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佛教的歷史內容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歷史內容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1-03-01 07:52:25

Ⅰ 佛教的歷史以及重大歷史事件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1]「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2],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循環,只有達到頓悟,才能成為佛,超越生死輪回。釋迦牟尼去世後,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隨著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唐朝時期傳入西藏,於是北傳佛教被後人分稱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再流傳到中國東北。南傳佛教則以上座部佛教為主,則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次大陸,雅利安人占統治地位,婆羅門教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婆羅門教奉行種姓制度。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分化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階級,婆羅門掌握宗教領域,尤其是祭祀活動,剎帝利襲軍政,吠舍經營商業和手工業等,首陀羅為貧窮的自由民,但是接近奴隸的地位[3]。

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出身於釋迦族,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在母親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於蘭毗尼園無憂樹下。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姨母大愛道撫養成人。29歲時,當他視察子民的時候,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雖然不斷沉思,但不得離苦之道,於是離開皇宮,遍訪名師,苦修6年。35歲,在菩提樹下禪定49日,戰勝天魔的威脅、誘惑而悟道,成為佛陀。

Ⅱ 佛教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詳細點。)謝謝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

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

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

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2)佛教的歷史內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歷史貢獻:

1、哲學思想

從哲學思想方面來說,佛教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倫理道德的規范,對心理活動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和完整嚴密的體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它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永遠處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中。同時強調個人解脫和普度眾生。

魏晉時期,佛教的哲學思想與道教合流,豐富了後期玄學的內容。隋唐時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對佛典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獨有的理論體系。

宋明時期,儒家似乎反對佛教,實際上卻又從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學,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就是脫胎於禪宗頓悟之說。

近代的改良派也從佛教汲取養料批判理學,如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思想淵源之一其實就是禪宗。

2、社會教化

在教化社會方面,佛教傳入中國,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並改善著社會的風俗習慣,首先表現在對人生觀的改善,和對孝道的擴展上。

(1)人生觀的改善

人都會思考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人死如燈滅」的思想。但得益於佛教的傳入,中國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輪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緣起因果說為中國人所熟知,不僅改善了人生觀,還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對減少社會矛盾產生了作用。

(2)對孝道的擴展

在中國,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與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離親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來是大不孝,佛教卻認為這才是真孝,是拯救親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強調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發並非不孝,是暫時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卻是究竟意義上的大孝。出家是為了救父母,救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所有眾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並不否定儒教的禮,他可以一邊禮拜阿彌陀佛,一邊盡儒之孝道,這種現世的孝同樣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別在於佛教不像儒教,不屬於隸屬關系,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並非義務,而是報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為。

3、文化藝術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長期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魯迅先生稱為「民族脊樑」的西行取經的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鑒真等名人,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從文學方面來說,佛典的翻譯,實為開中國翻譯史之先河。

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佛教經典對晉唐小說的創作,起了促進作用。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一些宏偉的佛教建築已成為各地風景輪廓的標志。

敦煌,龍門、雲岡、大足等地的石刻成為人類藝術寶藏的一部分。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匯:「宗教」、「世界」、「實際」、「平等」、「不可思議」等其實都來自佛教。如果拋開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們連中國話也說不全了。

Ⅲ 佛教的發展歷程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代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答摩(約前566~前486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凈飯王太子。據說他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20歲時,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又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遂舍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道。開始時,他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經過7天7夜之後,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之後,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任教,歷時45年,從者甚眾,流傳下來,稱為佛教。佛,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

佛滅之後,印度佛教的發展史,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階段大約為釋迦牟尼逝世後的100年間,史稱「和合一味」時期,這種「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統一,而解裂的種子在其中蘊育和成長。隨著社會的變遷,約在公元前4世紀第二次結集前後,佛教徒發生了第一次大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即尊崇傳統、保守舊規的上座部和較為進取、提倡改革的大眾部。究其原因,說法不一按南傳佛教說,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而引發的;按北傳佛教說,是由於對阿羅漢果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總之,佛教內部的這種分化愈演愈烈,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上座部7次分裂,成為12派,大眾部4次分裂,成為8派,這一階段就是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形成於公元1世紀。隨著部派佛教的發展,一部分徒眾的生活走向世俗化,同時力圖參與和干預社會生活,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隨著這種思潮的成熟,以後就匯集成為統稱「大乖佛教」的教派。 佛陀以後,印度地方諸王朝盛衰交替。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王入侵印度進兵印度河,未果,轉而向西挺進;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病死。約在公元前317年,旃陀羅笈多推翻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他在西北印度推翻希臘的軍事統治,以強大的勢力促進了帝國的發展。至其孔繼賓頭沙羅,也就是即位的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印度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他的帝國北起喜馬拉雅山,南到邁索爾,東自阿薩姆西界,西抵興都庫什山。據說在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率軍以殘酷的軍事征戰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國後,決定放棄武力,皈依佛教。他在全國頒布敕令和教諭,刻制於摩崖和石柱,並在華氏城命目犍連子帝須召集主持佛教第三次結集,隨後派遣傳教師去四方傳布佛教。在阿育王的支持與幫助下,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在緬甸、斯里蘭卡以及中亞、西域一帶得到傳播。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從衰落到崩潰,印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由希臘人建立的大夏國入主印度佛教遂在希臘移民中流布。同時,佛教也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開始出現了佛陀的造像,這就是犍陀羅藝術時期。在佛典說法上,也突出了「智慧」在解脫中的首要作用,抬高了「智者」的地位,此中可以看出希臘文化的痕跡。公元前2世紀中葉,大夏衰澆,一些希臘式的城市國家逐漸並入來自東方的大月氏的領地,大月氏也直接繼承了在大夏流傳的佛教。100多年以後,遺霜統一大月氏各部,建立王朝,至公元2世紀上半葉,由迦膩色迦王統治的帝國的勢力范圍及其影響,東至貝拿勒斯,南至溫德亞山麓,西北至喀什噶爾、葉爾羌、於闐等西域以遠。其時帝國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迦膩色迦本人積極扶植佛教,使之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Ⅳ 佛教的發展歷史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版)王子所創,他的名權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Ⅳ 佛教的歷史作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鴻儒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它的信仰深入民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忠實的寫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 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
。 一、梁啟超認為佛教對中國文學有五大影響:
(一)國語實質的擴大:因佛典的翻譯,我國詞彙即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
(二)語法及文體的變化:佛典的科判疏鈔之學,為有組織的解剖性文體首次在中國的出現。而禪宗的語錄,更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革命。
(三)文學情趣的發展:我們近代的純文學,像小說、歌曲等,皆與佛典之翻譯有著密切關系。孔雀東南飛、水蘭辭等長篇敘事詩的產生,大概就是受東晉曇無讖所譯馬鳴『佛所行贊』的影響。又大乘經典,皆以極壯闊之文瀾,演繹極微妙之教理,增進了中國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國人的詮寫法,宋元以後章回小說受其影響不少。
(四)歌舞劇的傳入:我國最初的歌舞劇——撥頭(亦名缽頭),據近人考證,就是從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國傳來的。
(五)字母的仿造:隨著佛教的輸入,梵文也跟著進來,我國高僧仿照梵文字母來應用漢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溫『見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製作。
二、胡適則認為佛教的輸入,對中國有三大影響:
(一)佛教的譯經諸大師,用朴實平易的白話文體來翻譯佛經,但求易曉,不加藻飾,形成一種白話的文體,佛寺禪門成為白話文與白話詩的重要發源地。
(二)佛教文學最富想像力,對於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國文學,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國浪漫主義的作品,像《西遊記》等小說是印度文學影響下的產物。
(三)印度文學很注重形式的布局與結構。『普曜經』、『佛所行贊』、『佛本行經』等都是偉大的長篇故事;『須賴經』一類是小說體的作品;『維摩詰經』、『思益梵天所問經』等是半小說、半戲劇的作品。這些佛經的輸入,對後代彈詞、平話、小說、戲劇的發達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貢獻,又佛經的散文與偈體夾雜並用,也對中國後來的文學體裁產生影響。

Ⅵ 簡述早期佛教產生的歷史背景

佛教產生的社會背景總結如下:佛教大約在公元前6—前5世紀產生於印度,相當於我國春秋時代,距今約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最早產生的世界宗教。

佛教產生的時代正是印度奴隸社會比較發達的時代。它是奴隸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同歸於盡」前夕的社會狀況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是印度復雜紛繁的文化現象相互撞擊、相互融合的產物。 古代印度,包括中國史籍中的「身毒」、「新頭」、「信度」、「天竺」等國,大體相當於整個南亞次大陸。

另方面,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各地完成了向國家的過渡,進入所謂「列國」時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各國之間不斷發生爭霸戰爭,戰亂加深了人民的災難,促使階級關系急劇變動和新思潮的出現。

從被統治階級到統治階級,整個社會都感到難以存在下去,各階級的人們都惶惶不安。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奴隸階級需要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託,而且奴隸主階級也需要探索解脫險境的道路。當時,統治階級中就有某些人看到前途的險惡,紛紛進入深山老林,逃避現實,尋求解脫之良方。

佛教基於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應運而生

(6)佛教的歷史內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佛教還為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新的命意遣詞方法。數千卷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富麗的文學作品。馬鳴的《佛所行贊》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

《法華》、《維摩》、《百喻》諸經鼓舞了晉唐小說的創作;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王維、白居易、蘇軾的詩歌。變文、俗講和禪師的語錄體都和中國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系。

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常常成為藝術家們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既、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

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至於音樂方面,公元3世紀,中國已有梵唄的流行。唐代音樂又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代音樂至今還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廟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則與儒、道等相結合、相融會、相激盪,然後匯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大海里,形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之一,為中華文化放射出燦爛輝煌的光芒。文化的內容極其廣泛,項目極其繁多,凡人類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一切總成績,都可以叫文化。

Ⅶ 佛教與歷史文化的內容簡介

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之日起,我們就明確把佛教作為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現象看待。佛教傳入中土,它歷史長久,覆蓋面廣,內容又十分豐富,我們佛教研究室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的研究機構,媽苛把佛教研究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不把它看作外來文化,又要放眼世界,與世界潮流接軌。我們根據自己的條件(人才、物力、學術傳承),將佛教史作為切入點,開始積累資料,培養人才,有步驟地開辟新領域。
從佛教通史,進而擴展到斷代史的研究;從佛教理論拓展到佛教宗派、佛教藝術;從漢傳佛教開拓到藏傳佛教。我們還開辟了佛教文獻學這一新領域。在宋、元、明、清諸多版本大藏經之外,編輯了帶有新中國標志的《中華大藏經》。
中國有別於印度本土佛教,在東亞自成體系,與鄰國有過密切交流。中國佛教文化在歷史上曾發揮過中外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佛教研究室負擔著國際學術交流的任務,與世界佛教研究學者搭起了友誼的橋梁,並取得多方受益的好成果,建立了固定的交流機制。
繼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成立後,北京以外,如四川、南京、上海等地相繼建立研究機構,在大學里也開設了系統的佛教專業課程,喜見全國新一代青年學者茁壯成長,他們發揮著佛教研究的骨幹作用。我們佛教研究室的宗旨是積累資料,培養人才。根據資料說話,崇尚實際,避免空談。
作為佛教研究室最早的成員之一,願與大家共勉,培養第一流人才,爭取奉獻第一流的研究成果,為構建新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Ⅷ 佛教歷史

http://gushi.86fo.cn/ 佛教故事會。版

中國權佛教故事網http://www.fjgs.org/

Ⅸ 佛教的歷史和傳說故事誰能告訴我幾個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來實現。佛教雖然產生於古代印度,但是其發展和得到廣泛的傳播卻是在古代中國和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東方國家,象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等。反而在其發源地印度,佛教卻沒有成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羅門教改革後發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廣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到了近代,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也進行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羅門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婦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會的內容,對繁瑣的宗教儀式進行簡化等。使得印度教成為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數人信奉此教,但是舊宗教中的種姓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陋習在一些地區仍然有存在。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隨著阿拉伯波斯帝國和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入侵而得到傳播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基礎。特別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佛教雖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但是到了9世紀以後,印度教經過改革後逐漸興盛,而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到12世紀阿拉伯民族的大規模入侵,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進入印度,統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毀。到13世紀初,印度的佛教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了約700年的佛教又出現了復興。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恢復了一些佛教勝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別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有了新的發展。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 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以後又有幾百萬「賤民」陸續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雖然佛教徒只佔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特別是下層民眾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著名的佛教人物: 釋迦牟尼(教主) 達摩(禪宗初祖) 慧能大師(六祖) 宣化上人,虛雲老和尚,黃念祖老居士(近代大德)還有許多 貼不上來了以下是關於佛教的網站 樓主方便去看看吧 http://www.ebud.net/ http://news.fjnet.com/ http://www.fjcb.cn/fjwh10.asp

Ⅹ 那你知道佛教的歷史嗎

佛教經典包括經、律、論,統稱「三藏」,內容浩繁而龐雜。目前,「三藏」有巴利語、漢語、藏語三大體系。歷史上,佛教經典曾經先後經歷過四次大結集。所謂大結集,是指佛徒們為了繼承佛陀的教法,經過集會誦讀、討論而集結成佛典。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舉行第二次大結集前後,佛教徒發生了第一次大分裂,出現了尊崇傳統,保守舊規的上座部和傾向進取、主張改革的大眾部兩大派。此後,上座部又經過七次分裂而成為十二派,大眾部經過四次分裂而成為八派。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佛教為部派佛教。至公元1世紀前後,又有所謂大乘佛教的興起。「乘」是「道」、「業」的意思。部派佛教以後的佛教自認為是「大道」、「大業」而稱作大乘,貶部派佛教為小乘,是所謂「小道」、「小業」。大乘佛教後來又有中觀學派和瑜伽行派之分。7世紀以後,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別同婆羅門教相混合而發展成密宗。大約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開始自古印度向四方傳播。其中,沿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傣族地區一線而傳播的,形成南傳佛教;而經尼泊爾及其以北的西域地區,向東傳入我國內地和西藏,又繼續向日本、朝鮮、越南傳播的,則形成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首先進入當時的西域,爾後才由西域進入中原地區。「西域」是漢代起對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統稱。這一地區歷來是多民族匯聚的地方,也是我國北方許多民族爭雄的歷史舞台。漢代,西域的一些少數民族建立有城郭政權,被稱作西域三十六國。《漢書》曾記敘說:「西域諸國大奉土著,有城郭田畜,與匈奴、烏孫異俗」。這里的所謂「土著」是指焉香、龜茲、疏勒、和田等地的吐火羅和粟特人。在我國,他們比北方其他各古代民族更早地接受了佛教。佛教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時就已經進入了和田。和田成了我國最早的佛教中心之一。據說,傳佛教到和田的是小乘佛教僧人比丘毗盧旃(即毗盧折那)至公元3世紀中葉,小乘佛教依然得到和田王室的支持和保護,占據著統治地位;大乘佛教雖然還沒有取得合法地位,但是在社會上的流傳已不可遏止。龜茲是絲綢之路北道的交通要塞,也是大月氏佛教傳進的必經之路。由於龜茲王室的崇信和提倡,這里的佛教特別向密教方向發展。疏勒是由蔥嶺通向龜茲的第一大都,傳進佛教的時間似乎比龜茲更早。國王大都是佛教的提倡者。疏勒的佛教明顯帶有早期佛教的特色,僧人盡是小乘學者,偶爾才有外來的大乘僧人出現。此外,在大月氏北部的康居,佛教也頗流行。漢地佛教的譯經者多有康居人。至兩晉南北朝時,西域佛教更加隆盛。這時的和田幾乎已經全民信佛,家家門前都建有小塔,最小的塔也有三丈左右高。和田有數萬名僧人,多屬大乘,受國家供養。全國有14個大伽藍,最著名的是翟摩帝寺,有大乘增三千人。據六世紀初到過和田的宋雲說。和田城南十五里有大寺,住僧三百人。和田的佛教文化和佛教義學相當發展,以至能夠成為吸引諸多名僧游學講道之地,有許多重要的漢譯佛典,原本也是出自或產於這里。自公元前佛教傳入開始,西域佛徒眾多,高僧輩出,在中原地區頗負盛名的早期佛教學者都是來自西域各族的名家高僧。在各族統治者的倡導下,西域譯經成風。目前就已經發現有屬於公元2世紀時於問的去盧文《名法經》殘頁,以及大量6至10世紀時分別用焉耆一龜茲文、和田文書寫的佛經。而始建於公元3至4世紀的克孜爾千佛洞、最遲不晚於4世紀開始興建的庫木吐拉千佛洞,以及高昌回鶻佛教遺址,也都標志著當初西域佛教的興

閱讀全文

與佛教的歷史內容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