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舊建築反映了什麼樣的文化
建築都是一個地區文化的體現,世界流行建築是地球流行文化的體現,版國家代表性建築是國家文權化的體現,也可以是一個宗教的文化體現,甚至一些小地方的建築都是這一村落的文化。舊建築自然體現的就是以前的舊文化,幾千年的世界文化,埃及金字塔體現的是古埃及文明的文化,寺廟則是佛教文化的體現。
Ⅱ 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文化內涵是什麼
「以人為本」的建築
在西方,建築不僅是一個避風雨的地方,也是一個掩蓋靈魂的地方。從早期崇拜高山沙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靈。這座建築高大而空曠,擁有神性。在傳統建築中,建造了各種寺廟。
在中國,一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崇拜族長,國王,皇帝等,而在中國古代,神權統治始終依附於皇權。這決定了中國建築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後來的宗教建築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將人和現實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現實世界中。中國傳統建築在其中考慮「人」的感受,並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達更重要。這種人文創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從宏觀的規劃到單體建築的裝修、裝飾,都可看到對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築中的龍、鳳雕飾,和各個地方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都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歷史建築反映了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建築特點
1、大氣
體現在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給人以舒展的感覺。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閉的空間,既遮陽避雨,起庇護作用,又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大氣,最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氣
體現在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建築物(包括塔、樓)的沉重感顯得輕松,讓凝固顯得欲動。若「大氣」產生於理,則「生氣」產生於情。情越濃,藝術性越強。中國傳統建築造型的藝術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擬的。
3、富麗
體現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壽命長,顏色鮮艷,在陽光下耀眼奪目,在各種環境中富麗堂皇。其較高的成本,象徵著財富和地位。
可見,大氣、生氣、富麗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豐碩的內涵,三者結合形成了中國建築的傳統。
4、重山林風水
上述三個特點,僅指建築物本身,未及其環境。若包容環境,中國建築的傳統性還有第四個特點——重山林風水。中國歷代的職業風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稱得上是選址專家。
有山,易取其勢,視野開闊,排水順暢;有林,易取其物,蒼柴豐盛,鳥鳴果香;有風,易得其動,空氣清新,消暑滅病;有水,易得其利,魚蝦戲躍,鵝鴨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側有良田沃土,陽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當然是公認得宜於人類生存得最佳選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傳統建築
Ⅲ 古代宮殿建築中蘊含著哪些傳統思想觀念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儒學自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崇儒術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始終是居於統治地位的一種意識形態,對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切方面有著重大影響,是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中的精神主軸。雖然漢代以後有道教的創立和佛教的傳入與盛興,但佛、道之學始終居於附從地位,在中國人心目中,儒學才是正統。 儒家思想對建築的影響大體可以歸究為六個方面:第一、儒學提倡禮制,以禮為治國之本和個人立身行事的准則,由此產生了建築上的多種類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廟、壇、陵墓等。第二、儒學主張君權至上,皇帝是受命於天的萬民之主,故建有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宮殿,用來體現君權至高無上。第三、儒學主張敬天,對天地的祭祀是歷朝大祀,故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以及社稷、先農諸壇。第四、儒學主張孝親法祖,故有宗廟、陵墓之建營。第五、儒學主張中正有序,故有建築平面布置的方整對稱,昭穆有序,從而形成都城、宮城及建築群體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形制。第六、儒學主張尊卑有序,上下有別,注重用建築來體現尊卑禮序,舉凡建築的開間、形制、色彩、脊飾,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違制僭越。 2原始住居與建築雛形的形成 3總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4傳統建築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築傳入
Ⅳ 請闡述歷史建築保護的意義(不少於100字)
1、歷史建築保護就是保護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建築,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
一座古代的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與千年的歷史痕跡是無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的多麼神似,但如果其內在的歷史遺跡幾乎為零,其文化內涵肯定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
2、歷史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獨立於西方建築體系,更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築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築體系。
參觀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可以感悟到其獨特的魅力,更是讓國人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為我們曾創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築品而自豪。
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磚和黃泥壘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搖和狂風暴雨等安然無恙地經歷了將近15 個世紀,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位於首都北京城的故宮,建築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殷紅肅穆的宮牆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3、歷史建築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
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 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採用敞肩拱的形式各闢兩個券洞。
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
4、歷史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築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
如果一個旅遊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築,那麼該古建築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築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遊客的到訪率。
中國著名的歷史建築主要包括軍事建築、宮殿、宗教或祭祀和園林建築等。
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
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布達拉山上,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後經歷次擴建,是西藏最大的宮堡式建築。建築分白宮和紅宮,白宮的東大殿和日光殿分別是歷世喇嘛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場所和寢宮。
Ⅳ 對古建築的愛護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尊重。你贊同這樣的說法嗎為什麼
贊同。
古建築,展現了那個時期人民的智慧與技術,代表著當時水平。從古建築中,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政治、文化。
Ⅵ 中國古代建築中哪些細節體現了「樂感文化」
「樂感文化」具有導向人與內部身心、人與人、人與外部環境等的和諧、以追求「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的內涵特徵,「樂感」通過美與美感關系、主體與客體關系、心理與生理關系來體現其美學意義。
在文藝活動中,審美愉悅性的意義在文藝創作、文藝欣賞和文藝批評中都有所體現,在古代建築中也是如此。古語有「牆倒屋不塌」這句話,其就概括地指出了「樂感文化」在中國建築框架結構的重要特點。
這種建築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
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
(6)歷史建築反映了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樂感文化」的建構,是從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典籍《禮記·樂記》中開始的,是對中國古代文藝活動以身心愉悅為主的審美情感特點的表述,也是中國古代「樂學」及「樂感文化」的重要命題。
從社會、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考察「樂」的起源,音樂藝術活動在原始社會最為重要的巫術、祭祀和儀式等活動中擔負著「娛神」的職責。「樂」具有合德雅正、符合禮制、順應自然、和諧萬物等內涵特徵。
Ⅶ 明清歷史建築有什麼特色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雖然在單體建築的技術和造型上日趨定型,但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卻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明清建築的最大成就是在園林領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園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園林都是最具藝術性的古代建築群。中國歷代都建有大量宮殿,但只有明清的宮殿——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中華文化的無價之寶。現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民居也基本建於這一時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傑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帶的民居則是中國民居最成功的典範。壇廟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築,目前北京依然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兩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國家最高級別壇廟。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壇,至今仍以其溝通天地的神妙藝術打動人心。明代帝陵在繼承前代形制的基礎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繼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藝術成就最為突出者。
以往的建築歷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時期單體建築藝術性的下降而貶低明清建築。實際上,明清建築不僅在創造群體空間的藝術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建築技術上也取得了進步。明清建築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結合,減少了斗拱這個中間層次的作用。這不僅簡化了結構,還節省了大量木材,從而達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築空間的效果。明清建築還大量使用磚石,促進了磚石結構的發展。其間,中國普遍出現的無梁殿就是這種進步的具體體現。
總之,明清時期的建築藝術並非一味地走下坡路,它彷彿是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夕陽,依然光華四射。
明清建築
元朝嚴酷的統治終被推翻,中國又恢復了漢人掌權。但一心想恢復漢唐雄威的明朝皇帝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另一次輝煌——封建制度沒落的頹勢已無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權發展到極點,宰相被廢除,皇帝成為官僚之長。特務政治也發展到極至,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務組織十分發達。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儒學,但此時的儒學早沒有了先秦時的朝氣,其消極因素越來越顯現出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與生產技術的提高,國內外市場的擴大,資本主義在中國萌出了芽。但面對儒學強大的勢力,這芽始終沒萌起來。此時期中國的科技發展出現了最後一個高峰,——近代西方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利瑪竇、徐光啟合譯了《幾何原本》、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宋應星作《天工開物》。明末對農民嚴酷的剝削引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清朝統治者南下奪取了革命的果實,延續明之君主獨裁。他們歧視漢人,對漢族實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懷柔與高壓並行,鼓勵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興文字獄,使學術發展受到阻礙。在經歷了短暫的「康乾盛世」後,國勢陡轉,八旗子弟的弓箭長矛終敵不過洋人的堅船利炮,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被迫終結,進入了災難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在建築方面,明清到達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後一個高峰,呈現出形體簡練、細節繁瑣的形象。官式建築由於斗拱比例縮小,出檐深度減少,柱比例細長,生起、側腳、卷殺不再採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頂柔和的線條消失,因而呈現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建築形式精煉化,符號性增強。官式建築已完全定型化、標准化,在清朝政府頒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則例》,民間則有《營造正式》、《園治》。由於制磚技術的提高,此時期用磚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牆基本都以磚包砌,大式建築也出現了磚建的「無梁殿」。的由於各地區建築的發展,使區域特色開始明顯。在園林藝術方面,清代的園林有較高的成就。
城市建設
1.帝都北京
2.一般城市
明清時期,城市數量迅速增加,都市結構也趨復雜,全國各地均出現了因各種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軍事據點,交通樞紐,而興起的各類市鎮,如景德鎮,揚州,威海衛,廈門等,此時大小城市均有建磚城,護城河,省城府城州城縣城,皆各有規則。現存保存比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牆。它始建於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明隆慶四年(1570年)又加磚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兩面城牆基本和唐長安皇城的城垣相同,東、北兩面牆向外擴移了約三分之一。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呈長方形,南垣長4255米,北垣長4262米,東垣長1886米,西垣長270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四面各築一門,每座城門門樓三重:閘樓在外,箭樓居中,正樓最里,為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與圍牆連接形成瓮城。在城牆四角各築角樓一座。城牆上相間120米還有敵台(馬面、墩台)98個,台上築有敵樓,供士兵避風雨和儲存物資用。城牆頂部外側還修 有雉諜(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瞭望用,內側修有女牆無垛口,以防行人墜落,城外有護城河環繞。整個城牆氣勢雄偉,構成一個科學嚴密的古城堡防禦體系。
鍾樓座落在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樓上曾有大鐵鍾一口,每晨擊鍾報時,故名鍾樓。高36米,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曆十年(1582年)移建於此。鍾樓從下向上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開券洞門,由地平至樓頂通高36米。樓深廣各五間,環以迴廊,憑欄四望,可飽覽古城全貌。樓分兩層,三重檐四角攢頂。樓檐四角如鳳展翅,綠琉璃覆蓋的攢頂上為金色寶頂,一層牆壁刷白,顯得雍容華貴,似唐風尤存。
建築組群
此時期建築組群採用院落重疊縱向擴展,與左右橫向擴展配合,以通過不同封閉空間的變化來突出主體建築,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宮為典型,此時的建築工匠,組織空間的尺度感相當靈活敏銳。
★詳見北京故宮
單體建築
明清建築具有明顯的復古取向,官式建築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縮小,出檐較短,柱的生起,側腳,卷殺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頂柔和的線條輪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嚴肅,拘謹而硬朗的基調,明代的官式建築已高度標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則進一步制度化,不過民間建築之地方特色十分明顯。但也有極少數特例,如北京故宮線條復雜的角樓。
★明清官式建築詳見北京故宮
飛雲樓在萬榮縣解店鎮東岳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樓面闊5間,進深5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底層木柱林立,支撐樓體,構成棋盤式。樓體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壯天柱直通頂層。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通天柱周圍,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
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給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覺。各層屋頂也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樓頂,以紅、黃、綠五彩琉璃瓦鋪蓋,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樓身上懸有風鈴,風盪鈴響,清脆悅耳。
飛雲樓樓體精巧奇特,像這樣造型繁麗的建築在宋元繪畫中出現很多,但實物保存極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西容縣真武閣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年),建在容縣東門的古經略台上。閣三層,樓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底層擴展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外觀三層檐,歇山頂,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檐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全閣用了近3000條堅如石制的鐵黎木構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為灰黑色,三重屋面則是綠瓦灰脊,色調極淡雅柔和。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
在樓層有四、五根金柱,貫穿二、三層,其柱腳懸空,下離二層樓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築的一個特點。
宗教建築
現存的佛寺,多數為明清兩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數千座,遍及全國。漢化寺院顯示出兩種風格:一、位於都市內的,特別是敕建的大寺院,多為典型的官式建築,布局規范單一,總體規整對稱。大體是:山門殿、天王殿,二者中間的院落安排鍾、鼓二樓;天王殿後為大雄寶殿,東配殿常為伽藍殿,西配殿常為祖師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門、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稱寺。此外,法堂、藏經殿及生活區之方丈、齋堂、雲水堂等在後部配置,或設在兩側小院中。如北京廣濟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剎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規整中有變化。分布於四大名山和天台、廬山等山區的佛寺大多屬於此類。明清大寺多在寺側一院另闢羅漢堂,現在全國尚存十多處,尚有新建重者。為了便於七眾受戒,經過特許的某些大寺院常設有永久性的戒壇殿。明、清時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和華北一帶,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漢族建築風格的影響,有的已相當漢化,但總是保留著某些基本特點,使人一望而知。
此時期中國佛寺建築上出現一種拱券式的磚結構殿堂,通稱為「無梁殿」,如山西、南京靈谷寺、寶華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種殿堂建築。這反映了明朝以來磚產量的增加,使早已應用在陵墓中的磚券技術運用到了地面建築中來。五台山顯通寺內的無量殿為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築,高20.3米。這座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面寬28.2米,進深16米,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並列,左右山牆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偉壯觀,是我國古代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無量殿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無梁建築中的傑作。
明、清佛塔多種多樣,形式眾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由於塔的體型高聳,形象突出,在建築群的總體輪廓上起很大作用,豐富了城市的立體構圖,裝點了風景名勝。佛塔的意義實際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規定,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審美對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蘭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帶有自己風格意蘊的塔,民間也造了一些風水塔(文風塔)、燈塔。在造型、風格、意匠、技藝等方面,它們都受到了佛塔的影響。廣勝寺飛虹塔為例介紹。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廣勝上寺,為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閣樓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體貼琉璃面磚和琉璃瓦,琉璃濃淡不一,睛日映照,艷若飛虹,故得名。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 年)重建, 天啟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漸變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輪廓。同時模仿木構建築樣式,在轉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面雕刻花紋,斗拱和各種構件亦顯得十分精緻。形制與結構都體現了明代磚塔的典型作風。該塔外部塔檐、額枋、塔門以及各種裝飾圖案(如觀音、羅漢、天王、金剛、龍虎、麟鳳、花卉、鳥蟲等),均為黃、綠藍三色琉璃鑲嵌,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形成絢麗繁縟的裝飾風格,至今色澤如新,顯示了明代山西地區琉璃工藝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剛寶座式塔是一種群體塔,俗稱「五塔」。它源於南亞次大陸,以佛陀迦耶大塔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畫中曾有出現。但未被推廣。藏傳佛教大量採用此種五塔形式,作為宇宙模式的一種表徵。除藏、蒙地區外,明清時代華北也修建了一些這類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區為多。北京地區著名的有明代真覺寺塔,清代碧雲寺塔和西黃寺清凈化城塔等。
真覺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門外,始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雍正帝胤禎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建有五塔,故俗稱五塔寺。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
金剛寶座塔由寶座和石塔兩部分組成。寶座為7.7米的高台,系磚和漢白玉砌成,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0.5米,外觀莊重。最下一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是一排佛龕,每個佛龕內刻佛坐像一尊。寶座頂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象徵毗盧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東塔象徵阿輇佛;南塔象徵寶生佛;西塔象徵阿彌陀佛;北塔象徵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塊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寶座南北正中辟券門,塔內有石階44級,盤旋而上,通向寶座上層平台。台上還蓋有下方上圓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中央大塔刻一雙佛足跡,意為「佛跡遍天下」。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以堅實而不可動搖的印象。
民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築的代表。它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游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門內外的重要裝飾壁面,絕大部分為磚料砌成,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人口,人們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的首先是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牆面和鑲嵌在上面的吉辭頌語。通過一座小小的垂花門,便是四合院的內宅了。內宅是由北房、東西廂房和垂花門四面建築圍合起來的院落。封建社會,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牆黛瓦,給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喜歡作成「封火山牆」,可以認為它是硬山的一種誇張處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這種高出屋頂的山牆,確實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很好的裝飾效果。
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國黃河中下游的漢民族,1900多年前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被迫南遷。在這漫長的歷史動亂年代中,客家人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力壓迫,防禦匪盜。這種奇特的土樓,後來傳布到福建、 廣東、江西、廣西一的帶客家地區。從明朝中葉起,土樓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樓始終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的樓堡。
此外,我國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總之,民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法式」、「則例」等條條框框的約束,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Ⅷ 中國古建築包含哪些內涵和文化
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中國古建築是中國人民生產生活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和反映之一。可以體現人們的自然觀、地域特點、等級制度等。
一、崇尚自然的觀念。古代重視風水觀念,建築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甚至材料的選擇都講究有山有水,和諧共生。
二、南北地域特點。中國古建築有南北兩大源頭,南方居住方式由巢居到干欄式再到地面建築,被稱為是"樹上落下來的",體現木的特點,精巧細膩;而北方居住方式由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築,被稱為"地里長出來的",體現土的特點,厚重敦實。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吊腳樓,天井,北方的四合院,窯洞等。
三、森嚴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屋頂式樣、開間數、建築色彩、彩畫式樣等方面。屋頂式樣中,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等級依次由高到低。故宮太和殿為天子的朝堂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比重檐歇山頂的天安門等級更高。開間數,指兩根柱子之間為一開間,通常有九、七、五、三等開間數。九居單數最大,因此九開間一般都為皇帝專用建築。因有"九五之尊"之說,如天安門為九開間進深五開間,取皇權至高無上之意。建築色彩方面,黃紅綠藍等級依次由高到低。故宮建築屬皇家,一般為黃頂紅牆。一般來說,除文廟外,其他建築採用黃頂紅牆屬僭越。彩畫式樣方面,和璽彩畫為皇帝專用,旋子彩畫(菊花圖案)一般為大型寺廟使用,蘇式彩畫才能一般為民眾所用。其他還有,屋上翹角的多少、中間踏步道(有丹墀為最高級)、方位(左祖右稷)等,也可以用建築區別使用者的等級。
Ⅸ 中國古建築反映的文化,體現的思想,反映的觀念(請幫忙,下周三就要考試了
中國古代建築的「天人合一」建築觀
| [<<] [>>]
--------------------------------------------------------------------------------
雖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語出現較晚,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卻由來已久。在影響建築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觀念是根本性的。天是一個歷史范疇,起源於遠古人類對無法預測的蒼茫太空的敬畏同,夏商以後,「天」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對這種主宰的崇拜就構架起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觀。「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後,人們強調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一種觀點。
中國古代的先哲以樸素的系統觀念觀察整個宇宙, 《莊子?齊物論》雲:「天地與我並存,萬物與我為一」,是莊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樂記》提出「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即認為整個宇宙天地處於「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狀態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氣永遠處於整齊、和諧、有序的運化之中,這與莊子所謂「通天下之氣」是一個意思。《周易大傳?文言傳》有雲「夫天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為,後天而而奉天時。」這種承天命、順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統治者利用,他們將作為統治人民的合法基礎。《周易》又有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原則。這些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建築的發展。
《老子章句》曰:「天道與人道間,天人相通,精氣相貫」。老子《道德經》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與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就是說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諧共生。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築中。比如北京城的建設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來建造的,紫禁城正對這紫薇星,建築與環境得到融合和滲透。中國古建築的點也是體現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築觀上,它所展現的是「自然與精神的統一」,本文所探討的「天人合一」建築觀,也正是基於這一基本涵義作為出發點。
「干闌文化」是古代中國南方建築文化的主體,是南方干闌式建築與源於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築融合時期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代表。它是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築體系,向來注重與自然的高度協同,尊重自然,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藝術性格上特別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選材上,木材給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輕巧、堅韌、易於加工為一身,恰恰與古代中國人相切合,因此成為中國古建築的首選材料。加之,建築始終是為人服務的,古代中國地在物博資源豐富,因此,選擇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類型上豐富多彩,主要包括:宮殿、宗廟、公府、館榭、地下宮室、離宮、壇、祠、警鼓台、舞台、觀景樓閣等。它們的種類和使用功能雖不相同,但始終流露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基於與自然高度協同的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築鑲嵌在自然中,彷彿是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古建築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表現在城市、村鎮、宮殿、陵墓的選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圖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
城市的建設:
伍子胥設計建造吳都闔閭城,在《吳越春秋》中記載:「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八門,以象天八門;水八門,以法地八聰。築小城,周十里。陵門三。不開東面者,欲以絕越明也。立閶門者,以象天門通閶闔風也。立蛇門者,以象地戶也。」隋大興城建造時,宇文愷不僅有斟酌地勢,將太極宮置於乾位,且又以承天、朱雀等命名。漢之長安城,「---------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
明清北京城的建設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來建造的,紫禁城正對這紫薇星,建築與環境得到融合和滲透。
村落的建設:
村是聚落的一種形態,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關系的和諧。安徽歙縣棠樾村為一個典型的例子。棠樾選址,符合風水所謂「枕山、環水、面屏」的原則。它以富亭山為屏,面臨沃野,源自黃山的豐樂河由西而東穿流而過,周圍樹木茂盛。棠樾族譜有詩雲:「遙想棠陰清晝永「(《玉篇》「楚謂兩樹交陰之下曰樾」這正是這個村落名字的由來,又「此處山川之勝,原田之寬,足以立子孫百世之業」。這正是陶淵明所描寫的世外桃源。棠樾人把自己置身於大自然當中,彷彿自己就是當中的一分子。這種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注重風水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築觀的體現。
宮殿的建設:
在宮殿的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故宮,故宮又稱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它在北斗星的東北方。「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古人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便有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視為三座門,即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相應,紫禁城前面設立端門、午門,東西兩側設立左、右掖門。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象徵著天宮中的銀河。皇帝及皇後居住的乾清宮與坤寧宮,「乾」、「坤」二字就意味著天地的意思。其東西兩側的日精門與月華門,則象徵著日月爭輝。東西六宮及其他諸宮殿也都分別象徵著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
紫禁城的建設,把古代建築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陵墓的建設: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採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已發掘的河南洛陽與南陽的漢墓中都畫有天象圖,它們都顯示著窺天通天、與天同構的目標。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1999年3月,考古人員發布一個驚世的發現: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圖。「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築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
中國古建築始終是「天人合一」與「禮法、宗法制度」的聯合體現。「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禮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級制和規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築上,兩者並沒有截然分開。如「宮殿」、「陵墓」等建築形制是禮制建築,但它們在布局上追求的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並不矛盾。
總的說來,「天人合一」建築觀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
Ⅹ 中國傳統建築的四種類型分別怎樣體現了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中國傳統來建築是由線構成的。柱、梁、自額、桁、枋、椽、拱等,在宏觀上都可看作線,這些線的交織組合就構成建築。中國傳統建築普遍具有可貴的本色美,建築的這些線型構件在滿足結構和功能本身要求的同時,也兼具裝飾的作用。為支托屋檐出桃而產生的斗拱;為承受轉角屋頂巨大重量的角梁;為結構需要發展的屋角起翹;為滿足透光要求的窗欞等等。這些線的形式是來自於對構造連接的強調,或是對飄帶、雲紋或蔓草之類形象的抽象。那麼,中國傳統建築中線條構圖為何占據如此重要地位呢?究其原因,它不僅與傳統中國長於木構建築有關,也與傳統中國人對事物本質的執著追求有關。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築藝術風格等雖各有差異,但其傳統建築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築材料及裝飾藝術等方面卻有著共同的特點,區別於西方,享譽全球。她強調天人合一,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