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弩的起源,特點和演變
特點:一是射程遠。「弩」張開弦時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遠。
二是可以瞄準目標,命中率高。「弩」其實就是強化的弓箭,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時發射幾枝甚至幾十支箭,戰斗威力強。所以,弩比弓更實用。
「弩」的缺點是弩機很笨重,所以適合由步兵攜帶或製成弩車。
古代的車兵都裝備有「弓」和「 弩」,是步兵主力,有利於攻堅、設伏、厄守、突圍、相持等戰法。
起源與演變:據考古驗證我國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即以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 《孫子兵法》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孫子兵法-作戰)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 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 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 ,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
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 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 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 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 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 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 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 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 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 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弓(雖然叫弓但是是一種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 ,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至明以後由於火器的迅速發展,佛朗機,鳥銃、紅夷大炮等火器大量的裝備部隊,弩的 作用進一步下降,不再受到重視,直至被淘汰。
『貳』 弩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據《事物紀原》記載,弩是戰國時期楚國馮蒙的弟子琴公子發明的,「即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之也。」
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製造得相當精巧的弩機。它外面有一個匣,匣內前方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有照門,照門上刻有定距離的分劃,其作用類似現代步槍上的標尺。
匣的下面有扳機與鉤相連,使用時,將弓弦向後拉起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扣動扳機,箭即射出,命中目標。弩的發明是射擊兵器的一大進步。
我國古籍中關於弩的記載很豐富。《呂氏春秋》記述了青銅觸發裝置的精確性,它是我國人在發展弩方面取得的成就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
青銅觸發盒嵌入托中,在它的上面有一個槽,放弓箭或弩箭。弩的觸發裝置是一個復雜的設備,它的殼,包括在兩個長柄上的3個滑動塊,每件都是用青銅精鑄而成的,機械加工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精確度。
戰國時弩機的種類就比較多了。如夾弩、庾弩是輕型弩,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遠,通常用於野戰。
據《戰國策》記載,韓國強弓勁弩很出名,有多種弩皆能射600步遠。《荀子》也載有魏國武卒「有12石之弩」等事例。
弩的發明、製作和使用,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公元前341年,齊、魏兩軍在馬陵展開大戰,即著名的「馬陵之戰」。孫臏指揮齊軍埋伏在馬陵道兩側,僅弩手就有近萬名。當龐涓率魏軍經過此地時,萬弩齊發,魏軍慘敗,龐涓自殺身亡。
弩的數量也很可觀。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有5萬名弩射手。公元前177年,漢文帝手下的弩射手數目與秦相差不多。但這並非意味著在當時只有幾萬副弩。
據《史記》記載,約在公元前157年,漢太子劉啟掌管有幾十萬副弩的軍火庫。這就是說,2000多年前,我國人已經有了成批生產復雜機械裝置的能力。
有學者認為,我國弩的觸發裝置「幾乎和現代步槍的槍栓裝置一樣復雜」。
漢代弩的製造有了進一步發展,並逐步標准化、多樣化,不但有用臂拉開的擘張弩,還有用腳踏開的蹶張弩,但通常用的是6石弩。
漢代格柵瞄準器的發明並很快用於弩上,進一步提高了弩的命中率。這些格柵瞄準器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和現代的照相機和高射炮中的有關機械裝置類似。
三國時期,諸葛亮還曾設計製造了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以鐵為矢」,每次可同時發射10支弩箭。
弩是分工製作的,已發現的大多數弩的觸發裝置上都有製作者刻的名字和製造日期。弩的致命效用的原因之一是廣泛採用毒箭。而且由於瞄準好的弩箭能夠很容易地穿透兩層金屬頭盔,所以沒有人能抵擋得住。
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弩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仍備受青睞,並得以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
北宋時期,有人敬獻給皇帝的一種弩,可以刺穿140步開外的榆木。還有一種石弩,它可用連在一起的兩張弓組成,需幾個人同時拉弦,可一齊射出幾支弩箭,一次即可殺死10個人。
宋代的手握弩可射500米遠,在馬背上時可達330米遠。
連發弩克服了裝箭的困難,可以快速連射。弩箭盒安裝在弩托里的箭槽的上方,當一支弩箭發射後,另一支馬上掉到它的位置上來,這樣就能快速重復發射。100個持連發弩的人,在15秒內可射出2000支箭。連發弩的射程比較短,最大射程200步,有效射程80步。連發弩在明神宗時已廣為流傳,有不少樣品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館中。自明代以後,隨著火葯大規模的應用在戰場上,熱兵器逐漸取代了弩的地位。
『叄』 踏弩的歷史記載
《朱子語類》卷一三五:「﹝申屠嘉﹞乃高祖時踏弩之卒,想亦一樸直人。」宋吳自牧《回夢粱錄·社會》:「答武士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藝精熟。」《水滸傳》第二三回:「只見這十個鄉夫,都拿著鋼叉、踏弩、刀、槍,隨即攏來。」
《朱子語類》
朱熹與其弟子問答的語錄匯編。中國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類編排,於咸淳二年(1270年)刊為《朱子語類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語類》。此書編排次第,首論理氣、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問題,以太極、理為天地之始;次釋心性情意、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論知行、力行、讀書、為學之方等認識方法。又分論《四書》、《五經》,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張朱為傳此理者,排釋老、明道統。《朱子語類》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內容豐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語類》書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陳煒刻本、清呂留良寶誥堂刻本、廣州書局本等。中華書局有排印本。
『肆』 合肥話的歷史有多久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合肥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西漢時,合肥即以經濟發達而載入史冊,是全國除長安以外的十八大商貿市場之一。三國時期,合肥為揚州治所。刺史劉馥「單騎造合肥空城」,「聚諸生,興學校,廣屯田」,短短數年間,就使因戰爭而幾成廢墟的合肥成為「恩化大行」、「官民有畜」的江淮「巨鎮」。隋唐時期,合肥為廬州治所,其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貿易都有長足進步,社會繁榮,百姓殷富。宋元時期,合肥曾為淮西路和廬州路首府,實為江淮之間首屈一指的政治、軍事重鎮。南宋淮西帥郭振築斗梁城,使金斗河(淝河流經城區的一段)橫貫城中,進一步促進了合肥城市的繁榮,城中「百貨駢集,千檣鱗次」,金斗河兩岸「悉列貨肆,商賈喧闐」。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合肥的社會發展水平和全國大部分地區相比,仍毫不遜色。只是到了近現代,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交相侵掠,合肥才逐漸衰落。
合肥地當南北要沖,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在和平時期,通江達淮的地理位置使合肥頗受其益。而在戰爭時期,地當沖要的合肥又屢屢成為金戈鐵馬的戰場。三國時期,孫吳和曹魏集團在合肥展開了數十次的爭戰,使合肥成為著名的三國古戰場,至今三國遺址仍遍布城鄉。南北朝時,合肥亦是南北方爭奪的焦點。在南宋與金國的對峙時期,宋金雙方在淮河流域進行了反復的爭奪。作為江淮地區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合肥成為南宋抗金的前哨陣地。抗金名將牛皋、劉錡、楊沂中、張浚等先後在廬州大敗金兵。因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合肥贏得了「鐵廬州」之號。此外,韋睿堰水破合肥、張獻忠智取廬州城、太平軍兩克廬州和三河大捷,都是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富有反抗壓迫、反抗剝削、敢於斗爭的光榮傳統,是合肥人民在譜寫自己歷史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個鮮明特徵。歷代農民起義,合肥健兒多有響應。辛亥革命時期,合肥籍志士追隨孫中山,為推翻清王朝和北洋軍閥的統治,前赴後繼,不惜犧牲——萬福華勇刺王之春,倪映典喋血廣州燕塘,吳暘谷為共和甘灑熱血,范鴻仙誓死討袁……五四運動以後,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共黨組織的建立,合肥人民的革命斗爭進入了新的階段。1926年,崔筱齋在合肥北鄉建立了合肥地區第一個中共組織,播灑革命火種。同年11月,共產黨員蔡曉舟、李雲鶴等聯合進步人士許習庸等發動了有數百人參加的吳山廟武裝起義,迎接北伐軍入皖。1932年4月7日,崔筱齋、李星三率領合肥北鄉雙河集農民舉行暴動,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抗日戰爭時期,合肥人民奮起反抗日本的侵略,新四軍四支隊和二師、七師先後挺進合肥抗擊日軍,抗日烽火燃遍廬州。解放戰爭時期,合肥人民不斷掀起愛國民主運動,形成了與人民解放軍相配合的反蔣反美斗爭的第二條戰線,最終迎來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合肥的解放使這座千年古城獲得了新生,合肥的歷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合肥人民艱苦創業,頑強拼搏,使合肥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進取,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今天,合肥人民正以更加昂揚的熱情、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扎實的步伐,為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而奮力拚搏。合肥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合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自秦朝置合肥縣,合肥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淮軍搖籃」著稱。
三國舊地
三國時期,魏吳逐鹿,在合肥紛戰32年之久。公元215年,東吳主帥孫權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率八百精銳挫敗東吳十萬大軍,孫權策馬躍過西津橋,落荒而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67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形象地描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作為三國故地,合肥遺存曹操教練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將滿寵修建的「三國新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斛兵塘、藏舟浦、箏笛浦等動人傳說。
關聯景點:逍遙津公園、明教寺、三國遺址公園
包拯故里
合肥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鄉。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合肥市肥東縣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進士,擬任建昌知縣(江西永修)。但是,包拯信奉「父母在,不遠游」,辭官不授,在家奉養雙親。公元1037年,已39歲的包公登上仁途,離家出任揚州天長知縣。公元1062年,病逝於開封,次年八月,葬於合肥東郊大興集。
包公祠位於包公讀書處---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1066年,是國內外包公祠、包公廟的鼻祖。包公墓內斂藏著包公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清風閣選用各種精美雕刻描繪了包公一生中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伍』 歷史上最強的弩射程多遠
弩不太好說,因為弩雖然精淮,但連續性太差,所以未得到廣泛推廣,故記載較少,以下版略說幾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比如宋權大型床弩射程有1500步
算起來600-700米了.手弩的話,應該是現代軍用的狙擊弩了.100米內有殺傷效果,射程的話很難說300-400M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了.看配什麼弩箭了.
而樓主說的是踏弩,重最較重,射程大約在250-350左右(畢竟兩千多年前的東西了,床弩出現後踏弩就被淘汰了),但威力巨大,基本上射程=殺傷力.
『陸』 弩的發展史拜託各位大神
中國弓弩發展史資料 中國在近代火·葯武器的誕生之前,在投擲武器方面一直保持著世界的領先地位,在這期間由七項技術的發明與使用是其他的民族無法比擬的,卓越的制弓術,弩的發明和改進尤其是銅弩機的創制,連發手弩的發明,弩弓車特別是多弓床弩的發明,杠桿拋石機(trebuceht)的發明,火箭(rocket)的發明.這是我們祖先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戰爭技術高超的見證。 在近代火·葯武器問世前漫長的歲月里,弓箭一直是決定性的武器,沒有其他青銅或鋼制的武器起到能代替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中國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已經廣泛的使用弓箭。山西朔縣距今2.8萬年的舊石器時期的遺址里出土了用燧石製造得箭鏃,這是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證據。弓箭的使用是人類技術史的一次重的大進步。人們認識到了利用彈性來儲存來儲存能量,發明弓箭這種復雜工具需要長期的經驗的和知識的積累.中國古代認為「弓生於彈」,即為弓箭的產生與彈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甲骨文中彈的寫法是一張弓在弦的中部由一個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樣的彈弓在中國曾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還有人使用這樣的彈弓。隨著制弓技術的發展弓箭逐漸得到了改良。箭加裝了鏃還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穩定性。同時弓也得到發展由單體弓而加強弓,最後發展到了復合弓。世界上許多的不同文明分別獨自發展了復合弓,但是由於西亞斯基泰復合弓(一種雙曲復合弓)這種自技術上較為成熟的復合弓傳到了古希臘和羅馬(似乎是共和國末期傳入),西方人依此為淵源將他們所見到雙曲復合弓都認為是斯基泰文化影響的產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這類的弓箭了----雙曲復合弓的成熟形式,雙曲反彎復合弓(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中國的漢字弓就是依據雙曲復合弓的象形而來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很多是反映射禮活動,而射禮所用的弓明顯就是雙曲反彎復合弓。在詩經中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弓(即角弓,可笑後來的儒家牽強把角解釋為裝飾品)。 同時由於使用弓的材質差異,以使用單體弓為主的地區和已廣泛使用復合弓的地區在拉弓的方式上也產生極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國)射法。由於歐洲單體弓彈性差,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之比低因此弓長較長,而中國的復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比甚高,當拉滿弓時手指拉弓處與弓弦形成銳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將積壓手指。因此中國拉弓法用一個拇指(帶指環保護)拉弦,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而歐洲單體弓由於角度較大,則可以用多個手指拉弓。使用指環作為保護時使用復合弓的標志之一,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環也是在商朝的好婦墓遺跡中出土,詩經中也有大量記載。 在東周時期,中國復合弓的製造技術業已臻於成熟。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舉凡材料的采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處也者,以為因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據《考工記》,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丁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 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故稱之為牛戴牛)。筋,即動物的肌腱,貼博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人。據《考工記》,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制備方法「-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特別是肌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魚組織、特別是齶內皮和魚膘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晚近的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絲,即絲線,將傅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據《考工記》,擇漆須色清。中國古代不僅對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對具體的工藝步驟也有細致的規定。「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內定型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細密;春天治角,自然潤澤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會糾結;秋天合攏諸材,白然緊密;寒冬定弓體,張弓就不會變形;嚴冬極寒時膠、漆完全乾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裝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復的工藝程序,需跨越兩至三年時間。在制弓作坊中,由於各項工作可交錯進行,流水作業,故每年都會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張弓而言,其工時是無法縮短的。復合弓的製造代表了古代制弓術的高峰,世界上對復合弓製造的詳細記載首見於《考工記》。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復合弓製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在制弓術逐漸成熟的時候,中國的射術也逐漸成熟。中國古代強調,射箭的精髓不在於身形與手法,而是心念的專一。與御術要求「人心調於馬」,劍術要求「與神具往」的要求是一致的。古人認為,必須心念專-、神定思去,才能夠動作協調.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技術和器械的效能,甚而收到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之效 。《列子*湯問》中有一段很好的論述:「詹例曰:臣聞先大夫大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鶬於青雲之際,用心專,動手均也。臣因其事,放(仿)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沈釣,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釣餌,猶沈埃聚抹,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而且而且,中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動中精神氣質和弓箭特性的互補關系。《考工記*弓人》中記載:大凡選弓,應根據射手的體形、意志、血性氣質而有所差異:長得矮胖,意念寬緩、動作舒遲的人(安人),應使用剛勁的弓(危弓),配以柔緩的箭(安矢)。剛毅果敢,火氣大、行動急的人(危人),交選用柔軟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疚的箭(危矢)。 人如寬緩舒遲(安人),再用柔軟的弓(安弓)、柔緩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能深入。人如剛毅果敢、性情急躁的人(危人),再用剛勁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就不能又穩又准地射中目標。 隨著防具的發展,對弓的要求越來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遠的射程,更好的准確性,這都需要弓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於是弓相應的也就變得更長,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當超出了雙臂的極限之後,人們就不得不去想其他的辦法。在這種條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歷史的舞台。由於中國有優秀的復合弓製造技術,加上中國戰國時期青銅弩機的發明,弩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華利器。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機三個部分構成:弓橫裝於弩臂前端,弩機安裝於弩臂後部。弩臂用以承弓、撐弦,並供使用者托持;弩機用以扣弦、發射。使用時,將弦張開以弩機扣住,把箭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而後扳動弩機,弓弦回彈,箭即射出。可見弩是一種裝有控制裝置,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為「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由於弩是延時發射的,因此將張弦裝箭與縱弦放箭分成了兩個獨立的動作,無須在張弦的同時瞄準,這更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與弓只能用手臂張弦不同,弩還可以藉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來張弦,所以強度可比弓大.因而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中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裝備弩了,在春秋的晚期中國軍隊中已經開始較多的使用弩作為遠程的壓制武器。在孫子兵法中於弩來形容兵勢。「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意思講,善於用兵的將帥,他所造成態勢是險峻的,他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這種態勢,就像張滿的弩,時刻保持著巨大的威力;這種節奏,猶如觸發了軍機,迅雷不及掩耳。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曾請人教越國人習射弩箭。而戰國時期各國更是普遍的裝備弩弓。 中國弩在問世以後的一千餘年內是終是是世界領先的除了中國復合弓技術先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發明了一套復雜而精妙的弩機。戰國時期的弩機都是青銅製造的。 這是一種轉軸連動式的裝置,包括望山、牙、懸刀、鉤心和鍵等部分。望山用於瞄準;牙用於卡弦,與望山鑄成一體;懸刀即扳機;鉤心聯接牙和懸刀;鍵即軸銷,將各部分合成一個整體並固定於弩臂後端的空槽內。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它的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的矢道內,使箭尾抵於兩牙之間的弦上,然後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鉤心脫離懸刀刻口,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這是一種相當復雜而精巧的機械。弩弓的強度再大.只要輕輕扳動彎機,即刻便能發射。這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弩機可以和近代的來福槍機相匹美,是古代工程技術的傑出成就之一。 戰國時期的弩依照強度和張弦方式的不同分成擘張弩和蹶張弩兩種。擘張弩的強度較小,用手臂的力量就可以拉開。《孫臏兵法》中這種小型的弩可以射到100步。有記載這種弩裝備過漢軍的重騎兵用於在沖擊前進行最後的火力打擊。蹶張弩的力量較大,用雙臂的力量無法拉開。所以有「超足而射」的記載。戰國時期韓國的弩弓是非常有名的,有記載可以射到600步。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弩則可以射到900米的驚人距離。 由於強弩張弦難度大.發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將弩手編為三組:第一組瞄準射擊,稱為「發弩」;第二組張弦後處於待發狀態,稱為「進弩」;第三組張弦,稱為「上彎」。當第一組射擊完畢,就退為第三組,第二組則進為第一組,第三組進為第二組,如此循環不斷,以保持射擊的連續性。近代歐洲的火槍手,因裝填彈葯費時.也採用了類似的三排制。而日本的織田右大臣信三郎信長的三段擊和此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難看出,安裝有青銅弩機.大量裝備中國軍隊的弩,不僅是先進技術的體現,也是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先進戰術的標志。 弩,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最直接的影響是為中華民族,確切的說是漢族提供了強大遠距離的殺傷性武器。使得漢民族在對付游牧騎兵時處在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漢民族學習游牧民族的長處練習騎射,一方面可以憑借弩進行有效的防守作戰。西漢文帝時晁錯曾上書言兵事,提到漢軍與匈奴相比有五個優勢,其中的兩點與弩有關。即弩箭遠遠的超出了匈奴弓箭的射程。在重視弩的漢代中國弩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比戰國時代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而弩手也是漢步兵中的精銳。第二點深遠的影響體現在對華夏日後的遠距離兵器的發展上。隨著實戰的要求,弩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繼續發展。第一是對火力密度的要求,要求可以更快的射擊速度,古人以此為目的設計出了連弩,而且在戰國時期連弩就已經存在(戰國楚墓出土)。日後隨著連弩威力的加強,甚至設計出一種由於工程的弩(將弩箭城排的射進城牆,當梯子使)用。)連弩的使用高峰出現在明清時代。距離遠,威力大的連弩顯然比早期的火·葯槍更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第二是對武器的射擊距離的要求。向著這一方向的發展最中導致了冷兵器時代射擊最遠的弩炮的出現。弩炮的發展此漢到宋發展到歷史的高峰。宋時的弩炮(射程可考的1500米)不僅可以射擊弩箭,還可以射擊鐵制的火·葯炮彈(一種爆炸武器。類似於近代炮彈,不過是投擲的)。
『柒』 弓弩起源於甚麼時候
出現不晚於商周,最早出土的是戰國中期。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盾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朴,所以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捌』 弩為何退出歷史舞台
隨著火葯武器的出現和發展進步,弩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玖』 弩炮的歷史淵源
公元前399年,希臘屬下的塞拉古城幫的狄俄尼索斯就面對著強大的迦太基人的武力威脅。此時,一種讓其他勢力都黯然失色的武器誕生了——狄俄尼索斯的工匠們設計製造了戰爭史上第一具扭力彈簧弩炮!
隨著甲胄的發展和工事築壘的出現,單兵弓弩的作用被相應的削弱了,他們無法穿透附有青銅的盾牌,當然更不可能摧毀磚石堆砌的掩體。雖然人們曾嘗試過製造巨大的弓弩,但依靠弩臂彈性形變的所產生的發射力量已接近極限,無法賦予箭石或彈丸更大的威力。狄俄尼索斯的工匠們發明的弩炮首次採用了力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扭力彈簧,即利用兩束張緊的馬鬃、皮繩或動物肌腱產生的扭力做為動力,驅動弩臂帶動弓弦拋射彈丸或箭石。
希臘人設計的弩炮帶有堅固的支架,主梁置於支架之上,其前端兩側裝有兩具扭力彈簧組,每個彈簧組帶動一隻弩臂,弩臂末端連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納拋射物的編制網袋。橫樑上側帶著燕尾長槽,一個帶長導軌的滑塊可以沿著長槽前後滑動,滑塊的後斷裝著一套精巧的擊發機構。可以方便的瑣定和釋放弓弦,橫梁的末端裝有絞盤,使用者可以通過扳動手柄,或者拖曳繩索十滑塊移動。當弓弦向後拉開並被擊發機構瑣定的時,武器就處在待發狀態。為了讓操作絞盤不至於太費力,在橫梁兩側設置了金屬齒條,既能讓開弓的工作不必一氣呵成,有能調節武器的拋射力量,從而獲得需要的射程。花圃來金屬齒條被圓形棘輪代替,使操作更加簡單可靠。為了賦予弩炮靈活的方向和仰角,他們為弩炮設計了可以自由轉動的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