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汝南郡的歷史沿跡
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里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
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陽國之期思、弋陽二縣屬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陽郡長平縣。
成帝元延三年,封淳於長為定陵侯,置定陵侯國,屬汝南郡。又以新汲縣屬潁川郡。元延、綏和之際,汝南郡領三十七縣:平輿、陽安、陽城、強(=氵+隱)、富陂、女陽、鮦陽、吳房、安成、南頓、朗陵、細陽、宜春、女陰、新蔡、新息、灈陽、期思、慎陽、慎、召陵、弋陽、西平、上蔡、、西華、長平、宜祿、項、新郪、歸德、新陽、安昌、安陽、博陽、成陽、定陵。郡治在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屬豫州刺史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阜陽一帶。
東漢時,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改(=穴+)縣為固始縣;三十年,長平、西華、新陽、扶樂(新置)四縣屬淮陽國。永平十五年,汝南郡為國,封皇子暢為汝南王。建初四年,國除為郡。順帝時領三十七縣:平輿、新陽、西平、上蔡、南頓、汝陰、汝陽、新息、北宜春、強、灈陽、期思、陽安、項、西華、細陽、安成、吳房、鮦陽、慎陽、慎、新蔡、安陽、富波、宜祿、朗陵、弋陽、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潁、固始、山桑、城父。郡治遷至平輿,在今平輿縣境北部的射橋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數縣置譙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陽郡。
三國魏沿襲前制,汝南城當時是臨近郡治的一個大集鎮和水陸碼頭。 西晉太康中汝南郡領十五縣:新息、南安陽、安成、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上蔡、平輿、灈陽、定潁、南頓、汝陽、吳房、西平。惠帝時分汝南郡置南頓國。永嘉後汝南沒入後趙。
到東晉時,遷上蔡縣治於此,稱懸瓠城。懸瓠,是個象形地名,《水經》雲:「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別出一支,又屈東轉南形若垂瓠,故號懸瓠城。」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遷至懸瓠城。
南北朝時,汝南先屬劉宋、南齊。後歸北魏、北周。劉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陽)為北魏所陷,劉宋僑立司州於此。
北魏延興二年(472年),改懸瓠城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總管府,於大象二年(580年)改為舒州。 隋開皇初年(581年)廢汝南郡,恢復豫州,不久又改豫州為溱州,大業初年(605年)又改為蔡州,設汝陽縣,恢復平輿縣為其所轄,同時廢保城縣並入汝陽。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豫州,代宗年間(762-779年)為避皇帝李豫之諱,又改名為蔡州,設刺史,另置淮西節度使。 五代和宋時沿襲前治,因蔡州距當時的宋京都濘梁只有七驛之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軍。
金兵陷蔡州,改置鎮南軍,並建行宮於蔡州幽蘭軒,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滅於此。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庄王,在此傳11世。
清仍為汝寧府,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
解放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並於汝南縣。
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㈡ 河南省汝南縣王崗鎮付灣村有多少年的歷史付灣村有多少年的歷史
應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㈢ 汝南縣的歷史沿革
西周時,這里屬於沈國封地;春秋戰國時,先後歸蔡國和楚國管轄;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並推行郡縣制,汝南一帶又短暫地歸屬潁川郡。
西漢,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郡,這是「汝南」作為地理專屬名詞首次出現,轄潁水、淮河之間的37縣,屬豫州刺史監察范圍,因大部分轄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
不過,汝南郡治並不在今天的汝南縣,而在平輿縣射橋鄉古城村,也是當時平輿縣的縣治所在。汝南如今的縣境,分屬於周邊的上蔡、平輿以及安城等大小侯國。
侯國由中央冊封,其地位曾經很高,後來降同於郡、縣。汝南境內有名的侯都遺址包括安城、宜春、保城、喬庄古城、濯陽城遺址等,可謂山頭林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推行郡縣制,但劉邦建立漢朝後,要不要繼承郡縣制是有些猶豫的,他推行郡縣制並不徹底,除了郡縣,地方上還有王國、侯國、都護等存在,這些地盤勢力很大,後來直接釀成了「七國之亂「。
今天汝南城西南和孝鎮的宜春故城,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1公里,規格龐大,考古發掘依稀可辨當年的宮殿和街道遺跡。宜春城歷經兩漢,南朝宋時方廢,曾是大將衛青之子的封地。
再比如王崗鎮北湖村一帶的安城,是西漢時著名的侯都,東漢時豫州治所,其規模更大,城垣外廓長寬均超過5公里,直至南北朝時才衰廢。
汝南郡設置以後,郡治所在歷經變化。公元418年,東晉把汝南郡治所從河南息縣移到了懸瓠城,也就是今天的汝南縣城所在。
盡管此後汝南郡的名稱、轄地又多次變化,叫過豫州,也叫過蔡州,但懸瓠城就此被成全,一直是州、郡、府、縣治所所在地。王海建認為,分析原因,不外乎其地處古豫州之中,既能北進汴洛,又可南下荊楚,汝水環繞四面城牆,水陸交通都很發達。此後,懸瓠城也逐漸成為我國歷史上豫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中國地名研究所出品的《千年古縣》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隋在此地置汝陽縣。1913年,更名汝南縣。「汝南」專名長達2200餘年,始置縣長達1400多年,這也是2007年3月汝南被認定為「千年古縣」的時間資歷。
從地圖上看,如今的汝南縣城四面環水,宛如水中泊著一個大葫蘆,正如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汝水又東,逕懸瓠城北……城之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
這也是懸瓠城在史籍中首次露面,東漢起道教開始興盛,最初懸瓠城只是一座道觀,叫懸瓠觀。由於當時汝河水量比較大,能行大船,南北陸路古道也從這里經過,此地便成為一個水陸碼頭,商業日漸發達,懸瓠觀慢慢形成了一個集市,稱懸瓠城。
不同於其他一些千年古縣毀了挪、挪了毀的城建經歷,懸瓠城因為恰好坐落於水泊之中,其「坐標」相當牢穩,古今幾無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得感謝汝河。
元代之前,汝河水勢浩大,常常淹沒農田,不過並未在此發生過大的改道;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人治水,軍民在舞陽截斷汝河,使汝河上游的水改道流入潁河,汝河下游水量減少,沿河水患得以解除,治所在懸瓠城的蔡州亦被升為汝寧府(汝陽縣隸屬於汝寧府),取汝河安寧之意。
汝河的相對穩定,使得懸瓠城成為位置穩固又有險可恃之地,為其一直作為州治、郡治、縣治所在,甚至成為金哀宗的行宮打下了牢固基礎,更給了唐末亂世中節度使秦宗權在蔡州稱帝的底氣。
如今,懸瓠城的老城牆僅殘留一座北門,成為懷古噓今的所在。北門1985年經過復修,高20多米,城門進深38米,寬4.6米,正對汝河南岸,巍峨不減。夜晚華燈初上,疾走鍛煉的人們從門洞內不停穿梭。據說,明朝以前,懸瓠城並無北門,洪武十八年(1385年)為便民而修此門,叫做「拱北」,此後雖歷經戰火,留下無數炮洞槍孔,北門卻從未被攻破過。
相比城門,更顯滄桑的是門外飛跨汝河的宏濟橋。此橋最早為木橋,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為石橋,長55米,寬7.3米。如今,橋面巨大的青石板已被磨得十分圓滑,粒粒分明,兩旁欄桿上的古樸石獅面目不清,多被損毀,但500年來,這座石橋歷經戰亂、洪水和地震卻堅固如初。
另一,南朝梁置太清二年(548),析柴桑立汝南縣。為尋陽郡治。故治在今江西瑞昌市境內。開皇九年(589),罷尋陽郡置江州,廢柴桑、汝南縣置尋陽縣。
另二,南朝梁僑置治蒙籠城(今湖北麻城市北、疑即今之鵝籠司),為定州和弋陽郡治所。武定(543年—550年)末入東魏,定州改南定州,汝南縣仍為治所。北齊天保七年(556)廢入信安縣。
另三,北魏置北魏時設置,北齊天保七年(556)廢,隋朝又復置,不久又省去。故城址在今河南寶豐縣商酒務鎮。
㈣ 汝南縣和孝鎮鄧庄有多少年歷史
到本地博物館去查一下。或者可以請教一下專家。
㈤ 汝南的歷史沿革
西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里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陽國之期思、弋陽二縣屬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陽郡長平縣。成帝元延三年,封淳於長為定陵侯,置定陵侯國,屬汝南郡。又以新汲縣屬潁川郡。元延、綏和之際,汝南郡領三十七縣:平輿、陽安、陽城、(氵隱)強、富波、女陽、鮦陽、吳房、安成、南頓、朗陵、細陽、宜春、女陰、新蔡、新息、灈陽、期思、慎陽、慎、召陵、弋陽、西平、上蔡、寢、西華、長平、宜祿、項、新郪、歸德、新陽、安昌、安陽、博陽、成陽、定陵。郡治在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屬豫州刺史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阜陽一帶。
東漢時,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改寢縣為固始縣;三十年,長平、西華、新陽、扶樂(新置)四縣屬淮陽國。永平十五年,汝南郡為國,封皇子暢為汝南王。建初四年,國除為郡。順帝時領三十七縣:平輿、新陽、西平、上蔡、南頓、汝陰、汝陽、新息、北宜春、(氵隱)強、灈陽、期思、陽安、項、西華、細陽、安成、吳房、鮦陽、慎陽、慎、新蔡、安陽、富波、宜祿、朗陵、弋陽、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潁、固始、山桑、城父。郡治遷至平輿,在今平輿縣境北部的射橋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數縣置譙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陽郡。
三國魏沿襲前制,汝南城當時是臨近郡治的一個大集鎮和水陸碼頭。
西晉太康中汝南郡領十五縣:新息、南安陽、安成、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上蔡、平輿、灈陽、定潁、南頓、汝陽、吳房、西平。惠帝時分汝南郡置南頓國。永嘉後汝南沒入後趙。
到東晉時,遷上蔡縣治於此,稱懸瓠城。懸瓠,是個象形地名,《水經》雲:「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別出一支,又屈東轉南形若垂瓠,故號懸瓠城。」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遷至懸瓠城。
南北朝時,汝南先屬劉宋、南齊。後歸北魏、北周。劉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陽)為北魏所陷,劉宋僑立司州於此。
北魏延興二年(472年),改懸瓠城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總管府,於大象二年(580年)改為舒州。
隋開皇初年(581年)廢汝南郡,恢復豫州,不久又改豫州為溱州,大業初年(605年)又改為蔡州,設汝陽縣,恢復平輿縣為其所轄,同時廢保城縣並入汝陽。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豫州,代宗年間(762-779年)為避皇帝李豫之諱,又改名為蔡州,設刺史,另置淮西節度使。
五代和宋時沿襲前治,因蔡州距當時的宋京都濘梁只有七驛之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軍。金兵陷蔡州,改置鎮南軍,並建行宮於蔡州幽蘭軒,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滅於此。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庄王,在此傳11世。
清仍為汝寧府,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
解放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並於汝南縣。
196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准河南省增設駐馬店地區,汝南縣為駐馬店地區轄縣。
2000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汝南縣為駐馬店市轄縣至今。
㈥ 汝南是一座什麼樣子的城市
汝南,古屬豫州,豫洲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稱。自春秋戰國時代有建制,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
汝南縣地處淮北平原,北緯32°39′-33°11′,東經114°09′-114°35′,東連平玉,南與正陽相鄰,西依遂平、駐馬店市、確山,北與汝南接壤。汝南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氣候溫和,風景秀麗。西臨京廣鐵路、107國道,駐新、開龔公路兩條省道交匯於此,形成「十」字經濟開發帶。地方鐵路橫貫全境,距京珠高速公路30公里,縣鄉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全縣土 地面積1260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282個村(居)委會,76萬人口。汝南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物繁多,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城北1.5公里處的天中山,高丈余,上土下石,「自古測日影以此為正,故築土累石以記之」。汝南又名天中,故稱此山為天中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題寫的「天中山」石碑至今猶存。城東南小南海風景區,景色秀麗,主要建築有悟穎塔、准提樓、南海大士寺等,規模宏大,建築別致。全國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庫━━ 宿鴨湖,碧波萬頃,風景如畫;亞州最大的寺院━━南海禪寺,寶剎雄偉、琳宮璀璨;世界著名的愛情傳奇━━梁祝故鄉,纏綿凄婉,源遠流長。
汝南素有豫南「糧油魚米之鄉」的美譽,被國家確定為糧食生產基地縣、油料生產基地縣、生豬外貿出口基地縣、優質小麥基地縣、農業綜合開發縣,先後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溫室技術推廣協作縣」等稱號,瘦肉型豬肉質量和 出口量居全國縣市前列,全縣宜漁面積18.3萬畝,被評為「河南省 漁業生產十強縣」。汝南蔬菜面積超過30萬畝,日光溫室25000多座。汝南蔬菜批發市場是農業部定點市場,年交易額超8億元,輻射半徑超過500公里。汝南工業起步較早,擁有各類企業近200家,鄉鎮企業14735家,主要產品達2000多種,其中20多種產品獲省、部級以上優質產品獎,35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個項目獲國家專利。汝南商貿活躍發達,全縣對外貿易供貨額達4億元人民幣以上,出口產品主要有糧食、食品、輕工、工藝、紡織、機械、土產、畜產、蔬菜等200多個品種,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http://forum.life.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38&fid=5409&itemid=7093
㈦ 河南有多少年歷史了
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最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的,更是上古三代的首都,東漢劉秀再次將首都遷到了洛陽
㈧ 唐代時候汝南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汝南縣是駐馬店下轄縣,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在唐代「初置予州,寶應初以避諱改為蔡州」。
歷史沿革:
上古時期,汝南,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
春秋戰國時代,汝南就有建制,屬蔡國。
西漢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里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當時已是貫通中原地區南北的水陸碼頭。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公元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
公元317年,上蔡縣治所遷於此,稱「懸瓠城」。《水經注》有雲:河自東西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故稱懸瓠城。
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數縣置譙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陽郡。
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汝南郡治遷至於此。
南北朝時,劉宋僑立司州,後周置總管府,隋仍為汝南郡治,另置汝陽縣於郡城,改懸瓠城為溱州。
唐,「初置予州,寶應初以避諱改為蔡州」。
宋置「淮康軍」,金設「鎮南軍」,曾建行宮。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因斷汝河上源之水經郾城入潁河,汝南水患大減,人民稍得安寧,改蔡州為汝寧府,是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汝寧府,稱崇庄王,在此傳11世。
清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
民國十三年(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
解放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並於汝南縣。
1965年6月15日,國務院批准河南省增設駐馬店地區,汝南縣屬之。
㈨ 河南的悠久歷史有多少年
河南歷史
(一)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1、南召猿人 :發現於河南南陽南召縣的古猿人化石,證明在大約五六十萬年以前,河南就有人類居住。
2、許昌人 :距今約1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於2007年在河南許昌被發現。它的發現,通過與其它遺址配合,為中國人不是起源於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3、賈湖遺址: 距今約9000年左右,位於河南舞陽,這里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樂器、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類似文字的契刻符號等幾項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轟動世界,被認為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個門檻」。
4、裴李崗文化 :距今約8000年左右,因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村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5、太昊伏羲陵: 距今約7000年,位於河南周口淮陽縣,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也是神農氏定都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是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的聖地。
6、仰韶文化 :距今約5000年至7000年,因發現於河南三門峽仰韶村而得名。這是同時期影響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發掘也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發端。
7、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頭文化: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里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9、鄭州商城: 位於今天鄭州市區,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10、安陽殷墟: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堪稱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十一五」期間,我們國家要在安陽建設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
11、白馬寺: 位於洛陽,建於東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12、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是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它既是少數民族與漢民族文化交流的產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龍門石窟產物。尤其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那「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龍門石窟也因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3、少林寺: 位於登封,是禪宗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佛教傳入中國後,少林僧人將它與中國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相融合,創立了禪宗。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迅速地傳向全國各地及周邊的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等地,對中國歷史以及日本的花道、茶道、柔道、武士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武術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僧人在交流中汲取天下武術之大成,總結出了少林拳、少林棍、易筋經、鐵布衫等700多種武術絕技,並對其它武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僅從少林拳派生出的拳術就有四五十種。少林的積極入世使它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在南北朝、隋朝、唐朝、北宋和明等朝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少少林寺林也因承擔社會責任而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少林武術也因此廣播四方並在實戰中進一步發展壯大。少林的與時俱進、開放和積極入世,使它一直保持著很強的生命力,在歷經磨難後的今天,禪宗和少林武術依然生機無限。今天的少林僧人又將互聯網、營銷學等現代文化融入少林文化,使少林迅速走向世界。少林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典範,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華文化的代名詞。
14、嵩陽書院: 位於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范仲淹、程頤、程顥、司馬光等大儒曾在這里講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一部分就是在這里寫的。這里在洛陽附近,二程在這一帶將儒釋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創立了以後影響中國800年的理學。
15、應天書院:位於商丘(北宋時稱應天府)睢縣,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說的就是應天書院。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求學於此,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
16、登封觀星台: 建於元代,距今約有800年的歷史,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學遺址。大天文學家郭守敬在這里取得了領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學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時歷」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今天,我們國家正以此為依託,在這里建設「中國天文博物院」,以集中展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
17、紅旗渠: 位於河南安陽,是聞名於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跡」。為了修建這條渠,10萬人在崇山峻嶺中的懸崖峭壁上辛辛苦苦地整整幹了10年。他們沒有錢、沒有糧食、沒有技術、又不受政策支持,卻靠著頑強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頭,修建了上百座引橋,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終將生命的河水引入到了乾涸的土地。紅旗渠的總渠長超過4000公里,其土石方可以從哈爾濱到廣州修一條寬2米高3米的石牆!紅旗渠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傑作。
㈩ 歷史上有幾個汝南王
西漢汝南來王劉非(前168年―源前128年),即江都易王。漢景帝之子,母程姬。前155年立為汝南王。
西晉汝南王司馬亮(?-291年),字子翼,河內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第四子,咸寧三年(277年),徙封汝南王。
北魏順帝元悅(?—532年),530年—532年在位,孝文帝庶子,降梁前曾封為汝南王、侍中、太尉。
明朝汝南王朱有爋,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周王朱橚的嫡次子,原封汝南王,後廢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