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城有多久的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回諸侯」就源於此答。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❷ 長城的歷史有多久了
2600多年。抄
最早的萬里長城是襲秦朝修建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❸ 中國最古老長城是哪裡,究竟有多久的歷史了
追根溯源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長城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建起來了,它就是寧夏固原長城。遺憾的是多數人已經將他遺忘了,認為他是秦長城,無意中將他的資歷降低了,其實它才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比楚齊長城還早百年,當之無愧的長城之父!
朝那鼎
為什麼說寧夏固原長城是長城的源頭,或者說它是中國長城之父呢?2800多年前(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1年),周宣王築朔方長城(今寧夏固原長城)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此後中國歷代大一統王朝,除了蒙元,幾乎都修築過長城。大漠南北、農耕民族和游牧圍繞著長城不斷演繹著沖突和交流,融合與發展。
西周朔方長城,修築於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1年。比修築於公元前688年或公元前678年的楚方城和修築於公元前685年的齊長城,還早100多年,說它是長城的老祖宗一點不為過。
❹ 中國長城有多久才歷史了
長城
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 ,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築 ,大都建在 山嶺最高處,全長7300千米(14600華里)以上,號稱萬里長城 。其中從鴨綠江到山海關段,由於工程比較簡單,毀壞較為嚴重。山海關到嘉峪關段,工程較為堅固,保存也較完整,兩端兩個關城東西遙遙對峙,長度為6700千米(13400華里)。
沿革
長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單體建築發展起來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而後用城牆把它們聯系起來,便成了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諸侯爭霸,相互兼並,出現了秦、楚、齊、燕、韓、趙、魏等幾個大國。它們彼此之間為了防禦,利用原來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脈,逐段構築城牆和關塞並將其聯系起來,構成長城這一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但規模較小,互不連貫。約公元前7世紀 ,楚國最早修築長城。其後 ,從公元前6~前4世紀前後,齊、燕、趙、秦、魏、韓各國也相繼修築了互防長城。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並滅六國 ,建立起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為防禦匈奴侵擾,大規模修築長城。以後,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均大規模修築或增築長城。明代是長城修築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其修築規模之宏大,防禦組織之完備,所用建築材料之堅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個朝代。
戰國長城 戰國時期的長城是諸侯國家互防長城,規模較小,互不連貫。①楚國長城。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據史料推測,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地處楚國都城的西北和東北面,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②齊國長城。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③中山國長城。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 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④魏國長城。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
(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⑤韓國長城。韓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⑥秦國長城。秦自商鞅變法以後,在七國中政治和軍事上占據優勢,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東胡和樓煩,經常南下騷擾,因而秦在其北部邊界修起長城作為防禦。其位置,自今甘肅岷縣(臨洮)起,沿六盤山北走,止於黃河邊。⑦燕國長城。燕為防止北方東胡、林胡、樓煩等小國的侵擾和防備南方齊
國的報復 ,修築了北長城和易水長城兩道長城 。公元前290年,燕國沿燕山山脈修築了北長城。約自今河北張家口東北,渡遼河到達古襄平(今遼陽)。這是戰國時最後出現的一條長城。易水長城是對易水的堤防進行擴建而築成的,用來防齊、趙,保衛燕國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縣的西南,達於文安之南。⑧趙國長城。趙築有南、北兩道長城。其中南長城又稱漳滏長城,在趙國南境。主要為御魏而建。漳、滏兩水在今河北臨漳、磁縣境內,可見這段長城在漳水北岸,臨漳、磁縣一帶。秦始皇萬里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方面拆除各國原有的長城,鏟除了人為的障礙;另一方面為抵禦北方匈奴的侵犯,派大將蒙恬駐守北方邊境,並把秦、燕、趙長城連為一體,建成萬里長城。長城西起今甘肅岷縣,向東到陝西綏德黃河邊,與從河套高闕西來的趙國北長城連在一起,渡黃河到山西、河北北境,再利用燕國北長城,抵達遼東。長城的修建從始皇三十年( 前217 )開始,約到三十七年結束。漢代長城 漢長城的修築,除軍事上的防禦之外,西部長城還起著開發西域屯田、保護通往中亞的交通大道絲綢之路的作用。①西漢長城。漢武帝時,北方匈奴經常發兵進犯。為抵禦匈奴首先修繕秦始皇時期的長城並沿河西走廊新築長城。元狩二年( 前121 ),開始建築河西長城,通稱「邊牆」。前後約歷時20年。西漢河西長城東自今甘肅永登,西到新疆羅布泊。在「邊牆」沿線,建築亭障和烽燧。根據《居延漢簡》記載,有「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規定。②東漢長城。光武帝劉秀為防禦匈奴侵擾,保衛國都洛陽,於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在河西長城以南地區修築了四條長城:其一位於今山西離石縣至陝西咸陽東南
之間;其二位於今陝西高陵縣東至山西安邑縣之間;其三位於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陘縣之間;其四位於今河北定州市南至臨漳縣之間。南北朝長城 ①北魏長城。北魏為防禦北部的柔然和契丹南下擾掠,修築了長城。據《魏書
❺ 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❻ 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2228年左右。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6)長城在哪裡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1、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
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
2、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 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❼ 長城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萬里長城是世界古代建築的奇跡。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修築了長數百千米的非封閉性城牆,叫作方城。戰國時,燕、趙、魏、韓、秦等都在邊界築起了長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把燕、趙、秦原有的北方長城連接起來,築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長萬余里。
以此算來 春秋是前771年至今年2012 約2700百年
❽ 中國的長城大概有多少年的歷史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內國,派遣蒙恬率領容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從開始修到現在應該有2500多年了···
❾ 中國長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為了防衛蒙古騎兵的南下騷擾,早在明太祖時候(洪武二年,1369),就修築了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明成祖時候,修築了宣化一帶的長城。遼東長城分別修築於永樂、正統、成化年間。永樂時築北鎮至開原遼河流域長城;正統七年(1442),築山海關至北鎮遼西長城;成化十五年(1479),築開原至鴨綠江遼東邊牆,這段邊牆長880多公里。15世紀後半期,韃靼佔有河套以後,明政府又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成化十年(1474),延綏巡撫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修築了東起清水營(陝西府谷)西至花馬池(寧夏鹽池)長885公里的長城。15世紀70年代,明朝軍民又修築了花馬池以西到黃河的長城和山西北部的一段長城。16世紀初,修築了甘肅境內黃河沿岸的一段長城(南至靖遠),修築了嘉峪關及其附近的長城。16世紀中期,修築了山西、河北境內的內外兩條長城和沿太行山南下的內三關長城,又修築了一次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修築了蘭州一帶的長城。此外,小規模的修築,隨時隨地都在進行,一直沒有停止過。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公里。是明朝北方勞動人民前後花了將近二百年的時間陸續修築起來的。明朝時候,諱稱「長城」,叫做「邊牆」。山海關以西的明長城,大都用磚石砌築,工程堅固,保存比較完好;山海關、嘉峪關東西對峙,氣魄雄偉。山海關以東的遼東長城,分別用土築、石壘、木柱、木板或利用自然地形築成,工程比較簡單,毀壞嚴重,現在僅存一些遺跡。
❿ 長城有多長的歷史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