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hongan大學村的歷史有多久

hongan大學村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1-02-05 04:21:45

A. 香港城市大學的學校歷史

1980年11月,港督尤德爵士(Sir Edward Youde)委任了一個檢討香港專上及工業教育委員會。該委員會在1981年6月建議,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香港應全面加強專上教育,立即展開第二間理工學院的籌劃工作。
1982年6月,香港理工學院校董會成員獲委任為第二間理工學院的籌備委員會成員,並正式委任鍾士元爵士為籌備委員會的主席。
1982年5月,「大學及理工資助委員會」在倫敦召開第一次會議,隨後提交《第二理工學院第一號報告書》,建議新理工學院命名為「香港城市理工學院」(City Polytechnic of Hong Kong),並認為新理工的校址應參考英國的做法,設於 人口稠密、主要交通網路可達到的地區,在九龍塘一幅約12公頃的土地上建設永久校舍。委員會同時決定應盡早在1984–85年度於臨時校舍內開課,以待永久校舍的落成。
1983年初在全球展開招聘首任院長的工作,英國盧保路科技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首席副校長庄賢智教授(Professor David Johns)獲委任為首任院長。
1984年根據《香港法例》第1132章「香港城市理工學院條例」於九龍旺角成立香港城市理工學院。最早期的校舍位於今日旺角的工業貿易署大樓。
九龍塘又一村達之路的永久校舍落成後,於1990年起陸續遷入新校舍,並把原校舍轉交香港公開進修學院作校舍用途。學校獲得政府撥地,把原歌和老街臨時房屋區的地段作為未來學生宿舍的位址。
1995年獲政府授予自我評審(self-accrediting)資格,並正名為「香港城市大學」。
1997年,在原威靈頓中學舊址設立九龍灣分校,專門為自資副學士、展翅計劃及毅進計劃的學生提供上課地點。
2014年11月1日,舉辦慶祝建校30周年活動,成立「香港城市大學基金」。

B. 廈門大學有多少年的歷史

建校91年 ,中國五大母校之一,是愛國華僑陳嘉庚創建,歷來是福建乃至南方的歷史悠久的名校
1919年8月,陳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國教
廈門大學
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1919年10月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4月6日,廈門大學借集美學校舉行開校式,初創時為私立,設有師范(包括文、理科)、商學兩部。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廈門大學校長, 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陸續增設工學、新聞、法學、醫葯等科系,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到民國19年(1930)擴充為文、理、法、商、教育5個學院、21個系。民國25年合並為文、理、商3個學院、9個系。學生由開始時的136人發展到300多人。
1937年
廈門大學創辦人陳嘉庚先生
7月1日,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廈門大學校長。1937年9月4日,由於日軍侵犯廈門,學校遷鼓浪嶼;11月間,學校定出遷汀計劃;12月24日,開始遷移;於1938年1月12日安全抵達。5月間,廈門大學校舍被被日寇炸毀。在閩西長汀期間,師生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教學,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到抗日戰爭勝利時,廈門大學設置文、理、法、商4個學院、15個系,學生從300多人增加到1000多人。1945年9月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1946年6月1日,廈門大學校本部開始遷回廈門,長汀各界在體育場舉行歡送大會,贈送大匾額一塊,上刻「南方之強」四個大字。遷回廈門以後,陸續增設海洋系、國際貿易系和法律系的司法組,學生增至1600多人。1949年1月31日,前校長薩本棟在美國逝世,按其遺囑將骨灰安葬在廈門大學校內[5] 。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廈門市軍管會於10月20日委派軍代表吳強、肖楓接管廈門大學,組建新的廈大黨支部。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為廈門大學校長。1951年,原省立福建農學院並入廈大,改成廈門大學農學院,原私立福建大學的政治、法律、經濟三系並入廈大。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大調整,廈門大學成為文理科的綜合性大學。原來的航空系、海洋系、土木系、電機系、機械繫、法律系、企管系分別調整到南京航空學院、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工學院、華東水利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和上海財經學院。1954年教育系調整到福建師范學院。1958年新建福州大學時,廈門大學又將數學、物理、化學三個系部分專業教師、學生以及有關圖書、儀器、設備等調撥到福州大學。1958年7月,廈門大學下放歸福建省管理。1963年9月,經中央批准,廈門大學改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廈門大學下放給福建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大批幹部、教師被下放農村,有一部分充任中學教師,有的改行做其他工作。1966~1970年,廈門大學停止招生5年。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時有9個系,除保留1966年的8個系外,福建師范學院教育系遷回廈大開辦。1972年,廈門大學水產相關系調出成為廈門水產學院,1979年調往上海,後發展為上海海洋大學。
1981年12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年9月12日,舉辦試辦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成立大會。1995年7月,廈門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 」建設行列。1996年,廈門大學成為首批獲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7年4月,廈門大學「211工程」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審定立項建設[6-8] 。2001年2月,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一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2001年4月6日,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奠基興建。2004年,廈門大學被列入國家「 985工程 」二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2004年7月,廈門大學被增列為中管高校。2005年底,廈門大學本科教學工作水平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評估[9] 。2012年,學校成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分校位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佔地900畝,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4] 。
.

C. 春聯的歷史有多久

  1. 歷史: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版》所載,權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二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 簡介: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亦有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D. 長沙是一座千年古城嗎有多少年歷史

秦設長沙郡

【秦設長沙郡】秦滅楚後,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以原楚國黔中郡的東南部分置長沙郡。為秦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從此,長沙作為一個獨立行政區劃的名稱出現,郡治在今長沙市區。

漢封長沙國

【漢封長沙國】漢高祖五年(前202),封吳芮為長沙王,建立長沙國,並改秦置湘縣,作為長沙國的都城,始築城垣。自此,有史可查的長沙古城,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吳芮後,五傳無嗣,漢景帝後元二年(前155)封庶子劉發為長沙王(謚定王),七傳之後,王莽篡漢,國除。

賈誼被貶於長沙

【賈誼被貶於長沙】漢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居此三年,寫有《吊屈原賦》和《?鳥賦》,開中國文學史上漢賦的先河。賈誼第一次記載了"長沙乃二萬五千戶耳"的戶籍數,推知西漢時長沙已是一座約十來萬人口的諸侯封國都城。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張仲景(約150~219),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人。早年曾學醫於同郡張伯祖。光武中興後為長沙太守。當時傷寒(中醫泛指一切外感發熱性疾病)流行,染疾而死者十有八九。張在大堂之上為老百姓看病,後中醫沿引在固定地點應診為"坐堂"。張刻苦鑽研古代醫書,廣泛收集各種有效方劑,並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撰成《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學範本。

孫堅起兵討董卓

【孫堅起兵討董卓】三國鼎立形成前後,長沙是東吳孫氏發跡之地,孫堅任長沙太守時,董卓盜竊國柄,天下諸侯起兵征討。孫堅率先起兵討伐。

始建嶽麓書院

【始建嶽麓書院】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於嶽麓山下。咸平四年(1001)獲朝廷賜國子監經籍。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書並賜御題"嶽麓書院"匾額,於是"書院之聲稱聞天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劉珙延請張?主執教事,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湘,講學嶽麓書院,朱張會講是嶽麓書院史上一樁盛事。自元明至清,書院時有興廢。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嶽麓書院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教學延續至今。

辛棄疾創飛虎軍

【辛棄疾創飛虎軍】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力主抗戰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在長沙建立了一支飛虎軍。這是一支非常精壯的隊伍,令金人畏懼。

李芾抗元

【李芾抗元】宋末,湖南安撫使李芾守潭州抗元,他率領全城軍民在蒙古鐵騎的攻擊下困守數月,彈盡糧絕,元兵登城。李芾殺全家老小19人後壯烈殉國。部屬沈忠、楊震、顏應焱等戰斗到最後自盡殉國。長沙居民舉家殉國者不可勝數。

何騰蛟抗清

【何騰蛟抗清】清軍入關後,席捲中原。明將何騰蛟總督湖廣、四川、雲貴軍務,駐節長沙。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情況下,他聯合李自成的余部劉體仁、郝搖旗、李錦、李來亨、袁宗第等,雲集湖南並肩抗擊南下清兵。後何騰蛟兵敗被俘,嚴詞拒降,絕食七日後被殺。直至清順治四年,長沙才歸入清朝。李錦、李來亨等率部轉入四川繼續抗清。

太平軍攻長沙

【太平軍攻長沙】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率軍攻打長沙,因長沙城垣高厚久攻未下。是年九月,西王蕭朝貴在攻城中被清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根據《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規定,開放長沙為通商口岸。由於清王朝極端腐朽,續約中竟未確定口岸范圍,以致日、英、法等帝國主義勢力蜂擁而入,從此帝國主義對長沙與整個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進一步加深。

"南學會"成立

【"南學會"成立】1898年2月21日,由譚嗣同、皮錫瑞、唐才常等人在長沙發起成立維新派政治團體"南學會"。譚嗣同、皮錫瑞任學會會長,長沙設總會,各縣設分會。學會以"講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為宗旨。每七天集會一次,主講人有譚嗣同、皮錫瑞、黃遵憲、唐才常等,藉以宣傳新學和變法救亡主張。戊戌政變後解散。

創辦時務學堂

【創辦時務學堂】戊戌變法運動期間維新派在湖南長沙創辦的新式學校。由譚嗣同等發起,得到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贊助,於1897年10月在長沙創辦。熊希齡任提調(校長),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歐榘甲、韓文舉、唐才常等任分教習。1898年春,全堂師生達200餘人。教學內容包括經、史、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與自然科學。戊戌政變後改為求是書院。

華興會成立

【華興會成立】1904年2月15日在長沙成立。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以"雄踞一省與各省紛起"、進而推翻清政府為戰略方針。設立"華興公司"作為總機關,設黃漢會以聯絡軍界,設同仇會以聯絡會黨,擴大革命力量。次年與興中會聯合,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同盟會。

長沙搶米風潮

【長沙搶米風潮】1909年湖南發生水災、蟲災,糧食歉收。官僚、地主、投機商人、外國洋行乘機囤積居奇,或把糧食偷運出境,致使糧米短缺,米價陡漲。1910年4月12日長沙民眾搗毀抬價的碓坊,要求平糶。湖南巡撫下令鎮壓,逮捕領頭搗毀米店的木匠劉永福。13日民眾數千人包圍鰲山廟巡警局,要求釋放劉永福,並徒手與清軍搏鬥。兩日間群眾聚集萬餘人,搗毀米店100餘家,火焚撫署、稅關、大清銀行,並將外國領事住宅、洋行、郵局、教堂等盡行搗毀。18日英、美、法、德各國派軍艦配合清軍鎮壓,民眾被捕數百人,傷亡無數。清政府罷免巡撫岑春萱,出示平糶,風潮始告平息。

湖南光復

【湖南光復】武昌起義後,湖南革命黨人首先響應。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等率新軍革命士兵和會黨舉義,佔領長沙城,巡撫余誠格逃遁。當晚,湖南軍政府成立,焦、陳二人為正副都督。10月23日以原諮議局為主組成都督參議院,由譚延任議長。10月31日譚唆使新軍管事梅馨發動政變,殺害焦、陳二人,自立為都督,篡奪了湖南軍政府的領導大權。

驅張運動

【驅張運動】1918年張敬堯任湖南督軍,對人民實行殘暴統治。1919年9月,毛澤東等聯絡湖南教育界和新聞界人士,發動了驅張運動。同年12月又領導新民學會和湖南學生聯合會組織長沙學生、教員萬餘人舉行總罷課,並派代表團分赴北京、上海、衡陽等地擴大驅張宣傳。同時利用駐在衡陽的直系軍閥吳佩孚和湘軍與張敬堯之間的矛盾,對其施加壓力。1920年6月張敬堯退出湖南,驅張運動以勝利而告結束。

新民學會成立

【新民學會成立】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在長沙成立新民學會,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討論時事,研究俄國革命的經驗,尋求改造中國的道路和方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是湖南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組織。在1919年五四運動、1919年9月至1920年6月湖南的驅張運動、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的自治運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及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至1920年底會員發展到70餘人。1921年初,許多會員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學會停止活動。

馬日事變

【馬日事變】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何鍵所部第35軍第33團團長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叛亂,襲擊湖南省工會、農會及各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100餘人。21日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這一事件稱"馬日事變"。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1927年八七會議後,毛澤東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8月18日,在長沙市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秋收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9月初,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向長沙進擊。由於革命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起義軍的某些指揮員缺乏經驗,致使起義軍遭受嚴重挫折。毛澤東當機立斷,在文家市召集了前敵委員會,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29日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了改編。10月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1930年8月在瀏陽永和由紅軍第一、第三兩軍團組成,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亦稱"中央紅軍"或"紅一方面軍"。經過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同紅軍第15軍團會師。11月第15軍團編入第一方面軍建制。抗日戰爭開始後,第一方面軍編為八路軍115師。

長沙大火

【長沙大火】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長沙,11月攻陷岳陽。長沙距岳陽130公里,日機不斷轟炸長沙,長沙城內謠言四起。負責維護長沙治安的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長沙警察局長文重孚,執行蔣介石"焦土抗戰"的指示,於11月12日夜間,命令軍警縱火燒城。至14日大火熄滅。長沙城內房屋2/3被毀,財產損失巨大,居民被燒死2萬餘人。大火之後,日軍並未立即進犯長沙,國民黨政府為了平息民憤,推卸責任,只好將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槍決。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也為此受到處分。

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5日,駐守長沙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程潛、陳明仁起義,長沙和平解放。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E. 佛山有多久歷史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的旅遊總收入為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還有待提高,規劃欠缺、資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裝推廣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仍未徹底理順。因此,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一、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應當堅持整體性、綜合性原則。《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第一條就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有機整體,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區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古跡。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將名城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化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中,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名勝古跡周邊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量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域范圍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一致,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目前,佛山已劃定面積達31.5萬平方米的祖廟歷史文化街區,正吸引民資、外資參與運作,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建設集旅遊觀光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商貿景區。今後,還應當根據文物古跡的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和建設若干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有規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點。

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總體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跡較多,但不少古跡呈散點分布,資源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整體效能。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發掘和提煉為切入點,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構建若干條以陶藝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藝文化、武術文化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檔次,加強包裝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還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南獅、飄色、粵(劇)曲、武術,到陶塑、雕刻、塑扎、廣綉、剪紙等,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工藝技術,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相對於靜止的、物質形態的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技藝是動態的、鮮活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神韻,而且能夠活躍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游覽名勝古跡與觀賞民俗風情、把參觀文化遺址與觀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諸如「秋行飄色」、「古窯-陶藝」、「武館-武術」、「祖廟萬福台-粵劇表演」等風物結合、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一方面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遊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佛山建設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素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陶藝之鄉之稱。今天,在建設佛山的征程中,市委提出要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回望過去,縱觀現在,我們對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佛山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聚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武術、粵劇等;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如:陳啟沅、康有為等,這些是佛山得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市民的文明意識、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先後涌現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示範點12個;2001年佛山市還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文化事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近五年有專業和業余文藝作品97件獲國家級獎勵,121件獲省級獎勵。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現有市、區級公共圖書館6個,鎮(街道)圖書館59個;市、區級文化廣場46個。

按佛山文化建設的初步規劃,佛山市以後要繼續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下功夫。市九次黨代會也提出要以現代理念的旅遊文化彰現歷史文化功能,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之路。市文化部門正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佛山粵劇博物館的開館、黃飛鴻紀念館配套店鋪工程的開工就是最好的體現。最近,文化部門還與建設部門聯合向市政府呈送報告,要求把禪城150萬平方米的核心歷史街區保護起來。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有30多個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有60多個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它的開發無疑會帶動其它街區的發展,將成為整合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一步。

現代教育蓬勃發展

發達的國民教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針對新形勢,目前佛山市將教育發展的眼光放在新的目標上:佛山將在2005年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為標志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社會全體成員整體素質。

早在1983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小學教育,2000年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去年,全市各類在校生達到93.84萬人,在普及基礎教育上取得了較大成績。而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優質教育更是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佛山市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成了一批教育質量較高的等級學校,帶動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以高考為例,每年的上線人數、內部結構都在增加和優化。今年佛山高考達到第三批B線的上線率近86%。本科層次上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17人。未來,佛山將加快全市初中、小學的布局調整,計劃到2005年撤並351所中小學,同時建設12所國家級普通示範性高中。

加快「數字化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一個努力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66174台,人機比12∶1,建成了市、區兩級教育信息網。未來,全面完善全市信息技術教育工程將是教育改造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初步計劃投入21億,使市與各區的教育信息網路連通,全面實現校校通,中小學校人機比達到10∶1。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過去五年,佛山市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除佛山科技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華師南海學院、東軟信息技術學院等高校也相繼落戶佛山。未來佛山計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大學園區,吸引省內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進園辦學,力求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廣電出版事業進一步發展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擔負著佛山市建設現代化、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共有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無線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7%。今年5月28日,國家廣播電視局又批准「佛山市作為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第一批試點城市,建立有線數字電視示範網。」這是唯一一個地級市成為有線數字電視的試點城市。目前該項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2005年佛山有線電視網將全部過渡到數字化。

在廣播電視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佛山市新聞出版業的實力也明顯增強。全市現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14家,每年向市民提供報紙8000多萬份。

在佛山市十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市新聞中心的籌建擺上議程。6月30日,該工程項目的甲乙方單位簽訂《廉政責任書》,這標志著新聞中心工程的正式啟動,也說明佛山市新聞事業正邁步向前發展。記者王麗萍陳穎欣

發展文化產業 增強現代化大城市輻射力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品性,是群體化、社會化的人格。經濟的發展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文化的發展在同一進程中則具有終極性的意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市的軀體迅速發達和強健起來,而文化的匯聚和積累盡管要緩慢、沉重得多,但是畢竟要靠它賦予城市以靈魂。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佛山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

文化產業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重點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將日益顯示出它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階段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會急速增長。此時,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將文化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發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佛山市正處在由小康向寬裕過度的階段,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黃金時期。2002年,佛山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66億元

F. 廈門歷史有多久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
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G. 雲浮有多久的歷史了

唐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鬱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鬱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

【位置、范圍和面積】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東與肇慶市、江門市交界,南與陽江市、茂名市相鄰,西與廣西梧州接壤,北臨西江,與肇慶市的封開縣、德慶縣隔江相望。市區距肇慶60公里,距廣州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廣西梧州60海里。全市在北緯22°22´—23°19´,東經111°03´—112°31´的范圍內。2005年全市總面積為77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7.4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36.24萬畝。

【地貌】 雲浮市地域地質上處於雲開山脈隆起帶之中部,由褶皺和斷裂發育而成,境內峰巒疊嶂,丘陵起伏,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地勢總體西南高東北低。全市最高峰是位於羅定市與信宜市交界的龍須頂,海拔1327米。

【氣候】 雲浮市地處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6℃,年平均降水量1518mm,年平均日照1708小時。一年四季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春季陰雨天氣多,雨量少;夏季高溫多雨,雷暴日數多;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乾燥少雨,陽光充足。

【土地資源】 2005年全市土地總面積7779.1平方公里。其中,全市耕地面積187.48萬畝,水田面積136.24萬畝。在全市總面積中,山區面積佔60.5%,丘陵面積佔30.7%,是典型山區市。2005年,全市總人口263.3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35萬人,農業人口165.01萬人,人均耕地0.712畝。

【礦產資源】 雲浮市地域在地質上處於雲開隆起帶雲中部,構造復雜,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好,是我國重要的多金屬礦化集中區之一,是聞名全國的石材之鄉,且享有「硫都」的美譽。現已發現的礦種有52種,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有23種。其中金屬礦種有:金、銀、銅、鐵、錫、鉛、鋅、錳等;非金屬礦種有:硅線石、白雲岩、大理岩、花崗岩、重晶石、滑石、高嶺土、石灰石、粘土、砂頁岩、鉀長石、礦泉水、地熱和稀有礦種等。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持證礦山131個。

【水資源】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下游右岸,東經111°03′至112°19′,北緯22°22′至23°06′之間。地處亞熱帶以南,屬南方水網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境內水力資源豐富,西江主幹流從西向東在我市北部通過,南江、新興江從南向北,分別在鬱南縣南江口和高要市的新江口流入西江。另外,還有黑河、建成河、羅鏡河、圍底河、泗綸河、集成河、共成河等28條集雨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全市登記在冊的中型水庫12宗,小(一)型水庫49宗、小(二)型水庫159宗,總庫容23295.19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儲量17.7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577毫米,實測年最大降雨為2620.8毫米。河流年均徑流總量59.82億立方米,過境客水2235億立方米(含西江過境客水2227億立方米)。因過境客水在我市的利用率很低,實際可供開發利用的徑流資源不多。

全市78%—83%的降雨集中在4—9月份,由於雨量集中,山區易爆發山洪、丘陵地區澇積易成災害,夏季台風暴雨破壞性較大,加上境內水土流失嚴重,河床升高,洪水沖刮力強,路途停留時間短和受西江洪水頂托,往往水災為患。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節降雨少,不少河流甚至出現斷流。另外,我市各地降雨分布也不均勻,西南多,東北少,尤其是有些石灰岩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有「十年九旱」之稱。

人口】 261.28萬人

【民族】 雲浮市少數民族人口8920人,族別29個(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資料),以散居為主,婚嫁、工作調動轉入為多,人數較多的有壯族、苗族、蒙古族、侗族、瑤族等,主要分布在羅定市,人口比較集中的有羅定市加益鎮雙益、旺水兩個村會。

2004年常住人口情況

單位:人

地區
總人口
總戶數


非農業

人口
未落常

住人員
備注

合 計
2619639
741413
1368781
1250858
978797
35219

雲城區
283221
82958
148024
135197
283221
1203

新興縣
451109
118954
229627
221482
157671
2315

鬱南縣
479016
139783
252926
226096
94918
0

雲安縣
308216
78946
158736
149480
76082
4866

羅定市
1098077
311222
579468
518526
366905
26835

2005年是我市經濟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快速發展的一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和工作部署,圍繞建設山區經濟強市、構建和諧雲浮總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加強對經濟工作的協調服務,緩解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積極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統籌推進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根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2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23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72.24億元,增長25.9 %;第三產業增加值64.82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7.31億元,增長27.8 %。在崗職工工資總額 20.56 億元,增長16.7%。農民人均純收入4222元,增長5.5%。

一、經濟發展情況

(一)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2005年,我市抗擊西江百年一遇洪水取得勝利,農業在大災之年奪得大豐收。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4億元,增長6.6%。糧食播種面積236.73萬畝,總產量94.3萬噸,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到135個,增加20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增加了8個,龍頭企業銷售總收入達107.5億元,帶動農戶17.9萬戶,戶均增收4620元,比上年增加125元。石灰岩苦旱鎮的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9家,其中新增8家;年銷售收入4.2億元,帶動農戶4687戶。水果、蔬菜、花卉、蠶桑、葯材等經濟作物大面積豐收,畜牧、水產養殖業有較大發展。新建了羅定粵西瀧州農產品交易中心(首期),舉辦了全市首屆農產品交易會,新簽了一批農林項目,投資額 8.1億元。創建林業生態縣工作成續顯著,完成造林作業面積25.21萬畝,占年計劃141.6%。有兩個縣(市)被推薦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和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二)工業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後勁增強。

全市工業總產值完成230億元(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4.05億元,增長28%。實現銷售產值150.8億元,增長28.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9.5% ,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電力、石材、水泥、不銹鋼製品、紡織、機械、電子、電池和涼果加工等產業繼續集群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加快形成,其中生物制葯、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分別增長了65.3%和55.2%,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亮點。

項目建設勢頭較好。全市新上項目413個,投資總額為70.4億元。其中2006年3月份前能投產規模以上企業133個,投資總額47.75億元,可新增工業總產值70億元。

項目儲備增加。各種經貿、外經貿活動共簽訂經濟合同、協議項目共88個,金額107.6億元。駐珠三角聯絡處共引進項目19宗,投資額1.21億美元。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取得較大成效,與佛山市共建都楊和新成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其中新成工業園已動工建設。

推進雲浮電廠三期、華潤(雲浮)電廠、抽水蓄能電站、粵瀧電廠二期、雲安電廠(A廠)、享達利資源綜合利用發電廠等重大能源項目的立項工作,啟動了爭取內河核電項目的相關工作。

(三)外經貿工作有新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全市新批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6家,另有21個項目增資擴產。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4683.8萬美元,增長28.7%;實際吸收外資金額3802.8萬美元,增長79.6%。外貿進出口總額7.3億美元,增長21.7%,其中出口總額4.31億美元,增長23.1%。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04個,增加了14個。開通了雲浮至深圳華南公共駁船快線,大大降低了進出口貨物運輸成本。

(四)縣域、鎮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運行質量有較大提高。雲安、鬱南、新興和羅定市的財政綜合增長率分別排在全省67個縣(市)第4 位、第7 位、第 9位和第36位。全市鎮(街)抓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調動,鎮域在建規模以上企業120多個,已成為我市經濟加快發展的新增長點。

2005年全市共有民營企業45882戶,增長12.1%,其中個體工商戶44297戶,增長11.8%,私營企業1585戶,增長22.5%。個體從業人員9.86萬人,增長17.2%,民營企業從業人員13.45萬人,增長17.8 %。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13.05億元,同比增長18%,民營企業注冊資金32.14億元,同比增長29.5%。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民營企業達到56家,新增20 家。民營企業所創造的工業產值和上繳稅金分別佔全市的60%和70%以上。

(五)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消費市場持續暢旺。

全市新增在建商貿服務業項目55個,總投資11.6億元。全年接待旅客人數205.6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06億元,增長11.84%。房地產開發增加,並以小區建設為主體。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17.4億元,比年初增長14.22%;貸款余額97.1億元,比年初有所增長;市外金融機構向我市企業發放貸款22.2億元。交通運輸和港口物流活躍。城鄉消費持續升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7.8%。保險業、證券業穩健運行,電信、郵政和中介等業務穩步增長。

(六)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理想。

廣梧高速公路二期控制性工程已動工,主體工程已獲批復,已開展征地拆遷工作。建成了總長7.14公里的新世紀大道。水毀公路已全面修復,國省道、通鎮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改造加快,全年完成公路建設改造575公里。四圍塘和都楊碼頭的前期工作繼續推進。

全市共投入3.6億元興建和改造了一批水利工程。13宗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36宗水毀水利工程,以及61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緊進行。

市黨校、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中級法院審判大樓、金山大道、三河洲小區,以及河濱西路立面改造等主要城建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市區和各縣城新建了一批城區主幹道,大力度進行城市美化綠化;中心鎮規劃修編全面完成,151個在建項目,累計已完成投資13.86億元,品位進一步提升。

(七)財稅收入快速增長,政府財力逐步增強。

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33億元、增長24.7%。;支出23. 9億元,增長20.5%。國稅收入9.94億元,增長21.4%;地稅收入8.65億元,增長24.6%。財政綜合增長率排全省第4位。推進公共財政建設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等改革,財政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明顯增強。推動企業改制上市工作順利開展,已有兩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期工作。成立了我市首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全市追收地方金融資產當年收回3254萬元。成功盤活東街市場等國有資產,加強了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國有企業納稅增長8.4%。

二、社會發展情況

(一)投資軟環境進一步優化。

認真貫徹落實《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規章,進一步規范政府運作。共制訂實施規范性文件28件,辦理行政復議案件32件。有形建築市場和有形土地市場健康發展,工程招標項目66宗,中標價2.29億元,節約2639.13 萬元。經營性用地和采礦權有償出讓全部實行公開交易。縣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部進行葯品和醫療器械集中招標采購,招標采購葯品1.27億元,向群眾讓利2989萬元;采購醫療設備2413.68萬元,節約311.36萬元。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監督,加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監督,糾正了違規行為。全市行政服務中心窗口辦件總數42521件。設立了民營企業投訴中心。積極查處公路「三亂」行為,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執法行為6宗。

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查處各類經濟違法違規案件 1779宗。考核認定了179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加強食品、葯品質量監督,嚴厲打擊了虛假違法廣告和傳銷活動,整治了「黑網吧」等場所,規范了市場經濟秩序。

(二)各項改革穩妥推進。

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免徵了農業稅。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額撥款的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部實施部門預算,統一了公務員崗位津貼。開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工作,財政性資金管理進一步規范化。住房公積金歸集和管理進一步完善。繼續擴大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城市公用事業和社區管理改革等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全市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年共收社保費36752萬元,增加1290萬元。社保基金當期結餘8349萬元,歷年累計結餘6.26億元。社保待遇有所提高,並按時足額發放,業務流程逐步規范。市、縣兩級勞動力市場實現與省聯網,街道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新增就業崗位3.3萬個。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鞏固提高。2005全市參加新型合作醫療A檔159.49萬人,覆蓋率為82.9%,排省內地級以上市前列;B檔128.5萬人,覆蓋率為66.8% 。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助42693人次,合作醫療救助基金救助947人次。 完成了2006年度新型合作醫療的發動繳費工作,參加合作醫療164.5萬人,覆蓋率為91.4%。

繼續實施智力扶貧工程。市、縣兩級財政撥出專款對城鄉貧困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免費技能培訓。選送560人免費就讀省、市技工學校接受學歷教育;選送了66 名貧困戶子女到省級技工學校勤工儉學培訓班學習。全年舉辦農科知識講座和短期技能培訓班,參加人數分別為2.3萬多人次。有23082名貧困家庭子女享受義務教育階段免收書雜費政策。

(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逐步解決。

全市新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2408戶,累計已達2991戶。省、市、縣330多個機關部門掛鉤扶持300多個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落實資金1980萬元,集體經濟年純收入3萬元以上村委會新增52個。全市享受「低保」救濟58007人,增加19957人,「低保」人數佔全市總人口的22‰,實現了應保盡保。全市五保供養人數為15304人,增加了4753人。擴建改造了19間列入省「千間敬老福星工程」的敬老院。完成51所山區老區小學殘危教學樓的改造。在全省率先解決了18萬農民的飲水難問題,523戶西江特大洪水房屋「全倒戶」己全部重建了新居,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災民得到妥善安置。完成16條水庫移民村住房改造和食水工程建設任務。全市新建了300條生態文明村。23項西江水環境整治工程全面開展,重污染企業全部實行在線監控,城區降塵量下降,已連續三年控制在省的標准以內。開展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專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效。殘疾人康復受惠面進一步擴大。

(五)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組織實施了打擊「雙搶」、「雙盜」和偵破命案專項行動,惡性案件大幅度下降。全市共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301宗,增加了289宗;打掉犯罪集團116個;命案破案率為91.9%,排全省及三類地區首位。全市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636件。落實領導信訪包案責任制,完成省交辦信訪案件37宗、本市立案案件53宗;市縣兩級領導包案261宗,已辦結249宗。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領導責任,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全事故明顯下降。醫葯市場和學校的食品衛生得到有效整治。

(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了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成立了華南理工大學雲浮研究院。加大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增加了一批工程中心、技術創新專業鎮、民營科技企業等創新載體。專利工作和知識產權保障得到了加強。

素質教育和特色教育協調發展。全市所有小學從一年級起開設了英語課程,中學和中心小學裝備了計算機室,並與互聯網接通,開通了全市基礎教育信息網。新建、擴建高中學校總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增加學位5800個。高考取得歷年最好成績,上省專科A線人數增加了17%。大、中專、職業技術和成人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新組建了市技工學校,全市職業招生人數11684人,比上年增加13.1%。市職業技術學校籌建工作正在進行。

文化、體育等事業有新進步。相繼建成健身廣場等一批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城鄉文化活動深入開展,舉辦了多場高品位文藝演出活動。《雲浮市志》編修工作進展順利,已有7部部門志編成出版。廣播電視建成市至各縣(市)光纖干線,實現了全市聯網,部分縣(市、區)實現了縣(區)至鎮的廣播電視光纖聯網。參加第十屆全運會獲金牌1枚、銀牌1枚、5項第4名;已取得計入省十二運金牌17枚,其中新增8.5枚。我市籍運動員蘇麗慧參加全國、亞洲及世界級比賽,分別獲得1枚金牌,2枚銀牌。女子曲棍球隊參加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勇奪冠軍。成功舉辦全市第一屆殘疾人運動會。

加強了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市和各縣(市、區)的疾控中心全面動工、改造了各地定點醫院的傳染病區,防控了非典、禽流情、狂犬病等疫情。加大了葯品食品衛生監督和整治的力度,嚴厲打擊了無牌無證行醫等非法行醫行為,醫療市場進一步規范。創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工作得到省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計劃生育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全市人口出生率10.98‰、人口自然增長率5.6‰,均完成省下達任務。實行了「節育獎」制度。加大國土資源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完成了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得到加強,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創建雙擁先進市(縣、區)工作有新進展。支援部隊建設、安置退役士兵、解決隨軍家屬就業,以及人防工程規劃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按上級的統一部署,開展了第一次經濟普查和「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

此外,物價、糧食、人事、民族、宗教、檔案、武裝、民兵預備役、信息產業、外事、僑務、台務、口岸、消防、保密、新聞出版、婦女兒童、紅十字會、工商聯、文聯、僑聯、社科聯、氣象、經濟發展研究以及駐外機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H. 湖州的歷史多久

戰國至秦
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春申君黃歇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而得名.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改菰城為烏程縣,屬會稽。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期220),嬴政南巡會稽,途經烏程。時項羽隨叔項梁避仇於此,羽「觀秦始輿,大言『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因名其處曰掩浦,又稱項浦。

秦二世二年(前期208),項羽在江子匯東北築城,周一里三百六十七步。後世稱「項王城」(子城,今湖州人民公園一帶)。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太湖乾涸。

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為丹楊(陽)郡,故鄣屬丹楊(陽)郡。

永建四年(129),分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烏程屬吳郡。

中平二年(185),分故鄣縣南、東境置安吉、原鄉兩縣,仍屬丹楊(陽)郡。

興平年間(約195前後),烏程嚴白虎聚眾萬餘人起事,後被孫策破滅。

建安中(約210前後),駱統為烏程相,善於治理,民戶過萬。

三國
吳黃武元年(222),分烏程、餘杭置永安縣。

永安元年(258)十月,孫皓加封為烏程侯。烏程政治、經濟地位日趨顯要。

永安年間(258-263),官府發民築青塘、孫塘、皋塘,遏太湖之水以衛民田。

寶鼎元年(266),分吳郡烏程、陽羨、永安、餘杭、臨水與丹楊郡故鄣、安吉、原鄉、於潛9縣置吳興郡,治烏程.


太康二年(281),改永安縣為武康縣。析烏程西境為長城縣,東境為東遷縣。

永和四年(348),王羲之任吳興太守,曾至東效烏山言:「百年後誰知王逸少與諸卿游乎!」後稱此山為「升山」。

永和中(約350年前後),郡太守殷康發民開東塘,溉田千頃,以地多蘆荻,因名荻塘。

咸安年間(371-372),謝安發民開城西官塘,民獲其利,譽稱「謝公塘」。

太元中(約385年前後),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為吳興太守,時烏程令羊不疑之子羊欣著絹裙晝寢,獻之伎癢,取筆在其絹裙上書寫。後被藝林傳為佳話。

南朝
梁天監二年(503)著名詩人柳惲任吳興郡太守,八年復為吳興郡太守,發民重浚郡北青塘,後稱柳塘。又於郡西南築西亭,與主簿、著名文人吳均同賦《西亭五韻》。

大同七年(541),武帝蕭衍建妙喜寺於州西金斗山。

梁代,郡太守建霅溪館(亦稱古公館)

陳永定元年(557),長城(今長興)人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


開皇九年(589),陳亡,廢吳興郡,並武康入餘杭,並故鄣、安吉、原鄉人綏安,並東遷、長城入烏程。劃餘杭、臨安、於潛歸杭州,綏安歸宣州,烏程歸蘇州。

仁壽二年(602),置湖州,治烏程。復置武康、長城兩縣,屬湖州。大業末,復改湖州為吳興郡。

五代
梁開平二年(908),吳越王錢鏐改長城縣名為長興。

周顯德六年(959)二月,升湖州為節鎮,稱宣德軍,以州刺史錢偡為節度使。

大宋輝煌!!!
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王錢鏐納土歸宋。奉敕拆除子城。

七年(982),析烏程縣東南15鄉置歸安縣。

天聖年間(1023-1031),湖州綾、羅能染深紅、淺紅、淡紅等色。因其色可與瑪瑙纈媲美,故名「湖纈」。

寶元二年(1039)知州事滕宗諒奏准建州學。胡瑗(安定)執教,經學治事並重,明體達用,教育有方。慶歷年間,宋廷取其法為太學之法,世稱「湖學」。

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出知湖州。抵任甫3月,以「訕謗朝廷」,被捕系獄,世稱「烏台詩案」。

建炎三年(1129),金將完顏宗弼(兀術)舉兵南下,占建康(今南京),經廣德,越安吉,取臨安(今杭州)。岳飛在長興纏嶺、將軍山與金兵鏖戰,「六戰六捷」,擒王權,俘金軍首領四十餘,擊退金兵。

紹興二年(1132),由釋凈梵等勸募,密州觀察使王永從捐資,在歸安縣思溪圓覺禪院刊印《大藏經》5480卷,世稱「思溪圓覺藏」,為我國佛學重要經典總集。

紹興八年(1138),湖州知府宇文時中刊印吳縝所撰《新唐書糾謬》及《五代史纂誤》。

淳熙年間(1174-1189),湖州境內大量生產絲織品,烏程、歸安的樗蒲綾,雙林的紗、絹,安吉的絲、絹,武康的「天鵝脂」絲綿名聞遐邇。

嘉泰元年(1201),湖人談鑰纂成《吳興志》20卷(今存)。

嘉定十年(1217),德清吳潛考中狀元,淳佑十一年(1251)官至右丞相。

寶慶二年(1226),改湖州為安吉州。

淳佑年間(1241-1252),箸名藏書家陳振孫撰成目錄學專箸《直齋書錄解題》56卷。

南宋時(1127-1279),湖州制鏡業興起。所產銅鏡,有方、圓、葵花、心形、帶柄等形狀,背面鐫有牌號、銘文。以石家鏡、薛家鏡最箸名。作坊多在湖州市區儀鳳橋一帶。

元末明初時期衰弱!!!

近代崛起之
清代
十八年(1661),「庄氏 明史獄」案發。庄廷 系南潯人,因編纂《明書》稱努爾哈赤為建州都督,不書清帝年號等被人告發。庄被戮屍,其家籍沒。

八年(1669),長興沿太湖新築湖堤,三十四溇港各有跨橋。

十七年(1678)春,戲曲家洪升寓居武康前溪,組織演出其傑作《沉香亭》(後改名《長生殿》)

九年(1731),德清縣人沈銓赴日授畫;近二年後歸。

六年(1741),湖州王一品齋筆庄開張,以「天官」圖像為商標,經營善璉村所制筆。因「齊、健、圓、銳」,被稱「湖穎四德」,著譽大江南北。

三十四年(1769),德清戚蓼生中進士,在京得曹雪芹《石頭記》並作序,世稱「戚序本」。

道光五年(1825),上海福潤、永和合信局在湖州開設分局。此乃湖州民信局之始。

十四年(1834),知府吳其泰發民開浚烏程三十六溇及碧浪湖。

二十年(1840),范來庚纂成《南潯鎮志》10卷(今存)。

二十三年(1843),著名文字學家嚴可均卒。

五年(1866),湖州士紳沈丙瑩、鈕福皆稟請浙撫開浚烏程、長興溇港,至八年竣工。

八年(1869),湖州首家加工經營麵粉的商號--陳德興切面真粉號在城內中街開業。

十年(1871),浙撫楊昌浚奏派湖州知府宗源瀚疏浚碧浪湖及三十三溇港。

是年後,因連年戰亂,湖屬各縣,人口銳減。清廷實行「招墾、招細」政策,河南、湖北、安徽和浙江寧、紹、溫、台等地鄉民陸續遷入安吉、孝豐、長興等地。

十三年(1874),知府宗源瀚主修,湖人陸心源、周學浚等纂成《湖州府志》,集歷代《湖志》之大成,為湖州最後一部府志(今存)。

光緒三年(1877),湖州最早的碾米坊--同成義碾米坊開業,以石臼、杵碓為工具,手工操作,時稱「碓房」。

五年(1879),湖州產生絲208萬公斤,時占浙江全省總產量三分之二以上。

七年(1881),陸心源建千甓亭於府城東門月河街寓所,內藏漢魏六朝古磚。

九年(1883),南潯電報局開業,隸屬上海電報總局。

十一年(1885)十一月,上海《申報》在湖州設售報處。

十七年(1891),湖州創立電報局,屬南潯電報局管轄。

十八年(1892),孫志熊纂成《菱湖鎮志》45卷(今存)。

二十年(1894),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傳教士佛禮甲游獵莫干山。此後,美、英兩國傳教士相繼上山游覽。二十四年,英國傳教士伊文思在山上佔地築屋。

二十一年(1895),湖州發生「海島教案」。

二十六年(1900),德清縣新市創辦二等郵局。

二十七年(1901),上海南翔文潔女塾遷至湖州馬軍巷辦學,由基督教監理公會主辦。後遷入海島新校舍,改名為湖郡女塾。

是年,大清湖州府郵政分局開業,隸上海海關稅務司郵政局。

湖人沈翔雲、秦力山等在日本東京出版《國民報》(月刊),為當時較早出現的反清刊物。

二十八年(1902)六月,建立湖州府中學堂。

是年,湖紳沈譜琴在東街家宅捐資創辦志衛學堂,開湖州私人辦學之先河。

錢玄同等人創辦《湖州白話報》。

梅溪設立竹商公所,募勇保護竹筏運輸。

三十一年(1905)六月,湖州士商**抵制美貨,以抗議美國政府排華和殘殺華工,並印發署名「陸家花園」的反美愛國傳單。

客民楊洪興在德清縣創設洛舍布廠。

三十二年(1906),秋瑾抵南潯潯溪女校執教。

三十四年(1908),在城內紫城巷成立湖州商務分會錢業會館。

晚清舉人俞恆農等捐資建立海島圖書館。

基督教監理會設湖州海島中學堂(民國4年改名為東吳大學第三附屬中學)。

德清縣新市合資興辦德新輪船公司,經營客運業務。

王笙甫、范芹圃等人以10萬兩白銀開辦公益繅絲廠生產「牡丹牌」白廠絲。

錢恂應沈譜琴之聘,代理湖州府中學堂校長,其弟錢玄同在校代理國文教員。

南潯梅月牌、梅花牌湖絲在南洋勸業會上獲超等獎。

湖州的歷史 =======每一位湖州人應該知道的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黃歇徙封於此,在此築城,始置菰城縣,以澤多菰草故名。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濱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從此始。解放後,先後設浙江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治所長期設在湖州。1983年10月,實行撤地建市,撤嘉興地區,建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市下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城區、郊區。1988年撤銷城、郊兩區建制,1993年設立城區、南潯、菱湖三區。2003年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設立吳興、南潯兩區。

湖州是中國蠶絲文化、茶文化、湖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市郊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蠶絲織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蠶絲織物。南潯「輯里絲」曾獲1815年巴拿馬國際金獎。長興顧渚山曾建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貢茶院,是「茶聖」陸羽進行茶事活動的主要場所。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產於湖州善璉,百姓尊秦朝大將軍蒙恬為「筆祖」。湖州人才輩出,人文薈萃。在歷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兆頁、明代小說家凌濛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等不少名流。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18名。「兩彈一星」的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海空衛士」王偉、「人民衛士」沈克誠更是當代湖州人的驕傲。

湖州歷史沿革簡表

年 代

史 實

備 注

夏(公元前21世紀)

防風氏在今德清縣武康境內建國

商(公元前12世紀)

地屬勾吳

吳太伯與弟仲雍奔荊蠻,自號「勾吳」



太伯開辟吳地,湖州即「三吳」之一

「三吳」指蘇州、湖州、吳江

春秋戰國(公元前248年)

置菰城縣,為春申君封地

因澤多菰草,故名菰城

秦王政 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於菰城置烏程縣

以烏申、程林兩家善釀酒而得名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

吳王劉濞封地內

德清縣莫干鄉境內有劉濞采銅鑄錢遺址

三國(公元266年)

孫皓設置吳興郡

取吳國興盛之意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廢郡置州,廢烏程、武康、長城(今長興)等縣合置湖州

因濱臨太湖而得名

唐武德四年(621年)

復置湖州,領烏程一縣

唐武德七年(624年)

領烏程、長城、武康三縣

唐天寶六年(742年)

改湖州為吳興郡,改臨溪縣為德清縣

以「德清山」而命名

唐乾元六年(758年)

復改吳興郡為湖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

領烏程、歸安、長興、安吉、德清、武康縣

烏程縣東南十五鄉劃出,分置歸安縣,歸安縣始設於此

元元貞六年(1295年)

省下廢州,置路,湖州路,領一州五縣,即長興州、烏程、歸安、安吉、德清、武康縣

升長興縣為長興州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改湖州府,領烏程、歸安、德清、武康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

領烏程、歸安、德清、武康、安吉、長興縣

復長興州為長興縣

明正德二年(1507年)

領安吉州、孝豐、烏程、歸安、長興、德清、武康縣

升安吉縣為安吉州,領孝豐一縣,仍隸湖州府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領烏程、歸安、長興、德清、武康、安吉、孝豐縣

改安吉州為安吉縣,與孝豐縣並編湖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

吳興縣

撤道廢府,烏程、歸安合並為吳興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4月27日)

湖州解放

1950年

嘉興專區轄吳興、長興、嘉興、嘉善、桐鄉、崇德、德清、海寧、海鹽、平湖縣

撤銷湖州、嘉興兩市

1951年

恢復湖州市建制

1953年

嘉興專區,轄2市17縣

安吉、孝豐、武康、昌化、餘杭、於潛、臨安縣劃入

1958年

湖州改縣屬市

1978年

嘉興專區更名為嘉興地區轄10縣

地區駐地遷湖州

1979年

恢復湖州市建制

1981年

撤消吳興縣並入湖州市

1983年

湖州市轄德清、長興、安吉3縣,城區、郊區2區

撤消嘉興地區,湖州升地級市

1988年 轄德清、長興、安吉3縣,湖州市直管鄉鎮 撤消城、郊區建制,實行市直接領導鄉鎮體制

2003年

湖州市轄德清、長興、安吉3縣,吳興、南潯兩區

撤銷城區、南潯、菱湖三區,設立吳興、南潯兩區

閱讀全文

與hongan大學村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