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喜歡的歷史人物為什麼
明朝王陽明,心學創始人,與世無爭,無人可爭,謀略第一,愛民如子。他是一代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
㈡ 你喜歡的歷史人物有誰為什麼喜歡他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劉恆。
因為:劉恆(前202年—前專157年)是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漢族,漢高祖劉邦第4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恆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和他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被史家譽為「文景之治」。皇後為竇漪房。
㈢ 從古到今,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為什麼
我最喜歡的是納蘭性德。因為他的詩詞我特別喜歡,我記得有一部電視劇組就表演了他。感覺他是那種特別痴情的人。但是是他去世的確比較早。感覺很惋惜,我買過一本關於他詩詞的書。有的時候感覺特別好。
㈣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什麼說說理由。
近代的算來嗎?算的話源毛主席沒話說了。
毛主席一生打了很多仗,輸輸贏贏都不少。但是,打輸之後必然有一次大勝,而且必然有極重要戰略意義,這種能力簡直是驚人的。我們站在後世角度分析,當年的農村包圍城市,游擊戰,關門打狗,這些戰術簡直合適得令人驚嘆。超一流軍事家不解釋。
再往中國近代發展上看,沒有毛主席,中國都不知道會亂成什麼樣,沒准現在就是一個分裂的資本聯合國,每天被美國搞分裂。總有年紀不大的學生理解不了大人為什麼推崇毛主席,甚至還不屑地叫「老毛」,我真的覺得無知至極。單從中國建國,能決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毛主席就理應排列中國偉人之首。無與倫比的政治家。
還有毛主席寫的詩詞,寫的書,「毛體」字,我沒資格說三道四,著實寫的好。頂尖文學家。
雖然現在不允許搞個人崇拜,但是毛主席這個人確實值得這樣做。雖然他有過文革這樣的錯誤,但是從大局上來評價毛主席,只能用一個詞:偉大。
㈤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為什麼
呂布手下中郎將,高順,,因為去了解,所以喜歡
㈥ 挑3個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說說你為什麼喜歡他
張學良:西安事變。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是為維回護答人民利益的行為。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收復了香港和澳門。鞏固了政權。 毛澤東:開國大典,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來了,擺脫了被壓迫,被奴役的社會,成為國家的主人。是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
㈦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 為什麼
武則天,一個女子在封建時期,在皇宮中沒有成為女子爭權奪利爭寵的犧牲品,而且將自己的敵人一一消滅,最終成為一代女皇,且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最重要的是她統治時期的中國國泰民安,國家昌盛!!!我很佩服她!!
㈧ 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誰 為什麼
我喜歡楊素,文武全才,智略過人。也喜歡伯顏,上馬治軍,下馬安民。
㈨ 請各位說說你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並說出你喜歡他們的原因!!!
姜維
怎麼評價他呢?這個先不說,我曾經一度非常不理解。姜維,不明白他到底想做什麼,為什麼那麼執著,是什麼東西讓他一直都不放棄?他為什麼拚命要把自己搞的很累,他到底在想什麼?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東南)人。少孤,好鄭氏學,才兼於人。姜維從小都是孤兒,喜歡鄭玄的經學,那麼從這點我們或許能找到一些原因。鄭玄推崇儒術,特別尊重禮教,鄭玄的學說最偉大的地方,是收集和整理了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他教導士人要出世,守善道,憂民敬業,學而有成就應該為天下蒼生做貢獻,不能貪圖富貴,要施展抱負濟天下之民。
姜維一生的事情主要的大概有這么幾個:
1 降蜀 當時諸葛第一次北伐,西涼諸地紛紛相應,魏國臣子不斷有人投降,當時姜維在天水任中郎將,也就是負責軍事的偏將軍。太守馬遵疑心自己屬下也有人要叛亂,隨即連夜奔赴上邽姜維[聽說後,也急忙趕至上邽,但當時魏國人人自危,沒人相信他的話,不給他開門,隨後姜維又跑去冀縣,遭受同樣的待遇,最後沒辦法姜維只得去投降諸葛。
姜維投蜀,本是一件平常事,他當時未必就認為蜀比魏更正統,因為他是被迫的,不是自願的,在他遭受了被同僚懷疑,被自己的同僚放棄之後,一個正常人,難免有怨恨之心和悲憤之意。姜維的父親本就是魏臣,在防守天水時,被做亂的胡人殺死,所以姜維在一開始是打算接替父業,盡忠報國的。但是天意弄人,偏偏遇到一個糊塗而又疑心重的上司,坐視姜維生死於不顧。被人無情拋棄之後姜維在他27歲的時候就品嘗了人生的艱辛。我想他在一開始時的投降很簡單,只是因為被人拋棄後的怨恨和絕望。所以他從這個時候起,就很痛恨魏國,不再打算為魏國效力,我前面說了,姜維非常重視人的禮教和制度。他性格中有固執的一面,一旦他認為魏是不好的,他的觀念很難再扭轉了。
姜維投降後,諸葛對他非常喜愛,很快就封他為侯,對一個沒有多少戰功的降將(姜維只是個偏將軍),這種待遇是非常難得的。而且姜維官銜也提成了將軍(奉義將軍)。諸葛曾寫信給張裔、蔣琬誇贊「姜維才幹過人,比馬良等人還要好,而且心存漢室,是涼州上士。」我覺得姜維才幹放置一邊,說姜維心存漢室還不如說諸葛看出來了,姜維經此一變,深恨魏國的背信棄義,是鐵了心的魏黑。而姜維也的確有才幹,諸葛開始了悉心的培養。不久後,諸葛就命姜維回成都面聖,很快就被封為了中監軍、征西大將軍。
2 北伐 姜維歷年來對魏作戰,大大小小一共有11次,遠遠高於諸葛的5次,我一開始以為,姜維為了博取功名,而急於取得軍功,後來發現不對。姜維第一次北伐是在蔣婉的命令下,以小部隊騷擾的形式,這次是受軍名出發,不存在主動一說。而第2次北伐之前,姜維[已經是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做到這個份上,已經和費緯分掌朝政了,還急於立什麼功?已經是極品了。所以說姜維北伐的原因不是急於立功。
姜維的軍事才能在諸葛手下的時候就有所體現,諸葛死後,安排他與楊儀負責撤退,諸葛死後,蜀第一次對魏用兵,也是由姜維率領,所以實際上,他已經是當時蜀國最會帶兵的將軍了。而後,汶山郡(就是廖立被流放的地方)的胡人兩次做亂,姜維都很快平定,也展現了他的部分軍事才能。所以他不會著急表現自己的軍事才幹。
我認為,姜維急於北伐,原因有兩點:一是他深恨魏國的無道,自己盡忠國家卻被無情拋棄;二是他受蜀國大恩,以他一無名降將的身份,卻被諸葛破格提拔,接連提陞官職,他無以為報。以他自小學習鄭玄經學的經歷來看,他肯定覺得自己深受國恩,卻未力寸功,心下不安。所以他北伐是急於報恩,而不是急於展示軍事才能。他應該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多了,但做的太少了,因為他學的儒術是非常重視禮教的,借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他「深受國恩卻存功未立。」他是豁出命來要報效國家。
那麼怎麼來報答國家呢,當然是打敗蜀國的敵人。所以不難理解,姜維去做涼州刺史,在劣勢兵力的情況下,不顧風險,屢次出兵伐魏,他早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他估計老早都在想,最好的結局就是馬革裹屍,把這條命奉獻給國家。
綜觀姜維歷次北伐,周期短,兵力劣勢,屢次無功卻毫不氣沬,很明顯表現出姜維的報國決心。
3 身死 姜維投降後還要甘冒風險,勸鍾會謀反,最後事敗全家皆死。本是個很多人猜測的話題,但這個我前面已經說很多了,原因已經找到了,就是姜維本來就覺得自己欠國家太多,所以他是甘心這樣做的。
4 一些爭議話題:
首先是陳壽的評價:「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孫盛的評價就不說了,裴松之已經批駁過了,說不通,我也不再解釋了。陳壽這樣評價姜維,有他的客觀原因,我個人,這樣評價對於姜維並不合適。
一是,蜀國兵敗,首先責任是黃皓等弄權,致使朝政敗亂,綱紀無常,大批亮知之士不得重用,以使蜀國人心渙散。早在鍾會出兵前,姜維就寫信給後主,勸告要注意漢中防務,魏有伐蜀跡象。但這封信結果被黃皓私自隱瞞了,大家都不知道。姜維當時在屯田避禍,他除了上書勸告,他還能做什麼?難道私自跑去漢中布置防務?
二是,姜維歷次伐魏,前5次因為受到費緯制約,規模小就不說了,後6次規模比較大,其中2次失敗,2次平手,2次勝利。說起來也是個平手,也許有人說,蜀跟魏耗不起,這樣消耗國力,蜀早晚要被滅。我想問一句,難道姜維不北伐,蜀就可以守住了嗎?後期鍾會伐蜀,明顯不是因為兵力不濟,而是因為人心渙散,國無大將之才,才被鄧艾擊破。鄧艾一支奇襲的部隊,能有多少兵力?蜀和魏本身差距就大,你發展人家也在發展,你修養生息10年,人家也是10年,基礎本就比你大的多,你歇好了,人家歇的更好。你差距只有越來越大,批評北伐的國策本就是個沒事找事型的。打仗不是不對,當時蜀若想存續下去,就應該持續不斷的製造麻煩,從中尋覓良機,四平八穩的發展,蜀那有一點可以勝利的希望?
再說了,姜維[屢次北伐,戰爭的地點都是魏國的土地,魏國其實每次更吃虧,打仗死人不說,還影響當地經濟、政治。還老被蜀國搶人口,諸葛干過幾次,姜維也干過,建興17年,姜維大敗魏軍後,把河間、狄道、臨洮三縣民南遷,其實蜀的角色有點象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時的騷擾你,搶你的人口、糧食和財產。這種做法沒什麼不對的。
三最重要的原因是陳壽這么說姜維是有客觀原因的,陳壽本是蜀人,蜀敗後不得不舉家遷往中原,作為陳壽肯定是有一肚子的牢騷,那麼蜀滅亡就一定要有來承擔罪名。另外,陳壽自己也清楚,最主要的責任不是姜維[/url],是後主和黃皓,但是姜維[犯了大忌,幹了一件大壞事,致使陳壽不得不罵他。這件事就是姜維投降後與鍾會謀反,做了謀反的事情,你還誇他英明神武,過人才能,這不是跟自己腦袋過不去嗎?所以陳壽批駁姜維是迫不得已。陳壽是蜀人,姜維在諸葛死後,蜀國最困難的時候,激勵了蜀人的士氣,重新給予蜀人希望,陳壽不可能不清楚這些。所以陳壽在傳里,先是假借郤正之口,表揚姜維一大通,最後在總結時,再說下這么一些話,陳壽這種寫法,本身就是矛盾。所以我個人認為,陳壽不得不這么寫,自己本人由於形勢格禁,只能批判姜維,但對姜維不公平,所以他再借用郤正的話來概括姜維一生,這才是他對姜維的真實評價。
㈩ 你喜歡的古代歷史人物有哪些為什麼呢
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明朝一哥王陽明,歷史上真正做到「立德 立功 立言」兩個半人中的一個。近代以來,「一生俯首拜陽明」的名人不在少數,據說台灣的陽明山原名草山,因蔣介石崇拜王陽明而改名陽明山。自己比較喜歡王陽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科學批判精神。 王陽明小時候熟讀程朱理學,以為格物能夠致知,一天到晚盯著竹子尋求真理,直到把自己病倒也沒有探究到真理,從此批判得接受當時的主流思想,進而龍場悟道,創立陽明心學。
二、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有很高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陽明心學不是理論派,是徹頭徹尾的理論加實踐。想到了就要去踐行,只留在空想里而不付諸行動,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是成不了事的。
在鄭和船隊經過的地方,象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市,鄭和遠航是曾在此登陸暫住。那兒原來一片荒涼,後來的華僑卻因鄭和到過此地就紛紛定居在這里,逐漸形成興旺的海港。每年在鄭和登陸的日子,華僑都在這兒舉行盛大遊行,鑼鼓喧天,龍獅狂舞,洋溢著節日氣氛,示對鄭和的紀念。
鄭和對中外的交往和友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他英勇無畏以及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精神,使大家最喜歡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