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故宮距今多少年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
距今592年。
B. 故宮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了
到2019年為止總共是599年。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景福宮距今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故宮原名紫禁城,本是明清兩代皇帝居住的地方。隨著1949年解放,這里就成了故宮博物院,供遊客進行游覽和參觀。
倦勤齋是乾隆晚年居住的地方,看這九間房子的名字「倦勤齋」就知道,乾隆用「齋名」明確地告訴世人,這里是休息的地方。
乾隆為了讓自己的晚年能夠住得舒服一點,他就讓京城最好的工匠,將倦勤齋裝修成了江南的格調,郎世寧的徒弟還在倦勤齋的天棚,牆壁,全都畫上了通景畫,技藝高超的工匠還用「竹簧」的工藝,讓倦勤齋處處充滿了精美絕倫的竹雕。
為了打破現代工匠,無法修復清朝的通景畫和「竹簧」工藝的「魔咒」,故宮的工作人員和民間工藝品大師展開了攻關合作。經過他們兩年多的不懈試驗,艱苦修復,倦勤齋終於舊貌換新顏,關閉了幾十年的房門在2008年打開,開始接受遊客們的參觀和品評。
雨花閣是清朝皇帝禮佛的地方,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成,裡面是一座藏傳佛教的密宗佛堂。這里不開放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雨花閣中,有一座非常珍貴的城壇。城壇是藏傳佛教的至高聖物,裡面供奉著釋迦牟尼說法像。
第二個:因為事關佛教佛事和佛法,故此,還是請遊人遠離,讓這里以清凈為主。第三個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雨花閣的第四層供奉著三尊歡喜佛,這個有些不適合參觀。
故此,雨花閣才遲遲也未開放,不過聽故宮方面的口氣,雨花閣一旦條件合適,也會適度地限制遊人,並向社會開放。最後一個沒法開放的地方就是三希堂。
C. 景福宮的歷史
景福宮(韓語:경복궁;英語:Gyeongbokgung Palace),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統一王朝——朝鮮王朝(李氏朝鮮)的正宮(法宮)。位於朝鮮王朝國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又因位於城北部,故又稱「北闕」,是首爾五大宮之首,朝鮮王朝前期的政治中心。
景福宮始建於1395年(太祖洪武二十八年),歷經多次破壞和重建。王宮得名於《詩經》中「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中「景福」二字。王宮面積與規制嚴格遵循與宗主國中國的宗藩關系,為親王規制的郡王府,所有建築均以丹青之色來區別於中國皇宮的黃色。佔地面積佔地12.6萬坪(57.75公頃),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門光化門,東為建春門,西為迎秋門,北為神武門。
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1926年,日本在景福宮前建造朝鮮總督府。朝鮮日治時期,景福宮的大多建築都相繼遭到拆除,僅保留正殿勤政殿、慶會樓等象徵意義的建築物。
1995年韓國光復50周年之際,金泳三政府以恢復本國傳統文化,「清除日本統治時期象徵」為由拆除日佔時期建築,原址開始大規模復建景福宮及其附屬建築。2010年8月,韓國再次復建光化門,由原先所謂「去中國化」的諺文匾額恢復為傳統的漢文牌匾。[1]
D. 清朝距今有多少年
19世紀末,中國國內來的排外情緒開源始高漲,結果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朝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所以是95年
E. 中國各個朝代距今多少年
如今是公元2012年,中國歷史朝代的囯祚給你,可以看出來距今多少年。夏朝 ( 約公元前2070~1600年版 )商朝 ( 約公元權前1600~1046年 )周朝 ( 約公元前1046~249年 )春秋 ( 公元前770~476年 )戰國 ( 公元前475~221年 )秦朝 ( 公元前221~207年 )漢朝 (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三國 ( 公元220~280年 )晉朝 ( 公元265~420年 )十六國 ( 公元304~439年 )南北朝 ( 公元420~589年 )隋朝 ( 公元581~618年 )唐朝 ( 公元618~907年 )五代十國 ( 公元907~960年 )宋朝 ( 公元960~1279年 )遼朝 ( 公元907~1125年 )金朝 (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 公元1271~1368年 )明朝 ( 公元1368~1644年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
F. 景福宮的歷史沿革
景福宮是韓半島首都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是古代韓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中心。宣祖萬曆二十年(1592年)「壬辰倭亂」時將宮苑的大部建築物破壞,當時只有10個宮殿保持完整。直到高宗同治七年(1868年)才在朝鮮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的主持下重建。
純宗隆熙四年(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韓國淪為日本殖民地。為鎮壓韓國的「王氣」。日本昭和元年(1926年),一座高大的石頭建築——總督府聳立在景福宮門前。總督府的建築設計可謂居心叵測,從空中俯視,它的外形是一個「日」字,象徵著日本控制著韓國的命脈。從側面望去,韓國的王宮籠罩在它巨大的陰影下。日本還以修復昌德宮為名將景福宮南面的殿閣全部拆除。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95年8月15日,在韓國光復50周年之際,總督府建築物的標志性綠色尖頂——高4.5米,重達12噸的龐然大物在5萬人的歡呼聲和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被徐徐吊起,總督府大樓開始拆除。韓國民眾一致認為,只有拆除這座建築,才能恢復象徵本國民族傳統的景福宮原貌,景福宮原貌的復原工程正在進行。
景福宮南倚光化門,東隔建春門,西靠迎秋門,北迎神武門。
遊客在游覽宮闕時可以觀賞被指定為寶物的「交泰殿峨眉山煙筒」、「慈慶殿十長生煙筒」、「慶會樓」、「獬豸麒麟」等。處於景福宮對面的冠岳山是火山,所以採用「獬豸」(有阻止火災之意),「麒麟」意含選拔賢良。
韓國景福宮(Gyongbokkung)是朝鮮王朝時期(1392~1910年)韓國首爾(漢城)的宮殿,也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它是朝鮮王朝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具有500年歷史。中國古代《詩經》中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因位於漢城北部,也叫「北闕」。景福宮是首爾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是韓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中心。
景福宮東面是建春門,西面是迎秋門,北面是神武門。景福宮內有勤政殿、思政殿、康寧殿、交泰殿、慈慶殿、慶會樓、香遠亭等殿閣。景福宮的正殿勤政殿是韓國古代最大的木建築物,最雄偉壯麗,是舉行正式儀式以及接受百官朝會的大殿。
景福宮雄偉富麗,其中殿閣仍保留著往昔的輝煌燦爛。於1395年由創建朝鮮王朝的李成桂所建築的第一處正宮,是朝鮮王朝時期五大宮之一,佔地約50公頃,200棟以上的殿閣烘托出極盡富貴榮華的氣派,可惜1592年毀於壬辰倭亂。於1868年重建,由幾座大型建築物構成,佔地40英畝。宮內較大的建築物——勤政殿,曾是御座所在地和國王舉行即位大典和上朝聽政之所。慶輝樓建立於一個巨大的人工湖上,它是國王設宴招待眾臣和外國使節的迎賓館。位於荷塘中央的鄉遠亭則是王室單獨聚會的地方。慈慶殿和交泰殿分別是王太後和王妃的寢殿。慈慶殿里的十長生煙囪十分有名,算得上是朝鮮王朝時期較漂亮的煙囪,現被指定為珍貴文物第810號。交泰殿是王妃私人生活空間,朝向峨嵋山的殿牆及後門尤為美觀。韓國的許多有歷史意義的石塔和石碑豎立在宮內各處。韓國國立博物館和韓國民俗博物館也都在這個院內,在此可以了解到朝鮮王室的宮室文化和傳統的民俗生活。景福宮在春天綻放迎春花、杜鵑花,四處飄香;祥瑞之喜鵲飛翔於宮內。那份寧謐,令人心曠神怡,有如置身世外桃源一般。
通過國立中央博物館的東北口,景福宮佔地面積達15萬坪(約合50公頃),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門光化門。光化門和勤政門之間是二樓建築興禮門,「興禮門」在《景福宮全圖》和《宮闕志》等朝鮮初期畫圖或書籍上記載為「弘禮門」。其名稱之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清朝,中國清朝乾隆皇帝(清高宗)名諱「弘歷」,而在古代,中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故作為藩屬的朝鮮要「避諱」。因此,到了高宗時期,人們把它改為「興禮門」。興禮門構造十分堅實,上下樓皆為正面三間和側面二間。「興禮門一帶」指的除了光化門以外的第二個宮門,范圍為從興禮門直達勤政門的地帶。這里不僅是保衛國王的,而且是設有軍事部門的重要地區。
韓國獨立後,開始了景福宮的重建工作。光化門1968年在總督府前面重建(原先被移到今天國立民俗博物館的地方)。朝鮮總督府在1995年開始拆除,1996年拆除完畢。光化門從2006年開始進入整修,往南移動14.5米到100年前的舊址,2010年完成重建。日帝時期拆毀的資善堂、乾清宮、泰元宮等宮殿也被修復重建。
G. 韓國景福宮史什麼地方
類似於故宮,古復代王氏居制住的地方,在首爾,不過規模比故宮是差遠了。
景福宮是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時期韓國首爾(舊名漢城)的五大宮之一,也是朝鮮王朝的正宮,佔地12.6萬坪(57.75公頃),由330棟建築組成,共計5792個間(古代以4個柱子為一間)。它是朝鮮王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年~1398年在位)於朝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將原來高麗的首都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具有500年歷史。景福宮得名於中國古代《詩經》中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因位於首爾北部,也叫「北闕」。
H. 故宮有多少年歷史
有598年的歷史,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2018年為止總共是598年。
(8)景福宮距今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里。
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