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評劇有多少年的歷史

評劇有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14:51:03

『壹』 戲曲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原始戲曲距今2500年左右。
唐代中後期(形成期)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梨園行藝人在初唐地位極低,俗稱「戲子」。尊唐明皇為祖師爺,也反映了他們在舊時代為了求生存,不得不請出一位風流皇帝來裝潢門面,藉以提高本行的低賤地位並作為本行保護神。 開元(713—741),制式戲曲距今1300年。

『貳』 評劇起源於什麼

評劇

清末

河北
灤縣
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
女演員
。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
京劇

河北梆子

劇種
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
白玉霜

喜彩蓮

愛蓮君

流派

1950年
以後,以《
劉巧兒
》、《
花為媒
》、《
楊三姐告狀
》、《
秦香蓮
》等
劇目
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
新鳳霞

小白玉霜

魏榮元
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評劇是全國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形成於
清末民初
,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於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後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稱。最初為對口
演唱形式
,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後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
樂亭大鼓
和京劇的
唱腔
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後成為現在的評劇。
成兆才

早期
評劇的著名演員和
劇作家
。他創造了許多
新腔
,並創作改編了一百餘種
劇本
,對評劇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
唱詞
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
民間
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
當代
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
板腔體
,有
慢板
,二六板,
垛板

散板
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
男角
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
男聲
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
在南方
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
梆子
、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
板頭
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
在北京

京西
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
中國評劇院
發掘整理,始重現於
舞台
。《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
一出好戲

『叄』 評劇歷史的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版農村流行,後進入唐權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
特點: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 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

『肆』 中國的戲劇有多少年的歷史啦

公元前221年到現在了!

都相當快有2000年的歷史了!

『伍』 相聲有多少年的歷史

我國的來相聲藝術至少已有自2000多年的歷史,它最早是由「俳優」這種雜戲派生出來的。「俳優」多在宮廷里演出,用詼諧的話語,尖酸、譏諷的嘲弄,以達到惹人「大笑捧腹」的目的。這些笑料中藝人們往往寄託對統治者的嘲弄和鞭撻。

『陸』 中國評劇院的歷史發展

中國評劇院是一個團隊。是一個評劇創作演出隊伍。
中國評劇院誕生於1955年,走到今天已經整整50歲了。中國評劇院曾經是文化部領導下的藝術團體,前身是1953年組建的隸屬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的中國評劇團。從前,中國評劇院 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橋大街13號,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大院。那個時候,中國評劇院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劇院。中國評劇院建立伊始,領導就定了方針——「以演現代戲為主的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1958年劃歸北京市。50年來,中國評劇院 涌現出一批優秀表演藝術家,中國評劇院 中的代表有白派藝術的第二代傳人小白玉霜、新派創始人新鳳霞、喜派創始人喜彩蓮、花派創始人花月仙,以及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等都成大家,搖旗揮纛,各領風騷。中國評劇院還有一支以劇作家胡沙、作曲家賀飛、導演張瑋、舞台美術家蘇丹、張堯為代表的創作能力極強的藝術創作隊伍,幫助中國評劇院提高劇目藝術水平,功勛卓絕。五十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劇院極大關懷。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政協會議上還親切接見過中國評劇院的小白玉霜,周恩來、宋慶齡、鄧穎超、彭真、李先念、李瑞環等國家領導同志分別接見過中國評劇院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多次觀看中國評劇院的演出劇目。今天,中國評劇院依然是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中國評劇院有一團、二團、白派團和影視部。中國評劇院 有一座現代化的演出場所——中國評劇大劇院。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評劇院 以谷文月、劉萍、李惟銓、戴月琴為代表的新的一代藝術家們,繼往開來,為評劇藝術發展繼續做著新的貢獻。今天,中國評劇院以劇院五朵「梅花」(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惟銓、宋麗、馬惠民、韓建光、劉惠欣為領軍,以齊建波、高闖、王冠麗、李金銘、張文鵬、恆紅、張秀芸、孫路陽等新一代評劇優秀人才為核心代表的演職員隊伍,繼承創新,以亮麗的風采活躍在評劇藝術舞台上。中國評劇院要把中國評劇院的形象通過網站傳播給大家,讓關注中國評劇院 的人們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評劇院 ,認識中國評劇院 ,批評中國評劇院 ,幫助中國評劇院 。
中國評劇院 是一項事業。一項功德深遠的民族文化傳播的事業。
中國評劇成型於20世紀初。農民藝術家成兆才等人通過藝術實踐開創了一個傳遞民聲、傳達民意的戲曲形式——蹦蹦戲,這就是今天評劇藝術的雛形。百年來,通過一批又一批藝術家的創作演出實踐,使評劇藝術走出河北唐山,走向東北,走向天津,走向北京和上海,走向全國更廣泛的地區;也廣泛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皮影等其他藝術形式,使評劇逐漸由稚嫩到成熟,由弱小繁盛。中國評劇院是後來者,是評劇事業的承繼者和發揚者。中國評劇院 成立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恢復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後》、《黑頭與四大名旦》等劇唱腔膾炙人口、劇目影響深遠,深受觀眾喜愛,成為中國評劇院 的代表作。中國評劇院 的藝術家沒有故步自封,而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改革,極大地豐富了評劇唱腔藝術,為使評劇藝術摘掉了「三小劇種」的帽子,成為全國性的地方戲大劇種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世紀來,中國評劇院 創作了《紅岩詩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劉巧兒新傳》、《桃花盛開的地方》、《樂家老鋪》、《長霞》、《啼血杜鵑》、《呼蘭河》等大型現代戲。中國評劇院 的作品多次在評劇藝術節獲獎。舞台奼紫嫣紅,影視創作也頻現風采。中國評劇院 先後與多家電視台和影視機構合作,拍攝了多部戲曲電視劇,特別是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斗》等電視作品的製作播出,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好評如潮,標志著中國評劇院 充分利用劇院資源,向更廣闊的藝術市場進軍的姿態,也標志著中國評劇院 影視製作隊伍的成長。中國評劇院 願意把創作成果通過網站這個窗口讓大家分享。中國評劇院 也渴望通過這個窗口與大家進行藝術探討,幫助中國評劇院 找出差距,彌補不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評劇院 共同努力了,一定會使中國評劇院 的作品精益求精,讓大家滿意。
中國評劇院 是一種精神。緊跟時代。鍥而不舍。海納百川。
中國評劇院 從無到有,從小大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是因為鍥而不舍海納百川的精神。劇院成立之前,中國評劇院 中的一部分藝術家已經將評劇藝術實踐和火熱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評劇的舞台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謳歌新社會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開了凍》、《小女婿》,新鳳霞的《劉巧兒》等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為評劇成立國家劇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評劇院 在55年誕生,之後的半個世紀中,中國評劇院 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時代的步伐,發揚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精心雕琢,廣泛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使中國評劇院 的評劇藝術成為時代流行的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中國評劇院 的唱腔傳遍了大街小巷,中國評劇院 的演員紅遍了大江南北,中國評劇院 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四面八方。
今天,各種新興藝術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對中國評劇院 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嚴重沖擊,構成威脅。面對現實,中國評劇院 也曾困惑,也曾彷徨,但是,中國評劇院 沒有理由放棄中國評劇院 的目標和追求,沒有理由放棄喜愛中國評劇院 的觀眾。中國評劇院 在困境中不斷探索前進的道路,不斷摸索藝術的方向。中國評劇院 鍥而不舍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創作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品,推出一群又一群年輕的藝術家。盡管中國評劇院 的努力還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盡管現實中國評劇院 依然比較艱難,但是,通過一系列的藝術實踐,中國評劇院 已經增強了信心。中國評劇院 的《劉巧兒新傳》能夠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演出70場,中國評劇院 的《長霞》一場演出能夠贏得觀眾20次掌聲;中國評劇院 的電視劇《包公智斗》系列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的目光;中國評劇院 恢復排演的《向陽商店》演出時台上台下一片共鳴;中國評劇院 的「周六評劇苑」演出場場滿座;中國評劇院 為戲迷票友主辦的「北京評劇之友」大賽贏得了戲迷的滿堂喝彩,數以百計的各地票友參賽……中國評劇院 在想辦法和觀眾接近,聽取觀眾的聲音,所以開辦了網站,在中國評劇院 和觀眾之間,架起一座真情橋梁。中國評劇院 相信,只要中國評劇院 緊跟時代,發揚鍥而不舍的精神,堅持海納百川的創作傳統,中國評劇院 就一定能夠融入觀眾,一定能夠把觀眾領進劇場,一定能夠使中國評劇院 在色彩斑斕爭奇斗妍的藝術天地,深深地紮根,火火地開花,累累地結果。

『柒』 評劇的歷史沿革

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
清嘉慶(1796-1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閑」,故又稱為「什麼不閑」。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綉門簾》,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
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閑」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朝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
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
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太後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
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准綱准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四、奉天落子階段
19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沈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
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
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筱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
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匯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志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
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後」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贊。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趙麗蓉、魏榮元、馬泰、張德福、陳少舫、席寶坤、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鑫艷玲等;天津評劇院,著名演員有鮮靈霞、劉翠霞、六歲紅、蓮小君、李福安等;哈爾濱評劇院,著名演員有喜彩苓、劉小樓等。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院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捌』 評劇有多少年的歷史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發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1]。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韓少雲《小女婿》劇照評劇來歷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一八九零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地農民喜愛。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到工業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別時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地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戲和話劇地演出,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劇作者,同時,進步的民主思想已傳播到了文藝圈子,這就促使評劇這個新興的劇種也產生了第一代的劇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蓮花落藝人,他受到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在藝術上具有革新創造的精神,於是就以他的劇作把蓮花落演變成了蹦蹦戲,又從蹦蹦戲演進為評劇。其早期劇目有《馬寡婦開店》《老媽開嗙》《花為媒》《賣油郎獨占花魁》等,這些都是評劇的奠基戲。這位劇作家對時代的變革相當敏感,他吸收文明戲的表現手法,編演了一批很受群眾歡迎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如《槍斃小老媽》《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久演不衰,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之一。
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東路評劇

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
清嘉慶(1796-1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閑」,故又稱為「什麼不閑」。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綉門簾》,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
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閑」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朝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
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
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太後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
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准綱准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四、奉天落子階段
19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沈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
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
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
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匯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志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
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後」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贊。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西路評劇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團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並涌觀出一批著名演員,如小白玉霜、新鳳霞、筱俊亭、韓少雲、花淑蘭、鮮靈霞、李億蘭、喜彩苓等。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花月仙、趙麗蓉、馬泰、張德福、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等,以及天津評劇院、河北省評劇團、唐山市評劇團、長春市評劇團、哈爾濱市評劇團、石家莊市評劇團等。

『玖』 評劇最早產生於哪個地方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復區的一種地方戲制,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關外有「奉天落子」的稱謂。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流域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
評劇產生於河北東部的灤縣農村,1910年左右,形成於河北唐山一帶。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正式使用評劇名稱。

『拾』 評劇有怎樣的發展史

在1894年前後

閱讀全文

與評劇有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