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家港有哪些文化遺產
張家港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序號項目名稱類 別申報理由申報及保護、傳承主要責任單位1沙洲花邊工藝民間手工技藝流傳於張家港市(原沙洲縣)楊舍鎮及周邊集鎮的一種民間手工技藝。它採用針織工藝,將花線勾結成各種圖案,花式豐富,技法精細。作為家居裝飾品,曾遠銷海外。楊舍鎮人民政府2墉橋唱春曲藝歷史悠久,舊時以塘橋地區最為興盛。一般在春節及立春前後,民間藝人或一人或二人持春鑼、敲板等打擊樂器,走鄉串村登門演唱,以示賀春、祝福、祈願,藝人往往代代相傳,能者常會現編新詞即興演唱。塘橋鎮人民政府3鹿苑雞生產商貿習俗產於鹿苑,相傳已有兩百年飼養歷史的特色雞種,是我國肉蛋兼用型良種雞之一。體壯肉嫩、嘴黃、腳黃、皮毛黃,又稱「三黃雞」。在選種、飼養及烹制方面,均有獨特的藝術和方法。是名特食品「叫化雞」的主選原料塘橋鎮人民政府4香山廟會民間信仰是張家港市境內二十多種廟會中有代表性的一種。源自唐宋,每年農歷三月十五,依託香山寺廟舉辦盛大的香會,前後三天,除舉行有關佛道的宗教儀式外,還間以民間歌舞、曲藝、武術、雜技等巡街展演。金港鎮人民政府5沙洲優黃製作工藝民間手工技藝沙洲優黃是始創於清光緒年間的一種優質黃酒,主要產地在後塍鎮。其釀制工藝獨特、講究。成品色澤橙紅,清亮透明,醇香爽口,營養豐富,有一定的葯用價值,還具有較長的後熟和貯藏期。金港鎮人民政府江蘇張家港釀酒有限公司6雷溝大布織染工藝民間手工技藝雷溝大布是界於後塍與南沙兩地之間的雷溝沙生產的土布,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布料厚實堅牢,經久耐用,經土法印染成青藍、鐵灰、墨黑等多種顏色的的花紋圖案,製成被面、包袱、頭巾等用品,深受各地群眾喜愛。金港鎮人民政府7沙洲哨口板鷂民間手工技藝流行於樂余、錦豐、南豐一帶。用料及製作工藝獨特,大的板鷂(木板製成的風箏)重達10多公斤,可裝配上千隻哨口,放飛時隨風鳴叫,聲音洪亮悅耳,數里不絕。樂余鎮人民政府8河陽地區春節習俗歲時節令歷史久遠,自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至正月半(鬧元宵),延續月余,期間有送灶、齋灶、祭祖、吃團圓飯、貼門神春聯、吃元寶茶、接財神、豁田財、看參星等30多種民俗活動,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鳳凰鎮人民政府9高庄豆腐乾製作技藝民間手工技藝鳳凰鎮高庄豆腐乾始創於清咸豐年間,採用獨創的11道製作工藝,質地細實,鹹淡適中,鮮香可口。因其價廉物美,清末民初時已暢銷常熟、江陰、無錫等地。鳳凰鎮人民政府10河陽地區生育、婚嫁、喪葬習俗人生禮俗因獨特的地理與人文環境,河陽山地區至今仍保留著或部分保留著農耕社會形成、傳承的生育、婚嫁及喪葬習俗。這一系列的人生禮俗,對於民族學、社會學的研究均具一定的價值。鳳凰鎮人民政府11河陽廟會民間信仰農歷三月二十二,河陽山廟會,以永慶寺為中心,方圓十里范圍內的諸多寺廟內的神像由信徒扛抬出行(「出會」),然後聚集永慶寺。各種祭祀活動延續三天。舊時河陽廟會常輔以對山歌及農耕物資交流會。鳳凰鎮人民政府12雙杏寺的傳說民間文學大新鎮雙杏寺,因寺中有兩棵樹齡三百多年的古銀杏樹而得名,有關雙杏寺佛道故事和當地人物的傳說陸續收集到五十餘則。是我市民間文學園地中的佳花。大新鎮人民政府13張家港老沙話民族語言老沙,從地域上說指中興、大新、德積、晨陽、合興等地。在張家港市境內四大種類方言(虞西話、澄東話、老沙話、新沙話)中,老沙話最具本土特色,在語言學、民俗學、社會學諸領域均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張家港市文化館14蘇州評彈曲藝是運用蘇州方言為主的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曲種的合稱。我市的蘇州評彈藝術,是已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蘇州評彈」的一個組成部分。張家港市藝術團15錫劇戲曲錫劇(又稱「灘簧」),是我市保留的唯一專業劇團的地方戲曲,傳統劇目豐富,曲調具有地方特色,深受城鄉人民群眾喜愛。張家港市藝術團16河陽山歌民間文學河陽山歌是我市河陽山地區民眾千百年來所創造、傳承的歌謠的總稱,保存至今的一千多首河陽山歌,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河陽山歌作為吳歌的一個組成部分,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鳳凰鎮人民政府張家港市文化館17河陽寶捲曲藝寶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講」發展而成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又稱「宣卷」)。長期流傳於我市河陽地區的寶卷統稱「河陽寶卷」。目前流傳於我市的寶卷仍有500餘卷,100餘種。河陽寶卷對於研究風俗民情、曲藝流變以及宗教禮儀均具重要的價值。「宣卷」已列入蘇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鳳凰鎮人民政府張家港市文化館18施耐庵在張家港的傳說民間文學施耐庵的傳說,主要流傳於鳳凰鎮、河陽山地區,歷年來陸續收集到近40則。這一民間傳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即引起省內外民文專家的高度重視,它對於《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跡的考索,以及《水滸傳》這一經典著作成書背景的研究均有寶貴價值。張家港市文化館同時,從中選出「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等八個項目申報蘇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10月我們再一次對普查中取得的項目進行論證評審、篩選出12個項目和7個傳承人(單位)進行了公示,作為我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4月30日,市政府以〔2009〕52號文,給予正式公布(見表)。張家港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序號項目名稱類 別列 入 理 由申報及保護、傳承主要責任單位1塘橋地區民間傳說民間文學塘橋地區的民間傳說故事內容豐富,含人物傳說、地名傳說、風物傳說等。故事生動,語言朴實,具有較高的認知價值和文學價值,是塘橋地區歷史文化園地中的一枝奇葩。塘橋鎮人民政府2塘橋木雕技藝民間美術 以浮雕技藝為主,兼有鏤雕和立體通雕的塘橋木雕工藝,已有上百年的傳承歷史。工藝精湛,人物、動植物栩栩如生,深受群眾喜愛,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塘橋鎮人民政府3金村廟會民間信仰農歷四月初八金村廟會,又稱永昌寺廟會,始於宋代,歷史悠久。明中葉之後又融入紀念當地抗倭英雄金七的內容,在祭祀、祝禱以及民間歌舞曲藝巡演中滲透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塘橋鎮人民政府4後塍竹編技藝民間手工技藝 根植於「家家栽竹、戶戶筍香」的環境,竹篾手工藝工匠以竹為材、編織製作出多種多樣的生活用品、漁獵器具、文房用具等,整個生產流程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其中某些技術含量高的獨特技術有失傳的趨勢。金港鎮人民政府5香山正一道教音樂民間音樂香山地區「正一派」道教,近百年來有清晰的傳承譜系。其音樂曲譜嚴謹規整,樂器豐富多樣,既含古老崑曲之魂,又集民間音樂之神。反映出國民諸多深層次文化心理與審美取向,是境內有影響的民間音樂代表作。金港鎮人民政府6沙洲對稱剪紙民間美術工具簡單,構思精妙,剪出的花卉、動物、人物以及喜慶字樣,極具觀賞性、裝飾性,富有江南特色,水鄉韻味。 金港鎮人民政府楊舍鎮人民政府7香山山歌民間文學 香山山歌不同於「河陽山歌」,其內容與曲調有自身的特色,別具韻味。為研究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民風民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金港鎮人民政府8河陽「謝洪」習俗民間信仰 謝洪,意為敬謝天地洪恩。河陽地區的「謝洪」儀式活動,反映了人民群眾世代相承的「感恩」心理以及祈求吉祥平安的美好願望,其中保留了原始舞蹈、儺戲的痕跡,對於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價值。鳳凰鎮人民政府9三興元宵鑼鼓民間音樂 是「沙上」地區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演奏所使用之打擊樂器比較簡單,組合靈活,曲譜(鑼鼓經)比較豐富,在傳統節日與喜慶活動中有助於渲染氣氛,凝聚人心,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錦豐鎮人民政府10沙上山歌民間文學 是伴隨「沙洲」成陸以及圍墾、農作而產生、興起的民間歌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語言特色,反映了「沙上」勞動民眾生活、生產、商貿、風俗、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大新鎮、錦豐鎮人民政府、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1蘆葦編織技藝民間手工技藝利用長江灘塗生生不息的蘆葦作材料,編製成簾子、席子、畚箕、蘆花靴等生活用品用具,價廉而實用。部分編織技藝正趨向衰微。南豐鎮人民政府12常陰沙號子民間音樂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常陰沙地區勞動民眾集體勞動的心聲,其音調高亢粗獷,具有原生態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錦豐鎮、大新鎮人民政府張家港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單位)序號代表性傳承人(單位)列 入 理 由項目名稱(類別)1張家港釀酒有限公司公司恪守百年傳承的生產操作工藝,從原料的選擇到成品要經幾十道嚴格的工序,且講究季節性,涌現出一些全面掌握這一套技藝的高手,使這一頗具地方特色的黃酒成為暢銷國內外的名酒。後塍黃酒(沙洲優黃)製作工藝(民間手工技藝)2陸永良16歲從事唱春至今,50多年來從未間斷,能即興適景填詞賦唱,並輔以表情神態,所唱曲調多,音質好,先後收徒4人,使這種瀕於失傳的民間曲藝得以延續。塘橋唱春(曲藝)3沈彩林掌握祖傳風箏扎制技藝,從劈篾到扎制雕刻哨口的全套手工技藝,擅長九串菱哨口板鷂的扎制,已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民間手工技藝)4謝建忠全面掌握祖創所傳的十一道製作工藝,製成的高庄豆腐乾鹹淡適中,鮮香可口,且價廉物美,成為該地區的名優產品。高庄豆腐乾製作工藝(民間手工技藝)5張國良 師承父親張玉書、太先生黃兆麟。15歲登台,專演評話《三國》,通過60多年的潛心鑽研演練,可連續演出整一年,形成獨特的表演風格,藝術上進入爐火純青境界,被贊譽為「三國王」。已列為蘇州市、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蘇州評彈(曲藝)6虞關保17歲拜師學唱河陽寶卷,擅唱十多種寶卷,配以十多種唱調,講唱功夫深厚流暢,且會拉二胡及多種打擊樂器。收藏手抄本、藏本124卷。已列為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河陽寶卷(曲藝)7尹麗芬 自幼學唱山歌,演唱旋律優美、流暢、聲情並茂,擅長演唱長山歌和四句頭山歌。已列為蘇州市、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河陽山歌(民間文學)在這二年多的普查過程中,我們還做了國家級、江蘇省級、蘇州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到目前,申報成功的列表如下:級別代表作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蘇州評彈張國良省級1.河陽山歌尹麗芬2.蘇州評彈張國良蘇州市級1.蘇州評彈張國良2.河陽山歌尹麗芬3.沙洲哨口板式類風箏技藝沈彩林4.河陽寶卷虞關保5.金村廟會6.後塍竹編7.後塍黃酒(沙洲優黃)
Ⅱ 張家港鳳凰山風景區有什麼好玩的
鳳凰山景區復山巒多姿,風制光佳麗,名勝古跡眾多。你可以到景區去觀光,天然景區景色非常好。景區由盛山園藝場、盛山公園、迎仙山三個小景區組成。
自東吳赤烏年間建永慶寺開始,歷代就是遊人觀光的好去處。曾有內外八景之說。「內八景」有三潭、四井、古檜、空楊、秀峰、醴泉、丞相墓、狀元讀書台;「外八景」有湖下書聲、坊基酒肆、港口漁歌、柴場牧唱、桑岸啼鳴、蓮塘游魚、松林落照、精舍飄幡。幾經滄桑變遷,「內外八景」中絕大部分景點早已湮滅,唯秀峰、醴泉、狀元讀書台尚存。
Ⅲ 河陽山歌的文化保護
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河陽山歌,2006年張家港市與鳳凰鎮又出版發行了150萬字的《中國·河陽山歌集》,將河陽山歌的相關研究論文,歌手傳略與名錄編撰成冊。2007年,鳳凰鎮被江蘇省命名為河陽山歌之鄉,同年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吳歌之鄉。為了使中國吳歌之鄉這一文化品牌在全社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提升鳳凰鎮,乃至張家港市的文化內涵和文化附加值,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經濟,2008年市鎮兩級又將投資5000萬元,在鳳凰山北側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河陽山歌新館,建成後的河陽山歌館將具有以下八大功能:
1、河陽山歌(寶卷)展示館:該館為主題館,集中展示山歌文化的精髓,其內容為:河陽山歌卷本、抄本及與山歌、講唱文化相關的器物約250件;河陽山歌全貌圖片及學術研究交流成果;古河陽地域文化風貌沙盤。
2、歷史文物陳列室:集中展示河陽地區歷史古韻,其內容為:河陽地區出土文物、古跡、碑刻、拓片、古遺址介紹,與講唱文化相關的碑刻、拓片。
3、歷史文化名人館:集中展示河陽地區深厚文化底蘊,其內容為:歷史河陽名人介紹、遺物圖片、史載資料、詠河陽詩抄及相關的歷史故事傳說。
4、民俗風情走廊:集中體現近古時代和近代河陽地區純朴的民俗風情,其內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景再現;鳳凰豆製品、菊花酒等傳統工藝製作場景;具有地域特色的農耕文化、服飾文化、生活器具、生活場景等展示。
5、山歌演藝館:進行山歌表演的場所,集中建有古戲台、演示廳(容納150名左右觀眾)、道具室、化妝和休息室等。
6、學術交流中心: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時具備接待、辦公、藏書等多種功能。
7、特色展示館:承辦民間收藏、名人書畫等展覽。
8、培訓學校:河陽山歌排練、培訓基地及歷史教育基地。
Ⅳ 鳳凰鎮的特點
近年來,鳳凰鎮以「文化大鎮、經濟重鎮、旅遊名鎮」為引領,以建設「三鎮五區」,建成「江南美鳳凰」為目標,著力打造最具潛力和特色的鄉鎮。 一是文化底蘊深厚。鳳凰名人輩出,歷史上共有36位進士、4位狀元。保存有千年古街、紅豆樹等一批歷史遺存。河陽山歌、河陽寶卷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作《斫竹歌》有6000年的歷史;位於恬庄古街的楊氏宅第被命名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是旅遊資源豐富。鳳凰山風景區是張家港市唯一的國家AAAA級景區,現有恬庄古街、河陽山歌館、永慶寺、千畝桃園、溫泉度假村等旅遊景點,初步形成了「聽山歌、泡溫泉、賞桃花、逛古街、游古寺」的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一是鳳凰新城形態初顯。規劃總面積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2.17平方公里。目前,「兩路一湖」全面建成,功能配套基本到位,科教文衛、商業房產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
二是功能定位科學合理。在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同時,同步推進老鎮區改造、新城區開發和古鎮區保護「三位一體工程」。按照「美麗幸福,江南典範」目標定位,不斷優化規劃,著重建設「六大功能區」(鳳凰新城核心區,江南水鄉古鎮區,休閑生態宜居區,保留村莊田園區,文化旅遊度假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力建成蘇州市「美麗鎮村」建設新標桿。 。一是現代農業富有特色。全鎮擁有高效農業面積達26880畝,綠色農業和品牌農業年產值超3億元。鳳凰水蜜桃產業園通過國家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驗收,種植面積達1萬畝,水蜜桃畝均收益超過13000元。
二是專業組織富有特色。全鎮擁有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93家,家庭農場3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佔95%。2500畝飛翔農業園成為工業反哺農業、發展現代新型家庭農場的典型。 一是「強鎮擴權」試點改革成效明顯。鳳凰鎮先後承接682項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鎮綜合執法局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入選「蘇州市2014—2015年依法行政示範項目」,全鎮綜合改革試點已成為全市「簡政放權」的試驗田。
二是社會穩定基礎更加鞏固。啟動蘇州社會綜合管理創新試點鎮建設,全鎮劃分175個片組網格,成立800多人的網格管理服務團隊,實現組織人員、資源配置、管理服務「三進」網格;在辦事處、行政村試點成立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充分發揮「老娘舅」、「和諧調解坊」等基層民調組織的作用,不斷鞏固社會穩定大局的群眾基礎。
Ⅳ 鳳凰鎮的發展狀況
鳳凰鎮位處全國文明城市——張家港市南大門,得名於境內的鳳凰山 。全鎮總面積78.7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6.4萬。預計2008年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215億元、全部入庫稅收7億元、村均可用財力45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280元。
鳳凰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陽山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慶寺, 還有千年古樹——紅豆樹、 千年古街——恬庄古街等名勝古跡,歷史上有3名狀元、 32名進士。獲得了中國吳歌之鄉、江蘇山歌之鄉、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全國千強鎮、國家級衛生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榮譽稱號。
按照「文化立鎮、經濟強鎮、旅遊興鎮」的發展定位 ,鳳凰鎮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實現了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工業經濟量質並舉,形成了以精細化工、新型材料、汽車配件、船用設備為主的產業集群,擁有34家銷售超億元企業,飛翔化工、華偉薄板、港星建材、天一銅業4家企業和安慶村、金谷村、雙龍村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境內工業集中區——韓國工業園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配套設施齊全,在韓國工商企業中有較高的知名度,先後吸引了韓國、美國、法國 、挪威 、丹麥等國的120家外資企業入駐,累計注冊外資5.3億美元、到賬外資4億美元。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培育了高庄豆腐、清水大米、鳳凰綠茶等11隻綠色食品,建成了15個無公害種養基地,已經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有18隻,農業規模化基地、綠色食品、品牌農產品產值超過2億元,特別是「蘇州第一桃」——鳳凰水蜜桃種植面積超過10000畝,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和重要支柱。依託蘇南第一口地熱井的獨特條件,五星級鳳凰溫泉山莊正在建設之中。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鳳凰鎮不斷加快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恬庄古街二期工程、河陽山歌館、永慶寺文昌閣等正在加快建設。
按照鎮黨委提出的建設「三鎮五區」的戰略規劃和全力打造「文化大鎮、經濟重鎮、旅遊名鎮」的總體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實現了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工業經濟量質並舉,形成了以高分子新材料 、機械新裝備、光電新能源為主的產業集群,擁有50家銷售超億元企業, 規模經濟佔全鎮經濟比重超過70%; 境內工業集中區— —韓國工業園配套設施齊全,先後吸引了韓國、美國,法國、挪威,丹麥等國的120家外資企業入駐,實際年利用外資超1億美元,年進出口總額超10億美元。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培育了高庄豆腐、 清水大米、鳳凰綠茶等12隻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13隻。農業規模化基地、綠色食品、品牌農產品產值超過3億元,特別是「蘇州第一桃」——鳳凰水蜜桃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已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和重要支柱。
Ⅵ 江蘇省蘇州市鳳凰古城是什麼區
蘇州沒有鳳凰古城,只有在蘇州下轄的張家港市有一個鳳凰古鎮,因其境內回的鳳凰山得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答鎮,吳歌之鄉,4A級景區,其河陽山歌和河陽寶卷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6000年的歷史,現有恬庄古街、山歌館、千畝桃園、永慶寺等景點
Ⅶ 張家港簡介
張家港是抄一座新興港口城市,從歷史來講,可以說是土地古老、城市年輕。境內東山村遺址距今有8000年歷史,河陽山歌是吳文化中保存和傳承得最好的吳歌,古黃泗浦是鑒真大師成功東渡日本的啟航地。張家港的前身是沙洲縣,於1962年從常熟、江陰各劃出一塊合並成立,1986年撤縣建市。全市總面積99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777平方公里,擁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下轄8個鎮和1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個旅遊度假區,163個行政村。總人口150萬,其中戶籍人口91萬。
Ⅷ 張家港有多少年的歷史我要寫作文,各位大師,幫幫忙,我給獎賞,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該市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擁有11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它們是:東山村遺址、徐家灣遺址、專許庄遺屬址、蔡墩遺址、韓墩遺址、河陽山遺址、鳳凰山遺址、西新村遺址、西張遺址、西暘遺址、老煙墩遺址,時間分布在距今2500年至8000年之間.
Ⅸ 鳳凰鎮的歷史人文
鳳凰境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陽山歌」,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慶寺,還有「千年古樹——紅豆樹」、「千年古街——恬庄古街」等名勝古跡,歷史上有4名狀元、32名進士。依託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累計投入5億元,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鳳凰山風景區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形成了「聽山歌、泡溫泉、賞桃花、逛古街、游古寺」的文化旅遊品牌。
Ⅹ 河陽山歌的文化傳承
目前健在的山歌手大約還有數十人,其中最大的有九十歲左右。他們是新莊村的王根元、周鳳寶,泗安村的王二寶,馬路村的曹荷寶、馬祥寶,小山村的庄銀妹、陸秀英、陳小青,庄涇村的吳正興等,基本上各個村都有,但都是六十歲以上的人了,共有100餘名。
為了使這一瑰寶得以更好地傳承,2005年6月月鳳凰鎮出資20多萬元建立了河陽山歌館館內科學地、歷史地展示了河陽山歌的傳承與傳播的脈絡。在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展現了河陽山地區從石器時代到明清時代人類從不間斷的文化遺存,說明了河陽山歌從史前到近代的有序傳承。館內還展示了部分歌手的風采,及對歌時所用的器具,並且展示了珍貴的二十二本收藏原始手抄本,其中有著名的《斫竹歌》、晉代傳承下來《汝爾歌》的民間抄本長達34052行,還有《趙聖關還魂》有6648行,其中還有《田家樂》、《沈七秀》《小紅郎》《荒年山歌》《天門陣》《小狄崗山歌》《老姐嫁人》《東南風起打斜來》等長篇山歌,河陽山歌共收集到1000餘首,三萬多行。河陽山歌館成立後,成了國內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向國內外的朋友展示了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的非物質遺產。自該館成立以來,已接待3000多人的參觀,其中有中宣部、中國文聯、國內多所大學的專家學者、教授,接受了人民日報、省電視台、報社及駐京十多家媒體的采訪,他們在參觀與采訪的同時,聆聽了山歌手美妙的歌唱。原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陳煥友等老幹部參觀河陽山歌館後,為張家港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做的大量工作大加贊揚,對張家港市有這樣優秀的文化遺產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