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極拳有多久的歷史了
太極拳的歷史源起於陳家溝,發展於楊露禪,新中國後走向全國及世界。
太極拳起源眾說紛回紜,大致有唐朝許答宣平、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說法。武術史學專家唐豪等曾考證,太極拳為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庭所創。
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後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並擔當神機營總教習。楊氏祖孫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眾,流傳甚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體委大力推廣,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
㈡ 中國有多久的歷史
中國歷史是來指中國從中華文自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虞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拓展資料: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炎帝更是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五榖神農大帝。相傳黃帝曾問道於道教三清之首元始天尊座下闡教十二金仙的廣成子。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從此結束了三皇五帝時期的禪讓制進入世襲制,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㈢ 中國有多久的歷史了,
籠統地說成是上下五千年其實是不科學的,應該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算起,即從約為公元前2070年開始算,也就是說中華文明有4000多年歷史了,很偉大的文明啊。
㈣ 中國有多長時間的歷史
中華文明始於三皇五帝,距今大概年。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東漢,三國(魏蜀吳)東西晉,五代十國,隋,唐,南北朝,北南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這就是中國的進程。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㈤ 中國太極拳的歷史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㈥ 太極拳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較著名的太極拳有哪些
太極拳起源爭議
隨著太極拳的廣泛普及,它的一些理論問題也日益為人們所關注。其中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為當今武術研究中一個曠日持久的爭議課題:
1.陳家溝起源說
這種觀點認為,太極拳為明末陳王庭所編創。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為武術史研究者唐豪、顧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實地考察了河南溫縣,並查閱了縣志和《陳氏家譜》等後得出此結論。主要依據為陳王庭遺詩中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鬧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作為其編創太極拳之論據;再者,據《陳氏家譜》載,陳王庭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由於廣為流行的幾大類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有著淵源或師承關系,故加重了此說法的權威性。在一段時間內,這一觀點曾佔主導地位,如《簡明武術辭典》等書中均用此觀點。
2.張三豐創拳說
由於太極拳的理論根據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太極理論」,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論的發揮者,於是道教、道家與太極拳的關系問題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視,張三豐創拳說實則是這一現象的反映。這一觀點由來已久,「陳王庭創拳說」盛行以前,即為傳統定論。如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且附有《張真人傳》。更早如李亦畲《太極拳小序》中也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今人亦多有贊同此說者。其佐證文獻如《三豐全書》.其中記載「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豐為內家」等。
3.王宗岳創拳說
王宗岳在中國太極拳史上的重要地位,為歷代拳家所公認。他首次運用易學概念,並闡發《周子全書》於拳理之中,寫成《太極拳論》.遂使「太極拳」名稱得以確立,其文也成為太極拳傳統理論的頂峰:由於王宗岳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太極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跡可查,故有人據此認為王宗岳總結前人經驗,首創太極拳於世,後傳人陳家溝:因現存有文獻記載,「王宗岳傳拳蔣發,蔣再傳陳長興」之說。
4.武當山創拳說
中國武術與宗教淵源頗深.至少在理論上可見其廣泛的牽涉。而流行的「內家」「外家」之分,將武當歸於內家,少林歸於外家,其立論客觀與否,可另為議論.但無疑加重了武術的宗教色彩。與此相應,出現「太極拳起源於武當山」的觀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這種看法的認為,「煉丹」是中國道教的一大活動內容,也是古代研究養生術的一種方法.武當道士在長期的內丹實踐基礎上(多為靜功),結合呼吸吐納以及導引方法,發揮而成太極拳,其主要作用在於疏通經絡(如帶脈、任、督脈等),調和氣血,以達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擊之功。
5.其他觀點
如陳家溝的陳卜創拳說;唐代許宣平創拳說;唐代李道之創拳說(稱「先天拳」);唐代胡鏡子創拳說;戚繼光創拳說(因其所著《紀效新書》中所載拳圖與今之太極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韓拱創拳說等等。這些說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據拳法名稱;或據拳理記載;或據歷史源承線索。這些說法也都有附合者。 對於各種論點,持論證者固然言之鑿鑿,反對者也有聲有色。 有研究者指出:「陳王庭創拳說」所依據的《拳經總歌》與太極拳技理相去甚遠,且憑《陳氏家譜}中「陳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及「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的詩句立論太過於單薄,陳王庭歷史上也不止他一人,唐豪先生則是混淆了明末戰將陳王庭和陳家溝九世祖陳王庭(後者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即文武秀才),再者,在陳氏家譜人名旁註中「拳師…『拳手」者也並非王庭一人,故所謂「陳王庭創拳說」難以成立。 而且除陳式太極拳之外,也有其他流派太極拳。這些流派均有明確的傳承,獨立於陳氏之外,甚至比陳王庭所處年代要久遠得多。 否定張三豐創太極拳者認為,和尚、道士創拳說是一些人為了神話武術而做的牽強附會,張三豐其人就極為模糊:宋,明兩代皆有名「張三豐」或「張三峰」的道士,與武術並無直接關系;加之其中涉及「玄武夢中授拳」之說,更屬無稽之談。顧留馨先生斷曰:「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對於「王宗岳創拳」,也有人表示異議。認為王宗岳是中興太極的大家而非創始人,因其生卒年代有誤,在他之前,已有太極拳出現。 反對「武當山傳拳」者,或否認「太極拳」與道教有關,或否認太極拳與煉丹有關。有的進而認為武當山並非內家武術發源地,甚至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對於武術也都是「裝飾」之用,與拳技的形成與發展毫不相干。 有關專家建議,探討這一「謎」團可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一要關於「太極拳」的概念需要加以確定;二要對於太極拳史上所涉及的重要人物生平、著述進行考證;三要對於幾個主要流派之外的太極拳進行鑒別和技術分析;四要對太極拳產生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太極拳起源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個謎。研究、爭論這一問題本身並非硬要給太極拳尋個祖宗。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史籍中關於武術人物及事件的記載極為缺乏,使得許多武術線索模糊不清。對於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有助於促進武術史上一些要點的澄清。拋開門戶之見,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去探討拳法源流,這也將有助於樹立健康的武術學風。
編輯本段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 武當太極拳
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幾派。
原始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法最初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他根據蛇和喜鵲相鬥的形態而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么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著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著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等。
武當太極拳
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是祖師張三豐經過整理內家拳法時所創的,經過武當弟子傳到陳氏、楊氏等人中經改良便成了陳氏、楊氏的新型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張三豐塑像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上乘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沾、粘、連、隨,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塌胯,動作舒展,做到行雲流水,神形俱妙。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由高架練起,當全身骨節松開後,自然的螺旋下沉,便可呈現低架。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並非只適於青壯年練,之所以流傳不廣,是因為練習者多數走偏了練拳的方向。陳式新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較老架密,要想拳練好先把圈練小,當圈成點時便是另一境界。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陳王廷銅像
陳氏太極的另外一個分支是:中國溫縣南冷架太極拳 學太極,到溫縣,盡人皆知。溫縣太極拳系「陳家溝,南冷架及趙堡架」三個支脈。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蘊含的中國太極傳統哲學文化的深奧,古風濃郁,架式的純正內家拳。南冷架一直為嫡傳功夫,在第四代嫡傳南冷太極功夫大師,秦毅風的改良修正了古傳太極的繁雜,使南冷太極更加突出實戰的作用。南冷太極,發勁呼呼生風,招招有法,式式嚴謹,氣血貫通,剛柔並濟,堪稱太極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韻味,遙接高風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嚴格按照古法走經絡,行氣血,調五臟,促代謝,鼓盪真氣,強筋壯骨。對敵實戰搏擊,則攻防兼並,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絕,認真習練2--3年,功力漸深,猶如「臨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閑,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體會。
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酷愛武術,向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後,對大臣們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後來,楊露禪根據實踐,不斷發展已有拳架,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鳳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區有傳,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出手見紅」,在京都留下「拳打雄縣劉」、「擂打萬斤力」等佳話,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有「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之說,為太極拳在高手如雲的北京樹立了威名,並繼而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無法再在北京而返回鄉里,所以傳博范圍不廣,實為憾事,目前聞者有永年廣府有班侯架、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傳承。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所傳為中架,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三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輕沉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廣。因此,楊式太極拳是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據統計,全球有三億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家體委組織創編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楊振河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太極傳承人,為楊氏太極第五代傳人。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而從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趙堡,一月即回。可見武還是主要從楊處習得太極拳。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准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跟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岳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說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里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有兩類:一為趙堡大架太極拳第十一代掌門趙增福師父所公開的,該拳架系趙堡架第六代宗師張彥。張彥在山東廣收門徒,使太極拳拳藝代代相傳,傳至山東聊城的馬永勝先生。馬永勝先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根據最為古老、最為實用的趙堡太極拳創立八卦太極拳,傳拳王懷德老先生,王懷德師爺傳拳趙增福師父。 由於該拳架在編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論與形式,使外象具體量化:如按太極分兩儀,故拳為二節;兩儀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運動路線上,按:干(開門)西北;離(景門)南;坎(休門)北;兌(驚門)西;震(傷門)東;巽(杜門)東南;艮(生門)東北;坤(死門)西南,嚴格布陣,故拳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圖。其拳架招勢,又取上五禽;下五獸。上五禽:鳳;鶴;鷹;燕;雀。下五獸:龍;虎;獅;馬;猴。該拳架盤煉起來,頗為壯觀。 趙增福師父傳授的八卦太極拳有上中下三盤,九十八實戰法。 另一種被稱為「八卦太極拳」的情況是:當年楊祿禪與八卦拳(掌)祖師董海川;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切磋技藝。董海川發現三種拳藝雖練功方法不同,然則理為一貫,萌生了取太極拳之長,彌補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編了一套走直趟的類似於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傳給了程廷華;劉德寬等弟子。
忽雷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是從趙堡太極衍生過來,在理論當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書籍<靈台易象志>(一說:<靈台儀像志>),受到書中,三角,杠桿等力學原理影響,在清朝中期誕生,發展於清朝末期. 正式名稱是" 方圓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該太極演練時所發出之聲音猶如"忽如雷咋",是骨頭間的摩擦聲而已. 忽雷太極是所有太極最強的一種,擊敗無數拳種,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擊敗當今西洋所認為最厲害拳種-詠春. 宗師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別的忽領(靈)勁,這是其他太極不及的原因. 方圓活步架屬內家拳,剛拳系. (除楊式以外其他太極都是剛拳系)
騰挪架太極拳
騰挪架太極拳源於河南省溫縣南張羌村,是趙堡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為太極拳宗師陳清平先生的高徒李作智先師所創。拳法身樁下扎、拳走底架、松沉兼備、螺旋起伏、剛柔相濟、氣勢磅礴、古樸典雅、獨具風格。講究丹田內轉,處處襠胯帶動。身法立身中正。步法虛實分明,體用一致,技理相合。是太極拳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 禪門太極拳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相傳為少林和尚根據「廣大圓滿無凝大悲陀羅尼」經咒,演繹其意融入拳式而編成。初名「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
養生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習太極拳
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煉功法。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養生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松、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煉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 意氣合力 養生太極拳,練拳、松、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力用於內以運氣血,是為陰陽自和之能力——療疾健身的功力。氣力用於外以運身手,是為拳勢招式之勁力——技擊應用的功力。
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復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
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 太極拳
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簡易太極拳對太極拳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㈦ 太極拳有多少年歷史 具體
太極拳是人們熟悉的拳種之一,武俠小說對其的渲染和它獨特的養生技法則是人們熟知它的原因。太極拳流派眾多,大致可分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趙堡。下面我就談談他們之間的關聯。
陳式太極拳據說為陳王廷所創。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復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他的遺詞上半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心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勢名沒有重復)、炮捶一路。
後來陳式太極拳有先後分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這是不爭的實時,所以有人說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即如此我們不妨推敲一番。
傳說中太極拳始祖大致有這么幾人: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那麼我們一一闡述。
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因此有人以無史料記載,僅此不足為由以為此乃荒謬。此事暫且不提一會再說。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有人又以「 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予以否定。此事仍然暫且不提。待我慢慢道來。
張三豐以後的太極拳史,難於得到連續系統的記載。而近代太極拳的傳播,卻是由王宗岳傳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蔣發傳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及趙堡鎮的邢喜懷,陳長興傳楊祿禪,此後發展為陳、楊、吳、武、李、孫、趙堡架及國家套路等太極流派。
楊家的記載,見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發惟一之弟子。」
武式太極拳,源於楊氏太極和趙堡架。由武禹襄所創,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極拳小序》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極拳源流之最早記載。李氏寫序時,楊祿禪、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當為可靠之作。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鑫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載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首。杜育萬為趙堡傳人。可見陳鑫當時也承認太極拳得傳於王宗岳、蔣發。山西師傳者,乃王宗岳無疑。年逾百歲的考古學家、太極名師吳圖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訪問過陳家溝,親自聽到正撰寫《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陳鑫作介紹。陳鑫朴實地說,他們陳家世傳炮捶,屬少林拳,己有幾百年歷史。村人稱他們為炮捶陳家。太極拳是一個在西安開豆腐坊的河南開封人蔣發傳給陳長興的。陳氏族人甚至認為這是炮捶陳家的恥辱,從此不準陳長興再教炮捶。陳鑫還向吳圖南引見了杜育萬,讓杜育萬演了一遍太極拳 (見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可見上述歷史當時在陳家溝也是被公認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證明了王宗岳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陽,後至開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蔣發亦為乾隆時人,陳鑫筆記中有記載,陳長興生於1771年,卒於1853年,王宗岳逝世時,長興最少25歲。此與王傳蔣發,蔣傳陳長興,在時間上正相符合。
近年,李派太極傳人公布了陳長興關於太極拳源流的一篇《序》,對王傳蔣、蔣傳陳作了具體記述。全文如下:
具之總角之年,每於讀書之暇,即從師學習武術。夫拳勇一道,真傳甚稀矣。惟我師蔣先生,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也。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斃被棄於郊野。忽被狼將頭皮咬破,一痛而蘇,一聲大哭,將狼驚走。適有鄰人經過,聞其哭聲甚雄,視之為蔣氏之子也。遂抱之送歸其家。後來痘痊癒,惟頭皮半邊成一大疤,故後人皆稱先生「疤頭」焉。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門下,學藝廿載,蒙恩師教誨,技藝盡授於我矣。吾夫子幼年,亦練少林外家拳棒。於乾隆初年夏間,在廟會上,同眾人圍場操演拳術。忽見場外有二客牽馬立觀。其中有一客,年紀稍長者,對操演拳棒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憐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際,有同窗學友將先生引至無人之處,告之雲:「適才牽馬二人甚為贊美先生,並雲:『可惜此子未得真傳,若在吾兄門下,不出十年,學必能成名於天下。』」
先生聞此語,知二客實為練藝之高人,必有驚人絕技在身。因尾隨之,行至無人之處,跪而求之:「願吾師垂憫愚誠,收在門下,弟子願受教誨。」二客笑曰:「童子謬矣,吾二人不通技藝,豈能教誨爾耶?」先生長跪不起,一再懇求,至於泣下。一客贊之雲:「不料爾乃幼童,竟靈敏若此,實屬可喜可愛之至。」乃向年長之人雲:「此子真誠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於門下,而教誨之?以弟觀察,將來能代吾輩傳授技業者,此子定能勝任也。」年長者似有許可之意,便向先生雲:「童子爾既決心從吾學藝,可於下月某日午時,在此垂楊柳下候昔兄弟可也。」言訖,二客遂乘馬而去。
先生於所約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候。正午,方見二客乘馬而來。見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時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雞鳴時即來此敬候吾師矣。」二客嘉雲:「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師重道信念之堅誠矣。倘余再推辭,是負英才也。今即拜吾為師,從吾學藝,保爾十年之內,定能成功。」先生遂請二客至其家拜師焉。方知二客年長者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鳳池先生也。二公皆為當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師從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學藝十載,盡得內家真傳,又得甘鳳池、張鳳儀二先生傳授,遂練成絕技,無敵於天下,為俠中之高人。
興從吾師,學習太極拳術各層功夫,並各般槍法、刀法、劍法,及內功練氣諸法。不但為武術之正宗,實為修身養氣之至寶也。余今代師傳藝,茲將吾師之顛末筆之於書,使後學者,知本門拳術之淵源。一覽此序,即知河南溫州派,自蔣氏始。庶乎可報吾師門教誨深恩於萬一也。
嘉慶 元年 菊月
溫州 陳長興 謹序
據李派傳人稱,《陳序》由楊祿禪晚年傳給王蘭亭,王傳李瑞東,李氏後人密藏至今,祿禪當由其師陳長興處所得。(見雍陽人《太極拳源流考證》體育文史·1988·4)
《北平實報》1934年夏所載王矯宇訪問記一篇。記者王柱宇,言矯宇年八十餘,昔曾受教於楊班侯。文曰:「本人曾聞之楊祿禪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致激起蔣發之大怒,於盛怒之下,與王宗岳較,結果被王宗岳擊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師父,求收為弟子。懺悔叩首,至於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誠,始允收為同門。」此文與「陳序」情節有異,其實均有誇張潤色之詞,然於王傳蔣發之說,則不失為一佐證。
王宗岳的師承關系,已不可考。但他對於近代太極拳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由王而蔣及至現代各派太極,身為先驅,其功一也。特別是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極盡太極拳理論與實踐之真諦,被各大太極流派尊為經典之首。王宗岳的陰符槍譜總訣,又是練習太極槍 (後被楊家發展為太極桿)之准繩。陰符槍實即太極槍。只是其訣流傳不廣。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實際是對張三豐的六首拳經的解釋文字。由於流傳的疏漏,使張三豐的拳經與王宗岳的拳論脫節,以致造成很多誤解和混亂。
這也便是有人說太極拳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原因,但察其根源是始於張三豐。太極拳無論何派,皆是一理,所以是何人所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它流傳下去並發揚光大。
㈧ 中國到底有多久的歷史從最原始到現在一共有多少年
從開始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一共是3715年,
從《史記》記載的來看應該是4732年。專
從元謀人屬(原始人)開始算起應該是170萬年。
商朝約是公元前1700年建立的,那麼距今就是1700+2015也就是3715年這是中國有文字開始記錄事情的歷史,商朝前面還有夏朝、三皇五帝、上古神話時代、
司馬遷的史記是從三皇五帝開始記載的,黃帝出生是在公元前2717年,那麼距今就是2717+2015也就是4732年的歷史。
三皇五帝之前還有大量歷史存在、如果從最早先的元謀人開始算起的話,那麼中國歷史在距今170萬年前就開始了。
㈨ 中國太極拳的歷史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編。之後,太極拳先在陳家溝陳氏家族經歷了百餘年傳承,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字雲亭,1771~1853)和陳有本(字道生,1780~1858)時,
二人由博歸約,分別創編出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等。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陳長興首傳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楊露禪學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逐漸衍變創編出楊式太極拳;
陳氏第十五世陳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傳拳於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溫縣陳新莊人李景炎(又名李對,1825~1898)、溫縣南張羌村人李作智(字鏡心,1844~1914)和溫縣北冷村人王賜信(1815~1890),
後五人分別創編出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清末,滿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師從楊家學楊式太極拳後,傳子吳鑒泉(從漢姓,1870~1942),創編出吳式太極拳;
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區)人李瑞東(名樹勛,1851~1917)師從王蘭亭(名永泰,約1829~1893)學楊式太極拳後,創編出李式太極拳。
民國初期,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師從郝為真(名和,1849~1920)學武式太極拳後,創編出孫式太極拳;20世紀50年代,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傳拳械套路的基礎上,創編出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二路。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三百多年後,太極拳已由陳氏一家的獨得之秘,衍變成了廣播海內外的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諸多太極拳流派。
太極拳發源地溫縣流傳的有陳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河北省永年縣流傳的有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北京市流傳的有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天津市武清區流傳有李式太極拳。
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
(9)贊太極在中國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將該項目的申遺緊迫性寫進了提案。來自河南代表團的李光宇等33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太極拳申遺工作進一步弘揚太極文化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