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課文前設的作用是什麼

歷史課文前設的作用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1 15:41:07

Ⅰ 課文鄧稼先為何要先概括中國近代史結構上作用

鄧稼先抄最主要的貢獻是提供了研製原子彈的具體理論,寫中國近代百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中國近代以來一直受列強欺壓侵略的屈辱,直到中國崛起,並研製出威嚇世界的原子彈,來突出表現原子彈的巨大歷史作用,襯托鄧稼先的貢獻多麼重要.之所以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是因為奧本海默是美國研製原子彈的主要貢獻人,而且兩者又在性格上經歷上等有諸多相同或相反之處,簡單來說,就是拿外國人來烘托鄧稼先.
綜上,中國近代史和奧本海默生平都是為烘托鄧稼先而出現在鄧稼先的傳記中的

Ⅱ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各個課文意義

鑒於你明天就要考試了,建議你對照課本的目錄回顧所看的內容。實際上目錄的每一單元的大標題,就告訴了你這一單元的主題了。

初二全科目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

4
⑭發動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民國 ⑮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元旦,都城南京
5.意義: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注意: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土地改革完成,我國剝削制度被推翻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6.結果: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建立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知識點】
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傳入中國;袁世凱實行專制獨裁統治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新青年》) 口號(兩面旗幟):「民主」「科學」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主陣地:《新青年》雜志
4.內容:⑪前期: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
對舊文學,斗爭矛頭指向尊孔復古的逆流。
⑫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5.性質: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
6.意義: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
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第二單元 《近代化探索》總結提升
1.事件:⑪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技術、器物變革) 「自強」「求富」⑫戊戌變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制度變革):變
法圖強,救亡圖存⑬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制度變革):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⑭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思想變革):「民主」「科學」
2.特點:從學習西方技術到改變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3.結論:中國的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完成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都不能挽救中國 4.阻礙中國實現近代化的三大因素:帝國主義侵華勢力、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勢力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知識點】
1.五四愛國運動:⑪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⑫爆發:①時間:1919年5月4日 ②地點:北京 ③目標(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最能體現五四運動
反帝反封建性質的口號), 「廢除二十一條」等 ④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
⑬發展:6月初以後,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 運動主力:由青年學生發展為工人階級
⑭結果:取得初步勝利。表現: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
簽字。 原因:工人階級參加斗爭起了巨大作用。
⑮意義:①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②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階級
基礎和思想基礎
⑯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民主和科學,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追求真理,振興中華,反帝反封建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⑪時間:1921年7月 ⑫地點:上海 ⑬代表:毛澤東等13人
⑭內容:①通過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②確定黨
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⑮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她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
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第11課 北伐戰爭
【知識點】
1.黃埔軍校的建立(國共合作的產物):
⑪建立者:孫中山 ⑫時間:1924年5月 ⑬地點:廣州黃埔 ⑭校長:蔣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⑮作用: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5
2.北伐戰爭(國共合作的結果):
⑪主力:來源於黃埔軍校的學生軍 ⑫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⑬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 ⑭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⑮作戰最勇敢的部隊:第四軍葉挺獨立團 ⑯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 ⑰結果:基本上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

⑱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1927年,在北伐戰爭勝利進軍時,蔣介石、汪精衛等突然叛變革命,國民革命運動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標志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建立 ⑪時間:1927年4月 ⑫地點:南京
⑬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國家運動。
第12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知識點】
1.南昌起義:
⑪背景: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國民革命失敗 ⑫時間:1927年8月1日 領導人: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⑬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秋收起義:
⑪時間:1927年9月 ⑫領導人:毛澤東
⑬結果:決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註:①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影響最深遠的舉措: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②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唯一正 確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3.井岡山會師:
⑪時間:1928年4月 ⑫會師雙方:一方是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隊伍和湘南農民武裝,另一方是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 ⑬建軍:兩軍會師後改變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 黨代表:毛澤東⑭作用: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4.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井岡山
會師後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第13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知識點】
1.長征開始:
⑪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⑫時間:1934年10月 ⑬出發地:江西瑞金 2.遵義會議:
⑪時間:1935年1月
⑫內容:①結束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領導 ②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③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
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⑬意義: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勝利:⑪主要軍事行動:①四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最能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
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③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④爬雪山、過草地、進入甘肅。 ⑫勝利會師:①1935年10月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②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大會師,宣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 ⑬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4.長征精神:大無謂的革命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團隊精神,學習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
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第14課 難忘九一八
【知識點】
1.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開始):

6
⑪時間:1931年9月18日 ⑫地點:沈陽 ⑬借口:柳條湖事件
⑭蔣介石的態度:不抵抗,即不抵抗政策 ⑮後果: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1945年抗戰勝利光復)⑯抗日怒潮:①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②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 ③④⑤中共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開始局部抗戰。 2.西安事變:
⑪面對日本的侵略,中國各界的反映:
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②國民黨愛國將領:發動西安事變 ⑫西安事變:
①背景: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影響 ②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③目的:逼蔣抗日 ④時間:1936年12月12日(又稱雙十二事變) ⑥發動者:張學良、楊虎城 ⑦被扣押者:蔣介石
⑧中共的態度: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
⑨結果: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⑩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5課 「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知識點】
1.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⑪時間:1937年7月7日 ⑫七七事變後,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先後為國捐軀的將領:佟麟閣、趙登禹
⑬影響:七七事變,標志著全國性抗戰爆發,在民族危機空前危機的時刻,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
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注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是抗戰取勝的關鍵,即全民族抗戰)
2.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日軍在南京屠殺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第16課 血肉築長城
【知識點】
1.平型關大捷(最能體現國共兩黨團結抗日):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2. 台兒庄戰役:李宗仁指揮(注意:李宗仁是廣西桂林人),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 3.百團大戰:⑪指揮:彭德懷 ⑫目的:粉碎敵人的「囚籠政策」,振奮抗日精神 ⑬時間:1940年8月起三個半月 ⑭目標: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
⑮地點: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 ⑯意義: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模的戰役 4.敵後戰場戰略總後方: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 5.中共七大的召開
⑪背景:抗戰即將取得勝利 ⑫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
⑬中心任務: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主要內容:⑪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⑫將
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⑭意義:這次大會實現了全黨在思想上的空前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6.抗戰勝利的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台灣被日本割佔50年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7.歷史意義: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洗雪了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
轉折點,中國人民為抗擊法西斯侵略斗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單元 《抗日戰爭》總結提升
1.時間:1937.7~1945.8 2.日本的侵略行動:
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局部抗戰開始 ⑫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
⑬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攻佔南京,進行南京大屠殺,殺害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3.中華民族的抗戰:
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①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7
②正式形成: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⑫重要戰役:①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②台兒庄戰役,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取得的重大勝利,李宗仁指揮
③百團大戰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模的戰役 彭德懷指揮
⑬「九一八」事變後局部抗戰開始 ⑭七七事變後全國性抗日戰爭開始
⑮1945年4月,中共七大的召開為抗戰勝利指明了方向 ⑯1945年8月大反攻
4.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聯合行動:①1944~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日本陷入困境
②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襲擊日本關東軍
5.抗戰勝利的原因:
⑪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⑫中共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堅持敵後抗戰,對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⑬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的抗戰;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愛國華僑的支持等 6.抗戰精神: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第17課 內戰烽火
【知識點】
1.重慶談判:
⑪背景:①國內: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國民黨陰謀發動內戰
②國際:美帝國主義為把中國變為其殖民地,積極扶蔣反共
⑫目的:①蔣介石:為准備內戰進一步贏得時間,欺騙人民
②毛澤東: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⑬時間: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陪同下到重慶同國民黨談判 ⑭結果:國共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
⑮影響: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誠意,在政治上贏得了主動 2.全面內戰:
⑪爆發: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⑫防禦: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等轉戰陝北,彭德懷、
賀龍等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多次戰役,粉碎了敵人的進攻
⑬戰略進攻: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大別山根據地的開辟,嚴重威
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
第18課 戰略大決戰
【知識點】
1.三大戰役:指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2.遼沈戰役首先攻佔、起到關門打狗作用的地方:錦州 3.三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戰役:淮海戰役
4.率領北平國民黨軍隊接受和平改編的是:傅作義
5.三大戰役的意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6.渡江戰役:1949年4月,毛澤東和朱德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下達渡江命令。結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
7.勝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確的戰略部署;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奮戰
第19課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知識點】
1.狀元實業家:張謇 ⑪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 ⑫創辦的企業:大生紗廠等。 2.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⑪發展階段:①洋務運動到清末:萌芽
②「一戰」期間:短暫的春天 原因:內因: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外因:「一戰」期間,帝國
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⑫「一戰」後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卷土重來,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 ⑬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8
⑭發展特點:①總的來說是比較落後的 ②從行業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 ③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
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④發展短暫而且艱難曲折
第20課 社會生活的變化
【知識點】
1.近代交通的出現:火車、輪船的傳入
2.近代通訊的出現: 有線電報、電話。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
3.文化生活的變遷: ⑪照相、電影傳入 ⑫報紙出現:最著名的報紙是1872年創辦的《申報》
⑬印刷出版機構出現: 著名印刷機構:上海商務印書館
4.社會習俗的變化: ⑪時間:辛亥革命後
⑫表現:①裝束變化:剪辮、易服、禁止纏足 ②禮節變化:鞠躬、握手禮代替跪拜禮
③稱謂變化: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以「先生」「君」等稱呼
第21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一)
【知識點】
一、科技:1.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總工程師:詹天佑 設計的路軌:「人」字形
2.侯德榜:成就:A.20世紀20年代研製出純鹼。 B.寫出《制鹼》一書。C.探索出制鹼新工藝,比歐洲降低成本40%,
這種制鹼法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
二、思想: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魏源、嚴復 1.背景:近代以來,列強入侵,國家危難
2.代表人物:⑪魏源: ①生活的時代:鴉片戰爭時期。
②成就:編成《海國圖志》。其目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⑫嚴復:①身份: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 ②成就:以譯著《天演論》影響最大。
③進步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自強保種」
第22課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二)
【知識點】
1.新式教育的開端:
⑪洋務運動時期:創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 ⑫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這是中國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⑬新試學堂形成的標志: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興辦新式學堂,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 ⑭影響:促進了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 2.文學藝術家:
⑪文學巨匠:魯迅,代表作:《狂人日記》《孔乙己》 ⑫美術大師:徐悲鴻,代表作:《愚公移山》 ⑬人民音樂家:聶耳,代表作:《義勇軍進行曲》 冼星海,代表作:《黃河大合唱》 ⑭歷史學:郭沫若,歷史劇:《屈原》 ⑮解放區文藝工作者: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Ⅲ 初中歷史課作用,意義和影響的區別

我覺得講歷史不能太根據書本了,多結合一些名人傳記和傳奇故事夾雜其中,像將故事一樣去講,學生上課才有精神去聽。不過這個對老師的知識面是一個考驗,其次,老師講課要有誇張的表現手法,這樣生動!我原來的老師講課就是天馬行空,非常生動,學生都愛聽,本來學生的考試壓力就很大,如果古板的去背去記憶,他們寧願多花點時間在數理化、語數英上!

Ⅳ 什麼是歷史課文構建

就是建立歷史類課文的結構模式。
自我總結、反思很重要。因為很多學生是為了做題而做題,不對知識進行反思,缺少對解題思路、解題技巧的總結和歸納,沒有構建自己的解題模式,從而造成反復錯誤的出現。

Ⅳ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初中歷史課對什麼具有重要意義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的現實意義

學校教育的終極價值是社會價值,幫助學生學習知識。學生最終是會踏入社會的人,如果想讓學生以後踏入社會自然,教師必須要將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能力、豐富他們的涵養作為重要目標。然而理論是灰色的,枯燥的歷史知識,會讓學生覺得這些老掉牙的東西沒有意思,可能會失去對歷史的興趣。因此,一堂好的歷史課,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交流活動。良好的歷史教學,可以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的獨特魅力,將其中的精神升華為自己的精神需要。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設立難點疑點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語言尤為重要,而利用實物、歷史文物、圖片、地圖等材料最能直觀反映歷史真相,能夠以形象感人,在學生的心靈中樹立學生學習的榜樣,比如定期組織學生看一些有關歷史題材或偉大人物的電影,對學生進行正面或反面的思想教育。開展電化教學也是教育學生的有效辦法,這樣能更直觀地再現當時的歷史面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等等。創新的歷史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創設出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接近歷史,感觸歷史,感受歷史,從而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中學生的好奇心極強,會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中學生也正是通過這種好奇心來認識這個復雜的世界的。教師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熱情。

二、歷練學生的品質
歷史中有很多值得學生學習和發揚的精神品質,能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這也是歷史學科獨特的優勢。現代社會中,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既然是創新,就預示著有風險,而且當創新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後,知識創新的難度只能是越來越高,失敗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大。一次創新的成功也許是千百次創新活動受挫的結果,一個人創新活動的成功也許是成千上萬的人創新失敗的結果。面對創新路上的困難,人們只有具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始終不一地堅持創新,才可能最終獲得創新的碩果。偉大歷史人物的先進事跡能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強烈震撼,使他們的精神得到升華,並且逐漸具有優秀的意志品質。

三、鼓勵學生學會質疑
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教會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大膽質疑,勇於創新。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隨便討論自己的想法,氣氛活躍了,和諧了,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全部調動起來,同時收到了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雙重教學效果,也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捷徑。學生有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後,教師不能只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抓住這個契機,不僅要給學生以知識方面的答疑,更要給學生這一良好的求異思維苗頭以鼓勵與進一步引導,激發他們永不熄滅的創新能力。教師也要耐心傾聽學生的正確的或者不正確的答案,耐心傾聽後,讓學生自由討論,而不要急於下結論,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後,再耐心幫其解釋,學生的錯誤思維通過老師的點撥得到糾正,學生既掌握了知識,也在思考中發展了創新思維。
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現代社會中,初中學生中的獨生子女占的比例比較大,而且一般家庭條件都不錯。由於家長的溺愛不少學生顯得特別自私,不懂得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不懂得如何正確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能接受別人的表揚,卻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我行我素不顧別人的感受。歷史課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的學科,不僅能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可以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歷史課也是培養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手段。 五、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歷史教師可以根據歷史教材,深刻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強其民族意識等等。通過講述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跡,引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的高貴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也可以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的講解和評說,以及對一定社會政治史實的闡述,使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歷史課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的科學,不僅傳授知識,培養智能,而且擔負著政治思想教育的責任。它是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手段。

望採納噢!

Ⅵ 鄧稼先這篇課文前文描述100年的屈辱史有何作用

就是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然後對於帶鄧稼先的作用起到了鋪墊引領作用。

Ⅶ 歷史的作用是指什麼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Ⅷ 學習歷史課有什麼作用

個人認為用處不大,反正我上學時歷史課一直不好。對我的影響也不是很大。

Ⅸ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文前設的作用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