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之最是什麼意思

歷史之最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01 07:56:56

㈠ 什麼是歷史史前又是什麼意思

史前史是指有在文字記載之前,人類所經歷與演變的過程。 史前時代(約萬-4000年前) 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 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也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一直沒有確實的考古和文獻證據。 夏啟、商湯、周武是三代開朝君王,對於三朝很多事件斷代的考證,即使從孔子開始就有文獻記錄,但疑問仍然很多。 青銅文化在夏商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記錄。 史前時期即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朝。這時期時間的跨度最大,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猿人包括雲南的元謀人、陝西的藍田人,後來的北京人的頭結構又有了新的進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製的石器,過著極為艱難的原始生活。 此後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現在「姓」這個字就橫形象地體現了遠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實。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後逐漸衰落,過度到父系氏族時期,同時,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會開始走向了解體。 史前時代包括三個階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原始人群又可分為「猿人」、「古人」兩個階段。這一時期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賴採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干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鬆散的社會組織。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狀態。 古人的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古人化石和遺跡分布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術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採集、狩獵。在此階段,婚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一個家族的男子與另一個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同一氏族的成員都是同姓的,子女也從母姓。 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製、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父系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製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由此進一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編輯詞條

㈡ 中國的歷史之最是什麼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 女真族起源於東北,如今在東北卻找不到一個女真族的聚居部落。但在數千里之外的西北,卻有著一個有5000多人規模、800多年定居歷史的完顏氏聚居部落。 這個國內最大的「完顏部落」位於甘肅省涇川縣。靜靜的涇河淌過涇川縣王村鎮。在涇河北岸、狀如九朵梅花的九頂梅花山山麓,聚居著5000多名女真族完顏部後裔。這些世代以完顏為姓的守陵人後代,恪守著祖輩留下的傳統,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完顏氏聚居區。 雖然完顏村的諸多王室墓冢和歷史遺物足以說明這一支完顏部落後裔的來歷,可他們的祖先又是如何護送祖先靈柩,奔赴這千里之外定居呢?長期關注、研究完顏村的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說,女真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因此藉助畜力,大范圍遷徙相對容易;同時,女真族在順治皇帝入關以前習慣於火葬,因此護送靈柩長途遷徙的負擔並不重。 如今的完顏村人,多是當時守陵人的後裔。隨著歷史的發展,目前他們整村一次性地登記為漢族。 月球上90%以上的「地形」是以各國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有5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他們是: 石申——戰國中期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和楚人甘德合作編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後人把這兩部著作合稱為《甘石星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國際月面地名命名委員會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石申山。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 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源縣),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製造家。 在天文學方面,祖沖之創制了中國歷法史上著名的新歷——《大明歷》。在《大明歷》中,他首次引用了歲差,是我國歷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還採用了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比古代發明的19年7閏的閏周更加精密。 祖沖之推算的回歸年和交點月天數都與觀測值非常接近。 在數學上, 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的真值應該介於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機械製造上,曾製造了銅鑄指南車、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計時儀器漏壺、欹器等。 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沖之小行星」。 郭守敬——(1231-1316), 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和儀表製造家。 郭守敬和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出我國古代最先進、施行最久的歷法《授時歷》。為了編歷,他創制和改進了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仰儀、立運儀、景符、窺幾等十幾件天文儀器儀表;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進行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測出的北極出地高度平均誤差只有0.35;新測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誤差還不到5';測定了黃赤交角新值,誤差僅1'多;取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日,與現今通行的公歷值完全一致。 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 為紀念郭守敬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萬戶——明朝人,15世紀末的中國科學家,是世界上載人火箭的先驅。萬戶在座椅上捆綁了47支火箭,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持兩個大風箏,令人點火 ,試圖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升空。萬戶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為後人進入太空打開了思路。為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推力飛行的先驅者,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環形山」。

㈢ 求NBA歷史之最

1.喬丹季後賽單場63分
2.7場比賽蓋帽次數最多帕特里克.尤因(Patrick Ewing):30個,1994~~~這可是總決賽哦~~
3. NBA歷史上單場比賽得分之最
1983年12月13日,底特律活塞隊186: 184戰勝了丹佛金塊隊,創NBA單場比賽得分最。

b.NBA歷史上奪冠次數最多球隊
NBA50年歷史上,奪冠次數最多的球隊是波 士頓凱爾特人隊,共獲16次冠軍。其次為湖人隊,獲11次冠軍。

c.NBA球員身材最高和最矮者
NBA歷史上身材最高的球員是前華盛頓子彈 隊的曼紐特•博爾(扎伊爾籍)和現役子彈隊中 鋒吉萊赫•繆
里森(羅馬尼亞籍),均為2.31 米,身材最矮的則為現役球員蒂尼•博格斯,僅 有1.60米。

d.NBA球員合同金額最高紀錄

凱文•加內特成為NBA歷史上簽約合同金額最高的球員。1996年,他與森林狼隊下了7年價值1.21億美元的合同。

e.NBA冠軍戒指之最
在1957-1969年的13個賽季里,比爾•拉賽爾帶領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獲得11次NBA總冠 軍,他也因此獲得11枚NBA冠軍戒指,是NBA歷史上獲得NBA冠軍戒指最多的人。

f.NBA加時賽之最
1951年11月2日,羅切斯特皇家隊,經過6 個加時賽,最終以75:73戰勝了印第安那隊。

g.NBA歷史上個人得分之最
NBA歷史上,一場比賽個人得分最高紀錄是 100分,單個賽季個人總得分最高紀錄為4029 分,這兩項紀錄是在1963年和1962年,均由 「天皇巨星」威爾特•張伯倫創造。

h.NBA能扣籃的最矮球員
NBA中,能扣籃的身高最矮球員是「士兵」斯珀特•韋伯,曾獲1996年NBA扣籃大賽的冠軍,其身高只有1.70米。據NBA資料介紹,韋伯在16歲,身高僅1.60米的高中階段,便有過扣籃的記錄,他的原始縱跳高度為1.33米,
助跑摸高為3.60米。

i.NBA收入最高的球員

NBA收入最高的球員是邁克爾•喬丹。1996 年度,他的年薪雖只有400萬美元,但他的廣告等收入卻有4000多萬美元。據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的全世界運動員的收入排行榜,喬丹以 5260萬美元排在NBA榜首。
列二、三位的是沙克•奧尼爾(2440萬美元)和丹尼斯•羅德曼(1290萬美元)。

j.NBA球員平均年薪和最低年薪
NBA球員平均年薪為150萬美元,最低年薪不得低於20萬美元。

k.一場比賽搶到籃板球之最
傑里•盧卡斯是NBA歷史上唯一一場比賽搶到40個籃板球的前鋒選手。

l.後衛得分最多

奧斯卡•羅伯遜以26710分成為所有後衛中得分最多的選手。

m.NBA歷史上第一架「滑翔機」
沃爾特•弗雷澤是NBA歷史上第一架「滑翔機」,他在70、73年兩獲NBA總冠軍。

n.NBA歷史偉大的十支球隊
(1)、波士頓凱爾特人隊(1964-1965賽季)總成績62勝18負77.5%。主力陣容有比爾•拉塞爾、薩姆•瓊斯、哈夫利切克、桑德斯和海因恩。該隊突破了本隊單賽季獲勝場次的最高紀錄,並隨後獲得了連續第七個總冠軍。

(2)、費城76人隊(1966-1967賽季)總成績68勝13負,勝率84.0%,主力陣容為張伯倫、格里爾、沃克和坎寧安,創下了NBA單賽季獲勝最高紀錄。在東部決賽中擊敗了凱爾特人隊,結束了「波士頓王朝」的8連冠紀錄, 並擊敗金州勇士隊獲總冠軍。

(3)、紐約尼克斯隊(1969-1970賽季) 總成績60勝22負,勝73.2%。主力陣容有里德•費雷澤、巴特內特•德布歇和布拉德利。 受傷的里德在總決賽第七場之前突然出現在賽場,這一著被稱為反施
「空城計」,令對手猝防不及,最後擊敗湖人隊奪冠。

(4)、洛杉磯湖人隊(1982-1983賽季) 總成績69勝13負,勝84.1%。主力陣容有古德里奇、韋斯特、張伯倫、麥克米倫和海爾斯頓。該隊創下33連勝紀錄和69場勝利的紀錄, 並擊敗紐約尼克斯隊奪冠。

(5)、費城76人隊(1982-1983賽季) 總成績65勝17負,勝率79.3%。主力陣容有摩西•馬龍、「J博士」朱利葉斯•歐文、托尼、奇克斯和鮑勃•瓊斯。由於76人隊直接進入半決賽,所以每輪都是7戰4勝。馬龍在復賽前發誓說:「FO!FO!FO!」,「FO」就是「FOUR」 (四),意思是76人隊將全部以4:0過關斬將奪得冠軍。結果馬龍的預言只差一場,他們在半決賽中4:0橫掃對手後,在東部決賽中只輸給雄鷹隊一場,最後又以4:0擊敗湖人隊奪得總冠軍。後每一位選手在他們的冠軍戒措上刻「FO」的字樣。

(6)、波士頓凱爾特人隊(1985-1986賽季) 總成績67勝15負,勝率81.7%。主力陣容有拉里•伯德、帕里什、麥克黑爾、丹尼•安吉、丹尼斯約翰遜和比爾•沃爾頓。該隊創造了40勝1負的NBA主場最佳紀錄,總決賽擊敗湖人 隊後奪冠。

(7)、洛杉磯湖人隊(1986-1987賽季) 總成績65勝17負,勝79.3%。主力陣容有「魔術師」約翰遜、賈巴爾、詹姆斯•沃西、拜倫•斯科特A.C格林和庫柏。復賽中湖人隊前12場只輸一場,並擊敗凱爾特人隊奪冠。

(8)、底特律活塞隊(1988-1989賽季) 總成績63勝19負,勝76.8%。主力陣容有托馬斯、杜馬斯、蘭貝爾、羅德曼、阿吉爾和溫尼•約翰遜等。這是NBA歷史上防守最強的一支球隊。作風粗獷,被稱為「壞小子球隊」。該 隊因缺少有威脅的中鋒,派出了少有的3後衛陣容,總決賽4:0橫掃湖人隊奪冠。

(9)、芝加哥公牛隊(1991-1992賽季) 總成績67勝15負,勝81.7%。主力陣容有喬丹、皮蓬、格蘭特、阿姆斯特朗、卡特萊特 和帕克森。這一屆公牛隊比1990-1991賽季多勝出6場,也是喬丹狀態最好的賽季之一,總決賽4:2擊敗開拓者隊奪冠。

(10)、芝加哥公牛隊(1995-1996賽季) 總成績72勝10負,勝率87.8%。主力陣容有喬丹、皮蓬、羅德曼、哈珀、朗利和庫科奇。 整個賽季100場比賽中他們勝78場,創造了常規賽取勝場次的NBA新紀錄。他們的「三角進功 戰術」在NBA獨一無二,也是NBA歷史上防守最強的球隊之一。總決賽中,他們4:2力克西雅圖超音速隊奪冠。

㈣ 文水歷史之最什麼意思

文水是一個地復名。文水縣隸屬制於山西省呂梁市,西依呂梁山,東臨汾河水,位於汾河谷地中部。文水縣東隔汾河與祁縣、平遙縣相望,南與汾陽市接壤,西與呂梁市離石區交界,北與交城縣、清徐縣相鄰。文水縣總面積1064.4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山地平原各半,是山西省的農業縣。至2012年,文水縣下轄7個鎮、5個鄉,199個行政村,總人口426285人
你所說的歷史之最應該是縣志上記載的一些歷史典故之類的吧!

㈤ 50條中國歷史之最

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建築群:故宮
中國最大的城市廣場:天安門廣場
中國現存海拔最高的宮殿:布達拉宮
中國現存的建於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懸空寺
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趙州橋
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
最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
最長的河:長江,長6300公里
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最大的佛像: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
最早的詩歌集:《詩經》
中國最高的木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中國保存最完整、氣勢最雄偉的帝王陵寢:唐乾陵
中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國最大的城市:重慶市
中國最長的地下河:坎兒井
中國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含省份,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河南省
中國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單位:西藏
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面積最小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國界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單位: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土地面積最大的縣:新疆若羌縣(面積20多萬平方公里)
中國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上海市
中國最大的山城:重慶
最北的村莊:漠河
最早設置的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我國人均水資源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西藏自治區,人均水量約為175078立方米
我國人均水資源最少的省級行政單位:天津市,人均水量約為200立方米
我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省份:山西省
我國樟腦產量最高的地區:台灣
中國海岸線最曲折的省級行政單位:福建省
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我國的最東端:黑龍江省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E)
我國的最南端: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我國的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73°E)
我國的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N)
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據2000年我國人口普查統計的數據,珞巴族大約有3000人。據80年代初國家民委編寫的出版物,珞巴族數量已超過30萬,根據人口自然增長情況,目前總人口約60萬。其中處於我國實際控制區內僅有2300餘人,其餘處在印占區無法詳細統計,故近年來也有珞巴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錯誤說法。)
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約有1600萬人)
我國(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舉世矚目的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8年5月1日試運營通車)
中國第一個參加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 劉長春(參加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
中國第一個獲得奧運會金牌的中國運動員: 許海峰( 1984年4月11日, 在第23屆奧運會上,許海峰獲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本屆奧運會首枚金牌得主)
中國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 1960年5月25日, 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3人從北坡勝利登上珠峰.
中國最早在南極留下足跡的人:宋耀如(宋氏三姊妹之父)
中國第一個赴南極考察的中國人: 董兆乾(1980年1月,董兆乾參加澳大利亞南極考察隊,首赴南極考察)

㈥ 歷史概念是什麼意思

概念是人們用於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紐結(網路)
你把學過的版歷史知識點的所有相關列出權來就好了。這么說吧,如果說到一個東西,你能想到與之相關(課本上學到)的其它事物。。把這些其他的事物按點列出來——這就是作業要求
===舉個例子===
概念: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
(注意:以下是對該概念的列舉)
分類:土地國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地主私有、自耕農私有)
特點:土地私有,准許買賣。
影響:造成土地兼並→貧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機統治。
==(該例子所列項目不是每個概念都必須寫到的,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列舉概念有
人名:要列出其基本事跡,影響
地名:知道在地圖上的位置
事件:時間、地點、哪些人、過程、原因、影響
基本上就是這些,詳略自己根據考點重要性把握

㈦ 「中國之最」指的是什麼

「中國之最」指的是在全中國范圍內最突出的某一人、事、物,中之最有特定的評定標准,包含了中國人創造的世界之最和中國之最。

1、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香港

香港(Hong Kong),簡稱「港」(HK),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HKSAR)。地處中國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接珠江,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著珠江口相望。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區域范圍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和周圍262個島嶼,管轄陸地總面積1106.3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648.69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總人口約740.98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2、中國含沙量最大的河:黃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3、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4、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5、中國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㈧ 歷史的是什麼意思

所謂「歷史」,它包含有三層意思: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對過去的事的記載;人的歷史認識。本文論述了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的區別,並闡述了歷史科學概論課程的結構。

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歷史。「歷史」這個詞,在我們口裡和筆下不知出現過多少遍。但是,我們真的清楚「歷史」這個詞的意思嗎?我們清楚地想過「歷史」是什麼嗎?

什麼是歷史?

我們常說、常寫、常想的「歷史」這個詞,實際上不止一種意思,但我們常常不大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隨手舉幾個詞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詞典》有九種解釋;中文的「歷史」,《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有四種解釋;《辭海》和台灣的《中文大詞典》、日本的《大漢和辭典》均有二種,我們不去一一列舉了。我們通常的用法中,「歷史」一詞大致有三種意思,第一種是指過去的事,第二種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第三種是人們意識中的過去。

(1) 先說第一種,歷史是過去的事。

這種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佔有一段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不僅限於人類,大至宇宙(現在認為它有120—150億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這就是人類的歷史了(個人、群體、地區、民族、國家、世界)。

僱傭勞動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里說的不是一個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種現象,一種關系。

這座房子的歷史不長——物體。

醫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個人某些方面的狀況。

歷史的經驗——從人們對某些歷史事實的認識中總結出來的東西。

總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樣的事物都在時間中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地位,在時間已經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歷史。

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最早解釋。在中國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隻手拿著一個東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區別()。史、事相連。甲骨文中有「歷」字,作「」,指經歷、歷法,表示經歷的一段時間,下面是一個人腳印,似乎是指人的經歷,即今天繁體字的「歷」。歷、史連用,事再注入時間觀念,成了一個詞「歷史」,指經過的事。歷、史合為一辭,似乎晚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和歷史,意思一樣,但史的意思更寬一些,還包括了寫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記事的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這個記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說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不錯,但並沒有完全表述「歷史」的內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歷史中有頭有尾,輪廓清楚而且是顯眼的東西。但歷史中的有些東西不好說是事件,例如關系、現象、心態、過程等等。所以說歷史是過去的事,應該包括了過去的事件、事物(物體現象)、事態(形態、結構、過程)、事情(包括非物質的心理現象)等等。

但是,這樣講也許還不夠,盡管歷史的「歷」已經顯示了時間的因素,但人們往往注意的是「過去的它是什麼」,而不一定注意到「過去的它是什麼」,即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它是什麼。換句話說,我們常是從靜態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樣看歷史事物,而不是從動態的角度如同看電影那樣看歷史事物。換言之,歷史的事物是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活動,而不僅是 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存在著。因此,我想,比較更確切的提法是:

歷史是過去的事物活動的過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但我們通常說的歷史是人的歷史,因此,也許更應當說:

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

這里包括了大至社會形態、國家、民族,小至個人生活的喜怒哀樂的無窮無盡的、各色各樣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態、事情的形成、發展、轉換、變化、結束的過程。

這里所說的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來的歷史」(歷史是不是客觀地存在過,是不是僅在我們的意識中存在,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就這樣認定了,也有人會反對,這里先不去討論)。說它叫「本來的歷史」,那就有「非本來的歷史」,下邊馬上就會講到。「非本來的歷史」與「本來的歷史」是相對而言,它也是一種客觀存在。

我們還要注意,這個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東西,歷史的東西處在過去的時間段上,時間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轉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們無法使它再現(這也是一個問題,歷史會不會重演?這到以後再談)。換句話說,對我們來說,那個客觀存在過的「本來的歷史」已經不再存在了。(這又是一個問題,作為一個過程來說,本來的歷史不存在了,但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還以這樣那樣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存在著。它不僅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是我們認識過去歷史的一種極重要的資料和手段。這點我們下邊再說)。我們必需也只能依據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它的「載體」(不是它本身),或者說,經過一種中介來認識它。這就是有關歷史的記述及今天留下來的過去的遺存。這中間最重要的是文字記載下來的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把它統稱為「寫的歷史」。這樣,我們就有了不是本來的客觀存在的歷史的「非本來的歷史」。這是「歷史」一詞的第二種意思。即:

(2) 歷史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

或者說,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的記載。

這種用法,例如:

我們讀歷史。

我們在上歷史課。

這里不是指我們在讀那一去不復返的客觀存在過的歷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沒有法子讀的。我們讀的是記載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書。或者是聽教師講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課。

又如:

《史記》、《宋史》,信史。

這里指的是某一歷史著作,有當時人寫的,也有後世人乃至現代人寫的。被西方人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的希羅多德,他的關於希臘波斯戰爭的著作就叫《歷史》,西漢司馬遷寫的從黃帝到漢武帝的中國通史名字就叫《史記》[2](歷史記載)。《孟子·離婁上》:「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即用文字把齊桓晉文之事記載下來,這種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文字記載就是史,象《春秋》之類。前述《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注引《吳書》,「博覽書傳歷史」,這里歷史和書傳一樣,都是「覽」的,指的是書,即歷史的記載。

在中國,歷史和歷史記載是一個詞,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則是不同的詞,稱過去發生的事為「Geschichte」(歷史),而撰寫的歷史則為「Historie」(歷史記述)。

過去的歷史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就是根據對過去歷史的記載來了解那個真實的、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的。換句話說,我們是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過去歷史的,是通過別人對歷史的認識來認識過去的歷史的。這是一種間接的認識,即通過一種載體、中介來認識本來的歷史。

說我們是通過歷史記載來認識歷史,如果僅僅指文字還不夠全面、准確,還需要做三點補充。

第一,我們說的歷史記載,不僅包括文字,也應包括圖象和語言,如口頭敘述、錄音、圖畫、照片、電影、電視、光碟、數碼等等。

這種歷史的記載,除了有目的的以歷史為對象的記述外,還應當

包括當時人們並非以傳述歷史為目的而是應現實生活需要而記錄的東西,如檔案、帳冊、公文、契約、書信、日記,乃至書籍、文章、文學、藝術作品,它們有的以原來的實物形式留存下來,有的以傳抄、印刷、復制的形式傳留下來,這些東西是當時人作的,而不是後人寫的,也沒有經過後人意識的加工,與專記歷史的書不一樣。它們在反映歷史的真實程度上,往往超過後來對歷史的撰述,即屬於所謂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歷史記述之外,還有實物,即留存下來的過去的遺物。如遺址、墓葬、建築、器物等等。這些東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圖象,那就兼具記述和實物兩種作用了。留存的歷史實物,不是那活著、運動著的過去歷史,但可以反映那活著的過去歷史的某些東西,也是認識過去歷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第三,除了上述兩類,我們對歷史的認識還通過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實際上是基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認識能力、認識方法和認識技術,這些知識、能力、方法和技術是歷史地積累形成的。這里先不講它,以後在講歷史認識論時還要提到。在這里要說的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歷史的東西,它們是現實的一部分而不是歷史的一部分,但它們又確是歷史在現實中的存留、延續和變形,這是我們可以直接接觸、認識和體驗的。可是,談認識歷史時常常容易忽略了這點,以為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就只是來自過去歷史的東西。這個問題很復雜,不容易講清楚,我們到講歷史認識論時再說,這里只提一下。

這樣,過去歷史的「載體」或認識過去的「中介」,就從「寫的歷史」或「歷史記述」擴大到包括過去遺留的實物和現實生活中的歷史的東西,即把記載的「載」,不僅理解為文字的記述,而含有「載體」的意思。它們都是認識歷史的憑借資料,可以說它們都是「史料」。

我們是生活在歷史之中,每個人都有一段歷史的經歷,這是我們自己記憶中的歷史

㈨ 「歷史」是什麼意思

提要:所謂「歷史」,它包含有三層意思: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對過去的事的記載;人的歷史認識。本文論述了歷史理論和史學理論的區別,並闡述了歷史科學概論課程的結構。

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歷史。「歷史」這個詞,在我們口裡和筆下不知出現過多少遍。但是,我們真的清楚「歷史」這個詞的意思嗎?我們清楚地想過「歷史」是什麼嗎?

什麼是歷史?

我們常說、常寫、常想的「歷史」這個詞,實際上不止一種意思,但我們常常不大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隨手舉幾個詞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詞典》有九種解釋;中文的「歷史」,《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有四種解釋;《辭海》和台灣的《中文大詞典》、日本的《大漢和辭典》均有二種,我們不去一一列舉了。我們通常的用法中,「歷史」一詞大致有三種意思,第一種是指過去的事,第二種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第三種是人們意識中的過去。

(1) 先說第一種,歷史是過去的事。

這種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佔有一段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不僅限於人類,大至宇宙(現在認為它有120—150億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也就是說都有其歷史。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這就是人類的歷史了(個人、群體、地區、民族、國家、世界)。

僱傭勞動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里說的不是一個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種現象,一種關系。

這座房子的歷史不長——物體。

醫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個人某些方面的狀況。

歷史的經驗——從人們對某些歷史事實的認識中總結出來的東西。

總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樣的事物都在時間中佔有一段或長或短的地位,在時間已經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歷史。

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種對「歷史」的最早解釋。在中國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隻手拿著一個東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區別()。史、事相連。甲骨文中有「歷」字,作「」,指經歷、歷法,表示經歷的一段時間,下面是一個人腳印,似乎是指人的經歷,即今天繁體字的「歷」。歷、史連用,事再注入時間觀念,成了一個詞「歷史」,指經過的事。歷、史合為一辭,似乎晚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和歷史,意思一樣,但史的意思更寬一些,還包括了寫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記事的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這個記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說歷史是過去的事,這是一種簡單的直觀的表述形式,不錯,但並沒有完全表述「歷史」的內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歷史中有頭有尾,輪廓清楚而且是顯眼的東西。但歷史中的有些東西不好說是事件,例如關系、現象、心態、過程等等。所以說歷史是過去的事,應該包括了過去的事件、事物(物體現象)、事態(形態、結構、過程)、事情(包括非物質的心理現象)等等。

但是,這樣講也許還不夠,盡管歷史的「歷」已經顯示了時間的因素,但人們往往注意的是「過去的它是什麼」,而不一定注意到「過去的它是什麼」,即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它是什麼。換句話說,我們常是從靜態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樣看歷史事物,而不是從動態的角度如同看電影那樣看歷史事物。換言之,歷史的事物是在某一個時間段內活動,而不僅是 在某一個時間點上存在著。因此,我想,比較更確切的提法是:

歷史是過去的事物活動的過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歷史,但我們通常說的歷史是人的歷史,因此,也許更應當說:

歷史是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

這里包括了大至社會形態、國家、民族,小至個人生活的喜怒哀樂的無窮無盡的、各色各樣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態、事情的形成、發展、轉換、變化、結束的過程。

這里所說的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來的歷史」(歷史是不是客觀地存在過,是不是僅在我們的意識中存在,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我們就這樣認定了,也有人會反對,這里先不去討論)。說它叫「本來的歷史」,那就有「非本來的歷史」,下邊馬上就會講到。「非本來的歷史」與「本來的歷史」是相對而言,它也是一種客觀存在。

我們還要注意,這個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東西,歷史的東西處在過去的時間段上,時間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轉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們無法使它再現(這也是一個問題,歷史會不會重演?這到以後再談)。換句話說,對我們來說,那個客觀存在過的「本來的歷史」已經不再存在了。(這又是一個問題,作為一個過程來說,本來的歷史不存在了,但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還以這樣那樣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存在著。它不僅影響我們的現實生活,而且是我們認識過去歷史的一種極重要的資料和手段。這點我們下邊再說)。我們必需也只能依據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它的「載體」(不是它本身),或者說,經過一種中介來認識它。這就是有關歷史的記述及今天留下來的過去的遺存。這中間最重要的是文字記載下來的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把它統稱為「寫的歷史」。這樣,我們就有了不是本來的客觀存在的歷史的「非本來的歷史」。這是「歷史」一詞的第二種意思。即:

(2) 歷史指對過去的事的記載。

或者說,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過程的記載。

這種用法,例如:

我們讀歷史。

我們在上歷史課。

這里不是指我們在讀那一去不復返的客觀存在過的歷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沒有法子讀的。我們讀的是記載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書。或者是聽教師講那一去不復返的本來的歷史的歷史課。

又如:

《史記》、《宋史》,信史。

這里指的是某一歷史著作,有當時人寫的,也有後世人乃至現代人寫的。被西方人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的希羅多德,他的關於希臘波斯戰爭的著作就叫《歷史》,西漢司馬遷寫的從黃帝到漢武帝的中國通史名字就叫《史記》[2](歷史記載)。《孟子·離婁上》:「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即用文字把齊桓晉文之事記載下來,這種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文字記載就是史,象《春秋》之類。前述《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注引《吳書》,「博覽書傳歷史」,這里歷史和書傳一樣,都是「覽」的,指的是書,即歷史的記載。

在中國,歷史和歷史記載是一個詞,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則是不同的詞,稱過去發生的事為「Geschichte」(歷史),而撰寫的歷史則為「Historie」(歷史記述)。

過去的歷史已經不存在了。我們就是根據對過去歷史的記載來了解那個真實的、客觀存在的、本來的歷史的。換句話說,我們是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看過去歷史的,是通過別人對歷史的認識來認識過去的歷史的。這是一種間接的認識,即通過一種載體、中介來認識本來的歷史。

說我們是通過歷史記載來認識歷史,如果僅僅指文字還不夠全面、准確,還需要做三點補充。

第一,我們說的歷史記載,不僅包括文字,也應包括圖象和語言,如口頭敘述、錄音、圖畫、照片、電影、電視、光碟、數碼等等。

這種歷史的記載,除了有目的的以歷史為對象的記述外,還應當

包括當時人們並非以傳述歷史為目的而是應現實生活需要而記錄的東西,如檔案、帳冊、公文、契約、書信、日記,乃至書籍、文章、文學、藝術作品,它們有的以原來的實物形式留存下來,有的以傳抄、印刷、復制的形式傳留下來,這些東西是當時人作的,而不是後人寫的,也沒有經過後人意識的加工,與專記歷史的書不一樣。它們在反映歷史的真實程度上,往往超過後來對歷史的撰述,即屬於所謂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歷史記述之外,還有實物,即留存下來的過去的遺物。如遺址、墓葬、建築、器物等等。這些東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圖象,那就兼具記述和實物兩種作用了。留存的歷史實物,不是那活著、運動著的過去歷史,但可以反映那活著的過去歷史的某些東西,也是認識過去歷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第三,除了上述兩類,我們對歷史的認識還通過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歷史的東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實際上是基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認識能力、認識方法和認識技術,這些知識、能力、方法和技術是歷史地積累形成的。這里先不講它,以後在講歷史認識論時還要提到。在這里要說的是,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歷史的東西,它們是現實的一部分而不是歷史的一部分,但它們又確是歷史在現實中的存留、延續和變形,這是我們可以直接接觸、認識和體驗的。可是,談認識歷史時常常容易忽略了這點,以為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就只是來自過去歷史的東西。這個問題很復雜,不容易講清楚,我們到講歷史認識論時再說,這里只提一下。

這樣,過去歷史的「載體」或認識過去的「中介」,就從「寫的歷史」或「歷史記述」擴大到包括過去遺留的實物和現實生活中的歷史的東西,即把記載的「載」,不僅理解為文字的記述,而含有「載體」的意思。它們都是認識歷史的憑借資料,可以說它們都是「史料」。

我們是生活在歷史之中,每個人都有一段歷史的經歷,這是我們自己記憶中的歷史

㈩ NBA歷史之最

1.場兩隊總得分最高370分,丹佛掘金184:186底特律活塞.

2.加時賽之最 1951年11月2日,羅切斯專特皇家隊,經過6個加時賽,最終屬以75比73戰勝了印第安納隊。

3. NBA歷史上比分相差最懸殊的一場是1991年12月17日克利夫蘭騎士隊VS邁阿密熱隊的比賽中其中克利夫蘭騎士隊以148:80 戰勝了邁阿密熱隊造成了NBA歷史上最懸殊的分差 68分

閱讀全文

與歷史之最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