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學的釋義與內涵
關於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確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歷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
「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與「知識體系」說、「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科學」說,可以看作是分別對應於歷史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歷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其中,「科學」說中的一般「科學」說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說,分別反映了歷史學第四個發展時代中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至於後者,更確切地說,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態在歷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歷史學界史學界說紛紜,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復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的影響。
在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說、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說。其中,李、蔣二說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歷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致,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說。就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說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麼,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說。本書的史學定義,將以李、蔣二說為基礎來確定。因為,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
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既存事實,對歷史學是什麼的回答,就不應該再繼續停留在一般歷史學的認識階段,而必須把它當做一門完成的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來看待。中國歷史學理應歸屬於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何別的什麼歷史學。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不能滿足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史學認識水平,必須結合後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特別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史學實踐的現實存在狀況,從而作出我們時代的關於史學的確切定義。史學定義的重新確定,必須符合並反映這個時代要求。
歷史學對於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並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律的任務。但是,諸如此類產生於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於歷史學確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歷史學發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
從特性方面講,盡管歷史學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在於這些一般特性,而在於它根源於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把自己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特性,其中較顯著且重要者有:它與哲學相比的特殊性特徵,與一般社會科學相比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徵,與文學相比的真實性特徵。 在歷史學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些人文學科一般性特性的東西,同樣不能成為否定它是一門科學的根據。因此,任何關於歷史學不是科學的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都不能拿來作為重新確定史學的定義的基礎性材料。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
(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
(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 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 ;「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
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
可是,在一般意義上,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
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 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② 【歷史】的三層含義是什麼
③ 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是什麼
首先提醒一下,「歷史文化遺產」提法不周全,所以請允許我按照國際慣例為您解釋一下所謂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定義與標准
一、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現代化進程迅猛如潮.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於1972年倡導並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公約主要考慮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遺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要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考慮到鑒於威脅這類遺產的新危險的規模和嚴重性,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
二、聯合國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義務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自然景觀,提供下列保護:(一)不分國籍,都受到聯合國成員集體保護.戰爭情況下不得列入攻擊范圍。(二)提供本國所不具備的專家、技術、儀器等幫助。(三)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
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准與要求
(一)文化遺產的定義《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對文化遺產的定義有文物、建築群、遺址三條,其中"遺址"的定義是: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與人類結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的地區。
(二)文化遺產的評審標准
1、申報項目自身價值 (1)代表一種獨特的成就,一種創造性天才的傑作。(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萊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中,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3)能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4)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築群或景觀的傑作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作品。(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是處在不可挽回的變化之下.容易損毀的地址。(6)與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化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關聯,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實物。
2、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保護該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該遺產項目環境的協調及對不協調狀況的克服程度。
四、申報渠道和程序向國際社會申報世界遺產是國家行為。
總協調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推舉出的世界遺產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的世界遺產中心兼任其秘書處,處理日常事務。世界遺產委員會是政府問機構。為確保世界遺產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其相關事項要建立在獨立的國際專業咨詢機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保護世界自然資源聯盟"和"國際文物修復研究中心"研討、論證的基礎上議決。其中,審定新的世界遺產,主要要經前兩個非政府間機構進行專業考察和綜合論證。文化遺產的考察論證一般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進行。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業務主管部門是國家文物局。報送世界遺產申報項目,要報請國務院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運作方針規定,締約各國應將本國今後5-10年擬申報世界遺產的單位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通報世界遺產中心備案。然後,每年(殷墟為2002年)的元月底,按照統一規定的嚴格格式和內容將本國自認為條件已經完全成熟的預備項目正式申報文本(包括文字、圖紙、幻燈、照片、錄像或光碟等)送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中心將把有關材料轉達國際專業咨詢機構,在當年夏秋之際,由相關的專業咨詢機構進行考察和論證,並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評估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殷墟為2003年)的4月份召開一次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新的(上一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提出建議16月份,世界遺產委員會全會投票表決,選出新一輪世界遺產。程序規定,一旦申報失敗,在近年內不得再次申報,如再次申報.極其困難。
五、目前中國世界遺產工作現狀
現在,世界上有162個國家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690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於1985年成為該公約締約國,雖起步較晚,但卻後來居上。自1987年我國擁有第一批世界遺產以來,至今已有27個世界遺產項目,遺產數目排在義大利、西班牙之後,位居世界第三。中國27處世界遺產中,有20處文化遺產3處自然遺產,4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內涵是什麼
始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任何一種政治發展道路,歸根結底都是該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民族文化傳統和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選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實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由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發展進步的客觀要求決定的,是合乎歷史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
⑤ 歷史究竟什麼才是歷史他的含義
歷史?
我認為歷史就是我們的先祖,前輩們把自己經過的事如實的記錄的過程。他們把回自己見答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給後人參考的過程就是歷史。
其時我覺得歷史的本質就是記錄,如實的記錄下一切往事的過程,這就是歷史的關鍵。什麼是歷史?是如實記下的才算。歷史是沒有感情的感情,你在讀的時候會有你自己想法的才是歷史。
⑥ 歷史概念是什麼意思
概念是人們用於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紐結(網路)
你把學過的版歷史知識點的所有相關列出權來就好了。這么說吧,如果說到一個東西,你能想到與之相關(課本上學到)的其它事物。。把這些其他的事物按點列出來——這就是作業要求
===舉個例子===
概念: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
(注意:以下是對該概念的列舉)
分類:土地國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地主私有、自耕農私有)
特點:土地私有,准許買賣。
影響:造成土地兼並→貧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機統治。
==(該例子所列項目不是每個概念都必須寫到的,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列舉概念有
人名:要列出其基本事跡,影響
地名:知道在地圖上的位置
事件:時間、地點、哪些人、過程、原因、影響
基本上就是這些,詳略自己根據考點重要性把握
⑦ 歷史淵源及其內涵
春節從傳統來說應該從冬至節就開始了,冬至是小年,現在我們經常過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算起。除夕有吃年夜飯、祭祖;大年初一放爆竹、拜訪長輩;初二一般是回娘家的日子,像初五是迎財神等等,習俗很多,各地差別很大,這些習俗在時間先後的排列順序上是沒有必然的規律的,主要的只是約定俗成,你一定要追究它的根據的話,有的也能說出一些道理來。比如說初一拜訪一般是父系的親屬,初二回娘家就是母系的親屬,初五為什麼迎財神呢?因為一般以前從初五開始,各行各業又重新開始營業了,開業的話,總是希望生意興隆。
春節是個過程,而不是現在從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從時間看,最早的臘月初一,乞丐們要跳灶王。他們三五成群扮成灶公灶婆,到別人家門口說吉祥話乞錢,這種活動一直持續到臘月二十三灶王升天。臘月初八,又名成道節,最早源於臘月祭祖,臘八粥習俗就是這一天的東西。過了臘八便開始采購年貨,要掃房子、貼窗花。臘月二十三祭灶,要往舊的灶王爺的嘴上抹一些灶糖,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臘月二十五要吃粥,有的地方還要將紅豆粥抹在門上,據說這樣可以避邪。除夕就開始貼春聯,貼門神,做年夜飯,包餃子,守歲。在初夕之前店鋪都去收帳,過了除夕就不能做了。初一祭祖,迎喜神到各家去拜年,放炮;初二結婚的媳婦回娘家,初三傳說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在地上撒米、撒鹽給老鼠吃。初四是接神、迎神。正月十五看花燈。這種習俗的成形至少在唐代就已經非常成形了。
春節的習俗在漢代基本定型,現在我們過年的許多習俗,大都可追溯到漢代。如貼門神的習俗,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當然當時的門神不是現在的印刷品,而是用桃木刻成的,沒錢的人家就用兩塊桃木板,上面寫上"神荼"、"郁壘"兩位門神的名字,掛在門上,鬼就不敢來了。古人認為桃木是有神性的,能避邪。除了放門神,還有掛葦索,也就是草繩子。繩子能捆人,自然在人們的理解中也能捆鬼,所以鬼怕繩子。另外就是放爆竹。爆竹是鞭炮的前身,最早是往火堆里扔竹子,竹子遇熱爆炸,認為這樣可以驅鬼。在宮廷中還要跳儺舞來驅鬼。這些風俗在很長時間內--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有保留。除夕也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在《晉書》中,甚至記載有放犯人回家過年的故事。親人團聚的目的之一就是守歲。實際追其原始目的,也是怕鬼神來騷擾。人們為求平安,不但一夜不睡,還有滿院子點上篝火,避免鬼怪的襲擾。在晉代,隨著醫葯學的發達,引人矚目,世面上還出現過一種躲避鬼怪的丸葯"卻鬼丸",元旦那天,男左女右,系在胳臂上。總之,歷史上的春節或者說早期的春節主要是驅鬼、祭祖、慶豐收,而現在的春節它的主要功能是娛樂、聯絡人際關系,這是春節演變的一般規律。
⑧ "延安歷史"的內涵
因為延安是一個非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的古城,而且古代的時候,有很多的名人都是出自這個城市的,所以才會說延安歷史是非常有內涵的。
⑨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以史為鏡,珍惜今天!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⑩ 歷史的含義是什麼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10)歷史的內涵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