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毛尖茶共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1905-1909出現了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出現了信陽毛尖的的雛形。
Ⅱ 信陽毛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制茶技術逐漸精湛,制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沖、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制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熏龍井茶、未熏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Ⅲ 「都勻毛尖茶」原名「魚鉤茶」,請問它具有多少年的歷史是誰命名為「毛尖茶」
作為來我國歷史名茶和中國十大名茶之源一,都勻毛尖具有悠久的生產歷史,早在明清時期便為宮廷貢 茶,深受當朝皇帝的喜愛。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與貴州茅台酒同獲金獎;1956年,毛澤東主席命名為「都勻毛尖茶」;198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0年,上海世博會被評為「中國世博十大名茶」。
又名「白毛尖」、「細毛尖」、「魚鉤茶」、「雀舌茶」,是貴州三大名茶之一。外形條索緊結纖細捲曲、披毫,色綠翠。香清高,味鮮濃,葉底嫩綠勻整明亮。產於貴州都勻市,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味道好,還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抑制動脈粥樣硬化、降脂減肥以及防癌、防治壞血病和護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種功效與作用。
Ⅳ 都勻毛尖的歷史
都勻毛尖分類有很多種,要看你想買手工茶還是機制茶了,手工茶要比機內制茶貴很多,如果你是愛容茶喜歡品茶的人,建議選擇手工炒制的都勻毛尖,比機制茶香,機制茶會有一股青草的味道,不追求很好口感的可以選擇機制茶,價格會便宜很多。特級的一般是獨芽,一級是一芽一葉,還有普通茶,不分芽型的,價格上會有些差異。影響都勻毛尖品質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天氣季節之類的,一年中清明茶是口感最好的,剩下的就是穀雨,秋茶,夏茶了。選擇好的都勻毛尖茶可以聞,看白毫和彎曲的程度,還有就是泡出來的顏色等,還有不懂的,可以一起討論。qq:1
0
5
0
1
3
9
0
5
6
Ⅳ 毛尖茶的起源
中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高原,隨著氣候以及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茶樹又在氣候溫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
唐代,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Ⅵ 古丈毛尖的歷史發展
戰國時期,巴人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因楚巴戰爭傳入古丈。
古丈種茶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最早文字記載見著作東漢《桐君錄》南北朝。東漢時代,《桐君錄》記載:「永順之南(今古丈縣境),列入全國產茶地之一」。
《荊州土地記》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著《通典》記載:「溪州等地均有茶芽入貢。」可見古丈茶在唐代就已被列為皇家貢品。
南北朝時期,《荊州土地記》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
唐代杜佑《通典》記載:「溪州(今古丈縣羅依鎮會溪坪)等地均有茶芽入貢」。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不堪連年獻貢茶之累,帶領五溪民眾「侵暴辰澧」。
1874年,甘肅提督楊占鰲卸任回鄉,倡導鄉親開辟茶園,以茶養鄉。
1906年,《古丈坪廳志》載:「茶之利大矣哉。古丈坪廳之茶,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夫界亭之品」。
1920年,楊占鰲之子楊琢臣在古丈坪青雲山種茶,外銷號「青雲銀峰」,又稱古丈毛尖。
1950年,古丈茶葉遠銷蘇聯。
1959年,韶山指名要古丈綠茶招待外賓。
1964年,我國著名的農學家、茶葉專家和社會活動家,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吳覺農撰寫文章論證古丈茶溪是茶的原始產地之一。
1980年,古丈毛尖以78美元的斤價行銷香港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古丈綠茶批量出口噸價達7800美元。
1982年6月全國名茶評選會上,古丈毛尖躋身全國十大名茶之列。
1986年,古丈毛尖載入《中國名優特產大辭典》。
1996年,古丈毛尖獲北京亞運會暢銷產品證書。
2000年6月,古丈第一屆「茶王杯」鬥茶會在縣城十字街舉行。
2002年4月,第一代機制「古丈毛尖」茶在高峰鄉試製成功。同年5月,古丈第二屆「茶王杯」鬥茶會在縣茶葉總廠舉行。
2005年古丈毛尖在國家商標局注冊了「地方證明商標」。同年5月,古丈第三屆「茶王杯」鬥茶會在古丈縣城石板街舉行。
2007年,古丈毛尖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年,湖南省技術質量監督局發布了「古丈毛尖茶地方標准」(省標准)以及「原產地認證」、QS認證等。同年4月,古丈第四屆「茶王杯」鬥茶會在小背簍茶苑舉行。
2011年5月,「古丈毛尖」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Ⅶ 信陽毛尖茶的歷史地位.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制茶技術逐漸精湛,制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沖、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制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熏龍井茶、未熏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Ⅷ 信陽毛尖的淵源與歷史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峰」。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峰苗,色澤翠綠,白毫遍布。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品牌。當綠色食品風靡全球的時候,「信陽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樂道。 「信陽毛尖」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質佳味濃久負盛名。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 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上,「信陽毛尖」在各類飲品中一枝獨秀,榮獲金獎。 1990年,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信陽毛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金獎,名揚世界。歷史上, 「信陽毛尖」茶一直作為朝庭貢品,時至今日,仍然是賢士名流的首選飲品。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 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利 用這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信陽地區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持傳統工藝,提高質量。 全區 茶園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 一。 靠名茶搭台,傳信陽美名。從1991年開始,信陽地區每年舉辦一 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囗產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貴禮品。 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她包含著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託。信陽地區茶文化村、中國信陽茶葉城和遍布城 鄉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
Ⅸ 信陽毛尖的歷史發展
中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高原,隨著氣候以及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茶樹又在氣候溫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
唐代,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信陽中部五里店、彭家灣、遊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崗、邢集等鄉的丘陵崗地上陸續發展。1967年春天,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茶種引過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崗,建立了紅旗茶場,朱堂、澀港、彭新、青山四個鄉,這是解放初期國家統購統銷茶葉時開始確認的。
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
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市8縣2區中有133個鄉鎮、1245個行政村產茶;茶園總面積已達100萬畝;年產干茶2000萬公斤,茶葉綜合產值20億元。現有茶農95萬餘人,茶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2007年,茶農因種茶人均收入1796元,佔全市農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葉生產專業村,種茶收入占農民收入的90%以上,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是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2006年,中共信陽市委、信陽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做大做強茶產業的意見》,制定了《信陽市茶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到2010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實現畝產值5000元,茶葉總產值60億元,茶農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70億元;培植1至2個銷售額達億元的國家級龍頭企業,3至5個省級龍頭企業;創建1至2個國家馳名商標,5至8個省著名商標;建設投資額超5000萬元的茶文化旅遊項目2至3個,超億元的1至2個,重點完成信陽茶博園、茶示範園、南灣盛典天下茶道旅遊項目和茗陽天下茶博館等建設工作。
Ⅹ 信陽毛尖有幾年的歷史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