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關於練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關於練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1-03-01 07:30:42

❶ 關於羅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關於羅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了一個單元,有一篇關於姓氏的研究報告,我就想以自己的姓氏寫一篇研究報告,了解了解有關羅性的知識。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書籍、報刊,上網查詢。
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羅氏人口分布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羅氏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羅姓的人口
全國大約有25萬多人
上網、書籍
歷史上羅姓的名人
羅貫中、羅珠、羅企生、羅士信、羅隱、羅存、羅牧、羅榮恆……
書籍、教科書
羅姓的排名
在老的百家姓裡面羅姓排行75位;在新的百家姓的羅姓排行20位,足足增高了55位
上網
羅姓的分布
台灣、福建寧化,浙江,山西等一些城市都有姓羅的人。
爸爸的講述
羅氏族譜
在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方都有族譜
四、結論
1.通過這次調查,我認識了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黃帝108世孫羅珠;晉代政治家羅企生;唐代軍事家羅士信和羅通;唐代文學家羅隱;宋***學家羅從彥;唐代詩人羅鄴;宋代畫家羅存;宋代政治家羅點;明***學家羅洪先;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羅牧;清代著名畫家羅聘;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羅隆基;現代軍事家政治家羅榮恆;宋代著名學者之一羅靖;北宋詞人羅處約;宋代著名畫家羅仲通。
2.我發現現在羅姓是個大姓,很多地方都有姓羅的人,特別是台灣,有很多很多的人是羅姓的。現在大約有25萬多人是羅姓的,在百家姓里的排名也從75位提升到了20位,可見我們羅姓還是比較有名的。

❷ 關於唐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唐姓在中國復現代姓制氏中排名第二十六,在台灣排名第六十四。唐姓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堯原姓祁,也叫伊祁,名放勛,堯只是他的謚號。堯開始住在陶,後來被封在唐,因此被稱作陶唐氏,或者叫唐堯。堯死後,舜封堯的兒子丹朱為唐侯,建立了唐國。唐國在西周時被周公滅掉,唐侯的後裔就把唐作為他們的姓氏,從此姓唐。 發展與演變:唐姓還有一個主要來源,是出自姬姓。唐侯的唐國被滅以後,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稱 「唐叔虞」。叔虞的子孫有留在唐的,在唐國被楚國滅掉以後,用國家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也姓唐。此外,唐姓還有一些很復雜的來源,象東漢時,白狼王有人姓唐;三國時,隴西羌族也有人姓唐。唐代時,有河南的唐姓開始移居福建,宋代有唐姓定居廣東,到清代,廣東唐姓又有人移居台灣。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晉陽,北海,魯國,沛國,番陽,城固,東平,平陽,桂陽,丹陽,南昌,晉昌,泉陵,涼州,富陽,錢塘,潮陽,大浦,固始,梅州等。至於現狀我不知道

求採納

❸ 關於姓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馮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就我一個人姓馮,乃至全年級也沒有幾個,著名相聲演員馮鞏也是我們馮氏的驕傲。因此,我要對馮氏的歷史和現狀做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閱讀姓氏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馮氏的來源和馮氏的歷史名人
2.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馮氏的名人故事。
3. 走訪有關部門,了解馮氏人口的分布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來源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上網
馮氏的人口
馮氏是我國常見姓氏分布廣泛,約有832萬人,約占漢族人口的0.64%,
聽爺爺講述
馮氏的分布
馮姓是我國常見姓氏,分布很廣,約有832萬人,約占漢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陝西杜城郡,福建長樂郡,陝西始平郡,河南穎川郡,山西上黨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農郡,河北河間郡。
報刊、書籍
馮氏人口的比例在《百家姓》中的排行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上網
馮氏的名人
馮驩,馮奉世,馮異,馮跋,馮道,馮延巳,馮子振,馮惟敏,馮夢龍……
四﹑結論
1、一世紀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初封於畢,繼封與馮城。其後代逐有馮氏。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後代。馮簡子是鄭簡公時鄭國的重要大臣,被封在馮,他的後代用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因為這些,所以馮氏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居第27位,人數居多。
2、馮氏家族是一個很傳統的家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馮氏的後代創造了馮氏族歌,寫了很多的馮氏族譜,讓後代大開眼界。
3、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馮氏人才輩出。這值得我們姓馮的同胞們為祖先創造的輝煌而驕傲啊!

❹ 關於叢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作文300字

叢姓(叢氏家族)是中國漢族較為典型的姓氏,也是山東半島和山東省的特色姓氏,還是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的代表性姓氏,約占漢族總人口的0.027%[1] ,以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為始祖,主要在山東半島(青島、煙台、威海、日照)及中國華北、東北等區域零星繁衍。在2014年6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姓氏人數多寡排名中,叢姓在中國的總人口約41萬余,排在233位[2] 。叢氏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50餘村,全國140多個縣(市)及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均有叢氏後裔[3] 。文登叢氏古今出過諸多名流,明朝威震三邊的一品大臣叢蘭,清朝著名詩人、書法家叢大為,近代犧牲於辛亥革命的「一門三烈」——叢麟洲之子叢琯珠、叢琦珠、叢環珠三兄弟[1] ,亞洲女子大力士[4] 、兩破女子鉛球亞洲紀錄的體育名將叢玉珍等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第一個淵源
源於伊耆氏,出自帝堯時期枝國首領叢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國名紀》及《姓氏考略》、《莊子》等記載,相傳上古帝堯時期有崇(今河南登封)、枝(今湖北宜城)、胥(今山東淄博)、敖(今江西上高)四個古國。叢,就是其中枝國的首領,因此稱作「叢枝」。這四個古國原本都不在帝堯的聯盟勢力范圍,而帝堯為擴張勢力,征伐了這四個小國,不久即高奏凱歌,這樣,枝國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堯的勢力范圍內的一個諸侯,叢枝亦從此成為帝堯屬下之臣。

在叢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叢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2]

第二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車騎將軍金日磾,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池北偶談》記載,金日磾當時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十四歲時即為漢軍大將霍去病所擄,成為漢武帝劉徹廷下一名馬夫名為叢地楨,以後為漢武帝所賞識。後因金日磾指揮匈奴俘虜為大漢王朝鑄金人以祭天,所以漢武帝特賜其為金氏,名日磾,封為車騎將軍。漢武帝去世時,遺詔金日磾與霍去病之弟大將軍霍光共同輔佐漢昭帝。金日磾盡忠職守,不敢怠惰,後因功被封為秺侯。他的子孫後代從此累世在大漢朝廷為官,傳歷七代,直至王莽篡權、西漢滅亡之時方逐漸衰落。金日磾的後裔子孫後來逐漸遷居於叢家峴(今山東威海文登),遂以居地「叢家峴」之「叢」字為姓氏,稱叢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叢氏正宗。[6]
叢氏族人大多尊奉金日磾為得姓始祖。[2]
「我是匈奴人的後裔。」叢士泳見到記者後,第一句話如是說。叢士泳,43歲,說話乾脆利索,身材精壯干練,1995年工作分配來到大慶。「咱老家在山東登州府文登縣,金叢是一家。」他小時常聽爺爺提起。但其中的歷史淵源,長輩們也沒給出確切答案。這些信息的碎片,卻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環又一環的疑問。這些問號在父親這一代也沒有得到破解,這疑問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淡,反而越來越強烈。這讓他有了長大後到山東尋根的想法。這個想法揮之不去,成了他心中亟待實現的一個夢想。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6]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姬姓趙國叢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叢台,又稱武靈叢台,位於今河內省邯鄲市內中華大街中段西側,佔地三百六十餘畝,始建於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執政時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由許多檯子連接壘列而成,「連接非一,故名叢台」,或稱武靈叢台。趙武靈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趙雍,是戰國時期一位很有作為的諸侯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趙肅侯趙語之子,周顯王姬扁四十四年~周郝王姬延十六年(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趙武靈王勇於革新,奮發圖強。相傳,到公元八世紀末葉唐朝德宗李適執政時期(公元780~805年),忠臣吏部尚書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後,到大臣陳東初(一稱陳日升)家假為家僮。陳東初與梅伯高結交甚密,是同年科舉摯友,是前任吏部尚書,梅伯高出任吏部尚書就是他的保舉。在梅伯高被害後曾血祭祀摯友。後來他終日尋梅伯高之子不見,心裡一直非常難過。這一年,陳東初與妻子兒女在梅花盛開時飲酒賞梅,暗祝梅花如開得更盛,梅家則復仇有望。不料,當天夜裡風雨交加,所有的梅花幾乎都被摧殘,陳東初見狀大失所望,准備棄家入山。陳東初的女兒陳杏元來到梅花前祝福,而梅良玉亦在梅花前暗自祝願。第二天,果真梅開二度,陳東初大喜。在梅花二度開放時,陳東初終於得知自己家裡的僕僮即梅良玉後,欣喜若狂,便將愛女陳杏元許配給他。後盧杞又欲加害於陳東初,便奏明皇帝將陳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並將陳東初夫婦下到大牢中。被迫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則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地行至邯鄲,雙雙攜手登上武靈叢台,由此泣血哭別。
這段感人的歷史被世人記作《二度梅》。傳說,在梅良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叢台之名為姓氏者,稱叢氏,世代相傳至今。這有待進一步考證。[6]

第四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叢尼勒氏,亦稱崇吉喇氏,滿語為Congnile Hala,世居烏拉(今吉林永吉)、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還有一說為烏蘇里江流域)、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等地。後有蒙古族、回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回族叢尼勒氏多冠漢姓為叢氏,世代相傳至今。[2]

得姓始祖
編輯
金日磾(mi di)。西漢漢武帝時,國勢十分強盛,因上有文景之治,為其儲備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而己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程不識等能征慣戰之勇將,所以大肆征討匈奴以除外患。時金日石單為匈奴休屠王太子,年十四歲為霍去病所擄以後為漢武帝賞識因匈奴以金人祭天所以武帝劉徹特賜其為金姓,名日磾,封為車騎將軍。武帝去世時,遺詔金日磾與霍光共同輔佐漢昭帝,金日磾盡忠職守,不敢怠惰,後因功被封為(禾宅)侯。他的子孫後代從此累世在朝廷為官,傳歷七代,直至王莽篡權、西漢滅亡之時方衰落下去。當時像這樣久盛不衰的家族還有張湯一家,被並稱為「金張」,晉代詩人左思所謂「金張籍舊業,七世珥漢貂」所指即此。至漢末曹興三國時許昌金氏世家今諱聯劉返曹被曹操所害並誅連族人,金日磾之後隨東遷徙居叢家峴(今山東文登),以地為氏,稱叢姓,他們尊金日磾為叢姓的得姓始祖。

叢氏由文登向外遷徙情況
編輯
一、遷往東北關外朝陽縣:十世(根據譜書以叢德佑祖為第一世計)叢朝議者始遷,十一世萑;十二世金;十三世世松、世林。[1]
二、遷往山東省昌邑縣東永安庄:五世叢剛者始遷,六世祥、山(遷濰縣安固庄)、浩文(遷昌樂縣叢家陽阜)浩賢;七世樹本、正(遷濰縣北寨里)、樹、英、賜、輝;八世桂源、鐸、凡、望、贇、景、欒、海、盤;九世菊世、國輔、卓、虞舜、湯民、國佐、國成、世卿、世重、龍、虎、豹(遷山東臨朐叢家河)、文通、文學、文秀、智、惠、墜、廷美、廷玉、廷寶、廷璽、廷王爾、廷璧;十世文宣、文隆、文粹、文昌、朝存、朝吉、朝祀、尚志、久先、學(遷濰縣小莊子村)、孝、悌、忠、信、鼎、楷、勤、辛、光浦、光耀、光祿、光用、彥周、彥正、彥靈、虎、來、盛、桂、由、朴、梅、鋮、鐵、昭、公、教、咨、孝、政、尚仁、尚義、尚禮、尚志、尚職、尚周、尚簡、尚古、尚國、尚德。(根據濰坊叢氏譜書,只錄至十世。)
三、遷往山東省招遠縣叢家:六世叢皓者始遷,七世清、漢、潔、江;八世智、部;九世敬、榖、蒙、良相、旺;十世朝禮朝重、朝重、朝舉、朝貴、杞舜、庭爵;十一世曰鄰、曰純、曰祥、連華、良貴;十二世之均、之臣、之有、之法、之連、之平、允貢、允顯、利明、利有;十三世世英、世干、世持、嘉祥、嘉謀、嘉猷、嘉言、生梅、生白、生成、生芳。
四、遷往山東省海陽縣邢村:十二世嶟者始遷,十三世宗正、宗芳。
五、遷往山東省牟平縣沙灣庄(譜載為沙河庄現名為沙灣庄):六世叢慶、叢奉始遷,七世倉、良、全、德、洋、澄、登、爽;八世林、檳、桅、椽、棚、信、都、溟、洪、海、津;九世換、佃、來、性、崇、思善、代、伸、漸、淳、簽、遇、照;十世九經、九敘、文通、文講;十一世中美、中莉、徽成、二成、三成;十二世柏、檜、松、之秀、之茂、之炳;十三世世甲、容、寧、密、宛、宜、宿。[3]
六、遷往山東省蓬萊縣安香社:六世叢寧、叢嵩始遷,其後裔不詳。[3]
七、遷往山東省威海市鳳林村:十世叢天錫始遷,十一世中華、中明、中芳;十二世毓珂、毓秀、毓瑚、毓琳、毓琦、毓珍、毓璞、毓琮、毓玖、毓琬、毓 、毓瑛;十三世秉忠、秉孝、秉廉、秉潔、秉堅、秉文、秉靜、秉義、秉智、秉慧、元直、元真、元權、元貞、元煜、元燦、元煥、元輝、元炳、秉信、秉禮、芹生、斐生、蓮生、震生、荷生、克明、克仁、克諧、克賓、克寬、克友、克順。
八、遷往威海市徐家疃:十世叢天爵者始遷,十一世中勝、中魁、中元;十二世靴、煥、彩、延隆、延楨、延暢、延令、延慶、延祉、延福、延祿、延禧、十三世喆生、吉生、因生、珍生、喬生、芳生、惠生、奇生、玉生、秀生、 生、馨生、梅生、嵩生、岳生、桂生、燦生、祥生、祈生、 生、祚生、世明、世鐸、忠(遷四香水庵)、世求、世貞、世寵。[3]
九、遷往威海楊家壹:十世叢天倫始遷,十一世中 ;十二世延壽;十三世勉生、勤生。
十、遷往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叢家莊:十世叢大經始遷,十一世中良、中政;十二世肇生、肇宗、肇言、肇判;十三世斂福、錫福、膺福、分福、現福、偉福、招福、錄福、輝福、洪福、耀福。
十一、遷往榮成縣高落山後:十世叢大純始遷,十一世中宏、中行;十二世肇有、肇進、肇連;十三世不詳。[3]
十二、遷往榮成縣報信村:十世叢大材始遷,十一世海坤;十二世可受、可均、可任、可興;十三世是瑚、是璉、是琮、是瑛、是珍、是球、是琪、是瑨、是璋。
十三、遷往威海城裡:十二世叢峒者始遷,十三世得仁、體仁。[3]
十四、遷往榮城縣林家流:小堆、八里王家、南子城、澗北頭、東於家夼、西於家夼等村,其始遷者和其後裔皆不詳。
十五、據說,九世叢思錦者,歲進士。明末官福建省南平縣時納妾生子。思錦卒後,留下叢氏後裔一支於南平縣。[1]
上述的遷徙和分布情況,僅限於譜中所標記者。這肯定不是分布和外遷的全部,至於外遷者之後裔,由遷址再外遷和擴散的情況就更無所知了。但上錄的分布和遷徙情況,如能給我叢氏後人提供查尋找到自己的宗祖和世系的話,則是我等之最大欣慰。
叢姓氏族,起始於文登,經過繁衍生息,分布擴散天下。故有「天下叢氏源於文登」之說。[6]

各支始祖
編輯
山東叢氏世系:據學者叢喜密轉叢禾生年譜之《叢氏先代志略》記載:叢氏一族,起自文登……先世原始金氏,漢大將軍敬侯金日磾裔,避曹魏亂,於黃初元年來(文登)地處叢山中,因以叢為姓,且名其山曰:「叢家峴」……因宋末金元之亂,必有一二世失考,與今族譜世系不能銜接,惟族譜所載始祖諱德佑……《叢氏先代志略》記載:叢氏原來姓金,是漢將金日磾的後裔。因東漢末年避曹魏之亂,於黃初元年東遷不夜居住,並且改為叢氏,因地處叢山中,其住地命名為叢家峴。又因為戰亂,前代宗系失考,明朝修宗譜遂從叢德佑開始。叢氏先宗世系不全,是叢氏的一件大憾事。叢氏的祖先曾幾次修譜,由於種種原因,都未能把斷缺的部分補上。近幾年來,叢喜密興於叢氏宗族資料的研究,力圖理清世系叢氏為金日磾之後裔,金日磾又是漢武帝賜姓為金氏,那麼金日磾就是叢氏的第一世祖了。其後金賞為第二世、金常為第三世、金涉為第四世、金湯為第五世。按《金日磾傳》記載:金湯為漢平帝和新莽時人(公元前7~公元23年),如果確有「金尼」其人的話,應該是改為叢氏的一世祖的父輩,那麼金尼就是十二世了。又據史料記載:東漢獻帝時(公元189~220年)有金禕其人,乃金日磾之後裔,他反曹被斬,金禕到改姓叢氏(公元265年)相距四十五年,相當於兩代人的年數,由此看來,金禕就是十一世。據此可見:從金湯到金禕,中間相隔五世。年數為一百七十年。用六代均之,每代二十八歲,附合人口繁衍規律。據史料載,叢永為四十五世,宋朝大觀年間人(公元1107~1110年),從十三世到叢永,其間有南唐時人叢鐇(公元937~975年),叢鐇距叢永相隔一百三十二年。用六代均之,每代為二十二歲,也附合人口繁衍規律,由此而推,他們之間相隔五世,叢鐇可推測為三十九世。從叢鐇向上追溯到金氏的十三世,中間有六百七十二年,用二十六世均之,每世為二十六歲,附合人口繁衍規律,由此看來他們之間相隔二十五世,在這二十五世的漫長歲月中,叢氏再未出現在史籍中。叢太為四十六世,南宋紹興時人(公元1131~1162年),從太到叢璆,金貞祐時人(公元1213~1216年)相隔五十一年,是兩代人的年限,因此叢璆應定為四十八世,從叢璆到叢德佑,元至元時人(公元1264~1294年)又相距四十八年,那麼叢德佑當定為五十世,這與《叢氏先代志略》所說:自叢永至叢德佑有一、二世失考的論點相吻合。由於斷代之原因,過去修譜,唯從叢德佑算起為一世。造成金、叢世系混淆不清,叢喜密經過考證,把金、叢二氏的世系形成了一個整體順序:一世金日磾:漢武帝、昭帝時人,公元前134~前86年。

❺ 關於饒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饒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之一,饒姓繫上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後裔,專饒姓在我國定都平屬陽(今山西臨汾)謚號為「堯」史稱唐堯,公元前1045年,因為秦滅六國堯氏家族為了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戰禍停止後劉詢即位劉詢本名「劉病已」後來劉詢下詔天下要避帝名「詢」之諱就把姓「荀」的百姓改姓為「孫」然後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要把「堯」字也應該避諱,後來劉詢就在「堯」字的左邊加上了一個「食」字旁就變成了「饒」就這樣從此但凡是姓「堯」都被改姓為「饒」

❻ 關於復姓的歷史和現狀研究報告怎麼寫

復姓:由超過一個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等。復姓的來源較多,從官名來的,如太回史、答巫馬、樂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乾等;有些以居住地而來的,如東郭、南郭和閭丘等。有些由職業而來,如漆雕等;也有如公良、公羊

❼ 關於文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文姓的歷史:

源流一

出自於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於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後,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

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後釋放。西伯歸周後,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後吞並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並建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

西伯在位50年,他死後,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於鎬(今陝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後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

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

文姓的現狀:

當代文姓的人口已達17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排在全國第一百零九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萬激增到170萬,增長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

如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廣西、四川、廣東四省區,大約占文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西、重慶、海南,四省市又佔了25%。湖南為當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湘桂粵、川鄂兩塊文姓聚集區。

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湘渝、貴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4.6%。

在福建中部、江西東部、湖北西北、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陝寧大部、甘肅東南、雲川大部、貴州西端、黑吉東部交界處、新疆西北,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9.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15%的文姓人群。

(7)關於練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擴展閱讀:

堂號: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國信公文天祥公有關,實則因為後人崇敬和緬懷天祥公.

六義堂

六義堂,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區等文氏堂號。這里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此堂號的來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蒞永新固塘省族,聞族叔正道公(字公行,號蓬山)六個兒子俱中了舉人,於是為其寢堂題寫「六義堂」匾名,並賦詩贊之。

信國堂、正氣堂

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此後文姓後人分別以信國堂、正氣堂為各宗祠堂號。

今浙江省溫州江記島有一"宋文信國公祠",兩側有對聯: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成一舟,中間門庭大書:天地正氣.廣東潮汕地區,廣西部份地區文姓多以正氣堂為堂號。

雁門堂

大約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是為雁門文之發祥。其後人以其邑地名為堂號,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區文姓人以此為堂號。

❽ 關於徐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關於徐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一次偶然地翻開百家姓,看到了徐姓,於是突發奇想,徐氏的祖先是誰?徐氏的發源地又在哪裡?徐氏又有哪些名人?許多問答題一下子湧上我的心頭,使我迫不及待的搜集徐姓的歷史和現狀。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徐姓的來源和徐姓歷史名人。 
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徐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徐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四、結論 
1. 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馬功勞,因此在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地,建立了徐國。
2. 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時,由 於他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結果不僅徐國,連周圍三十幾個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
在歷史這幅多姿多彩的畫卷中,我們徐姓人才輩出。東漢著名女詩人徐淑,明代名將徐達,明代傑出的旅行家游記文學家徐霞客,近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一言不發進曹營的徐庶等等,舉不勝舉。

❾ 關於史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史這個姓氏的由來和歷史:來源有五: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2、出自周太史佚之後。歷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歷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4、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突厥種。史姓分布史氏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氏就相當廣泛地分布於全國各地。西漢時有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今山東曲阜)徙居杜陵(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史丹曾孫史崇,東漢初舉家遷至溧陽(今江蘇高淳縣固城鎮)。史丹裔孫東漢史苞的後代,於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遷至河西健康(今甘肅高台縣)。史丹後代又有一支遷至高密(今屬山東),還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人(今江蘇沛縣)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東漢時,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屬四川)。今河南開封、洛陽、民權皆有史氏;唐五代時,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宋代,今江西、河北有史氏;至明代,史氏還分布於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遍布江南。清代以後,史氏有遷往海外者,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郡望堂號堂號:"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並且交待說:"我死後,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著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後,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郡望:健康郡:十六國前涼置郡,治所在今甘肅高台西南。北朝魏廢。宣城郡: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高密郡:西漢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膠西郡置國,治所在高密。西晉復置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桑犢城(今山東濰坊市東)。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內右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史姓家譜全國:史氏譜錄合編八卷江蘇:史氏吳中派族譜不分卷、吳中派史氏家乘不分卷、遷淮史宗譜不分卷、古豐史氏長房族譜三卷、常州史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浙江:餘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譜九卷、餘姚史氏宗譜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鄞東錢堰史氏宗譜八卷、澄江史氏支譜十卷、鄞東韓嶺史氏宗譜二卷、鄞東上水橫街史氏支譜十五卷首一卷山東:史氏家譜不分卷、樂陵史氏家譜不分卷、史氏家乘不分卷湖北:史氏宗譜六卷、史黃氏宗譜十卷湖南:史氏宗譜九卷、史氏續修族譜十五卷首三卷四川:里碑溪史氏族譜十卷歷史名人史可法:抗清名將。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史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屍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史 籀: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現狀: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八十五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零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9%左右。史氏族人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至唐末五代時期,今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氏族人分布。宋朝時期,今江西、河北有史氏族人分布。至明朝時期,史氏族人已經廣泛分布於今湖北、安徽、福建、廣東、貴州、雲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基本上遍布江南。清朝以後,史氏族人有遷往海外者,僑居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寮國、柬埔寨、印度等國家。今史氏族人尤以湖南、山東為多,這兩省史氏約佔全國史氏人口的35%以上。這個上面的資料很全,可看下:

❿ 關於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若根據族譜,應該都是共叔段的後代。四川仁壽的段氏應該大多從湖北遷去的。
一;姓氏源流
1 。是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庄公時難產,生二兒子叔段時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庄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武公廢長立幼,鄭武公沒有答應。庄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姜又請求把製作為段叔的封地,庄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准備襲擊庄公。庄公獲悉後派兵討伐。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為姓氏。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來。
2 。戰國時有復姓段干木,原是晉國人,後到魏國,後代有以單姓段為姓氏的。這為山西段氏的由來。
3 。西晉時有一個部落首領叫段務目塵,被封為遼西公。其領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後來與漢人雜居後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4 。魏末短延末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到朝廷作官後被拜為雲南刺史,後傳下這支段姓。
二 遷徙分布
;大體上來說,在姓氏的發展史上段姓應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民族,源於北方,發展於北方,尤其是陝西、甘肅兩省最旺盛。據有關資料記載,西漢文帝時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孫始居武威(今甘肅境內),傳至十七世孫段榮,北魏時任定州、秦州刺史。其八世孫段楹任大理司直,世代為官。在漢至隋唐時,陝西、河南、河北、雲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孫。
三;郡望堂號
【郡望】:1;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長安。三國魏將轄區改稱京兆郡。
;武威郡:漢間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的始祖為西漢段貞。
;扶風郡:漢武帝太敬他,每次從他的門前經過時都要站在車的橫木上肅立,並說:「段干木是賢人, 能不軾嗎?」
;段氏還有以武威、京兆為堂號的。
四;歷史名人
;段思平:五代時南方大理第一世王,他出自白蠻大姓,原通海節度使,世為南昭貴族。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國。
;段志玄:唐朝齊州臨淄人,少年為無賴,屢屢犯法,隋末客居太原,為李世民所賞識,隨從李淵父子起兵。潼關之戰中擊退屈突通,後從李世民討王世充。世民即位,封樊國公,後改褒國公。
;段業:京兆人,十六國時期涼州地區政權首領。曾出任後涼建康太守,公元397年脫離後涼。推他為涼州牧。三年後改為涼王。
;段文昌:唐朝著名宰相。
;段干木:戰國初魏國人,姓段干,名木。求學於子夏,受魏成子推薦,受到過魏文侯的禮敬。魏文侯相當崇敬他。
;段規:先秦時期曾以崇高的聲譽而被韓康子禮聘為相。
;段安節:唐齊州臨淄人。成式子。自幼喜歡音樂,能唱歌,對音律也頗有研究。著有《樂府雜錄》,記載開元以後的樂部、樂器、節目、演員等。
大理段氏簡歷:段姓在雲南經歷的時間比較長,最早的時候就是漢代,以後他們自稱是共叔段的後裔。到雲南以後,就發展起來了,後來發展到段思平這個時候,就在通海他當上了節度使,通海節度使,後來根據歷史的發展,他後來就開創了大理國。就變成了大理國的國王。一直到段興智結束,大概有200多年的時間。在雲南曲靖中學存有「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碑文用漢字書寫,記載了大理國明政三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權和滇東北的彝族37部落,在打敗了幾個部落頭領之後,回到石城會盟的故事。元世祖忽必烈來雲南征服大理以後,就接管了大理國,大理國的國王這一支段氏家族就變成了總管。大理總管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總管段姓的這一家族就分成了幾個支系,一個支系就到了陝西的雁門關,一個支繫到了騰沖、保山一帶。一個支繫到了臨安,就是現在的建水、紅河這一帶。還有一個支繫到雲龍,另外一個支系就到了劍川。在古代的段姓人物中,值得稱道的是為民族團結作出突出貢獻的段會宗。段會宗在西漢(公元前33年),任西域都護,在西域各民族中有很高威信。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各民族之間的聯系。 段氏為雲南大理、劍川世居白族,在雲南白族中有許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過大理國王,而且其中有九位國王以帝為僧,流傳下來了許多傳奇的故事,段氏因此聲名顯赫。
段字的本義是錘擊、錘煉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對段字所作的解釋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釋叢》中講得更加明白具體,他說:「金文段,象手持椎於廠中捶石之形。」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認為段字的左邊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狀,右邊的象形則是用手持錘擊之。由此可知,段字的來歷當與開採石料、打磨石器有關,它的起源應該是非常古老的。 們的遠古祖先在人類歷史的最早階段就學會了使用和製造工具,在悠久漫長的史前時代,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
古代段字與鍛字通用。清人王筠認為,段不用火,鍛則用火,同樣都要加以錘擊。石頭可以錘擊,金屬則稱錘煉。鍛字的出現和字的形成比段字要晚一些,因為只有當人類社會進入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以後,金屬的冶煉鑄造工藝才得以普遍運用和推廣。其實鍛字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字,《詩·大雅·公劉》中就有「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的文字記載。這里的鍛字與(石段)相通,是指經過加工的石料。《公劉》所記述的是後稷的曾孫、古代周族的首領公劉率領族人自邰遷豳,安定居處,開基創業的事跡。到達豳地之後,派人橫渡渭水,采運石料。按鄭玄和孔穎達的說法,他們采來的(石段)石是用作椹質。所謂「椹質」,就是鍛造金屬器具用以承受錘擊的砧墊。
「段氏」的出現,始見於《周禮·考工記·軸人》:「段氏為(釒甫寸)器」。晚清學者孫詒讓解釋段氏的含義說:「凡鑄金為器,必椎擊之,故工謂之段氏,鍛則所用椎段之具也。」這里所講的「段氏」,是指專門從事鍛鑄的工匠和管理人員。「搏器」為農具、錢(釒甫寸)之類。「椎段」即錘擊的意思。《考工記》主要記述有關百工之事,其中列有「攻金之工」一類,所記內容就是段氏鑄金為器的情況。 國自商、周至戰國時期,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製作工藝極為精湛。「段氏」對於創造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推進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段姓現狀分布
現在全國段姓有近3000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宋代以前,它較多的分布在北方地區,較為集中的是山西、河南、陝西、甘肅、雲南,其郡望在武威、京兆、大理、太原。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宋代起,經濟重心南移,段姓逐步向南擴展遷徙,現在分布較為集中的是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台灣,當然也還有陝西、河南、山西、甘肅、雲南。其郡望是英山、黔陽、南縣、韓城、偃師,當然也還有武威、大理、太原。
在南方,現在段姓人思想較為活躍,尤以湖南、湖北、江蘇、雲南、台灣為甚:
段姓排行
段姓為 國常見姓氏,是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居第八十七位。分布很廣,尤以四川、山西、河北、雲南等省多此姓,四川段姓約佔全國漢族段姓人口的58%

閱讀全文

與關於練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