩潰。建立起為新生產關系開辟道路的政治上層建築。日本社會從此開始過渡到封建社會。
奈良時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農業制度,班田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中國傳入的先進農業技術廣為流傳,一些先進的生產工具廣泛使用;這些工具中,有許多是由中國傳入,如钁钁,又稱"唐钁",它是當時中國傳入的大型鋤。由於日本人的博採眾長,使他們在建築、服飾、醫學、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淺。現在的日本還保留著一些唐朝遺風,而在文化交流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文字和語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於此同時,"唐钁"?唐犁""唐鍛冶"、"唐訛"、"唐墨","唐物"等名稱在日本語言中大量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日本的詞彙。同時儒學和道家精神也同時在日本蔓延開來,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與人們的思想。
從以上看來,可以說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來源於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與中國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文化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日本的歷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