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音誕的歷史
過了新年就進入農歷的二月,現今仍廣為流傳的歲時行事中,二月十九日的「觀音誕」也許就是二月中最重要的節日了。觀音即觀世音菩薩,她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神之一,按常規,聲音是音響,只能是用耳朵去聽,去分辨的,而「觀音」則可以用眼睛觀察到聲音,可見其出手不凡;觀音也是佛教諸神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也許就是這一緣故,她更受到信徒和世俗的歡心和愛戴,全國各地分布著許許多多的觀音寺,即使是最常規的佛寺里,一般進山門的第一個大殿里,迎面就是一位笑得成眯齊眼的彌陀佛,背面是佛教世界的守護神—— 韋馱菩薩,二邊就是分別被叫作「風調雨順」的四大金剛。佛寺一般以第二進的「大雄寶殿」為正殿,正殿的正面一般供分別代表:前世、今世、來世的三尊釋迦牟尼像,其背後就是觀音居住的須彌山,慈祥的觀音永遠受到人們的頂禮膜拜。
觀音是女性,她的作用就是冥冥之中的「婦女代表」,你有千愁萬難,可以祈求「千手觀音」,她肯定有一隻手會相幫和使你擺脫困難;你有看不透的心思,可以祈求「千眼觀音」,她一定會幫你指點迷津;你尚老來無子,可以祈求「送子觀音」,不久你也許真的懷上了兒子。也許觀音就是最世俗化的菩薩,她的能耐就是百姓最需要的,觀音自然也是最受民眾歡迎和尊敬的菩薩。張讀,字聖用,是唐宣宗大中年間進士,累官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尚書右丞等職。其著《宦官志》中記:唐敬宗時,廚吏修御膳,烹卵,聞鼎中呼「觀音菩薩」,聲甚凄咽,因罷斥緇徒之詔,詔郡國各於精舍塑觀音菩薩像。這是關於觀音菩薩較早的記錄,但是文中並沒有觀音菩薩是女身還是男身的記錄。
觀音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早期被音譯為觀世音,後來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而改稱「觀音」,不過也有人認為她是梁朝妙岩公子得道成佛,並相傳二月十九日是她的誕辰,六月十九日是她得道成菩薩的日子,這二天都是紀念觀音的日子。其中二月十九日的觀音誕更隆重一些。佛教經典認為佛陀生來就不同凡響,如釋迦牟尼就不是從他母親的產道里生出來的,而是從母親的腋下鑽出來的,他一出生就與成人一樣,一隻手指著天,一隻手指著地,還像獅子一樣大吼:「天上地下,惟我獨尊」。菩薩的肌膚容貌也與常人不一樣,明顯不同的地方有32處,稱之「三十二種相」,其中第三十一種相就是,常人的頭發是直的,或稍帶卷的,而佛陀的頭發盤成螺狀的髻,叫作「頂髻相」,這頂髻里藏著的是智慧和機敏。不信的話你可以到任何一座寺院的大雄寶殿里去看,「大雄」的頭發肯定是像田螺一樣的「頂髻相」。也許就是這一原因,田螺也與佛教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漢族民間流傳一個「田螺姑娘」的故事,這故事源於元代翰林院學士謝瑞的「女遺螺殼」的故事:謝瑞,年十七,未娶。於海中得大螺,貯於瓮中,每出遊還,見炊食盈案,心甚疑惑,便於簾外窺視。見一少女從瓮中出炊。突入問之,女答曰:「妾天漢中白水素女,天帝哀卿孤貧恭順,使我相為守舍,侍卿取婦後再去,今無故相伺,不可復留。留此殼貯米穀,可不乏。」女倏然不見。這個故事與漢族民間流傳的「田螺姑娘」完全一樣,只是主人公改為「海螺姑娘」而已。
記錄高僧語錄、故事的佛教經典《傳燈錄》中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村婦到天台山的寺院去燒香禮佛,祈禱菩薩保佑她一家平安,住持走到她身邊對她講:「汝疾歸去,救數千物命!」但並沒有告訴她用什麼辦法去救誰的命。村婦聽後立即往家中趕,只看見她的兒媳從田裡拎了一籃的田螺,准備煮田螺作下飯。村婦立即想到僧人講的「救數千物命」就是田螺,於是從她兒媳手中奪下籃子,並將田螺全部放生。果然,村婦在寺院里所求之願得以實現。中國的禪宗佛教信徒有僧人、居士、世俗弟子之分,在飲食上也有所謂「葷」、「素」之分,其中「葷」又有所謂「大葷」、「小葷」之分。一般講,動物類食品及口感較重的蔬菜(如大蒜等)為葷,植物類食物為素,而葷食中較高級的能聽懂人訓示的動物叫作「大葷」,而較低級的聽不懂人訓示的動物,如魚蝦貝蛤類就為小葷。居士和世俗弟子可以不忌食,但逢佛教節日或相關的日子,他們可以食小葷而忌大葷。按理,田螺之類的低級動物屬於小葷,但佛教規定,即使可以食小葷或可以食葷的居士也不食田螺,就是因為田螺與佛的「頂髻相」太像了。東海上的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觀音菩薩的道場,二月十九日上普陀山進香自然是最時髦的活動。實際上古代交通極為不便,上普陀山可是一項「大開銷」,所以大部分信徒只能趕往當地的觀音寺進香禮佛,在蘇州等大城市的觀音寺、觀音山形成熱鬧的節日活動。
清顧祿著《清嘉錄》是記錄蘇州歲時風俗的專著,也是後人談風俗引用最普遍的古籍之一,他在二月十九日「觀音山香市」一節中介紹了一種叫「木梳柴」的小商販,原文講:觀音山人以棗、栗諸木作盂、葫蘆之屬。或以寸木作域,上覆如笠,下懸如針,旋轉為戲,俗呼「轉盤圖」。又以柳木片膠粘作小舫為小兒玩物,頗不耐尋。俗有「乖乖乖,觀音山買木梳柴」之謠。文中講的「轉盤圖」就是上海人講的「轉糖擔」,製作一圓盤,以盤的中心向四周劃如光芒的粗細不一的線條和空格,在中心豎一木桿,在木桿的頂端再做一如鍾表指針的橫桿,桿下垂一線,線下掛一針,小朋友花上幾分錢就可以轉動轉盤一次。轉盤停後,以下垂的針所停到的線條或空格中的物品為獎品。現今上海小學校門口附近還有這種轉糖擔。文中所謂「以棗、栗諸木作盂、葫蘆之屬」,這就是觀音手持的瓶的變異,這顯然是為二月十九日觀音誕特地設計和製作的旅遊紀念品。古代上海人以上海為「小蘇州」而自豪,實際上,上海比蘇州小多了,上海也有幾座供觀音的庵,但地方小得可憐,容不了幾多人,「放生」是佛教善舉之一,於是,買小動物放生就成了上海觀音誕最風行的風俗活動。觀音誕前一天,郊區的農民把捕撈的小魚螺螄,烏龜王八挑到城裡,信徒們花錢買下後到城隍廟的放生地或附近的小河裡放生,由於螺螄像佛頭上的「頂髻相」,於是買螺螄放生也成了觀音誕的重要活動。農歷二月是江南螺螄長勢最好的季節,越冬後的螺螄生長旺盛,肉質腴美,而其離繁殖產子還有一段時間,殼內還沒有「小螺螄」。大量的螺螄在一二天內集中大量運入城市,放生的限期一過,這些螺螄立即成為滯銷商品而價格大跌,於是,二月十九日反而又成了上海人吃螺螄的好辰光。
民國胡祖德《滬諺》中講:「二月十九日,晚食田螺,稱挑青節」,漢族民間還有「過仔挑青節,天陰也勿冷」之諺。上海人以為螺螄以殼青者為上品,稱「青殼螺螄」,實際上螺螄的肉也是呈青色的,所謂「挑青」,就是挑螺螄(肉)也。清明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一般發生在農歷的三月頭上,公歷的4月5日,上海人善食螺螄者大多選擇在清明之前,民諺有「螺螄不吃清明後」,除了螺螄品質的本身原因外,應該與二月十九日觀音誕的「挑青節」有點關系吧。僧人、居士、信徒爭購螺螄放生,而常人則貪便宜大啖螺螄,於是上海的信徒們編了支叫作《螺螄經》的歌謠,希望嚇唬人們不要吃螺螄,謠不長,抄錄如下:螺螄經,念與眾人聽。日里沿沙走,夜裡宿沙村,撞看村裡人,縛手縛腳捉我們,九十九個親生子(指螺殼內有眾多未出生的小螺螄),合家一百有餘零,全家落湯鍋,把我烹,挑我肉,抽我筋;單剩殼,丟在壁角里,雞來爬,兩耳只聞響落落,觀音娘娘看見眼淚紛紛落。
㈡ 觀音山是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
始建於1959年。
觀音山位於廣州城北越秀山,又稱觀音山。海拔僅70餘米,方圓面積達92萬平方米,內有三個人工湖。區內岡巒起伏,樹木蔥籠,山光水色,景色迷人。越秀山於1921年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時辟為公園,現已成為一個有悠久史跡的新型園。
越秀山西面的木殼崗上,屹立著一座五羊石像。石像始建於1959年,「文革」中被毀,1978年重建。這座雕像造型優美,神韻飄逸,現為廣州的城徽。
越秀山東北角有一座高聳入雲的電視塔,始建於1959年,塔身高200米,底呈八邊形,上下分五個平台。在50米高處的平台,面積300平方米,現已辟為游樂場所,內有餐廳、音樂廳等。越秀山北秀湖畔還有個聽雨軒酒家和南音餐廳,是遊客品茗、飲宴的好地方。
越秀公園西邊正門正對的蘭圃,是一個專門栽培蘭花的專業性花園。園中布局參照蘇州傳統園林設計,小中見大,移步換景,繁花似錦,香氣襲人。
越秀山上,還有一座鎮海樓,鎮海樓高28米,闊31米,深16米,紅牆綠瓦,實厚壯觀。樓的西側,還有1964年建的碑廊和炮座,保存著有關廣州歷史的23方碑刻,炮座乃明崇禎以來至鴉片戰爭時期廣州鑄造的鐵炮。
(2)觀音山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觀音山又叫越秀山。
廣州越秀山中山紀念碑的位置,原來是一處佛教寺廟——觀音閣。
觀音閣歷史悠久,建於南漢,最早叫悟性寺,後稱萬善寺。明朝永樂年間,有一個叫花英的都指揮(武將),曾到越秀山萬善寺拜佛,感到寺廟太小,又隱藏在山林之中,不易為人注意,於是,將此寺擴建,並改名為觀音閣。因為山上有觀音閣,所以民間又稱越秀山為觀音山。
越秀山上的觀音閣在以後各代又有修繕,其中較大的一次修繕是清朝初年。當時平南王尚可喜為建王府燒制了一批琉璃瓦,但由於顏色與規格與皇宮的建築用材相近,最終,他未敢用於王府的建築上,只好將這些建築材料捐獻給各大寺廟,其中一部分就用於修建觀音閣。
之後,觀音閣一度改名為觀音殿。
到了道光年間,觀音閣後面加建了一座炮台,叫神安台。
1857年底,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後,觀音閣曾被聯軍占為指揮部。英軍海軍軍官、業余攝影師克里茲在1858年攝下了觀音閣第一張照片,此後觀音閣經常出現在中外攝影師的鏡頭中,正面、側面、背面,遠景、中景、近景,各種角度的照片留下不少,下面選錄其中一部分以饗讀者。
這里順帶說一句,觀音閣與神安台於1928年被拆除(當時已年久失修,很破敗了),1929年,在原址上建起了現在的中山紀念碑。該紀念碑由著名設計師呂彥直設計(中山紀念堂的設計者),建成後成為廣州近代城市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㈢ 東莞觀音山森林公園的公園歷史
觀音山歷史悠久,山勢雄偉,林木茂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大慈回大悲觀世音菩薩初抵中答華時首處停留之所,後梁時期山頂興建一座觀音禪寺,至今有1100多年歷史,後因戰亂幾經荒廢,為重現古寺盛景,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建成時,山頂觀音寺供奉一尊高33米,重達3300多噸的世界最大花崗石雕觀音聖像。像雄踞觀音山頂,端坐須彌蓮座之上,頭戴寶冠,身著天衣,肩披帔帛,胸飾瓔珞,左手持凈瓶,右手結無畏金剛印,古樸典雅,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極具盛唐風採的石雕藝術精品。經過不懈努力,觀音寺已初現百年前古寺景象,大悲殿、財神殿、古鼓樓、古鍾樓等已建成,另外,觀音寺、激流探險、登山纜車、航空運動俱樂部、水上樂園、小鳥天堂、紀念林區、客家風情村、百果園等項目,以及飛雲酒店、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在加緊籌備建設中。
㈣ 揚州觀音山的歷史
觀音山是隋代迷樓故址,據《迷樓記》載,迷樓是隋煬帝行宮,浙江匠人項升設計,「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隋煬帝曾說:「使真仙游此,亦當自迷。」隋亡樓毀,明代雇桐曾題匾「鑒樓」,分明取「前車之鑒,以警後世」之意,以隋煬帝的教訓鑒戒後人。
從元代至元年間開始,歷經明、清兩代,屢廢屢修,現在寺的建築多為清光緒年間所建,佛像均為1984年以後重塑。觀音山是山寺的代表,它處蜀崗東峰,因其地勢在揚州最高,所以構寺才大膽使用山寺的構造方式:不強調對稱,而是在山體頂峰,隨山勢築殿。山上古樹蔽日,紅牆高聳,樓殿參差,山與廟儼然一體。其特點一是曲折幽深,從山前道路上山,曲折逶迤,攀登到頂,磚鋪山道,蜿蜒而陡峭,兩旁如城牆上的女牆,因而有
「小長城」之譽。山上有圓通寶殿、迷樓、紫竹林、上苑等建築。這些建築都不在同一中軸線上,比如山門殿,坐西面東而建,而天王殿和圓通寶殿則坐北朝南,你正以為無路可走時,繞過偏殿 ,則入紫竹林,登幾級台階,又見迷樓出現在你面前。古代墨客勾勒過這里的景緻:「樓閣高下,軒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欄朱木盾,互相連屬,回環四合,曲屋自通,千門萬戶,上下金碧。」其特點之二是險,寺處山巔,以塊石壘基,建築皆氣宇軒昂,崇樓傑閣。山下仰視,懸崖上危樓對峙。這里的樹林叫「雲林」,此處的池塘為「天池」,此處的樓為「摘星樓」。高宗南巡時,曾賜一聯「淥水入澄照,青山猶古姿」,橫批「峻拔為主」將其險峻之態恰當地概括出來。
觀音山的佛像是很有特色的。這里的佛像不同於一般寺院以「釋迦牟尼」為主像,其他佛像皆眾星捧月。此處以「菩薩」為主體,同時供奉四大佛教名山菩薩,院落東側房中為文殊菩薩,西側房為普賢菩薩,文殊殿後為地藏王殿,在四大菩薩中又突出觀音菩薩,主殿圓通寶殿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巨型坐像。觀音山的佛像,美學價值極高。古代的雕像家逐漸將世俗融匯於佛教虛幻之中,其塑像造型力求塑出人物的不同神韻,觀音山的三十二應身,不僅面型、衣著、動態各盡其妙,無一雷同,更重要的對人物神態的細部處理力求呈現人物不同性格,衣裙褶紋飄飄欲動,栩栩如生。
觀音山特色:觀音山香會起源於明代,興旺於清代。據農歷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得道之日,這天 觀音山香火最為旺。亦為揚州最盛的廟香會。屆時,北起濱海,南到蘇南乃至滬皖等地香客,亦陸續趕來進香。十八日晚即有人上山敬香,十九日天未亮即有人到寺里燒頭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切實執行,每逢六月十九日這一天,前往觀音山的香客和遊人都在5萬人以上。
㈤ 哪位大神可以介紹一下廣東觀音山的發展歷史,特別是關於那個觀音聖像的歷史,想十一去參拜一下。
請看以下介紹:觀音山歷史悠久,山勢雄偉,林木茂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大慈專大悲觀世音菩屬薩初抵中華時首處停留之所,後梁時期山頂興建一座觀音禪寺,有1100多年歷史,後因戰亂幾經荒廢,為重現古寺盛景,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建成時,山頂觀音寺供奉一尊高33米,重達3300多噸的世界最大花崗石雕觀音聖像。
㈥ 有誰知道東莞樟木頭觀音山的歷史
觀音山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距鎮中心1.5公里,總面積為1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9%以上,是集生態觀光、娛樂健身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
被譽為「南天聖地、百粵秘境」。
觀音山歷史悠久,山勢雄偉,林木茂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觀音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初入中土時首處停留之所,其山頂觀音古寺,始建於盛[1]唐,古寺因有觀音
菩薩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說,故千百年來,青燈不熄,香火不斷……
1999年11月,觀音山人與樟木頭當地政府正式簽定合作協議,開始重建觀音山。
2000年元旦,迎千年曙光活動開幕,同年12月份,東莞市政府批准成立觀音山森林公園。2001年11月4日(農歷九月十九),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幾萬名各界香客的見
證下,觀音聖像開光暨觀音寺奠基,省佛協常務副會長釋宏滿法師任主持。
2002年,觀音山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大型科普夏令營定向運動,與市婦聯聯合舉辦全市兒童畫展;同年,與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合作,興建了世界首家古樹博物館。
2003年1月,觀音山古樹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5月,公園正門樓、國際會展中心建成啟用;7月,樟木頭首屆香港人旅遊節在觀音山開幕;同年,觀音山舉辦了由國家體育總局主
辦的全國系列賽,比賽時上演了數千名男女老少奔向大自然的壯觀場景,同期還舉辦了全國車輛模型錦標賽,為廣大遊客特別是車模愛好者的休閑文化生活帶來新的亮點。
2004年,觀音山舉辦了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同年,第二屆香港香港人旅遊節開幕,18位香港小姐暢游觀音山並參與選美入圍表演賽
;汽車模型 全國賽和全國定向運動比賽等四項賽事也在同年舉行。
2004年公司榮獲樟木頭鎮先進企業稱號。
2005年12月,國家林業局批准觀音山森林公園升格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為「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5年10月1日,「十萬人民齊頌祖國」活動拉開第二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的序幕,該活動是當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唯一的廣東新聞;12月,全國政協禮堂內「十萬
人齊頌祖國」圖片展開幕,全國政協王文元副主席親臨剪綵;同月,觀音山經國家林業局批准正式命名為「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5年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旅遊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確立為「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6年5月12日,在人民大會堂河北廳,「十萬人齊頌祖國」活動獲得中國首屆優秀公關案例大賽銀獎。
2006年10月1日,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將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設立為「國際生態旅遊示範基地」。
2007年11月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稱號。
2007年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中國十佳休閑(生態旅遊)景區」。
2008年10月,第五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開幕,舉辦首屆中國觀音山杯「福、祿、壽」三字及佛教格言書法作品展暨頒獎儀式和首屆中國觀音山杯「觀音山游記」大型征
文頒獎儀式,國際生態安全高峰論壇同期舉行。
2009年7月,東莞市觀音山森林公園開發有限公司被廣東省企業聯合會認定為廣東省服務業100強。
2010年1月經國家旅遊局批准,成為國家4A級景區。
2011年10月被評為「珠三角十大特色景觀」。
2012年舉行了歷時42天橫跨六省意義非凡的觀音山千里迎請《大藏經》活動
另外,觀音山還舉辦過大型菊花展、首屆中國麒麟大賽、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吳奇隆新片新聞發布會等活動。
㈦ 漠河觀音山歷史及簡介
落於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郁,氣順脈暢,碧波盪漾。蓮花洋彼岸的朱家尖,隔海侍衛;雙峰山坡麓的紫竹林,潮音頻傳。身臨其境,如臨極樂國土,塵念頓消。立像台座三層,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蓮台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頂現彌陀,左手托****,右手施無畏印,妙狀、慈祥,體現了觀音菩薩「慧眼視眾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佛像採用新型仿金銅精鑄。觀音立像工程浩大,實為普陀開山以來之空前大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南海觀音」題詞,工程於1996年農歷九月十九日奠基動工,至1997年農歷六月竣工,九月二十九日舉行開光大典,為普陀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海天佛國的象徵。「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大士,是世上佛教信眾的信仰核心。「南海觀音慈被大千,普陀新景光照千秋。」
2006年9月12日上午8時許,曾安奉於三亞南山五年之久的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原身像,承載著三亞與漠河經濟文化交流的美好祝願,「登上」北去的卡車,將遠行幾千里,落戶安奉於中國最北端的縣城——漠河縣。
南山寺僧團法師,為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原身像舉行了簡短而莊重的遷址儀式,遠道而來的漠河縣和三亞方面的有關人士,以及每天工作陪伴在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原身像身邊的南山觀音苑員工,在僧眾的唱贊及佛馨的悠揚聲中,共同為北上的觀音像祈願祝福。
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原身像是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像的同比縮小造型,由優質合金鋼製造而成,像體於2000年5月底製作,同年10月建成並安奉於南山佛教文化苑光明廣場。 2004年7月底,原身像遷置於南山觀音苑入口廣場。
漠河縣北極村,是我國大陸最北端的臨江小鎮。位於大興安嶺山脈北麓的七星山腳下,與俄羅斯阿穆爾州的伊格娜恩依諾村隔江相望。觀音原身像計劃於11月9日安奉在漠河北極村新規劃開辟的佛教旅遊聖地——觀音山。
有關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像遷址安奉工作上月初即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開展。八月四日,三亞南山觀音苑與大興安嶺行政公署代表團在南山迎賓館就原身像安奉事宜進行商談,在時間安排、工程事項、法務活動等具體事務進行磋商,並簽訂合作備忘錄。八月中旬,三亞南山觀音苑派專員赴漠河地區進行實地考察,為原身像安奉選址。
即將安奉漠河的觀音原身像,將與佇立於中國最南端三亞的108米海上觀音聖像遙相呼應,昭示著祖國大江南北: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經過幾千里的風雨兼程於2006年9月20日上午10時到達漠河,漠河縣近兩萬人在漠河的南門至北極村的公里兩側夾道歡迎、並打出橫幅標語、「佛光普照興安 今秋收獲吉祥」南海觀音的喜遷給漠河旅遊名城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
㈧ 東莞觀音山要爬多久
一個小時差不多了。
㈨ 商城縣觀音山的發展歷史
清朝時,觀音山復寺廟已制具備一定規模和影響,曾吸引三省數縣來此觀光和敬拜。道教龍門派正宗第十二代弟子馬陽啟曾來此修煉傳道,收觀音山寺廟弟子燕來明為徒,香火日盛,先後建成了觀音殿,東岳大殿和三清殿,有殿房50間。每年農歷二月十九、九月十九舉行廟會,鄂豫皖三省數十縣區十餘萬群眾,成群結隊前來燒香拜神,觀音山也成為鄂豫皖物品集散中心,熱鬧非凡。民國二十七年,當時大軍閥吳佩孚帶兵路過商城,進攻武漢,途中遙望觀音山雲極觀氣勢雄偉,香火旺盛,鍾聲洪大,遂興致勃勃的稱觀音山保佑他贏得此仗,定為觀音山題匾送來。後吳佩孚果然打了勝仗,佔領了武漢,他履行自己的承諾,在武漢製作了「慈航普渡」大匾,刻上「中華民國將軍吳佩孚贈」,派人專程送往觀音山,並懸掛在觀音山雲極觀大門上方。一時間,觀音山吸引了無數高僧鴻儒,大心居士、十方道人駐足修煉,觀音山道教進入鼎盛時期。
㈩ 深圳觀音山公園的歷史由來
龍岩古寺,位於大鵬街道王母圩之南,龍石山之北麓,因其依龍岩巨石而建,故名。
龍石山也因此寺而更名觀音山,據龍岩古寺碑文雲,此寺始建於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重修。龍岩古寺置於花影綠蔭之山腰,環境清靜,幽雅,加之依山傍石構築,獨特而自然,還有觀音菩薩在此現身之傳說,因而百多年來青燈不息,香火不斷。寺門下建有持凈瓶的漢白玉觀音塑像,寺門前建有寶塔。
更令人叫絕的是觀音殿神壇下之石洞中,有一脈百年不歇的清泉。此泉冬溫夏涼,清冽甘美,有解暑怡神,清心明目之效,被譽為「仙水」。
現,當地政府以龍岩古寺為中心,開發周邊,建成觀音山公園。亦可朝拜,亦可休閑。
「龍岩」之名源於山腰一奇大之石。此石厚3米,直徑20多米,從山谷中驀然伸出,翹著向上,有如出地龍,故稱「龍岩」。後人以岩為頂、依岩築寺,並取名為「龍岩古寺」。
觀音山公園擴建,山上的改造動靜挺大,以前這面山只用了1/4,如今遍山都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