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的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教育
建國前基本上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一種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新民主主義的教育(見新民主主義教育);一種是國民黨統治區奴化的、封建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教育(見國民黨統治區教育)。
建國前國民黨統治區的教育事業,十分落後,而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據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統計,1947年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5萬人,1946年中等學校在校學生 179.8萬人,小學在校學生2285.8萬人。按當時全國 4.7億人口計算,平均每萬人中僅有高等學校學生3人,中等學校學生38人,小學生486人。全國80%以上的青壯年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通常在20%左右,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中勞動人民子女極少。幼兒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更為落後。
在舊中國的教育中,封建的私塾占相當大的比重,城鎮私立學校中受外國津貼的所佔比重也比較大,而且學校的分布也很不平衡。中等學校絕大多數設在縣城以上城鎮,有的地區,縣無中學,鄉無小學。高等學校有41%是設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武漢、廣州六個城市,國立大學的40%、私立大學的46%是設在沿海地區。邊遠省份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很少。1946年新疆只有一所100名學生的新疆學院和8所中學,寧夏只有5所中學,青海只有 4所中學,西藏連一所中、小學也沒有。
但是,舊中國學校的進步師生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創立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19年北京大學學生發起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投降賣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後,中國教育界的進步力量,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進行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1926年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師生參加了「三·一八」反帝愛國大示威,同年11月清華大學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支部,成為清華大學地下革命活動的中心。1935年在北平爆發了偉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後來,中國各地學校師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更廣泛地開展革命斗爭。例如,1945年在西南聯合大學掀起的反內戰、爭民主的「一二·一」學生運動;在全國解放前夕,各地學校進步學生在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開展的護校斗爭,等等。在學生運動中廣大青年和有志之士,與反動當局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有的英勇犧牲,為爭取社會進步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學生運動中的骨幹分子,經過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培養,後來大多數都成為黨的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
舊中國的教育界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也不乏其人。如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共產黨員楊賢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寫作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在教育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的力圖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並組成各種教育團體,進行教育試驗,積累了一些辦學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著名的如蔡元培提出的科學與民主的主張,黃炎培等人發起成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陶行知創立的生活教育社,等等。他們提出的主張和教育工作的實踐,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中國的教育事業有相當的影響。 建國後對舊有學校的接管和改造
建國之初,全國人民面臨的任務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與此同時必須對舊有教育事業進行改革。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為改革與發展教育事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全國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地軍事管制委員會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國民黨遺留下來的各級公立學校,採取了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辦法。1950年12月,按照政務院《關於處理接收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接管了受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21所,中等學校514所,初等學校約1500所,收回了中國的教育主權。1952年 9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逐步將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人民政府接辦,改為公立。此項工作到1956年才基本結束,共接辦了私立中等學校1412所、小學8925所。還有65所私立高等學校,在1952年開始的院系調整中全部改為公辦。
在接管和接辦舊有學校的過程中,進行了教育改革。1950年 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強調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對舊教育進行改革的主旨是按照1949年 9月1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的要求,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當時中國教育工作的任務,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老解放區的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的經驗,藉助蘇聯的教育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因此,在這時期,對舊有學校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完全是必要的。最初人民政府宣布廢除了國民黨設立的「黨義」、「公民」、「軍訓」、「童子軍」等課程和教材,開設了「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新課程。從1950年末開始,結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對師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教育,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流毒,清理以親美、恐美、崇美為主要內容的帝國主義奴化思想,並開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運動。另外,當時還實行了「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這對於改造舊教育都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徹底改革舊有的學校教育,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並對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
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建國初期,中國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而且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只有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各級各類學校都學習了蘇聯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有組織地翻譯了蘇聯的各科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各種教育文獻資料,聘請了蘇聯專家。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1950年創辦和改建了中國人民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蘇聯先進的教育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對於清除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響,改革不合理的教育體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曾出現了結合中國的實際不夠,生搬硬套的偏向。
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也是在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進行的。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在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指導下,進行了院系調整。當時以華北、華東、中南地區為重點,實行全國一盤棋,盡可能使學校的布局合理。在院系調整中,使大多數省份都有一所綜合大學和工、農、醫、師等專門學院;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改造成多科性工業大學,並加強了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這對於改變舊中國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使教育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舊中國,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文科的比重太大,應該適當調整。但是,當時對文科一些專業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不適當地把這些專業砍掉,致使財經、管理、政法、哲學社會科學多數學科、專業受到嚴重削弱,這是錯誤的。在院系調整中,對高等學校的專業也進行了調整,但是也出現了文科與理科、理科與工科分割的現象,有些學校專業設置過細、專業面過窄,這也是一個缺點。
❷ 什麼是教育事業統計人員
國家級的集中培訓針對性強、時間緊、任務重、資源有限,參訓人員要集中精力,認真學習,潛心鑽研,努力做到學以致用,切實增強培訓效果,
❸ 教育事業統計表包括什麼內容
包括教師人數,教授人數,副教授人數,學生人數,生師比,等人事數據
還有學科建設,比如重點學科數,重點實驗室數等,
學生就業情況,就業率,考研率等等
❹ 教育事業統計報表中的學校代管是什麼意思
選擇好的學校要復從以下制幾個方面考慮:僅供參考
1、辦學時間長短,像辦學時間長的院校,應該靠譜一點。。
2、辦學規模,一定要有獨立的校園環境,
3、教學水平,這是決定你能不能學到技術的根本,教學水平包括專業設置、師資力量、教學配套設施、項目實訓等。
4、就業保障,學校是不是安排工作,是不是有就業指導中心,有多少家用人單位與他們合作過等等。
❺ 統計的歷史沿革
夏禹時代(公元前22世紀)分為九州,有人口約1352萬,可見人口統計的久遠。《書經·禹貢篇》記述了九州的基本土地情況,被西方經濟學家推崇為「統計學最早的萌芽」。西周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統計報告制度。秦時《商君書》中提出「強國知十三數」,其中包括糧食儲備、各國人數、農業生產資料及自然資源等等。
公元前27世紀,埃及為了建造金字塔和大型農業灌溉系統,曾進行過全國人口和財產調查。公元前15世紀,猶太人為了戰爭的需要進行了男丁的調查。
公元前約6世紀,羅馬帝國規定每5年進行一次人口、土地、牲畜和家奴的調查,並以財產總額作為劃分貧富等級和征丁課稅的依據。
15至18世紀,歐洲出現了許多以報導國情為內容的統計著作。
在19世紀30年代後,出現了所謂「統計狂熱時代」。
十七世紀,在英格蘭居住的人們開始對「政治算術」產生興趣。1662年,John Graunt發表了《natural and politics observations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分析了生男孩和女孩的比例,發展了保險公司所用的那種類型的死亡率表。
英文的statistics約在十八世紀中葉由德國學者Gottfried Achenwall所創造,是由狀態status和德文的政治算術聯合推導得出的,第一次由John Sinclair所使用,即1797年出現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早期還有一個單詞publicitics和statistics競爭「統計」這一含義,就開始流行publicitical learning)。 近代統計學指的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的描述統計學,其發展過程與概率論的廣泛研究和應用密切相關,在統計分析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術語都始於這一個時期,例:最小平方法、正態分布曲線、誤差計算等。
在近代統計發展的一百年中,也形成了許多學派,其中以數理統計學派和社會統計學派最為著名。數理統計學派的原創始人是比利時的A·凱特靳,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法國的古典概率引入統計學,用純數學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社會統計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K·克尼斯,他認為統計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現象,研究方法為大量觀察法。在近代統計學的發展過程中,這兩學派的矛盾是比較大的。
1. 概述
統計學的英文statistics最早是源於現代拉丁文statisticum collegium (國會)以及義大利文 statista (國民或政治家)。德文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1749)所使用,代表對國家的資料進行分析的學問,也就是「研究國家的科學」。在十九世紀統計學在廣泛的數據以及資料中探究其意義,並且由John Sinclair引進到英語世界。
統計學是一門很古老的科學,一般認為其學理研究始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代,迄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統計學至少經歷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數」和「統計分析科學」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數理統計」並非獨立於統計學的新學科,確切地說它是統計學在第三個發展階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新方法的一個綜合性名詞。概率論是數理統計方法的理論基礎,但是它不屬於統計學的范疇,而屬於數學的范疇。
2. 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稱之為「城邦政情」(Matters of state)階段
「城邦政情」階段始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撰寫「城邦政情」或「城邦紀要」。「城邦政情」式的統計研究延續了一兩千年,直至十七世紀中葉才逐漸被「政治算數」這個名詞所替代,並且很快被演化為「統計學」(Statistics)。統計學依然保留了城邦(state)這個詞根。
2.第二階段稱之為「政治算數」(Politcal arthmetic)階段
與「城邦政情」階段沒有很明顯的分界點,本質的差別很小。「政治算數」的特點是統計方法與數學計算和推理方法開始結合。分析社會經濟問題的方式更加註重運用定量分析方法。
1690年英國威廉·配弟出版(政治算數)一書作為這個階段的起始標志。
威廉·配弟用數字,重量和尺度將社會經濟現象數量化的方法是近代統計學的重要特徵。因此,威廉·配弟的(政治算數)被後來的學者評價為近代統計學的來源,威廉·配弟本人也被評價為近代統計學之父。配弟在書中使用的數字有三類:第一類是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統計調查和經驗觀察得到的數字。第二類是運用某種數學方法推算出來的數字。第三類是為了進行理論性推理而採用的例示性的數字。
3.第三階段稱之為「統計分析科學」(Scienc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階段
在「政治算數」階段出現的統計與數學的結合趨勢逐漸發展形成了「統計分析科學」。
十九世紀末,歐洲大學開設的「國情紀要」或「政治算數」等課程名稱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統計分析科學」課程.當時的「統計分析科學」課程的內容仍然是分析研究社會經濟問題。
「統計分析科學」課程的出現是現代統計發展階段的開端,1908年,「學生」氏(William Sleey Gosset的筆名Student)發表了關於t分布的論文。它創立了小樣本代替大樣本的方法,開創了統計學的新紀元。
現代統計學的代表人物首推比利時統計學家奎特萊(Adolphe Quelet),他將統計分析科學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科學領域。
現代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概率論始於研究賭博的機遇問題,大約開始於1477年。數學家為了解釋支配機遇的一般法則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逐漸形成了概率論理論框架。在概率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到十九世紀初,數學家們逐漸建立了觀察誤差理論,正態分布理論和最小平方法則。於是,現代統計方法便有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3.不同學派
一、18-19世紀——統計學的創立和發展
德國的斯勒茲曾說過:「統計是動態的歷史,歷史是靜態的統計。」可見統計學的產生與發展是和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緊密相聯的。
(1)統計學的創立時期
統計學的萌芽產生在歐洲。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是統計學的創立時期。在這一時期,統計學理論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術派別,主要有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
1、國勢學派
國勢學派又稱記述學派,產生於17世紀的德國。由於該學派主要以文字記述國家的顯著事項,故稱記述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爾曼·康令和阿亨華爾。康令第一個在德國黑爾姆斯太特大學以「國勢學」為題講授政治活動家應具備的知識。阿亨華爾在格丁根大學開設「國家學」課程,其主要著作是《近代歐洲各國國勢學綱要。因在外文中「國勢」與「統計」詞義相通,後來正式命名為「統計學」。該學派在進行國勢比較分析中,偏重事物性質的解釋,而不注重數量對比和數量計算,但卻為統計學的發展奠定了經濟理論基礎。但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事物量的計算和分析顯得越來越重要,該學派後來發生了分裂,分化為圖表學派和比較學派。
2、政治算術學派
政治算術學派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英國,創始人是威廉·配第(1623-1687),其代表作是他於1676年完成的《政治算術》一書,為統計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因此馬克思說:「威廉·佩第——政治經濟學之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統計學的創始人。」
政治算術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約翰·格朗特(1620-1674)。他以1604年倫敦教會每周一次發表的「死亡公報」為研究資料,在1662年發表了《關於死亡公報的自然和政治觀察》的論著。書中分析了60年來倫敦居民死亡的原因及人口變動的關系,首次提出通過大量觀察,可以發現新生兒性別比例具有穩定性和不同死因的比例等人口規律;並且第一次編制了「生命表」,對死亡率與人口壽命作了分析,從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2)統計學的發展時期
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是統計學的發展時期。在這時期,各種學派的學術觀點已經形成,並且形成了兩主要學派,即數理統計學派和社會統計學派。
1、數理統計學派
在18世紀,由於概率理論日益成熟,為統計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把概率論引進統計學而形成數理學派。其奠基人是比利時的阿道夫·凱特勒(1796-1874),其主要著作有:《論人類》、《概率論書簡》、《社會制度》和《社會物理學》等。他主張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正式把古典概率論引進統計學,使統計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他把概率論引入統計學,使統計學在「政治算術」所建立的「算術」方法的基礎上,促進了統計的精確化。
2、社會統計學派
社會統計學派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創始人是德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尼斯(1821-1889),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恩格爾(1821- 1896)、梅爾(1841-1925)等人。他們融合了國勢學派與政治算術學派的觀點,沿著凱特勒的「基本統計理論」向前發展,但在學科性質上認為統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變動原因和規律性的實質性科學,以此同數理統計學派通用方法相對立。社會統計學派在研究對象上認為統計學是研究體而不是個別現象,而且認為由於社會現象的復雜性和整體性,必須地總體進行大量觀察和分析,研究其內在聯系,才能揭示現象內在規律。這是社會統計學派的「實質性科學」的顯著特點。
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統計學提供更多的統計方法;社會科學本身也不斷地向細分化和定量化發展,也要求統計學能提供更有效的調查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因此,社會統計學派也日益重視方法論的研究,出現了從實質性方法論轉化的趨勢。但是,社會統計學派仍然強調在統計研究中必須以事物的質為前提和認識事物質的重要性,這同數理統計學派的計量不計質的方法論性質是有本質區別的。
二、20世紀——迅速發展的統計學
20世紀初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統計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記述統計向推斷統計發展。記述統計是對所搜集的大量數據資料進行加工整理、綜合概括,通過圖示、列表和數字,編制次數分布表、繪制直方圖、計算各種特徵數等,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描述。而推斷統計,則是在搜集、整理觀測的樣本數據基礎上,對有關總體作出推斷。其特點是根據帶隨機性的觀測樣本數據以及問題的條件和假定(模型),而對未知事物作出的,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斷。西方國家所指的科學統計方法,主要就是指推斷統計來說的。
2、由社會、經濟統計向多分支學科發展。在20世紀以前,統計學的領域主要是人口統計、生命統計、社會統計和經濟統計。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的范疇已覆蓋了社會生活的領域,成為通用的方法論科學。它被廣泛用於研究社會和自然界的各個方面,並發展成為有著許多分支學科的科學。
3、統計預測和決策科學的發展。傳統的統計是對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物進行統計,提供統計資料和數據。20世紀3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於經濟、社會、軍事等方面的客觀需要,統計預測和統計決策科學有了進一步發展。
4、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與統計學的相互滲透和結合,使統計科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和日趨完善。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在許多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方面有著共同之處,三者從不同角度、側面提出了解決共同問題的方法和原則。三論的創立和發展,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圖景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也使統計科學和統計工作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
5、計算技術和一系列新技術、新方法在統計領域不斷得到開發和應用。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統計數據的搜集、處理、分析、存貯、傳遞、印製等過程日益現代化,提高了統計工作的效能。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益擴大了傳統的和先進的統計技術的應用領域,促使統計科學和統計工作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今,計算機科學已經成為統計科學不可分割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理論和實踐深度和廣度方面也在不斷發展。
6.統計在現代化管理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英國統計學家哈斯利特說:「統計方法在生活和習慣中的應用是這樣普遍,應當重視統計的作用。」,後來,甚至有的科學有還叫做「統計時代」。
4. 統計學現狀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吸收和融合相關學科的新理論,開發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深化和豐富統計學傳統領域的理論與方法,統計學拓展了新的領域。在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實踐發展的需要對統計學提出了新的更多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長和不斷完善,統計學的潛在功能將得到更進一步的開掘。
第一,對系統性及系統復雜性的認識為統計學的未來發展增加了新的思路。隨著科學融合趨勢的興起,統計學的研究觸角已經向新的領域延伸,開始探索性數據的統計方法的研究。研究的領域向復雜客觀現象擴展。21世紀統計學研究的重點將由確定性現象和隨機現象轉移到對復雜現象的研究,向模糊現象、突變現象及混沌現象等領域拓展。
第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法將為統計分析方法的發展提供新的思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是錢學森教授於1990年提出的。這一方法的實質就是將科學理論、經驗知識和專家判斷相結合,提出經驗性的假設,再用經驗數據和資料以及模型對它的確實性進行檢測,經過定量計算及反復對比,最後形成結論。
第三,統計科學與其他科學滲透將為統計學的應用開辟新的領域。模糊論、突變論及其他新的邊緣學科的出現為統計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科學方法和思想。將一些尖端科學成果引入統計學,使統計學與其交互發展將成為統計學發展的趨勢。已經有一些學者開始將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以及圖論、混沌理論、模糊理論等方法和理論引入統計學。
統計學產生於應用,在應用過程中發展壯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學科相互融合趨勢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統計學的應用領域、統計理論與分析方法也將不斷發展。
❻ 什麼叫教育事業統計資料
是反映全國、省市教育事業發展簡況的資料,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學年初教育專事業基層統計報表屬數據整理匯編而成。
包括全高、中、初等普通學校、民辦學校和成人學校教育事業統計指標數據。也包括高等教育的統計指標數據。
❼ 教育事業統計所有指標均應以統計年度的什麼時點數填報
是反映全國、省市教育事業發展簡況的資料,根據各級各類學校學年初教育事業基層統計報表數據整理匯編而成。 包括全高、中、初等普通學校、民辦學校和成人學校教育事業統計指標數據。也包括高等教育的統計指標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