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京明城牆有多少年歷史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全部完工於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歷時達28年。
南京明城牆,整體包括明朝時期修築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現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現完整保存25.1公里。
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1)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南京明城牆歷史悠久,民間流傳著許多的傳說故事。
1、明初建造南京城,所需巨額費用大部分攤派到江南富戶的頭上,其中浙江吳興的大富翁沈萬山單獨認捐了洪武門至水西門的造城費用。
傳說聚寶門建築之初,城牆屢建屢坍。有人獻計要朱元璋使用沈萬山祖傳的聚寶盆,朱元璋用計強行徵用,並把它埋在第一道瓮城東面的牆下,城門果然修成。於是人們將這座城門稱為聚寶門。
2、在南京水西門到中華門之間有段城牆,高度比別處城牆矮得多。傳說原來這段城牆是安徽太平縣人負責修建的。太平縣土地貧瘠,民工缺吃少穿,大家敢怒不敢言,消極怠工。眼看期限已到,城牆還未完工,民工對負責檢查工程的官吏謊稱說:「不知是破了什麼風水,我們這兒的人個個得了黃病,能吃能睡,就是不能做。」
那官吏看到他們臉色蠟黃,就連忙回宮向皇上稟報。實際上民工們是拿荷葉將臉擦黃的。皇上隨後下了一道聖旨:為體恤太平民工,城牆沒完成的就不罰了。不過,既得了黃病就要忌鹽,從此太平縣再也沒有官鹽供應了。對這段城牆,人們稱之為矮城。
3、在金川門和興中門之間,有一段百餘丈長的城牆,傳說這是朱元璋的一位寵臣負責督造的,這位大臣不把造城牆的事放在心上,眼看到最後期限只剩十來天,要備料、派工、挖土、砌牆等等,時間根本來不及了。
這位大臣急壞了,想出一個主意,用大毛竹把這百餘丈地方搭成一個大柵欄,築在城外一道寬闊的河邊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帶著文武大臣從聚寶門一路巡查,查到這里,由於河道太寬,他們遠遠觀看,誰都沒有發現問題。
大臣劉基還誇贊道:「皇上,城外挖一道護城河,這個辦法太好了!應該命令城外都挖,與這里連接,出入城門要過橋,豈不更加安全!」朱元璋一時高興,賞賜了那個寵臣。可事隔不久,事情敗露,朱元璋大發雷霆,以欺君之罪殺了那寵臣等一幫人,拆掉了竹柵欄,補築了那段城牆。不過,這柵欄門的地名卻一直傳下來了。
B. 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2228年左右。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2)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1、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
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2、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C. 西安城牆歷史有多少年
西安城牆又抄稱西安明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廣義的西安城牆包括西安唐城牆和西安明城牆,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牆。
城牆為明代建築,全長13.7公里,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當時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冊封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規模宏大堅固,再加上後來明清屢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D. 西安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呈長方回形,牆高答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E. 南京的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朱元璋攻入南京,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歷時二十年,建成南京歷史上回最答具規模的城牆。其後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來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為各種原因,拆除了部分城牆。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護城牆的通告,1988年1月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十多年來,南京市政府與民間機構一直致力於南京城牆的恢復與保護工作。 南京明城牆不僅是我國現存的第一大城,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巴黎城長29.5公里)。
F. 西安古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600多年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內來的,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容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里。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西安城牆除了城門設防嚴密外,城牆四個拐角還修有角樓。作用是輔助城門,觀察和防禦四面外來之敵。整個城牆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座馬面(也叫墩樓)。每個馬面寬20米,從城牆向外伸出12米,高低、結構和城牆相同。西安城共有馬面98座,垛口 5984個,使城牆外側成鋸齒形。每個馬面上原有可供駐守軍隊的卡房(也叫敵樓)3間。城牆和馬面上有女兒牆,牆上有既能藏身又能8奈望、射擊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牆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歷史、軍事和建築藝術,都有著很高的價值。
G. 城牆的發展歷史
城牆作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禦外侵防禦性建築,中國古代城市的城牆從結構和功能分,主要由牆體、女牆、垛口、城樓、角樓、城門和瓮城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城牆外圍還有護城河。從建築的原材料分,分為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青磚砌牆、石砌牆和磚石混合砌築多種類型。
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
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都是由土或磚石築砌的剛性實體,並具有一定的厚度與高度。其所在位置,一般都在城市或建築組群的周圍,起著分割空間、阻隔內外的作用。這種採用人工修造的建築屏障來圍護一定空間的方式,究其淵源,最早恐出於原始社會房屋的壁體和圍牆,以後發展為聚落的寨牆,當聚落擴展為城市時,才逐漸演變成目前的形式。以後,它又被人們使用於國境及邊界,並進一步發展為具多種內涵的強大邊防體系。由此可見,城牆產生和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它的對外防禦性。而對空間或地域所進行的劃分或隔絕功能,則是次要的。我國最早城牆的出現,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主要存在於當時的各類城市。隨著城市的不斷增加,以後歷代都曾大量建造。由於古代戰爭中的進攻手段一直相當原始,因此城牆這種並不十分先進的防禦構築物,在我國竟然沿用到封建社會末期。 城牆在我國幾千年歷史中的發展又是如何?除了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以外,另一個來源就是中國古代文獻。內中有關於築城的記載亦復不少。例如涉及太古時期的有:《漢書·食貨志》:「晁錯復說上曰:……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漢書·郊祀志》:「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軒轅本紀》:「黃帝築城造五邑。」《黃帝內經》:「帝既殺蚩尤,因之築城。」《史記》補《三皇本紀》:「人皇……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各主城邑。」以上載述中之神農、黃帝、人皇等,都是太古時傳頌的領袖人物,其時代約相當於我國新石器時代之中晚期。文獻所載既為築城,則構有城牆乃是必然之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在我國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及四川諸省,先後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已超過三十座,例如山東章丘城子崖、壽光邊線王、陽谷景陽岡、茌平教場鋪,河南登封王城岡、淮陽平糧台,湖南灃縣城頭山,湖北天門石家河、荊門馬家垸,四川新津寶墩、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且多數之城牆保存相當完好,由此可以證明古代文獻記載當時已建有城市的不誤。
然文史述及夏代建城之記錄絕少。《吳越春秋》稱:「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又《淮南子》載:「夏鯀作三仞之城。」按鯀乃夏禹之父,曾為舜治天下水禍而不成,其時稍早於夏朝之始建。夏代自禹迄桀,先後共十四世十七王,歷時四百年,帝都即已移遷六次(依古本《竹書紀年》)。史載禹即位時,諸侯來朝者萬人。由此推知,全國各地開展之築城活動應不亞於前世。《管子》有雲:「夏人之王(城),外鑿二十七虻蝶、十七湛……道四經治水……民乃知城郭、門宮、閭屋之築。」目前雖缺乏此時期城垣實例,但從夏禹時曾在各地大力治水,而夯土築堤與築城同出一源,故推測其技術與經驗均已超過原始社會,應當是無問題的。
商代統治時間長達六百年,共歷十六世三十王,史載遷都亦有六次之多。而商湯建國之際,諸侯共有三千之眾,其建城數亦不會少。目前發現的商代城址,從早商到晚商,從帝都到諸侯城,都有若干實例。除晚商都城殷(今河南安陽)未發現城牆外,其他各城均有構築,且施工技術亦見顯著進步。
周代進入封建社會,裂土分茅,大封諸侯,諸侯之下另有附庸,於是又出現了一次築城高潮。到春秋、戰國期間,因各國之間兼並戰爭不斷,築城活動更為增加,除建新城外,修補與擴建工程亦見頻繁。這時的城市,已不僅是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與居民麇集之處,而且也是封建等級的象徵。表現在城市的具體建設方面,就是不同等級的城市,其城市面積、城牆、城門與角樓的高度均有區別。如《五經異義》載:「天子之城高七雉,隅高九雉。」而《周禮·考工記》又稱:「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文中之「隅」,乃是角樓。「雉」是度量單位,約高合一丈,長合三丈,由此可知,當時各級城高以九、七、五……級數衡量的,即以二丈為差數。但這項制度,至春秋、戰國時、因諸侯僭越,而使禮崩樂壞,已不再為社會所遵守。 秦始皇削平群雄,統一中國,建立前所未有的集權霸業。然而其統治中心咸陽,迄今尚未發現都垣,與前述之晚商都城殷同為我國古代城市中之特例。但秦咸陽宮仍發現宮垣,且始皇的驪山陵亦用陵牆兩道,表明當時並未摒除使用城垣的制度。
漢代是我國最強盛的第二個封建王朝,築城活動亦十分活躍,特別突出的是西漢長安和洛陽的建造。據《漢書·惠帝紀》載:「元年……正月城長安。」「三年春,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六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六月,發諸侯王,列侯徒隸二萬人,城長安。」「五年……正月,復發長安六百里內男女十四萬五千人,城長安,三十日罷……九月,長安城成,民爵戶一級。」這是正史中最早與最詳細記錄築城之載述。通過考古發掘,知西漢長安之平面為不規則之方形,城垣總長度為25.73公里。而《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又謂:「(惠帝元年)始作長安西、北方。」《漢宮闕疏》亦載「(孝惠帝)四年築(長安城)東面,五年築北面」,則與前者有所出入。但至少二者都說明築城是分期分面進行的,這對集中使用人力,縮短運輸路線,便於管理監督並在較短工期內早見成效等方面來說,無疑是十分科學與合理的。根據《漢書·地理志》,西漢至平帝為止,共有「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築城數量之多,可想而知。依《後漢書·郡國志》,知東漢有「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較西漢略減。 三國時曹魏都鄴城,平面為東西3000米,南北2160米之矩形,城垣總長10.32公里,並於其西牆上構築銅爵、金虎、冰井三台。這種在城牆上建造樓台堂榭並連以閣道,又在其下營掘洞窟以貯存糧食、兵器等的方式,也就是將觀景、游樂、儲備、防禦諸功能綜合為一體,可說是對三代以來盛行於帝王宮室的高台建築別出心裁的改進,同時也將城牆自古以來主要供防禦的職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三台後來又被擴建與沿用,經後趙、前燕、東魏而迄於北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漳水》:「(鄴)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之為基,巍然崇舉,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220),魏武所起……其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間……(後趙)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連棟接檐,彌覆其上,盤回隔之……又於屋上起五層樓,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銅雀於樓巔,舒翼若飛。南則金雀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間。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書,亦謂之石炭。又有粟窯及鹽(窯),以備不虞。」由此可見三台宏偉壯麗之一斑。
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起,各地割據政權為鞏固自身統治,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築城。例如位於今陝西靖邊縣北之統萬城,為十六國夏之都城。依《晉書·赫連勃勃載記》:「(赫連勃勃)以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就目前考古發掘,該城築建時已用三合土,為我國已知古城之最早者。此外,又利用城牆內構作倉庫,似受鄴城三台之影響。 城門是城市內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築之規模、數量常依城市的大小、形制、方位、用途等因素來確定。早期的原始社會城市面積都較小,如佔地僅0.034平方公里的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僅辟南、北兩門。而面積較大的湖北天門市石家河古城(1平方公里)則辟有四門。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人口的繁衍,城市的面積也相應的擴大,城門數量亦有所增加。例如周代齊國都城臨淄,佔地面積21平方公里。其大城(郭城)有城門8處,小城(宮城)有城門5處。魯都曲阜面積10平方公里,外垣有城門11處。而作為諸侯附庸的羊舌邑城(今山西洪洞縣境內),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故僅辟城門2處。
決定城門位置及數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隨著社會發展而日益強化的宗法禮制影響。特別是從周代開始,「位居中為尊」、「數列九稱貴」等法則,已為社會所公允。雖然目前我們對兩周王都的具體情況了解很少,但從《周禮·考工記》中所描述的王城看,都是每面9里的方形平面,而王宮居中,並依南北與東西的中軸線,於每面城垣中部對稱開辟三門。這種平面制式,在不同程度上為後代多數帝都所沿襲。例如西漢長安、東漢洛陽、北宋東京(水門在外)、金中都、明清北京等。隨著功能需要的變化,一些城市的城門數量亦有所增減而不囿於上述規定。例如北魏洛陽有城門十三(北二、東三,南、西各四);隋、唐洛陽僅有十門(東、南各三,西、北各二);元大都十一門(東、南、西各三,北二);明南京十三門(城市平面不規則,北四門,東一、南三、西五);北京初建時僅九門(南三、東、西、北各二),至嘉靖時興建南城,東、西各增一門,城門總數增為十一,清北京仍沿此。
一般地方城市(郡、州、縣)大多都在四個方向各開一門,早及原始社會時期山東壽光縣邊線王、湖北荊門市馬家垸等古城即已如此。這種形式的實例,自漢、唐沿至明、清,各地仍然比比皆有所見。
在大多數情況下,城門都是經由陸路交通的旱門。由於某些特殊的自然條件(如城市一部地勢低窪,附近有可通行之河道、湖泊等所提供的便利),有些城市就設置可供水路交通的水門,如湖南灃縣新石器時代城頭山古城、湖北江陵周代楚國紀南城、江蘇蘇州宋代平江府城等。
早期城市辟城門處的城牆,與其他處同一厚度,如河南淮陽龍山文化時期平糧台古城所示,且為寬度不大的單門洞式樣。將城門兩側牆體向內外伸出以形成城台(很可能是列於城門兩旁之闕的發展)的實例,最早見於山東曲阜魯故城。此部面積及厚度增加,既有利於防守,又可在上面建造城樓。後者平時可供宴集及觀景,戰時則作為瞭望與指揮所在。 它們均建於城牆轉角處,平面常作凸出之方形或圓形,上建角樓,功能與城樓相仿。在文獻中最早見於周代之《周禮·考工記》,文中稱之為「隅」,其高度較城牆高二丈。實例則首見於漢代邊城,如前述內蒙潮格旗朝魯庫侖古城之四隅,均建有45度斜出之方形平面角台,頂部面積約5米×5米,形制甚為規整。與此相類似的構築物,在其他邊城中亦時有所見。
前述十六國夏都統萬城,其東、西城隅均建有角台。另敦煌北魏249窟西頂《阿修羅王故事》及257窟《鹿王本生故事之四》中所繪城郭,皆有角台之表現。北宋東京之皇城建有角樓,見載《宋史》卷一百十三。遼上京臨潢府之北城為皇宮所在,故建有角台。其他如慶州故城等亦有。金代吐列毛杜1號古城之角台,為直徑約12米之圓形平面。西夏王都黑城子亦如此。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垣,均圍見有角台之痕跡。 這是依一定距離在城牆外側建凸出的墩台,平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因外觀狹長如馬面,故名。它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垣外表面8~20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即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以內。特點是能夠自上往下從三面攻擊城下的敵人。由於火器出現,宋、金以後的城牆,已很少使用這種構築物了。
馬面之名稱,首見於《墨子》中之《備梯》與《備高臨》二篇,內中所述「行城」者即是。表明至少在戰國時,已被普遍用於城市防禦了。
現存之最早馬面實物,見於甘肅夏河縣北之漢代邊城八角城。其內城尚存馬面五處,計東南一處,西南及西北各二處。馬面寬12.2~38.5米,長6.7~11.7米不等,且布置為非對稱式,乃是依需要而設。
在對北魏洛陽之發掘後,於其北垣廣莫門西側發現馬面一處。其平面大體呈方形,突出城垣外側11.7米(約相當於城厚2/3),正面寬度約13米。另西垣北端之承明門北,亦發現馬面殘余。它們都是中原地區都市發現建有馬面的另在敦煌石窟壁畫中,如北魏249窟西頂之《阿修羅王故事》所繪城郭,即有馬面之形象。此項間接資料,亦可為洛陽馬面實物之補充。
十六國夏都統萬城之東、西二城尚存馬面48座,平面為矩形,間距40~70米。其中最大者寬約19米,凸出垣面14米,殘高亦相彷彿。
北宋汴京外城構有馬面,間距百步(約合150米),載見《東京夢華錄》。而南宋《平江府圖》中之城垣,亦排列平面為矩形之馬面。據圖中所繪,除東南、西南二隅角台外,其東、西城垣各建馬面20處,南垣11處。蓋彼時金兵屢屢南下,不得不為此以策安全也。
遼、金故城之位於北邊者,大多均置有馬面,但亦有所區分。如遼上京臨潢府之北城為皇宮所在,故其外垣之東、北、西三面均建有較密之馬面,分別為13、12、19座,間距九十步(合135米)。南城稱漢城,為平民居住,因而設置較少,現南垣大部為白音戈洛河破壞,僅殘留馬面兩處。位於黑龍江省克東縣之金代蒲峪路故城,平面為不規則橢圓,沿牆置半圓形馬面39座,間距50~70米,較他城排列密集。
元上都亦僅於內城垣設馬面。內城平面為方形,每邊設馬面6座,間距140~190米布置手法與遼上京如出一轍。史載元大都亦建,但未見實物,情況已不可考。
明代京師如南京及中都鳳陽,均未建馬面。永樂時遷北京,亦未於城垣建置馬面。後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建南城時,始於垣間構馬面(時稱敵台)172座,面積有大小兩種,間距為60~100米,估計是配置不同射程武器之故。
明代地方城市如西安,為秦王藩封,其城垣建馬面98座,平面為20米×12米矩形,間距120米。又如山西平遙縣城,建有敵台71處,間距與西安相仿。沿海城市如江蘇南通,為御倭寇侵襲,城垣亦建有馬面。
明長城最西端之嘉峪關,有圍垣兩道。外為羅城,其西側因系交通要道及主關門所在,故城垣特別高厚(牆高10.5米,頂寬5.3米)。而南、北羅城垣僅高3.8米。內為關城,牆高9米(另加垛1.7米),底寬6.6米,頂寬2米。其南、北垣中央各置一有敵樓之馬面,平面矩形,距關城四隅之角台各約75米。綜觀全部城垣(計羅城垣長1100米,關城垣長640米)中,馬面僅此兩處。估計此項構築物之減少與趨近消亡,恐與火器應用之日益普遍有關。 古時稱之為「城池」者,就是城牆與護城河的合稱。後者又謂城河、城濠或護河。它一般環繞於城牆外側,少數也有在城牆內側再修一道內護河。大城內若建有小城,如帝王都中之宮城,州府郡城中之子城等,其城下也常鑿有護河。前者如明、清北京之紫禁城,後者如宋平江府城之子城。
就現知古代城市而言,建有一道城垣與一道外護河的為數最多,其實例最早可上溯到我國的原始社會。如湖南灃縣城頭山古城之外濠,至今寬度尚達35~50米,深度亦在4米左右。它系利用天然水道再加以人工整治開掘而成,除防禦功能外,亦可供舟楫交通及城市供排水調劑之用。其有內、外城垣及相應兩道護城河的,如北宋汴京開封及南宋平江府城等。建有城垣三道及城濠三道的城市,如築於春秋時期江蘇武進縣奄城。其面積雖小,但制式特殊,在我國目前尚屬孤例。
護城河道在城門前,常掘成為外凸的緩弧形,可使入口處有較大之活動面積與空間,並由此架設橋梁、以交通內外。所架橋梁,大多為固定式樣的平直木橋或石橋。使用拱橋者甚少,因不利車馬通行,又防禦時阻礙視線。在河道水面不甚廣闊時,也有使用可拉曳起落的木質吊橋。在水流湍急或水面甚寬的天然河道上,亦有連舟為橋的事例。 為了避免城門不致直接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下,常在城門外側添築城牆一道,以形成一區面積不大的防禦性附郭,這就是所謂的瓮城。瓮城者,顧名思義,一旦敵人進入此處,就會遭到四面圍攻,猶如瓮中之鱉。
瓮城平面有矩形和半圓形兩種,其牆垣均較主城垣為低且稍薄。而對外交通門道,大多置於側面,與主城門曲折相通,以有利防守。帝都主要城門及其瓮城門,通常位於同一軸線上,這是為了使皇室車馬迅速通行。建於明代初期的南京聚寶門(今中華門)瓮城,採取了三層重疊的布置方式,其縱長深度共達128米,並於城牆內辟有屯留兵卒和貯放軍需的券洞27處,門券上方又有防禦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及多道可阻敵之閘門。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城門防衛的措施。
我國瓮城的使用始於何時?目前尚未有定論。就已知文獻記載與考古發掘資料,漢代以前似未曾出現。如漢代都城西安、洛陽亦無遺物可憑。現有之實物遺址皆得自兩漢北境之塞外邊城,例如內蒙居延破城子邊堡、潮格旗朝魯庫侖(蒙語為「石城」)古城、甘肅夏河縣八角城……破城子邊堡僅側辟門一處,門外建無女牆及雉堞之曲尺形土垣,其空曠之南面即為入口。這可說是矩形平面瓮城的最簡單形式。朝魯庫侖古城東牆辟一門,其外之矩形平面瓮城辟門南向,與上述邊堡布置大體同一制式,惟城垣全由石砌。八角城之外城垣破壞甚烈,原有情況已難以判斷。內城作對稱十字形平面,南門外有一小瓮城,平面矩形,南北15.30米,東西10米,入口辟於東側。該城東、西兩面亦各有一門,但外無瓮城。
解放以來對唐長安及洛陽的多次發掘,至今均為發現建有瓮城之遺址,文獻內亦無此類資料。1984年在江蘇揚州對建於唐代之南垣進行發掘,於其城門外發現瓮城一座,平面呈矩形,現尚留存其東牆及南牆之一部,以及南牆東端的瓮城門道。根據各地層出土文物判斷,其建造及使用之上限應不遲於晚唐,並經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沿用。
宋代中原及江南城市建有瓮城者甚多,文獻及實物皆有所見。據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東都外城方圓四十餘里……城門皆瓮城三重,屈曲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皆直門二重。蓋此系四正門,皆留御路故也。」這里明確地說明了屈折開門和貫通直達在形式上的不同,是出於使用上的區別。依元代刻印之《事林廣記》所繪東京汴梁圖,其羅城之陸路諸門,均建有平面呈半圓形之磚砌瓮城,而各水門均未建有,一若南宋所刻《平江府圖》中所示者。另南宋景定《建康志》亦繪有府城之瓮城,其平面為矩形,亦屈曲開門。
遼代都城如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縣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喀拉沁旗寧城縣)及慶州故城(今內蒙巴林右旗白塔子村)等,均於城門處建平面為矩形之外瓮城。
金代城市及邊堡建瓮城者尤多,如位於內蒙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吐列毛杜一號古城,僅辟有東、南二門,但均構直徑約20米之圓形平面瓮城,出入口俱南向,臨門更建照壁一堵,為其他瓮城實例所罕見。黑龍江省伊春市之金代故城,平面為橢圓形,於東南、西南隅各開一門,門內均建矩形平面之瓮城一區。
元代早期城市如上都(位於內蒙錫林格勒盟正藍旗黃旗大營子東),其外,內城亦建有矩形或半圓形瓮城。矩形者門正對主城門,半圓形者屈曲開門,似依前述宋代之制。元世祖忽必烈所建之元大都(今北京北城),肇創時未建瓮城,及至元末農民起義,方於各門處倉促建造。1969年修築北京地下鐵道,在拆除西直門明代箭樓時,無意中發現被包砌在內之元代瓮城垣及門道,為今日所知唯一元代瓮城遺物,惜因工期急迫,致被全部拆除。
明代仍多使用瓮城,如明初南京聚寶門瓮城,其制度似仿北宋汴京者,俱見前述。及遷都北京,各城門仍建瓮城,至清代依然保存,依乾隆時之《京城全圖》,知清中葉時各瓮城之設置狀況。總的說來,仍依照宋代以來之布置原則,即瓮城平面分為矩形與半圓形兩類,前者置於主要城門外,主城門與瓮城門同在一直道上。次要城門前置半圓形瓮城,其間城門與道路曲折相通,即瓮城門辟於側面,但又與鄰近之另一瓮城門遙相呼應。如內城(北城)東牆北端之東直門瓮城,其門開於南壁。而東牆南端之朝陽門瓮城,其門則開於北壁。內城南牆正中之正陽門,為北京內城之正門,其瓮城面積較他門為大,並開門三處。南壁中央之門與正陽門直通,供皇帝御車行駛。東、西壁各開一門,供人眾日常生活交通出入。此外,各瓮城正對都門之一面,均建有磚砌箭樓一座。各樓對外及兩側牆面上,均開方形射孔四列,以增加防守時之殺傷力。此項設施,亦為前代所無。
H. 西安城牆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
最早起源於隋朝。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居於漢長安城。但當時的漢長安城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開皇二年(582年),大興宮的修建拉開了大興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
開皇三年(583年),隋帝國遷至新京,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即「大興城」,宮城命名為「大興宮」。
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並為後來的唐帝國所繼承沿用。
部分城門介紹:
1、永寧門,西安城牆的正南門,也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城門始建於隋初(公元582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建於隋初(582年),是皇城南面三座門中偏東的一座,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
2、勿幕門,俗稱小南門,在今四府街南端。1926年,為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革命先烈井勿幕而修。小南門在城西南隅四府街南端,是與永寧門遙相呼應的一座城門,1939年開辟,城門為單門洞式城樓,它位於西安市南城牆環城南路含光門和朱雀門之間。
3、朱雀門,是唐長安皇城的正南門,位於勿幕門與永寧門之間,橫跨在朱雀大街之上,將古城內外連通起來。建於隋初,於唐末長安城改造時被關閉。
I. 壽縣古城牆有多少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朝(~1224年),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宋城。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它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牆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18-22米,頂寬4-10米,牆體以土夯築,外側貼磚,外壁下部有2米高條石砌基,通體向內欹斜,層層收分。城外東南為濠,寬約60米,北環淝水,西接壽西湖,外壁牆腳築有寬約8米的護城石堤。城有四門,東為賓陽,南曰通淝,西稱定湖,北名靖淮。四門皆有護門瓮城,其中西門的外門朝北,北門的外門朝西,東門內外兩門平行錯置,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功能。與城牆有密切關聯的「舐犢情深」、「劉仁贍死節守城」、「當面鑼對面鼓」、「門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傳說,伴隨各城流傳至今。1958年,壽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牆為全國七大古城牆中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牆、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城有東、西、南、北四門、東為「賓陽」、南為「通淝」、西為「定湖」、北為「靖淮」。四門原都有護門瓮城。城牆古樸雄偉、氣勢磅礴,如蒼龍環繞,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