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美大學的早期發展史
我國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故鄉集美位於福建廈門,是著名的旅遊風景回區。陳嘉庚先答生早年傾資興學,建集美學村,後於1918年創辦為集美師范學校。1920年8月創辦的集美學校商科,迄今80周年。建校80年來,學校幾易校名,幾經兼並,幾經搬遷,歷盡曲折,歷盡艱辛:
1924年學校改名為福建私立集美商業學校。1937年,學校於抗日戰爭期間,受到日本侵略軍炮轟,校址遷至福建安溪縣。1938年改名為福建私立集美聯合學校。1939年,學校又遷至福建大田縣,改名為福建私立集美高級聯合職業學校。1941年,改名為福建私立集美高級商業職業學校,1945年才又遷回集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集美學村形成了以航海教育、水產教育、體育教育、財經教育和師范教育為特色的五所高等院校。1994年10月,在原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和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五所院校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集美大學。
2. 集美區的建制沿革
集美區歷史上分屬同安縣西境和海澄縣(今龍海市)三都。
1950年 實行以區轄鄉,為海澄縣第四區,區公所轄2個鄉。
1955年 第四區改名海滄區,轄境不變。
1956年07月 海滄區並鄉,設海滄、囷瑤、錦里、石塘、新垵等5鄉。
1958年04月 撤區並鄉,設海滄鄉和新垵鄉2個鄉。
1953年11月 原屬同安縣的集美鄉劃歸廈門市,建制改為鎮。
1957年05月 同安縣又劃出灌口區1個鎮、12個鄉歸廈門市。廈門市人民政府將灌口區、集美鎮和廈門島內的禾山區合並,成立郊區,政區面積443.41平方公里。
1958年08月 原屬海澄縣(今龍海市)的海滄和新垵兩個鄉劃歸廈門市郊區,郊區面積擴大為513.75平方公里。
1964年04月 設杏林鎮,連同杏林公社劃歸郊區管轄。此時,郊區轄集美、杏林2個鎮和前線(禾山)、灌口、杏林、東孚、海滄、後溪6個公社。
1978年09月01日 杏林鎮和杏林公社從郊區劃出,建立杏林區。郊區轄1個鎮5個公社。
1984年10月 郊區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鄉、鎮,大隊改為行政村,設村民委員會。
1986年03月30日 禾山鄉的呂厝、蓮坂2個村改隸開元區。
1987年8月,從廈門市郊區劃出禾山鄉,更名為集美區。
1991年 東孚、後溪2個鄉改為鎮建制。集美鎮撤銷原第一、二、三居委會,設11個居委會。
1995年 全區面積358.36平方公里,轄5個鎮、17個居委會、56個村委會。
1997年 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9萬,轄3鎮,區政府駐集美鎮。
2000年初,集美區轄3個鎮。2000年末,撤銷集美鎮,設立集美街道辦事處;從後溪鎮劃出滸井、孫厝、葉厝、鳳林美4個居委會和東安、兌山2個村,設立僑英街道辦事處。集美區轄2街道2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灌口鎮、後溪鎮。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轄3個街道、3個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杏林街道、灌口鎮、後溪鎮、杏林鎮。 。
2004年09月2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4]291號)批復同意廈門市集美區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並調整杏林、杏濱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
(1)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
(2)設立杏濱街道辦事處後從杏林街道辦事處劃出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歸杏濱街道辦事處管轄,從杏濱街道辦事處劃出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歸杏林街道辦事處管轄。
(3)行政區劃調整後,杏林街道辦事處轄寧寶、紡織、曾營3個社區和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33號。杏濱街道辦事處轄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和錦園、前場、西濱、馬鑾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12號。 集美區轄2鎮4街,即灌口鎮、後溪鎮、集美街道、杏林街道、僑英街道、杏濱街道,共30個行政村、22個社區。
3. 廈門有多少年歷史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2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 2003年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52號)調整廈門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廈門市思明區管轄。思明區人民政府駐民族路。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集美區人民政府駐銀江路。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區人民政府駐地由杏林南路29號遷至海滄鎮。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新店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廈門市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
4. 廈門歷史
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2] ,屬泉州。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3]
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順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屬於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自泉州移駐廈門。[3]
廈門老照片 (18張)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大田縣,1925年廢)。[3]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
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3]
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
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
廈門剪影 (33張)
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
1958年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3]
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
1979年10月復原名(開元、思明區),
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
1973年6月同安縣再歸廈門市。
1978年9月設杏林區。
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3]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思明區、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合並為思明區;將杏林區的杏林街道辦事處和杏林鎮劃歸集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將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3]
5. 廈門集美大學歷史
集美大學發展歷史
建校基礎
1、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
該校前身是陳嘉庚在民國九年()創辦的集美學校商科,以後逐步發展,先後改名為集美商業學校、集美高級商業職業學校、集美財經學校、集美輕工業學校(院)、福建財經學校。
1984年4月經福建省政府批准,升格為集美財政專科學校,為省屬高等專科學校。
2、集美航海學院
該校前身是民國九年(1920)創辦的集美學校水產科,幾經變遷,由水產科到水產部、水產航海部、高級航海學校、水產航海職業學校、高級水產航海職業學校。
1958年分為水產學校和航海學校。
「文化大革命」期間,航校曾並入廈門大學海洋系。
1972年重辦集美航海學校。
1978年升格為集美航海專科學校(大專)。
1989年改辦集美航海學院。
3、廈門水產學院
該校前身為1972年5月上海水產學校遷來集美辦的廈門水產學院,隸屬國家水產總局和福建省雙重領導,以水產總局為主。國家農牧漁業部成立後,成為部屬16所高等農業院校之一。
1979年5月上海水產學院恢復,部分專業遷回上海,廈門水產學院仍繼續在廈門辦學。
4、福建體育學院
該校前身是1958年在福州創辦的福建體育專科學校。
1959年7月,改為福建體育學院,1962年停辦。
1974年在廈門集美原「航海俱樂部」基礎上創辦福建體育學校。
1978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體育學校擴建為福建體育學院。
5、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該校前身是1958年以集美師范為基礎創辦的廈門師范專科學校,校址在鼓浪嶼田尾路。
1960年改名為廈門師范學院。
1963年秋,該校並入設在漳州的福建省第二師范學院。
1975年復辦廈門師范大專班。
1979年4月重新成立廈門師范專科學校,校址在集美;
1980年8月,經福建省政府批准,改名為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994年10月並入集美大學後改名為師范學院。
合並建校
1994年,在原集美財經高等專科學校、集美航海學院、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和集美高等師范專科學校等五所高校的基礎上合並組建集美大學。
2003年,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獨立學院)成立。
2004年,原鷺江職業大學(附屬中專學校)-廈門工業學校並入集美大學,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福建省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2008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3年2月2日,學校通過省學位委員會組織的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整體驗收;7月1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文正式批准該校成為新增博士學位。
6. 廈門的歷史有多久
廈門 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位處漳廈平原和 泉州 平原的中心,北面與泉州地區南安市、安溪縣為鄰,西面與 漳州市 長泰縣、龍海市相接,東臨 金門縣 ,處於發源於閩西、橫貫 龍岩 、漳平、華安、長泰、 龍海 等地的九龍江口。 廈門市 行政建制始於宋朝,稱「嘉禾里」,屬泉州府 同安縣 ;1912年從同安縣劃出設立思明縣,1933年設立市的建制,1940年又相繼設置了城廂(現 大同 )、馬巷及灌口三鎮,至此,初步形成了市域城鎮體系的基本格局,即一市三鎮(廈門市、城廂鎮、馬巷鎮、灌口鎮)的布局格局。此形態直至建國前基本沒有變動。建國初期,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府,1951年市域內除廈門市區外,另設有同安城關及馬巷兩鎮。1953年,集美鄉由同安劃歸廈門市管轄,並設集美鎮。1956年,結合區劃調整,又恢復灌口鎮建制,至此, 基本形 成了一市四鎮的市域城鎮格局。 1958年後,全市開始建立 人民公社 ,撤銷鄉鎮建制,城關、馬巷、灌口、集美等鎮都先後為公社所替代,但有些居委會還是保留了下來。這種建制一直持續到1980年,其間雖然行政區劃上多有變動,但建制沒有變化。 1978年成立杏林區,1980年,同安縣城關鎮復名,1984年恢復馬巷鎮建制,同時城關鎮更名大同鎮。1987年又成立集美區,1991年,市域內所有鄉都改為鎮建制,1996年同安撤縣改區。 2003年,全市行政區劃大調整,撤銷杏林、 鼓浪嶼 、開元區,增設海滄、翔安區,至此,全市下轄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等六個行政區,17個 建制鎮 ,市域行政面積為1565平方公里,廈門本島面積為133.25平方公里。
7. 集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有多少年的歷史
集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至今已有138年的歷史了。
集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簡稱集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又譯集美博物館,是一座位於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亞洲藝術品,為亞洲地區之外最大的亞洲藝術收藏地址一。
集美博物館由工業家愛米爾·吉美(1836年-1918年)創辦於1879年,館址最初位於里昂,後來轉為國營並於1885年遷至巴黎。
吉美熱衷旅行,1876年受公共教育部長任命,研究遠東宗教。博物館收藏了很多該次遠征的成果,包括許多中國和日本瓷器,以及很多不僅是遠東,還包括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的物品。
8. 廈門集美的故事
沒什麼特別的故事,集美是廈門的門戶,嘉庚墓和嘉庚公園也在集美,所以有很多人去那裡玩
9. 廈門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位處漳廈平原和泉州平原的中心,北面與泉州地區南安市、安溪縣為鄰,西面與漳州市長泰縣、龍海市相接,東臨金門縣,處於發源於閩西、橫貫龍岩、漳平、華安、長泰、龍海等地的九龍江口。
廈門市行政建制始於宋朝,稱「嘉禾里」,屬泉州府同安縣;1912年從同安縣劃出設立思明縣,1933年設立市的建制,1940年又相繼設置了城廂(現大同)、馬巷及灌口三鎮,至此,初步形成了市域城鎮體系的基本格局,即一市三鎮(廈門市、城廂鎮、馬巷鎮、灌口鎮)的布局格局。此形態直至建國前基本沒有變動。
建國初期,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府,1951年市域內除廈門市區外,另設有同安城關及馬巷兩鎮。1953年,集美鄉由同安劃歸廈門市管轄,並設集美鎮。1956年,結合區劃調整,又恢復灌口鎮建制,至此,基本形成了一市四鎮的市域城鎮格局。
1958年後,全市開始建立人民公社,撤銷鄉鎮建制,城關、馬巷、灌口、集美等鎮都先後為公社所替代,但有些居委會還是保留了下來。這種建制一直持續到1980年,其間雖然行政區劃上多有變動,但建制沒有變化。
1978年成立杏林區,1980年,同安縣城關鎮復名,1984年恢復馬巷鎮建制,同時城關鎮更名大同鎮。1987年又成立集美區,1991年,市域內所有鄉都改為鎮建制,1996年同安撤縣改區。
2003年,全市行政區劃大調整,撤銷杏林、鼓浪嶼、開元區,增設海滄、翔安區,至此,全市下轄思明、湖裡、海滄、集美、同安、翔安等六個行政區,17個建制鎮,市域行政面積為1565平方公里,廈門本島面積為133.25平方公里。
10. 廈門歷史有多久
廈門市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通行閩南方言。相傳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宋屬清
源軍、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1884年)設台廈兵備道,道尹駐台灣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興泉道(後為興泉永道)自泉州移駐廈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廈門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廈門道,1925年廢)。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旋廢。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有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1949年9月、10月同安縣、廈門市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市。1966年8月開元、思明區更名東風、向陽區(1979年10月復原名),1970年2月同安縣劃屬晉江專區(地區),1973年6月再歸廈門市。1978年9月設杏林區。1987年增設湖裡區,郊區改名集美區。1997年同安撤縣設區。至此,廈門市轄鼓浪嶼、思明、開元、杏林、湖裡、集美、同安7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