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有幾個山陽縣山陽縣究竟在哪個省
山陽,指山的南邊.
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水北山南謂之陽,水南山北謂之陰。」衡陽、江陰、華陰、漢陽、洛陽都符合這一原則。
因為中國位於北半球
以我們的視點來觀察太陽會是從東方升起經由南方最後落到西方
山的南面是向陽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 南面的日照一定較北面充足
所以山南謂陽、山北謂陰
水的部分由於中國地形是西北高然後向東南漸低
河流在流動時會傾向於往東南方向流動
南岸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蝕,形成南濕北乾的情形
故稱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山陽縣:位於陝西省商洛地區,屬陝西東南部.秦嶺山脈
http://ke..com/view/436831.htm
山陽區 地處河南省焦作市中心城區。北依太行山與山西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隔河相望,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全區總面積74.4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人。
http://ke..com/view/761031.html
古山陽郡
1,漢置,晉改為高平國,故治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
2,晉置,隋廢,即今江蘇淮安縣治。
http://ke..com/view/914427.htm
② 江蘇省淮安市簡史
1 兩淮簡史
兩淮簡史
東夷文
兩淮乃淮陰與淮安的共稱,兩地同處淮河下游,語言相近、民風相通,歷史上曾多次合並又分置,筆者試圖通過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史料(以二十四史為主)對兩淮的歷史進行一些簡單的說明,並與大家共同探討與學習一下兩淮的歷史。
兩淮地區最早設立的行政區是秦朝所置的淮陰縣,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始設淮陰縣,初屬泗水郡後屬東海郡,淮陰縣治所設在甘羅城(在今碼頭鎮東北一里許,相傳為秦上卿甘羅所築)。
公元前201年劉邦設射陽侯國,曾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有功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封地在淮陰縣境東南,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國除。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淮陰縣又析置射陽縣,是為淮安建縣之始。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制,改淮陰縣為嘉信縣,改射陽縣為臨淮亭。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復舊縣名。
三國時曹魏置盱眙為臨淮郡治,並移廣陵郡治於淮陰(今淮陰縣碼頭鎮),廢射陽縣(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後又廢)。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41年)廣陵郡還治今揚州,分置山陽郡,並設山陽縣,郡治山陽城。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又僑立兗州,治淮陰,齊又更名為北兗州。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東魏改北兗州置淮州,又分置淮陰郡,州、郡皆治懷恩縣(又淮恩縣,後周改為壽張縣),淮州領盱眙、山陽、淮陰、陽平四郡。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淮州為楚州,改淮陰郡為淮陰縣,改山陽郡為山陽縣,州治淮陰縣。開皇十二年楚州移治山陽縣。大業初年(公元605-610年)廢楚州改屬江都郡,淮陰縣並入山陽縣,不久又劃出,以後如此並劃數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東楚州,州治山陽縣,轄山陽、安宜、鹽城三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東楚州復改名為楚州,增轄盱眙縣。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分山陽縣復置淮陰縣。天寶元年改楚州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再稱楚州。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楊溥改楚州為順化軍,不久恢復舊稱。
宋紹興五年(公元1131年),廢淮陰縣為鎮,六年復為淮陰縣。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改山陽縣為淮安縣,並升為淮安軍。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軍為淮安州。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復置淮安軍,僅轄五河縣一縣(泗州之五河口)。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置清河軍,僅轄清河縣一縣(泗州之清河口)。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淮安,同年設淮東安撫司,司治淮安縣。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安東州降元,以南宋山陽縣之馬羅軍寨置山陽縣。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設淮安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東安撫司設淮安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清河軍,至元十五年改清河軍為清河縣)、桃園七縣。至元二十年,升淮安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轄山陽、鹽城、清河、桃園四縣。
明改淮安路為淮安府,治山陽縣,轄山陽、清河、鹽城、安東、桃園、沭陽六縣,海州、邳州二州。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陳瑄疏浚沙河,由淮安管家湖至鴨陳口入淮,起名清江浦。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為淮安府,治山陽縣,轄山陽、清河、鹽城、安東、阜寧、桃園六縣。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移清河縣治清江浦,後清江浦又為淮揚道治所,江北提督、總兵駐地。
民國建立後廢除府制,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縣改名淮陰縣,山陽縣改名為淮安縣,江蘇全省劃為五道,淮陰縣為淮揚道治駐地。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淮揚道廢。民國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934——1937年)淮陰縣為淮陰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軍分別攻克兩淮,在清江浦建立清江市,為蘇皖邊區政府駐地,在淮城鎮建立淮城市(該市始隸屬於淮安縣,後升為縣級市,受轄於鹽阜地區)。
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兩淮,成立兩淮市,政府駐清江浦,軍區駐淮城。不久廢除,兩淮復稱淮陰縣與淮安縣,淮陰縣屬淮陰專區(駐沭陽縣),淮安縣屬鹽城專區。
建國後1951年以淮陰縣城設立清江市,1952年淮陰專署遷駐於此。1954年淮安縣從鹽城專區劃歸淮陰專區。1958年8月清江市、淮陰縣合稱淮陰市。1964年市縣分置,復置清江市與淮陰縣。1970年為淮陰地區行政公署駐地。1971年淮陰縣駐地由清江市市區遷至淮陰縣王營鎮。1983年地改市,清江市更名為淮陰市,升省轄市,下轄清河、清浦兩區。1987年撤銷淮安縣,設立縣級淮安市。
2000年12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原地級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撤銷縣級淮安市,設立淮安市楚州區,撤銷淮陰縣,設立淮安市淮陰區,自此三淮揭開了歷史新的篇章。
③ 江蘇淮安的歷史
江蘇淮安的歷史;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④ 淮安歷史上有山陽酒嗎
好像似乎有吧
⑤ 淮安哪個區歷史最悠久
淮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 淮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了。 在城東北六十里的青蓮崗,解放前曾挖出許多珍貴文物,有各種形狀的石斧、石鋅、石鑿、石刀,還有原始人燒食物遺跡上的陶土又叫紅燒土。一九五一年十二月,這些文物引起了省有關單位的重視。根據考古學家的考察和研究;這些東西是江淮流域景早的原始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分支,屬於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階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文化遺址,被史學界稱為「青蓮崗文化」,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第一冊有過記載。青蓮崗文化遺址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宋集鄉音蓮村。 上古至戰國 我們的祖先一般總是習慣以名山大川為標志來劃分行政區域。淮河為四瀆之一,自然成為劃分地域的標志。五帝時代,天下開始劃分為九州。淮河之北為徐州,淮河之南為揚州。淮安地處淮河南岸,成為揚州的屬境,並一直沿襲到商周時期。 淮安周代即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淮河在淮安境內,古代有上、中、下三個大的洲渚,統稱三洲。(天啟《淮安府志》②卷二「三洲」條雲:「在山陽灣對岸。」所謂山陽灣,就是指淮河在山陽縣即今 淮安境內的繞行的一個大灣子。它的方位,北從淮河(今廢黃河)南岸老壩向南,經缽池山直至河下,轉彎向東北,至季橋大灣,再向北到漣水大橋。這一段大體呈U字形的灣子就叫山陽灣。這本是古淮河的主流。今廢黃河從老壩向東北到漣水,本是古淮河的支流。明萬曆初堵塞老壩口,向南主流不通,支流即成為主流,直至今天。 三洲從來就是旅遊勝地。這里雖屬東夷,但物產富庶,風景宜人。周幽王(前781—前771)曾率領他的臣僕來這里鼓鍾游樂。《詩經·小雅·谷風》中,有一首叫《鼓鍾》的詩,就是他們君臣在這兒活動時,地方諸侯為之演奏的歌曲。歌詞分四章,內容為:「鍾敲得鏘鏘地響,淮水浩浩盪盪地流淌,我們憂愁的心兒很傷痛。善良的君子啊,我們真情地將你念想。鍾聲敲得和諧,淮水流得通暢,我們憂愁的心兒很悲切。善良的君子啊,你的優良品德永遠不會泯滅。敲動著銅鍾,打擊著大鼓,在淮河這三塊大的洲渚上作樂,我們憂愁的心兒很悲悼。善良的君子啊,你的優良品德永遠誠實無欺。鍾被敲得欽欽地響,同奏的還有瑟、琴、笙、磬,聲音很協和。此外還有雅、南和龠等樂器,一點兒也不雜亂。」③其寓意前人多有解釋,大意是說,周幽王不務正事,驕奢淫逸,帶著群臣來淮河三洲這偏僻的地方來旅遊,將本來在廟堂才能演奏的庄嚴的樂曲,在這不合適的地方表演,真是不應該啊。此歌的作者是希望通過歌詞表達對幽王的諷諫。這首詩是我們這塊土地上見於記載的最古老的民歌。 春秋時代,淮之北屬齊國,淮之南屬吳國;淮安則為吳國之地。魯哀公九年(前486),吳王夫差打敗越國之後,積極北進伐齊,妄圖稱霸中原。為了運送糧草軍需,自揚州向北綴連原有的一些湖泊洲渚,開鑿了一條邗溝,直通淮安,進入淮河。這條邗溝便是今大運河的前身。邗溝與淮河的連接處叫末口,後來這里叫北辰坊,唐宋時代在這里築有北辰堰,以通南北的船隻。明代新城築了以後,它成了新城的北水關。現在這一段淮河故道成了兩淮公路,它的遺址就在公路邊上。末口是楚州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古末口」的牌坊。據唐代盧恕記載,這里過去還有個伍子胥的廟。大概是因為他曾經謀劃開鑿邗溝有功,所以人們在這兒為他立廟。 夫差好夢沒做幾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經過十年卧薪嘗膽之後,又東山再起,一舉消滅了吳國。於是,淮安這塊地方又屬了越國。這時已經是戰國時期了。 又過去幾十年,處於湖北一帶的楚國強盛起來,向東擴張。公元前355年,楚國吞滅了越國,奪取了淮河南北的地盤,淮安又進人了楚國的版圖。這大概是我們這兒後來稱做楚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秦 秦朝統一天下,廢除州的建置,實行郡縣制。開始時天下共分三十六郡,後隨版圖擴大,陸續增至四十餘郡。淮之北為東海、泗水、琅琊等郡,淮之南則屬九江郡。每個郡又轄縣若干。古人取地名,往往以所在山水的陰陽來稱呼,山之南曰陽,水之南曰陰。我們這里在淮河之南,所以這里新建的縣叫做淮陰縣,屬於九江郡的一個縣。 秦漢時代的淮陰縣的轄境,與後代的淮陰縣有很大的不同。按照以淮水來分界的原則,應當包括淮河以南今清河區、清浦區、淮陰區一部分、楚州區全部,甚至還包括更南、更東邊的一些地方,治所在今淮安市楚州區境。而今淮陰區在廢黃河以北的部分,當不屬於秦漢時代的淮陰縣。
滿意請採納
⑥ 淮安區的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淮安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淮安僅部分地區屬淮陰縣。
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
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
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旋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624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
宋初,山陽縣東南境至射陽湖,與寶應、鹽城分湖為界;西南至石鱉山;縣西界與淮陰縣犬牙交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並淮安、淮陰、新城3縣入山陽,山陽縣地域兼及數縣。至明初,山陽縣作為附郭縣,北濱淮河,西及高家堰,東南跨射陽湖,東北至馬邏、廟灣鎮、羊寨子,與元代相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
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於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
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十年(1732年),以廟灣鎮為阜寧縣治,並割馬邏、羊寨子等鄉鎮,於是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於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餘鄉(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後,山陽縣境沒有什麼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國年間,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
民國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 抗日戰爭時期,楚州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運西地區屬1939年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屬同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
新中國建立後,四境略有變化,如原屬淮安縣的曹甸劃歸寶應縣,原屬漣水縣的吳碼、龔營、宋集等地劃歸淮安縣,原屬淮安縣的高良澗劃歸淮陰縣等等。淮寶縣裁撤後,運西之地大部復歸淮安。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2鄉劃歸清浦區。至此,運西地區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4鄉屬淮安。2002年6月徐揚鄉劃歸淮安經濟開發區。
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並入淮安縣。
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
1949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仍屬淮安縣。
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時淮安屬鹽城專區。
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劃入淮陰專區。
1983年3月,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
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縣級市)。
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區,更名為楚州區。
2012年1月31日,淮安市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⑦ 為什麼淮安又名山陽
山陽縣,晉義熙中置,為山陽郡治。治今江蘇淮安市。隋至宋為楚州治所,元明清為淮安路、淮安府治所。1914年改名淮安。
⑧ 淮安的歷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稱包括市境在內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區「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國所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始置縣邑有淮陰(治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治今盱眙縣城東北)、東陽(治今盱眙縣馬壩東南)。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今市區碼頭鎮、淮城鎮其時均為軍事要塞,多設州郡治所,為邊帥駐節之地。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建置也較穩定,大抵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
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時期,境內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
其間,還有漕運總督、南河總督駐節淮安。漕運總督還經常兼巡撫江淮,節制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轄范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清末,一度設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撫駐節之所,即省會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道署設今清浦區),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
由於處在敵後環境,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區變化很大,頭緒繁多,大抵分屬淮海區、鹽阜區、淮南區、淮北區。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9月的一年間,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中心、蘇皖邊區的首府,時蘇皖邊區南界長江、北界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至裕溪口一線,橫跨蘇皖豫魯四省之境,轄53個舊縣。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淮陰專區先屬蘇北行政區,後屬江蘇省。
經過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幾次區劃調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轄宿遷、沭陽、灌南、泗洪、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兩區,原轄縣灌雲劃歸連雲港市。
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2012年2月23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合並更名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至此,淮安市下轄4區3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8)淮安山陽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淮安市地形西高東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外,全市以平原為主體,地勢平坦。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縱貫橫穿。
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佔11.39%,丘陵崗地面積佔18.32%。
⑨ 清代江蘇山陽縣是如今的那個城市
山陽縣是清代以前江蘇省的一個舊縣名。唐代、北宋、南宋均為楚州的首縣;明、清時期均為淮安府的首縣。1914年因為與陝西省山陽縣同名,改為淮安縣(今淮安市楚州區)。
⑩ 山陽的歷史沿革
前身為焦作市郊區。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原郊區更名為山陽區。因始建於戰國初期的山版陽城而得名。
山陽城遺權址位於焦作市區東南2公里處,氣勢宏偉.據《郡國志》載:蔡父子蔡叔監殷食於河內、山陽。春秋時長信候又居此。《史記》雲: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後漢書》記載有:魏黃初元年,以河內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從以上記載看,「山陽」之名,最少在戰國時代應有。因此,山陽城很可能建城於商周時期,經過秦、西漢,到東漢晚期獻帝被貶封「山陽公」而名聲大震。1963年山陽城遺址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又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焦作市14處「國保」中僅有的兩處城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