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瀏覽完普陀山,需要多長時間
到普陀山復游覽觀光的制日程可安排為一日游、二日游和三日游。一日游:時間較
緊,只能一般游覽。即從海防新村或入三摩地乘車上佛頂山游慧濟寺,步石階而下
,到法雨寺,而後乘車游覽普濟寺,經西天門、心字石、梅福庵、觀音洞沿公路回
到碼頭乘船去沈家門或上海、鎮海小港。
二日游:第一天上碼頭後,順短姑道頭、妙庄嚴路到普濟寺安排好住宿,然後
從多寶塔前或息來小庄前乘車上佛頂山游慧濟寺,步石階而下游法雨寺、大乘庵、
千步沙、朝陽閣、百步沙、普濟寺,晚上可到百步沙觀海潮。第二天如晴天,一早
可到朝陽閣或百步沙觀日出,早飯後游紫竹林、潮音洞、觀音跳,回普濟寺吃午飯
後游西天景區順公路到碼頭乘船返程。
三日游:第一、二天游覽線路同上。第三天上午從短姑道頭乘7時或8時班船
去觀音菩薩修道地的洛迦山禮佛和游覽,那裡不僅有古剎梵宇,而且還有建於清光
緒十六年間的古老國際航道燈塔和建築雄偉的五百羅漢塔,海山風景獨好。下午可
到海濱浴場游泳或去橫直街、海鮮園選購旅遊紀念品或海鮮,領略海市風情後沿公
路到碼頭乘船返程。
⑵ 普陀山的歷史沿革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普陀山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於潮音洞登岸,留佛像於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自此始。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趙匡胤遣內侍(太監)王貴來山進香,並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豐三年(公元1080),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主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允准,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凈土。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賜錢萬鑼修繕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台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字、賜佛經、賜紫衣,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⑶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並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相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贊》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王勃卒於676年,就算此《贊》作於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開發建設 1982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7年,被評為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國家示範區。
⑷ 普陀山的皇帝門為什麼60年開一次
清朝乾隆皇帝來普陀山住宿,因為小和尚不知道是皇帝來了,結果開門開慢了,乾隆皇帝回京生氣,就下旨普濟寺大門永不開,後來大臣們求情,乾隆皇帝才同意,正大門六十年一開。這種慣例延續至今。
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
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趙匡胤遣內侍(太監)王貴來山進香,並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
元豐三年(公元1080),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當時,日韓等國來華經商、朝貢者,也開始幕名登山禮佛,普陀山漸有名氣。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寶陀觀音寺主持真歇禪師奏請朝廷允准,易律為禪,山上700多漁戶全部遷出,普陀山遂成佛教凈土。
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賜錢萬鑼修繕圓通殿,並指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的道場,與五台山(文殊道場)、峨眉山(普賢道場)、九華山(地藏道場)合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
(4)普陀山歷史多久了擴展閱讀:
在眾多佛教名山中,浙江的普陀山可謂別具一格。因為普陀山不僅山脈連綿高低起伏,而且四面環海,遠遠望去,形如海中蛟龍。史籍稱:「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這一評論很恰當。
普陀山的地理環境「勝」在水環山而山抱水,在一座座山體的環抱下,海水在普陀山四周形成一個個寧靜的港灣,山體不高而藏風聚氣,水流不急而生氣旺盛,上佳風水格局純屬天造地設。
《普陀山志》記載,梁朝貞明三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了一尊觀音像准備回日本供奉,豈料路經舟山群島蓮花洋時,被狂風巨浪阻止了歸途,慧諤忽悟觀音不願東去,將觀音像請上了海上一個小島梅岑山。
在島民幫助下建了一座簡陋的寺院供奉觀音像,該寺院被人稱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以後,梅岑山逐漸成為人們供奉觀音的道場。因傳說在南印度洋邊的普陀洛伽山是觀音菩薩的古道場,唐以後梅岑山改名普陀山。
普陀山上有佛教寺廟庵堂近百座,被稱為「震旦第一佛國」、「海上佛國」。大多數寺廟庵堂建在半山腰,依山面海。
在普陀山東南角,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南海觀音像,在蓮花座上,金黃色的觀音像面向南方,左右有新羅礁、南天門諸山「拱衛」,前方有群山「來朝」,堂局十分開闊,使身臨其中的人們對觀音像肅然起敬。
慧濟寺、法雨寺、普濟寺被稱為普陀山三大寺。其中位於普陀山白華頂南面靈鷲峰下的普濟寺,是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也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該寺的前身就是「不肯去觀音院」,現有建築為清康熙、雍正年間所建。
寺內共有大圓通殿、天王殿、藏經樓等十大殿、十二樓、七堂等建築。巍峨的大圓通殿「坐壬向丙」,是全寺主殿,裡面正中供奉著世界上唯一的觀音正身像,東西兩壁各立有16尊觀音以不同形象教化世人的法像,即著名的「觀音三十二應身」。
普濟寺前面正南方是一池蓮葉點綴的碧水,稱為「蓮花池」,池上有三座橋,中間的一座橋北接著濟寺正門,橋中有八角亭一座。普濟寺的正門與眾不同,每隔60年才開一次,這種慣例延續至今。
⑸ 普陀山有什麼來歷
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唐大中(公元847—860)年間,有梵僧(又說西域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回國,途經普陀山海面時觸新羅礁受阻,於潮音洞登岸,留佛像於民宅中供奉,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自此始。
宋元兩代,普陀山佛教發展很快。宋乾德五年(公元967),趙匡胤遣內侍(太監)王貴來山進香,並賜錦幡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始。元豐三年(公元1080),朝廷賜銀建寶陀觀音寺(即今前寺)。
(5)普陀山歷史多久了擴展閱讀
普陀山的開山故事:
話說五代後梁明貞二年的時候,因中國佛教在唐時傳去日本,當時有很多為了求法留學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國來訪道尋師。其中有慧諤和尚,遠渡重洋,航海來到我們中華大國,一方面尋師訪道,一方面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
有一天來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遍游五台勝地,參觀名勝,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的聖像,清凈庄嚴,心羨不已。本想向該寺當家師傅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後的辦法,只有不與而取。
他以為這是出於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聖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這種做法決不會是犯佛戒中的「不與而取的盜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慧諤和尚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當然不敢再在五台山逗留下去,馬上束裝就道,買舟東渡,預備回歸本國去了。
當這條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所屬的舟山群島,有一名叫新羅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華(今稱蓮華洋),擋舟不能前進,如是者三日三夜,這只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遠遠在普陀山四周打轉。如果向東開,即有鐵蓮花從海中涌現出來,阻道不前。
慧諤和尚此時已經嚇得驚惶萬狀,心中忐忑不定。俗語說:「為人不作虧心事,空中打雷我不驚。」他這時自己開始靜坐思過了。他捫心自問,生平無大過,從來沒有做過什麼不可告人的壞事,為什麼今天在海洋遭阻,進退不能呢?
佛教徒遇著無法解決的困難事,唯一的法寶,就是跪向佛前,求哀懺悔。當他跪到菩薩像前,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不與而取偷來的,這時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慚,很快的跪下去禱告著說:「大士!弟子因見菩薩聖像庄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我想將菩薩聖像請回日本供奉。
假使我國眾生此時無緣見您,當從所向,弟子即就該處,建立精舍,供奉聖像。」禱罷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那時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雖然在漢時就有漢光武皇帝的好友嚴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隱居在這個山上,修真養性(即今梅福庵,內有梅福仙人煉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梁明貞年間,仍然還是一座荒山孤島,只有幾個捉魚為業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里。當時慧諤祖師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
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的張漁翁,經過慧諤和尚說明來意,他大為感動,同時也歡喜得了不得,菩薩連日本一個國家都不願意去,而要住在我們這個孤島荒山之中,這一座荒山真是與菩薩有大因緣了。
我們住在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顯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諤和尚說:「師父!你們貴國的人,既無緣見佛,那末你就與菩薩一並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讓出來,你可以築庵供奉菩薩。
我過海去,叫各地民眾,大家來山拜佛供養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諤禪師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築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觀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了。這就是我國普陀山開山之來由。
⑹ 普陀山的由來
據佛教史籍記載,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47一859年),有一位印度高僧來此參拜,親眼看到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並授以七色寶石,因此稱普陀為觀音顯聖地。
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僧慧銬到五台山參拜文殊道場,看見一尊觀音大士聖像,清凈庄嚴,想請回日本供養,又怕該寺當家不肯,於是就偷偷地將這尊聖像請走,隨即買舟東渡,准備回國。當船駛到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邏礁附近的時候,忽然海洋中涌現無數鐵蓮花(今稱蓮花洋),擋住航道,使船不能前進。
如此一日三夜,船無法開出,只能繞著普陀山四周打轉。慧鱷見此奇異,便跪在聖像前面懺悔說:「大士,弟子因菩薩聖像庄嚴,我國佛法未遍,聖像少見,所以想請聖像回國供養。如果因我是不予而取的,或是我國眾生無緣供養,弟子就在此地建立精舍,供養聖像。」慧銬懺悔完畢,船就飛速駛到潮音洞邊,安然停下。
慧銬登山後,在潮音洞附近,找到一家漁民的茅舍,見舍主張翁說明來意。張翁歡喜異常,說:「菩薩願意住在這個荒山孤島,說明與我們太有緣了。就請師父和菩薩一並住在這里。我把房子讓出來築庵供奉菩薩,將全山民眾招集起來參拜菩薩。」
慧銬因此也就不回日本,在山築庵安住。民眾稱此庵為「不肯去觀音院」,慧銬成為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從此,普陀山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了。
(6)普陀山歷史多久了擴展閱讀:
在元代的大德《昌國州圖志》(1298年)的記載中,就是以「梅岑山」為正名,以「補陀洛迦山」為別名的。
從元朝的中後期開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頻率已越來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編纂山志時,該志就名正言順地稱為《補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語地名的流傳過程中,國人對冗長深奧的外來語譯名的不便閱讀和記憶感到煩惱。
因此,他們根據漢語的語言習慣將補陀洛迦山簡化為補陀山、普陀山,並最終在明末確定為更加漢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傳至今。在普陀山地名歷四百餘年的流傳過程中,其間也曾有過復古,重新以全稱「普陀洛迦山」作為島名的現象,但時間不長而且主要表現在文字書上。在口語中,冗長的全稱已經近乎絕跡。
⑺ 世界歷史悠久的普陀山還有許多傳說民間故事講一個有關普陀山的歷史故事。
1、洛迦來歷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2、短姑聖跡
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責備的意思)其無福朝聖,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時近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慌。
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藍走到碼頭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巧玲瓏姑船上,說是其嫂進香托她捎來的,說罷,放下飯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
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裾濕了一片,心裡頓有所悟,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大士送食時投向潮水裡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聖跡」。
(7)普陀山歷史多久了擴展閱讀:
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灣外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春秋戰國時,普陀山及附近諸島被稱為 「甬東」。秦朝安期生、晉朝葛洪等人都先後來此山采葯和修煉,後來均得道成仙。漢代時,學者梅福曾來山練丹隱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嶺山。
因山上長滿小白華樹, 所以也叫小白華山。山東南緊鄰一更小的島嶼,懸峙海中,稱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連稱普陀洛伽山。
普陀山是全國最著名最靈異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島上風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剎琳宮,雲霧繚繞。
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著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連,顯得更加秀麗雄偉。
⑻ 普陀山的典故傳說
普陀山的典故傳說:
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作為觀音道場初創於唐代。
唐大中年間,有梵僧來山禮佛,傳說在潮音洞目睹觀音示現。唐咸通四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
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故稱不肯去觀音。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8)普陀山歷史多久了擴展閱讀: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同時也是著名的海島風景旅遊勝地。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島上風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剎琳宮,雲霧繚繞。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著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
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又稱普陀山三大香會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觀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會。
此時普陀盛況空前,從普濟寺的中門到佛頂山,香客如涌,從法雨寺的九龍殿到千級石階的香雲山徑,信徒禮膜參拜,一步一跪拾級而上,虔誠之至,令人感悟。
1997年農歷九月廿九,南海觀音露天銅像建成,此日烏雲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銅像開光時,剎那間天門洞開,陽光普照,令海內外信徒無不傾服。
普陀山觀音香會節起源於觀音應化誕生或成道等日。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海內外佛門弟子。
不論遠近紛紛從四面八方雲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參加法會。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達到高潮,上萬信眾摩肩接踵。
三步一拜齊登佛頂山,場面蔚為壯觀。全山徹夜燈燭輝煌,講經誦佛之聲通宵達旦,呈現出佛國盛會庄嚴虔誠的節慶氛圍。
⑼ 普陀山距今多少年了
普陀山,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內是觀容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丁亥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普陀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山、衛生山,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國家示範區。
⑽ 北普陀山的歷史背景
北普陀山開山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邃豐厚。迄唐武德元年即已肇建諸端回寺剎,晨鍾暮鼓梵音法答號經年裊渺,祥雲喜雨龍光清嵐百代氤氳,故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稱之。至遼代,又因皇帝耶律倍長居此山,經大德高僧德韶奏請遼太後,正式定名北普陀山而聞名天下。其中尤以名貫燕雲十六州的「石堂松雪、楓林旭日、蒼山觀海、紅石卧龍、滴水觀音、泓池澄暉、烽台夕照」等景觀而著稱於世。明清兩代,更以遼西「第一洞天」馳名海內,為佛、道兩教高僧、宗師及信眾朝拜之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