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美元有多久歷史

美元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07:58:17

❶ 美元歷史上歷次貶值的時間

大危機使美國銀行信用喪失出現美元貶值
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發展緩慢,歐日迅速,美國外貿逆差日增,黃金儲備劇減,被迫宣布美元貶值

❷ 急需美元的發展歷史

美國的貨幣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馬薩諸塞殖民地發行了第一張貨幣以彌補軍事遠征的花費,這種做法很快輾轉流傳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銅版容易磨損、需要不斷修版,所以無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結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偽鈔到處泛濫,於是這些票證很快就被廢棄了。
到了1764年,英國當局在對北美殖民地貨幣多年來的限制後,終於下達一項對殖民地發行貨幣的禁令。後來,由於對英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資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銀被英國作為稅收徵收,導致美國國內資金缺乏。13個殖民地的聯合政權大陸會議(美國大陸國會)為了籌集資金,於1775年5月10日在馬薩諸塞州舉行了會談並於6月22日批准發行了總價值為兩百萬美元的一種可兌換西班牙銀元的紙幣,稱為大陸幣(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於不久便出現了偽鈔,因此導致它的價值實用很小,以致在俗話中將不值錢的東西稱為「還不如一個大陸幣」。該券於1781年被銀行券(即為由銀行發行的,可在該銀行范圍內自由兌換金屬貨幣的紙鈔)取代。
1781年12月31日,費城的北美銀行成為首家國家銀行並獲得發鈔特許權。1789年美國憲法公布後,紐約銀行和普羅維登斯銀行也獲特許發行貨幣(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國會正式通過將元(Dollar)作為法定貨幣單位。1791年國會又特許「美國銀行」二十年期作為美國財政部國庫代理人。此乃第一個為政府履行中央銀行功能的銀行,一直運作至1811年國會拒絕續訂此銀行的特許狀為止。了解到必須有中央銀行系統迎合國家財務的需要,國會於1816年特許第二家「美國銀行」再擁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時,財政部製版印刷局開始印刷所有美國貨幣。
1861年,為了籌措南北戰爭的費用,國會立法授權財政部直接發4.5億元無鑄幣和黃金擔保、不兌現的「即期票據」(Demand Notes)。出於防止偽造的目的它使用難於照相復制的綠色油墨(鹵化銀感光劑對綠光最不敏感),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鈔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綠色,由此被稱為「綠背票」(greenback).嚴格的來說,這是第一種普及流通的美國貨幣。它被稱為聯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State Notes)。它的庫號和連號均為紅色。每一張「即期票據」皆由財政部登記官的代理人及聯邦財政總長親手簽名。此一不實際的措施,激發了准許登記官及財政部長將簽名製版印刷於貨幣上的新法規。此項措施於1862年發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開始實行。
根據1861年美國立法規定,財政部又發行了國庫券(TREASURYNOTE),它只有兩種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當時可以購買白銀和黃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間國民銀行法准許各州指定的銀行發行以美國公債為准備金的紙幣,稱為國家銀行券(NATIONALCURRENCY)庫印和連號均為棕色,亦稱國家券或國家流通券。這些紙幣式樣繁多,大約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銀行發行貨幣,7000多種面貌各異的法定貨幣。所有特許發行紙幣的私人銀行和州立銀行於1863年被要求參加國家銀行系統或繳納10%的鈔票發行稅。1908年又補充法案,准許國民銀行以美國公債以外的債券為准備金發行紙幣。到後來國家券形成由聯邦儲備銀行和國民銀行銀行的兩種主要版本:國民銀行發行的版本連號為6位數字,在正面左右兩邊還印有兩個或四個字體粗大的黑色號碼另一種連號為8位數字;鈔票正面左側印有聯邦儲備銀行的名稱,左右方印有4個斜對著的黑色地區代表字母,這是聯邦儲備銀行發行的。發行較早的國家券有4個負責人簽字,兩上角為財政部長和國庫長簽字,兩下角是出納長和總裁的簽字。該券於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發行。1928年以後又發行了一種1929年版,這是美國財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籌措軍費,於1942年12月以國家券的形式發行的6.6億美元鈔票。
為了兌取黃金,美國政府於1870年開始發行了金幣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庫印、連號是黃色,亦稱金元券。該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憑此兌取金幣」字樣。它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以百分之百黃金作準備的貨幣。從南北戰爭結束到1933年,金幣券可自由兌換金幣,並作為美國貨幣供應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隨著金本位制崩潰,1933年金幣券也就停止兌換黃金。
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
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在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
1929年,經濟危機,1931美元停止兌換黃金,美聯儲發行美元是美元貶值將近50%,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擁有最多的黃金儲備,於是,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1971年,由於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美國黃金儲備持續下降,迫於壓力,美國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德、法、日等國極力反對。這樣「二十國集團」在1972年至1974年,開始協商以一種「特別提款權」來建立新的國際貨幣支付體系。
非常巧合的是,1973年以色列發動了贖罪日戰爭。1973年秋石油價格上漲四倍。同時,1974年尼克松先生解除了對進出口美國資金流動的管制。這時,華爾街則迅速把巨量石油美元分銷到拉美及中東歐等廣大地區。
德、法、日等國面對既成事實,只能是默認「美元本位制」的誕生。與此同時,弗里德曼的「浮動匯率」成了最前沿的市場學說。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金本位制崩潰的影響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沖擊著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

上面基本上是關於美元的歷史。從這可以反觀經融歷史。很有收獲,大部分是在網上找的。但覺得很不錯。
希望可以幫到你!

❸ 美國歷史多久

美國歷史 - 簡介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國土主要部份位於北美洲的中央。面積 937.2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個州,一個直屬區(哥倫比亞特區)和阿拉斯加、夏威夷兩個州組成。人口為2億3930萬人(1985),其中白人為18820萬人,黑人為2850萬人,講西班牙語人為1760萬人(其中60%為墨西哥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人種為 360萬人,印第安人為 140萬人。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為主,教徒共 14217萬人,新教徒為7870萬人,天主教徒為5228萬人,猶太教徒為405萬人,其他教徒714萬人。通用英語。首都華盛頓。
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北美洲成為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爭奪殖民的地區。在北美洲,法國人建立了新法蘭西(包括聖勞倫斯流域下游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流域等處);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廣大地區)。
從1607年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到達殖民地的大多數是西歐貧苦的勞動人民,也有貴族、地主、資產階級,以英國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和荷蘭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戰禍和宗教迫害者,有自願和非自願的「契約奴」以及乞丐、罪犯;還有從非洲被販運來美的黑人(見英屬北美殖民地)。1607年,英國建立了第 1個殖民據點──詹姆士城。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船來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茨殖民地。
北美獨立戰爭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採取剝削、壓制政策。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在七年戰爭前,英國雖頒布了一系列重商主義的航海法、貿易法、工業法,限制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獨立發展,但當時英法矛盾甚於英國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國還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力來抵抗法國,因而執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過與西、法所屬西印度群島進行走私貿易,獲利甚巨,促進了北部殖民地工商業發展。七年戰爭後,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並徵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殖民地人民的經濟活動。18世紀60年代中,英國頒布糖稅法、印花稅法(見印花稅條例),唐森德稅法等法令,嚴重地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從1619年弗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1765年 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紀70年代英國進一步執行高壓政策,1770年波士頓慘案發生。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頒布了 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馬薩諸塞的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爭。 美國歷史1774年9月5日,除喬治亞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了第 1屆大陸會議,通過了和英國斷絕一切貿易關系的決議,繼而通過「關於殖民地權利和怨恨的宣言」,同時向英王呈遞請願書。1775年 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5月,第2屆大陸會議召開。次年 7月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北美獨立戰爭開始時,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 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聯軍攻下英軍最後據點約克鎮,獨立戰爭基本勝利結束。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北美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 1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解放的戰爭,它是由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獨立戰爭時期涌現出一批傑出的政治家,如大陸軍的總司令G.華盛頓、《獨立宣言》的起草人T.傑斐遜外交家B.富蘭克林、文化戰士T.潘恩。
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的建成 在戰爭過程中,大陸會議制訂了邦聯條例,1781~1787年13州組成了邦聯國會,宣布成立美利堅共和國,它是一個鬆散的州際聯盟。1784年「中國皇後」號來華通商。1786年爆發的謝斯起義,使資產階級和奴隸主震驚。他們決心強化中央政權,保護有產者的經濟利益。1787年,在費城秘密地召開制憲會議。在會議期間,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經過爭論,同意每州均選出兩名參議員;在蓄奴制問題上,北部資產階級對南部種植園奴隸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協,默認奴隸制存在,在征稅及分配眾議員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 的人口計算,最後制定了憲法草案。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憲法。1788年6月由9個州批准生效。
根據憲法,美國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聯邦制國家。廣大人民群眾對憲法不附載任何權利法案感到不滿,掀起抗議運動,由此增加了憲法前10條修正案,於1791年12月,經11個州批准生效。其中,以「權利法案」著稱(見美國1787年憲法)。
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4月,華盛頓就任美國首屆總統。1792年連任。1789~1791年間,在國內外政策存在分歧的政治斗爭過程中,由財政部長A.漢密爾頓派組織了聯邦黨,主張中央集權,外交上親英,控制了聯邦政府的權力。國務卿T.傑斐遜派主張維護國內人民民主權利,同情法國革命,組織了民主共和黨。1793年華盛頓在歐洲列強聯合干涉法國革命時,採取中立政策。1794年11月,聯邦政府和英國簽訂了損害美國主權的傑伊條約。親英和親法成為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內政方面,聯邦政府制定關稅條例,建立銀行,穩定經濟,但實行不利於貧苦人民的償還國債、州債的辦法,並徵收國產稅。當西賓夕法尼亞農民因抗繳國產酒稅而舉行起義時,漢密爾頓親自率領部隊前往鎮壓。1798年聯邦黨人J.亞當斯政府頒布了 4項摧殘人民民主權利的法令,其中「客籍法」是為了驅逐來自法國和愛爾蘭的僑民而制訂的,「鎮壓煽動叛亂法」規定對總統或國會以言論、文字「意圖中傷」或「加以輕蔑詆毀」政府的人予以懲處。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眾的憤慨。聯邦黨由此聲譽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黨T.傑斐遜任總統。傑斐遜政府廢除了上述 4項法令,削減開支,減輕稅收,取消了酒稅,鼓勵農產品出口。1803年從法國手中購買了面積達 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國一直不甘心喪失北美殖民地。英艦在公海上繼續攔截美國船隻,強制徵用美國海員。為維護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國進行了第 2次對英戰爭(見美英戰爭(1812))。除海戰外,優勢在英軍方面。1814年 8月,英軍曾攻佔華盛頓首府,焚燒總統府及國會。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時的根特簽訂和約。這次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英國政治上的控制,經濟上的滲透,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內戰前南北經濟的不同發展 從19世紀初到內戰前,美國領土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美國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美國北部資產者,在長期對印第安人進行欺詐性皮貨貿易和土地掠奪,進行販奴貿易以及在西部從事土地投機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歐洲各國間戰爭的機會,發展海上貿易,擴大航運業,進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在北部,早於1790年在羅得島就建立了第 1座使用阿克萊特式紡紗機的棉紡廠。此後,其他工廠陸續出現。從19世紀初期起,大量資金投放於工商業,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得到發展。在大力引進西歐科學技術的同時,鼓勵創造和發明。50年代,工業化迅速推進。186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居世界第4位。2/3的製造品由東北部生產。西歐移民大批湧入,並向西遷移,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自由僱傭勞動力。在南部,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棉花種植園經濟不斷擴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擴展到得克薩斯境內,奴隸製作為資本主義機體上的贅瘤而發展著。在西部新開辟的地區,是推廣自由勞動制還是奴隸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爭執不休,成為全國政治斗爭的主題。1820年北部對南部作出讓步,達成密蘇里妥協案,雙方爭執暫時平息。
美國內戰前的外交和政治 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發表了「門羅宣言」(見門羅主義)。反對歐洲列強干涉西半球事務,為美國日後在拉丁美洲進行滲透和干涉提供了依據。1844年,美國脅迫中國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望廈條約。1846~1848年,美國發動對墨西哥戰爭,把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並入美國領土(見彩圖)。1851~1864年,參加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並脅迫日本開放門戶。 美國歷史在政治方面,聯邦黨在1814年美英戰爭即將結束時,召集哈特福德會議,圖謀分裂聯邦,但遭失敗,因而瓦解。聯邦黨的衰落標志著商業資本開始向工業資本過渡。1816~1824年,美國進入民主共和黨一黨執政時期,它代表北部資產階級和南部奴隸主的共同利益,習稱「和諧時期」。以後民主共和黨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組合。1828年,成立了代表部分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西部邊疆農民和沿海城市工人聯盟的美國民主黨,推選A.傑克遜為總統候選人,傑克遜當選並連任總統至1837年3月。1834年美國輝格黨成立,它代表工商業者和部分種植園主利益。傑克遜政府以誘騙和武力方式,將印第安人驅逐至密西西比河以西,並制止了南卡羅來納州借口高關稅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機。傑克遜政府廢除了貧民因負債而受到監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選權,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習稱「傑克遜民主」。工人爭取十小時工作日的斗爭十分活躍,紐約、費城等城市具有專業技術的工人組織了工人政黨,參加了地方選舉。1828~1856年,民主黨和輝格黨成為對峙的兩大政黨。除1840年和1848年兩屆總統競選由輝格黨獲勝外,其餘各屆總統競選均由民主黨獲勝。
隨著南部和北部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斗爭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斷掀起,群眾性的美國廢奴運動廣泛開展。1840年,主張廢奴運動的「自由黨」成立。1848年,廢奴主義者,民主黨和輝格黨內反對奴隸制的分子組織了自由土壤黨,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為宗旨。1850年,雙方經過爭執,達成1850年妥協案,同年國會通過嚴峻的逃奴追緝法(見1850年妥協案)。1854年國會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隸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線,也就使密蘇里妥協案隨之廢除,遭到北部工業資產階級的強烈反對,1854年成立了共和黨,以反對奴隸制為宗旨。1856年,民主黨J.布坎南當選總統;此時實際上民主黨已成為代表奴隸主利益的政黨。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決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隸制的規模推向全國。1859年J.布朗領導的反奴隸制的武裝起義被鎮壓(見約翰·布朗起義)。1860年總統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A.林肯獲勝。蓄謀叛亂已久的南部奴隸主集團決定脫離聯邦,並於1861年 2月另行成立宣布維護奴隸制的南部同盟。
美國內戰以及重建時期 1861年 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戰,佔領薩姆特炮台,美國內戰爆發。
1862年 5月,林肯頒布宅地法,允許耕種西部土地5年的農民,在繳納10美元證件費後獲得160英畝土地的使用權。使在西部墾殖的廣大農民,站在廢奴派一邊,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頒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都被視為自由人,允許參軍,短期內即有18.6萬名黑人參加聯邦軍隊作戰。美國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工人,踴躍參加聯邦軍隊作戰。K.馬克思和F.恩格斯的戰友J.魏德邁轉戰密蘇里等地,為保衛邊疆各州作出了貢獻。歐洲各國工人,尤其是英國工人反對本國政府對聯邦政府進行武裝干涉的斗爭,有助於聯邦的軍事勝利。1864年聯邦軍隊佔領喬治亞的亞特蘭大,將南部同盟截成兩段,取得了決定的勝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軍總司令R.E.李將軍投降。南北戰爭以聯邦勝利宣告結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總統A.約翰遜繼任總統。約翰遜對南部種植園主推行妥協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頒布「黑人法典」對黑人殘酷迫害。恐怖組織三 K黨於1866年成立,對剛獲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這種混亂局面下,共和黨激進派占優勢的國會提出彈劾總統案(以缺少 1票未通過),並分別於1865、1868和1870年通過了憲法第13條修正案(宣布在美國奴隸制不復存在)、第14條修正案(黑人被承認為美國公民)、第15條修正案(給黑人以選舉權)。1867年3月,國會通過重新建設南部法案,對南部實行軍管。1867~1877年,南部進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聯合執政的政權,制訂了民主的進步法令,14名黑人當選為眾議員,兩名黑人當選為參議員。北部資產階級保守勢力力圖和南部種植園主勢力妥協,恢復南部戰後初期的舊秩序,以便全力對付全國日益興起的工人、農民運動。R.B.海斯就任總統,標志著民主重建的結束。1877年黑人在經濟上成為穀物分成制的佃戶,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見重建時期)。 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19世紀後半葉美國經濟迅速發展 南北戰爭後,由於南部種植園制度的廢除,為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造船業和機器製造業迅速發展,橫貫大陸的4條鐵路建成(見彩圖),西部廣大土地的墾殖,邊疆的消失,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擴大。在中西部、遠西部和南部日益開拓進程中,各地區發展了具有本地特點的工業。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使北美能夠大規模進行農業生產。19世紀後半葉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從1860~1916年,耕地面積由4.07億英畝增加到8.79億英畝,改良的土地面積擴大了3倍多。小麥和玉米的產量約增加了3倍多。農業中大生產排擠和兼並小生產,在工業的北部,表現為農業日益採用集約耕作,在其他農業為主的地區,大農場數字逐漸增加,1900年,美國農產品總數的一半是由 1/6的大農戶生產的,形成了美國式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美國歷史 美國歷史19世紀後半葉,科學技術領域有重要發明和突破,其中首推電力的應用。1876年A.G.貝爾發明電話機,1886年T.A.愛迪生製造了電燈,1892年杜里雅兄弟試製成功汽車,1903年萊特兄弟試制飛機航行成功。電力廣泛應用於工業,導致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全面發展。1880年美國工業在全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工業生產總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躍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國已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19世紀末美國人民群眾的斗爭 隨著生產的聚積和資本的集中,美國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對立的兩大階級。產業無產階級的組織性和戰斗性大大增強。內戰後全國勞工同盟和勞動騎士團兩大工人組織先後成立,都以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為運動目標。全國勞工同盟還提出「同工同酬」的進步口號;勞動騎士團最初是秘密組織,到1881年公開,成為第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工人組織、並吸收非技術工人、婦女、小業主和農民參加。1884年美國與加拿大有組織的行業工會與勞工聯合會(美國勞聯的前身)成立,曾經通過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實現八小時工作制,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資本主義生產迅速發展,促使勞資矛盾進一步激化(見美國勞工組織)。1877年7月,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隨即波及全國各重要鐵路線,出現了美國歷史上第 1次大規模的全國性罷工。1886年5月1日,35萬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舉行示威遊行,5月3日晚,發生了芝加哥秣市慘案,因此1889年第二國際巴黎大會上,通過決議,規定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1892年卡內基鋼鐵公司降低工資,激起霍姆斯特德鋼鐵工人的罷工。1894年退伍軍人J.考克西率領失業軍向華盛頓進軍;7月,因普爾曼公司拒絕工人合理要求,工人舉行罷工,中西部鐵路陷於癱瘓。上述罷工和「進軍」都遭到鎮壓。
19世紀末20世紀初,湧入美國的新移民多來自東南歐各國,他們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興基礎工業充當非熟練工人。勞聯不顧工人結構的這種重大變化,仍堅持只組織熟練工人的行業工會,執行和企業主妥協政策,漠視未組織起來的廣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一個新型的按產業原則組成的左翼工會──世界產業工人同盟成立,組織了非熟練工人、西部的流動工人和東部的新移民工人,包括婦女、黑人和華工;該同盟的戰鬥力很強,多次領導了爭取提高工資、改善待遇的罷工斗爭。由於它不斷遭受鎮壓,並逐漸浸染了無政府工團主義思想,20年代初解體。
19世紀後半葉,美國農業雖有巨大發展,但由於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和農業危機,多數農民陷於困境,從6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農民先後進行農民協進會運動、綠背紙幣運動、農民聯盟運動,展開反對壟斷組織的剝削與中介商人壓榨的斗爭。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農民為骨乾的全國性的第 3黨──平民黨組成,要求進行經濟、政治改革,並參加了總統競選。1896年平民黨和民主黨聯合參加總統競選,它的政綱部分由民主黨吸收,至1900年,平民黨解體。
城市中產階級中進步人士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運動,對推進美國民主化起了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同工同酬,舉行罷工和遊行,博得了全國和世界各地廣大婦女的支持和響應,次年,國際婦女代表大會決定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節。美國延至1920年國會通過憲法第19條修正案,給予婦女選舉權。
19世紀70年代以後,黑人備受壓迫和種族歧視,從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慘死者平均每年達156人。1905年,著名黑人學者和活動家W.E.B.杜波依斯領導了尼亞加拉運動,對此提出抗議,這一運動成為現代黑人解放運動的起點。
1887年美國政府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1924年給予印第安人以美國公民權。
美國曾廉價招募華工到西部,修築橫貫大陸的鐵路,華工對開拓西部,歷盡艱險,並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開發工作大體告成時,排華暴行不斷發生。1902年,排華法通過後,華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見美國排華運動(19世紀後期))。
19世紀後半葉20世紀初美國的社會主義運動 代表先進的無產階級利益的科學社會主義,在內戰前即已在美國傳播。內戰後隨著生產的發展,美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加深,不斷發生經濟危機。在1873、1883、1893年周期性危機過程中,社會財富日益兩極分化,階級矛盾突出。1867年馬克思主義者在紐約組成第一國際美國支部,1872~1876年第一國際總委員會設在紐約,由馬克思、恩格斯的戰友F.A.左爾格任總書記。1876年,成立了美國工人黨。在其內部,馬克思主義者展開對拉薩爾分子的斗爭。1877年,美國工人黨改組為社會主義工黨,由拉薩爾,F.派把持。90年代,D.德萊昂掌握了該黨的領導權,強調在選票箱上爭取多數議席,脫離廣大工人群眾。優秀的社會主義者E.V.德布斯1898年創建美國社會民主黨,1901年改組為美國社會黨。1912年美國馬克思主義者人數很少,始終未能組成一個強有力的革命的工人政黨,對當時蓬勃發展的工農運動給予正確領導。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內外政策 美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到19世紀末,在瓜分世界、掠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方面急起直追,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爭奪活動。1889年美國召開了泛美會議,向拉丁美洲滲透。1898年發動了美西戰爭,擊敗了老殖民主義者西班牙(見彩圖),奪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關島及菲律賓群島,接著合並了夏威夷群島。在T.羅斯福和W.H.塔夫脫執政時期,美國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在門羅宣言的掩飾下,對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滲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財政的控制權。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政變,攫取了巴拿馬運河區。在遠東,1899年美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政策,承認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並運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擴大貿易。1900年,美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並取得在北京等地駐兵的特權。美國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支持日本。在日俄戰爭結束後,美日因爭奪中國東北市場矛盾激化,雙方經過談判,於1908年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雙方同意維持兩國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國辛亥革命後,美國對華積極進行經濟滲透。 美國歷史在1912年總統選舉中,由於共和黨分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T.W.威爾遜上台。威爾遜以「新自由」作為號召進行改革,在內政方面,降低關稅,建立聯邦儲備銀行制度,通過克萊頓反托拉斯法(1914),徵收累進所得稅(見反托拉斯法)。在對外政策上,他在門羅宣言的掩飾下,對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國進行武裝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戰至20世紀20年代末的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宣布中立,向交戰雙方提供軍火,不久又對協約國進行貸款。1916年,威爾遜迎合選民反對美國捲入戰爭的心理,贏得選票,當選連任。1917年,美國為了確保自己在協約國方面的經濟利益,在德國潛艇擊沉美國船隻後,於4月6日對德宣戰。
美國參戰後,1917年威爾遜政府對內實施懲治間諜法和鎮壓煽動叛亂法,對社會主義左派、富有戰斗性的世界產業工人同盟的成員以及反戰的人民進行鎮壓,被捕者達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鎮壓工人罷工。大戰期間由於國外向美國移民的中斷,黑人大量北移,補充了北方急需的勞動力,黑人入伍出國作戰,也開拓了視野。威爾遜當政期間,黑人遭私刑者達 425人。戰後黑人反對私刑、反對種族歧視的斗爭日趨激烈。
1917年,美日簽訂藍辛-石井協定,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的山東、東北、內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國參加14國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軍(見蘇俄國內戰爭)。1918年11月,威爾遜簽署對德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繁榮。戰後,美國由欠60億美元的債務國而成為貸出 100億美元的債權國,美國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戰爭使一般壟斷資本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同年12月,威爾遜親自率領代表團赴歐洲參加巴黎和會,建議以威爾遜十四點計劃,作為締結和約的基礎。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默認了日本利用歐戰的時機,在中國攫取原德國在山東侵佔的權益,並進行幕後活動,准備承認日本提出的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中國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運動」,迫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威爾遜又企圖通過建立國際聯盟插手稱霸世界。美國新興的中西部財團主張美國重點應向亞太地區擴張,要求避免捲入歐洲糾紛,因而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對國聯盟約提出十四項保留條款,實際上抵制了國聯盟約。美國未參加國聯。國聯建立後領導權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黨W.G.哈定執政,正值美國陷入全面經濟蕭條。他提出「工業正常化」和「搶救資本主義」;對內實行反共政策,迫害進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為了爭奪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霸權,1921~1922年,美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建造主力艦噸數與英國相等的權利,並在「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的旗幟下,締結了九國公約,造成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控制中國的局面。在對歐政策方面,1924年美國制訂了道威斯計劃,貸款給德國以恢復德國經濟。

❹ 美元在歷史上什麼時候成為主導,

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可是世界銀行還在啊

❺ 美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國名
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稱美國。

國旗
美國國旗為星條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主體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組成,7道紅條,6道白條;旗面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其中分9排橫列著50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代表純潔和清白,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13道寬條代表最早發動獨立戰爭並取得勝利的13個州,50顆五角星代表美利堅合眾國的州數。181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國旗上的紅白寬條固定為13道,五角星數目應與合眾國州數一致。每增加一個州,國旗上就增加一顆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後的第二年7月4日執行。至今國旗上已增至50顆星,代表美國的50州。每年6月14日為「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

國徽
美國國徽主體為一隻胸前帶有盾形圖案的白頭海雕(禿鷹),美國的國鳥,它是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象徵。盾面上半部為藍色橫長方形,下半部為紅、白相間的豎條,其寓意同國旗。鷹之上的頂冠象徵在世界的主權國家中又誕生一個新的獨立國家——美利堅合眾國;頂冠內有13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最初的13個州。鷹的兩爪分別抓著橄欖枝和箭,象徵和平和武力。鷹嘴叼著的黃色綬帶上用拉丁文寫著「合眾為一」,意為美利堅合眾國由很多州組成,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格言
In God We Trust (英語:我們信仰上帝,1956年—今)(官方格言)
E Pluribus Unum (拉丁語:合眾為一,1776年—今)(傳統格言)

國歌
《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曾譯《星條旗之歌》,歌詞是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國律師在英美戰爭時,透過戰場上的硝煙看到星條旗經過英軍炮轟後仍在要塞上空高高飄揚時感慨萬分而即景寫下的。曲譜是「進行曲之王」蘇薩的著名代表作。1931年被美國國會正式定為國歌。

首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人口58.83萬(2007年),面積177.0平方公里。

最大城市
紐約市(New York City)。美國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人口827.45萬(2007年,美國城市第1名,世界城市第13名),面積1,214.4平方公里。

主要城市
(按人口順序前20名,2007年)
紐約市(New York City)、洛杉磯(Los Angeles)、芝加哥(Chicago)、休斯敦(Houston)、菲尼克斯(Phoenix)、費城(Philadelphia)、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聖迭哥(San Diego)、達拉斯(Dallas)、聖何塞(San Jose)、底特律(Detroit)、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舊金山(San Francisco)、哥倫布(Columbus)、奧斯丁(Austin)、孟斐斯(Memphis)、沃斯堡(Fort Worth)、巴爾的摩(baltimore)、夏洛特(Charlotte)。

語言
美國曾一度無法定官方語言(2006年5月19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法令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英語為美國的官方語言)。英語是事實上的國家語言。有28個州已經通過地方法律確保英語的官方地位;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使用人口超過100萬人的語言包括英語(2億1480萬)、西班牙語(2970萬)、漢語(220萬)、法語(190萬)、塔加洛語(130萬)、越南語(110萬)、德語(110萬)(2003年)。除了這些主要語言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有176種是當地土產的語言。

政治體制
聯邦共和制、自由民主制

國家政要
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美國43任(第55屆)總統;副總統迪克·切尼(Dick Cheney);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Condoleezza Rice);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G. Roberts Jr)。

獨立
1776年7月4日美國從英國獨立。1783年9月3日英國承認美國正式獨立。

面積
總面積9,826,630平方公里(包括關島、美屬維爾京、美屬薩摩亞等海外州),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佔6.76%。美國本土(50個州)陸地面積為9,372,614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海岸線長22680公里。

人口
304,214,000(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80名)。白人佔全國人口的75%,拉美裔佔12.5%,黑人佔12.3%,亞裔佔3.6%,華人約243萬,佔0.9%,多已入美國籍(2000年美人口普查數據)。美國黑人、拉美裔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1.007億人(截至2006年7月)。

宗教
美國保障宗教自由的權利,政府實行政教分離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對任何一種宗教。但宗教在美國政治中相當活躍。大多數美國總統都宣稱是基督教新教信徒,只有建國初期的幾位總統是自然神論者,另有一人是天主教徒。全國5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猶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佔4%,不屬於任何教派的佔10%。

行政區劃
全國共分10大地區、50個州和1個特區(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有3042個縣或郡(county,路易斯安那州的郡是parish)
地區:新英格蘭地區、中央地區、中大西洋地區、西南地區、阿巴拉契亞山地區、高山地區、東南地區、太平洋沿岸地區、大湖地區和阿拉斯加與夏威夷;
州:亞拉巴馬州、阿拉斯加州、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州、愛達荷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艾奧瓦州、堪薩斯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新罕布希爾州、新澤西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何馬州、俄勒岡州、賓夕法尼亞州、羅得島州、南卡羅來納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得克薩斯州、猶他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華盛頓州、西弗吉尼亞州、威斯康星州、懷俄明州;
聯邦領地:波多黎各自由聯邦和北馬里亞納;
海外領地(有人居住):美屬薩摩亞、關島、中途島、美屬維爾京群島;
海外領地(無人居住):貝克島、豪蘭島、賈維斯島、約翰斯頓島、金曼礁、納弗沙島、帕爾米爾島、威克島。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13.543萬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人均GDP 43,444美元(世界第4名)。

國內生產總值(名義)
13.794萬億美元(2007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人均GDP 43,594美元(世界第9名)。

基尼系數
0.469(2007年)

人類發展指數
0.951(高,2005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2名)

貨幣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USD)($)

時區
美國把自東海岸至西海岸4517公里的本土地段和兩個海外州共劃分為六個時區(UTC-5至-10),夏時制為 UTC-4至-10。
1、東部時區(EST)(UTC-5)
2、中部時區(CST)(UTC-6)
3、山地時區(MST)(UTC-7)
4、太平洋時區(PST)(UTC-8)
5、阿拉斯加時區(AKST)(UTC-9)
6、夏威夷時區(HST)(UTC-10)

國花
玫瑰花。象徵著美麗、芬芳、熱忱和愛情。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國石
藍寶石

國球
棒球

國鳥
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白頭雕最早出現於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1782年6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北美洲特有的白頭海雕作為美國的國鳥,並把這種鳥作為國徽圖案的主體。白頭雕外觀美麗、性情兇猛,頭上有豐滿的羽毛,它的最大特點是兩頭白,即白頭白尾。它代表著勇猛、力量和勝利。

國際域名縮寫
.us .gov .mil .e

❻ 美元什麼時候發行的(最好有具體發行年代)

美圓,又作美元,是美國的官方貨幣。它的出現是由於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的通過。它同時也作為儲備貨幣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廣泛使用。當前美元的發行是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控制。最常用的表示美元的符號是「$」,而用來表示美分的標志是「¢」。國際標准化組織為美元取的ISO 4217標准代號為USD。
--------------------------------------------------------------------------------
概要
一美元分為100分。開始的時候更細的劃分是密爾(mill),一美元分為1000密爾,這個單位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美元的發行權屬於美國財政部,主管部門是美國國庫,辦具體發行業務的是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從1929年起,美元鈔票的印製由聯邦儲備系統來進行。目前流通的紙幣面額有100、50、20、10、5、2、1元等7種,另有1元和50、25、10、5和1分鑄幣。歷史上還曾經發行過500、1000甚至10000美元面額的鈔票。其中10000美元並不在公眾中流通,它是用於聯邦儲備銀行與美國財政部之間進行財務交易。
--------------------------------------------------------------------------------
含金量
在1792年,美元採用了金銀復本位制,按照當年頒布的鑄幣法案,一美元摺合371.25格令(24.057克)純銀或24.75格令(1.6038)克純金。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上任後,美國貨幣採用了「金本位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各國停止了黃金的進出口,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在金本位制度後期,美元含金量為1.50466克。1934年1月31日,一美元含金量被規定為13.714格令(合0.888671克)。黃金官價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到1934年美元貶值,美國政府將1922年以前版的各種券類鈔票逐漸收回。貶值後的美元不能兌現,僅外國中央銀行可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1946年12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為0.88867克。以後,由於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導致通貨膨脹嚴重,美元危機加深。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並且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為克服國際金融市場混亂的狀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再磋商,最終於1971年12月達成「史密森學會協議」。其主要內容有:美元對黃金貶值7.89%,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美元含金量貶為0.818513克,對「特別提款權」比價由原來的1:1貶至1.08571美元等於1「特別提款權」。然而,這些措施也未能阻止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機的惡化。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貶值10%,含金量減為0.73662克,黃金官價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對特別提款權比價貶至1.20635美元等於1 「特別提款權」。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美元匯價走向浮動。
--------------------------------------------------------------------------------
歷史上的地位
1792年,美元在13個殖民地形成了貨幣區,美國在當時只是一個擁有400萬人口的國家。19世紀末,它已變成世界上最強大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的經濟總量大於其餘三個最大的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甚至它們的總和,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戰中,歐洲國家的黃金流入美國購買戰爭用品。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將這些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導致了通貨膨脹。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的價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後來美國聯邦儲備銀行決定治理通貨膨脹,試圖使價格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接下來是便一段通貨緊縮時期,價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內便從200降到140,下降了30%,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通貨緊縮。雖然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擁有保障國際貿易和信貸安全,方便生產成本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風險的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然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在二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更是亂成一團。為了解決這種混亂的狀況,1943年,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和英國財政部顧問凱恩斯分別從本國利益出發,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計劃,即「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
「懷特計劃」主張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設立一個國際穩定基金組織發行一種國際貨幣,使各國貨幣與之保持固定比價,也就是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鉤。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而「凱恩斯計劃」則從當時英國黃金備缺乏出發,主張建立一個世界性中央銀行,將各國的債權、債務通過它的存款賬戶轉賬進行清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義大利已經投降,德國在東線轉為戰略防禦,日本已經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大規模戰役的能力,它們的國內經濟更是接近崩潰;而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也遭受嚴重破壞;蘇聯的狀況也同英法一樣,第三個五年計劃還未完成就遭到法西斯納粹德國的侵略;唯有美國在戰爭中發了財,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1945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佔全部資本主義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3/4,這使它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霸主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它使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舉債,但其償還債務卻是不對等的或者乾脆是不用負責任的。因為它向別國舉債是以美元計值的,它可以讓印鈔廠毫無節製得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貶值,也能減輕其外債負擔,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此外,由於美經濟實力雄厚,投資環境比較穩定,在美投資能帶來較多利潤,因此,許多人都想在美投資。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資金的到來,使其利率下降,彌補財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壓縮。另外,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一般要進行經濟政策的調整。而美國卻不必這樣做。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當美國出現外貿逆差時,美政府可通過印刷美鈔來彌補赤字,維持國民經濟的平衡,而將通貨膨脹轉嫁給其他國家。這正是戰後的美國雖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額財政赤字卻依然能保持經濟狀況穩定的主要原因。
再有,還可以使美國獲得巨額的鑄幣稅。鑄幣稅原是中世紀西歐各國對送交鑄幣廠用以鑄造貨幣的金、銀等貴金屬所征的稅;後來指政府發行貨幣取得的利潤(等於鑄幣幣面價值與鑄幣金屬幣價的差額)。在金本位崩潰之後,以紙幣為基礎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代行國際貨幣職能,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利益。 當一張毫無價值可言的紙幣被國家印製出來時,鑄幣稅就等於這張紙幣所能購買到的社會產品價值,中間的差額即為美國的「鑄幣稅」。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局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鈔流通量為3500億元,l/3在美國境內流通,2/3在外國流通。紐約聯儲局報告稱,在2002年末,在市面流通的6,200億美元貨幣中,有大約55%到60%,即3,400億到3,700億美元左右是在美國以外地區流通的。根據聯邦儲備體系最近的估計,在所有流通的美元中,大約三分之二為美國境外持有。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美國貨幣總額已達將近7000億美元。僅在1989到1996年3月間,流到俄羅斯和阿根廷的美鈔就分別達到了440億和350億美元。而美國印製一張1美元鈔票的材料費和人工費只需0.03美元,卻能買到價值1美元的商品,美國由此得到每年大約250億美元的巨額鑄幣稅收益,二戰以來累計收益在二萬億美元左右。

但是由於二戰時的通貨膨脹,二戰後通貨膨脹,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期通貨膨脹,以及兩次通貨膨脹間的另一輪通貨膨脹,使美國價格水平在1934年到1971年間上漲了2倍,同時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保持黃金的美元比價不變,高估美元,低估黃金。這時各國央行開始儲備黃金,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以增加它們的儲備。1948年,美國擁有全世界70%的貨幣性黃金儲量也就是7億盎司。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在20世紀50年代與60年代 ,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歐洲由於越南戰爭產生了一股反美情緒,法國帶頭把所有的順差以黃金的形式進行儲備。於是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48年的7億盎司降到1970年的2億5千萬盎司,有一半以上將近三分之二黃金儲備流失了,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 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1971年出現了"美元危機",從60年代到70年代,爆發這樣的美元危機就達11次之多。盡管美國政府為挽救美元採取了許多應急措施,都未能奏效。美國經濟衰退、資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濫成災。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美元失去了其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

❼ 歐洲美元的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美國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及其後美國成為回重建後的歐洲答的最大出口市場,大量的美元存款流向歐洲。 因此大量的美元存款被存放在美國境外的銀行。同時一些國家,包括蘇聯也將他們的部分美元存款存放在美國境內的銀行。
在冷戰期間,尤其是1956年蘇聯入侵匈牙利的匈牙利事件之後,蘇聯政府擔心美國會因此凍結他在北美銀行的美元存款。此時一家英國銀行向蘇聯政府表示他們可以在美國境外接收其美元存款,之後他們再將其存入美國銀行。這樣美國就不可能將其凍結戶口,因為此時的存款是屬於英國銀行,而不屬於蘇聯政府名下的帳戶。這次操作被認為是「歐洲美元」一詞的首次使用。
之後由於美國持續的貿易逆差「歐洲美元」逐漸擴散到全世界。

❽ 美元的發展史是什麼

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從1751年起下令鑄造了大批成*83.3%、重28克的塔勒銀幣,被稱為「專瑪麗亞·特蕾屬西亞塔勒」。由於其含銀量固定、規格統一、幣值適當,因此被英國、法國、教皇國、荷蘭等國大批仿鑄。奧地利的維也納鑄幣廠一共鑄造了4900萬枚,而倫敦、米蘭、羅馬、巴黎、孟買等地的鑄幣廠一共鑄造了3.89億枚之多。

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和世界貿易的發展,「瑪麗亞·特蕾西亞塔勒」在衣索比亞、波斯、葉門、印度、波斯灣沿岸、以及直至莫三比克的非洲東部地區都成為流行通貨,而美國也在對歐洲的貿易中收入了大量的這種硬幣,稱之為「dollar」,並且把當時在北美大量流通的、重量和尺寸與之相似的西班牙八字銀幣「peso」也喚為「dollar」。

❾ 歷史上美元危機一共有幾次請給予詳細一點的描述

第一次美元危機 1960年10月,全世界出現大規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經1958年的戰後第2次經濟危機之後,工業生產下14%。黃金儲備由戰後的400多億美元降至178億美元,而短期外債卻高達210億美元。黃金儲備已不足償還債務,市場對美元信譽發生動搖。 第二次美元危機 1968年3月,美國的黃金儲備降至121億美元,而短期外債達331億美元,市場上再次掀起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金價迅速上漲,黃金總庫大量拋售黃金,從1967年10月—1968年3月共損失黃金34.6億元。於是,各國轉向美國兌換黃金以彌補損失。 第三次美元危機 1971年5月,歐洲市場再次爆發大規模拋售美元風潮。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停止外國中央銀行用美元按黃金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8月18日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9%。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美元與黃金掛鉤實際上已倒塌。 第四次美元危機 1973年1月,大量美元在歐洲被拋售。在歐洲和亞洲的大量「無主美元」大規模的沖擊金融市場。2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幅度為10%。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徹底崩潰。

❿ 國際外匯有多久歷史了

外匯市場作為全來球最大、最公自平的投資市場,以前只面對銀行和金融公司的投資領域開放,而隨著外匯市場的發展,現在向全球的個人投資者開放,使個人得到與銀行和大金融集團平等的獲利機會。 1980年3月 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問世,跨國資本流動加速,將亞、歐、美等洲時區連成一片,外匯交易量從80年代中期的每天約700億美元飆升至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1990年5月 日本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更是在1990年股市泡沫破滅後迅速成長,並很快超越股票投資成為本國最大的金融投資產品,日本並晉升為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的外匯市場 2005年7月 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居民年度購匯額達2萬美金 2006年10月 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建行、中國工商銀行陸續推行外匯保證金業務,隨著中國加入WTO,金融行業全面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可經營人民幣業務居民年度購匯額由2萬美金提高到5萬美金

閱讀全文

與美元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