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鼠疫流行了多久

歷史鼠疫流行了多久

發布時間:2021-03-01 04:38:11

①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發生鼠疫

宋末元初
12~14世紀是一個血與火交織的世紀,宋金之間、金元之間、宋元之間進行的戰爭貫穿始終。蒙古軍隊帶來了鼠疫。
粗略估計,在從金泰和七年(1207年)至蒙元至元七年(1270年)或稍後的大約七八十年間,北方河南等七區人口損失2500萬,南方四川、江西贛州、福建損失人口約1070萬,假如廣東人口損失為100萬,合計上述各區人口死亡約3670萬。其中應有70%左右的人口死於鼠疫,即疫死人口多達2570萬,占金泰定七年全國14500萬人口的17.7%。這一數據表明,金元之際的鼠疫流行對於人口的影響巨大,全國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是疫。
蒙古鐵騎馳騁歐亞大陸,重要的不僅是軍事上的征服,而是生態的巨大擾動。草原上的平靜被打破了,馬蹄,車輪滾滾,大量的人口往來穿梭,大批的物質南下北上。人與草原上的各種嚙齒動物有了更多的親密接觸,蚤類也找到更多的寄主。於是,帶有鼠疫菌的老鼠或者跳蚤,或躲藏在馬車上的谷堆里,或夾雜在戰士們的皮襖里,隨著蒙古戰士的馬隊,開始了長長的征途。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廣泛分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星星點點,不計其數,鐵騎所至,踏起一片煙塵,在戰場,在宿營地,在避難所,人與染疫的鼠蚤有更多的接觸。隨著戰事的進展和軍隊的移動,區域性的動物鼠疫流行轉變為跨區域的人間疫情。於是,在華北,在嶺南,在江南,在西南,在中亞,到處都有人間鼠疫的流行,到處都有死亡者的呻吟。一系列的重大疫情改變了各個區域的歷史進程,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從鼠疫史的角度看,元帝國的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站在歐洲看中國,還是站在中國看歐洲,都是如此。
元帝國的征戰結束以後,中國境內的鼠疫流行,重新成為區域性的了。下一次世界范圍的鼠疫菌之傳播動力,不再是草原騎兵的馬隊和車隊,而是中國海、太平洋、印度洋上往來的貨船。中國境內的長距離疫情傳播,也主要依靠沿海港口的海上航船。內陸地區的傳播,在以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傳播的范圍有限。生態變遷與社會變遷互為條件,共同構造鼠與跳蚤的歷史以及人類社會的歷史。

② 過去250年共發生10次疫情大流行,你知道是哪10次嗎

天花:16世紀末,歐洲探險家、殖民者和征服者開始進入新大陸,並把天花病人用的毯子送給印第安人。結果,瘟疫肆虐,居住在美洲大陸的近1億土著人口減少到500萬至1000萬。正是天花造成了歷史學家所說的“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種族滅絕”。

西尼羅河熱:西尼羅河病毒(WNV)於1937年首次從烏干達西尼羅河發熱婦女的血液中分離出來。它最初是一種由蚊子傳播給人類的鳥類病毒。

SARS:這個2003年的非典我們在熟悉不過了,2002年11月,廣東省佛山市出現首例SARS病例,也是世界首例SARS病例,並迅速形成疫情。

③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什麼時候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分別是在公元前6世紀(520-565年)、14世紀中葉、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30年代。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2、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黑死病

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之多。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重程度逐漸下降。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3)歷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擴展閱讀:

一、鼠疫的傳播途徑

1、媒介傳播:主要是通過跳蚤吸血傳播。

2、接觸傳播:人類通過獵捕、宰殺、剝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觸染疫動物時, 細菌可以通過手部傷口進入人體, 經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這種直接接觸感染甚至可以通過非常細小的傷口形成感染, 如手指的倒刺等。

3、空氣傳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通過呼吸、咳嗽時便將鼠疫菌排入周圍空氣中,形成細菌微粒及氣溶膠,這種細菌懸浮物極易感染他人,造成人間肺鼠疫暴發。接觸肺部感染的染疫動物,如感染鼠疫的狗、貓等,也可以直接經呼吸道感染,引起原發性肺鼠疫。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極高,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及時應用,病死率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時的發現,及時的進行隔離,就地治療。早期、聯合、足量的應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對於肺鼠疫首選鏈黴素,同時要注意給予對症治療。

2、肺鼠疫是危害比較大的傳染性疾病,應該重視肺鼠疫的預防,包括隔離患者,切斷傳播途徑,也就是加強國際檢疫以及嚴格的滅鼠滅蚤。再次要注意保護易感人群,包括預防性服葯以及疫苗的預防接種等。

④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多少人

三次鼠疫奪走了一億多人的生命,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

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其起源眾說不一。

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續近三百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據記載,當時倫敦的人行道上到處是腐爛發臭的死貓死狗,人們把它們當作傳播瘟疫的禍首打死了。

然而,沒有了貓,鼠疫的真正傳染源——老鼠,就越發橫行無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

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史稱「倫敦大火災」),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

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

它是突然暴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4)歷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擴展閱讀

產生原因

鼠疫桿菌為短小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新分離株以美蘭或姬姆薩染色,顯示兩端濃染,有莢膜(或稱封套)。在病灶標本中及初代培養時,呈卵圓形。

鼠疫桿菌對外界抵抗力強,在寒冷、潮濕的條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於5-10℃條件下尚能生存。但它對一般消毒劑、殺菌劑的抵抗力不強。對鏈黴素、卡那黴素及四環素敏感。

傳播方式

由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主導,並對尚存野生動物瘟疫源所做的現代研究已證實,鼠疫的爆發大部分是突如其來的嚴重氣候變化而引起。降雨過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災過後又降雨過度,更具爆發的可能性。

雨量過多時,植被生長將會增加,因此草食動物和昆蟲將會取得較多食物。嚙齒類動物亦會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帶有鼠疫桿菌,但對病菌免疫之老鼠),並遠遠超過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數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過後,為了找到覓食的地盤,這些動物的活動范圍不得不更加擴大。

於是在數個月內,這些帶有鼠疫桿菌的野生動物就會向海浪一樣四處向外擴散。不久,這些動物就會和其他不帶鼠疫桿菌的嚙齒類動物接觸,並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進一步跨物種傳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種傳染

跳蚤雖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並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嚙齒類動物對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則不然。跳蚤會死於鼠疫。不過諷刺的是,鼠疫的散播過程,其實是整個死亡過程本身。

跳蚤吸食嚙齒類動物身上的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後,其消化管部分會被一種由繁殖中的病菌與血塊混合的東西所阻塞。病蚤乃開始肌腸轆轆而變得飢不擇食,以致凡是會移動的生物──不論是否為平時的宿主類生物,他幾乎都會往上跳吸食血液。

但由於腸道被堵住無法消化的關系,病蚤除了無法止飢外,更會在吸血的同時吐出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因而將鼠疫桿菌傳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後病蚤會迅速地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無所不螫,在執行一個不可能滿足的任務之後,進一步把鼠疫傳播開來。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後,更會造成次發性肺鼠疫。感染者會把富含病菌的痰與飛沫傳播,進一步擴大鼠疫病情,並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

1894年,中國華南爆發鼠疫,並傳播至香港。兩名細菌學家,法國人亞歷山大·葉赫森(Alexandre 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別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離出引致鼠疫的細菌。

由於北里柴三郎的發現後來被發現有錯誤,現時一般認為葉赫森是首名發現鼠疫桿菌的科學家。1967年,鼠疫桿菌的學名改為 Yersinia pestis以紀念葉赫森。

1898年,法國科學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買首次證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傳播者。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類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⑤ l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5)歷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⑥ 歷史上三次鼠疫大流行共死了多少人

歷史上的三次鼠疫大流行共致死一億三千五百萬人左右。鼠疫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烈性傳染病,曾被稱為黑死病,各型鼠疫患者如果不及時治療均會引起死亡。

1、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疫情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542年開始在君士坦丁堡爆發。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口最多的城市,很多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隊、船隊在此聚集。因疫情爆發適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後人稱為「查士丁尼瘟疫」。

其影響范圍隨地中海而向西延展,使眾多地中海岸的國家和地區飽受疾病折磨之苦,因此有時又稱其為「地中海瘟疫」。但是在那時,人們不知道這是鼠疫。

2、第二次鼠疫

從14世紀中葉開始,持續近300年,歐洲大陸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

此次鼠疫流行前後此起彼伏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兩千五百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義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達兩千人,一個月後竟達八千人。直到幾個月後一場大火,燒毀了倫敦的大部分建築,老鼠也銷聲匿跡,鼠疫流行隨之平息。這次鼠疫大流行在歷史上稱為「黑死病」。整個歐洲大陸因此喪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

從19世紀末期開始,20世紀30年代以後結束,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其後有山西鼠疫,東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歐亞非其他地區的鼠疫,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才銷聲匿跡。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疫情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6)歷史鼠疫流行了多久擴展閱讀:

鼠疫的症狀體征

1、輕型:有不規則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痛,偶可化膿,無出血現象,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2、腺型最多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即可見蚤叮咬處引流區淋巴結腫痛,發展迅速,第2~4天達高峰。腹股溝淋巴結最常受累,其次為腋下、頸部及頜下。

3、肺型可原發或繼發於腺型,多見於流行高峰。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發病數小時後出現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轉為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與發紺迅速加重。肺部可以聞及濕性啰音,呼吸音減低,體征與症狀常不相稱。未經及時搶救者多於2~3天內死於心力衰竭、休克。臨終前高度發紺,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4、敗血症可原發或繼發。原發者發展極速,全身毒血症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及出血現象嚴重。迅速進入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搶救不及時常於24小時至3天內死亡。

⑦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外國鼠疫大流行

人類歷史來上曾經有過三次鼠疫大流行自。

前兩次爆發的時間分別對應中國古代的南朝、元朝末期,第三次為晚清。

具體:

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從6世紀中葉開始至8世紀消失,在歐亞奪走上億條生命。

第二次鼠疫從14世紀中葉開始,短短4年的時間,鼠疫(黑死病)就導致了歐洲百分之三十人口死亡。關於這次鼠疫,歐洲人普遍認為傳染源是蒙古人帶來的,因為這一時期也是蒙古帝國擴張版圖西征歐洲的時間。這次鼠疫持續時間非常長,約為3個世紀。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從19世紀末期開始,從中國南部、孟買開始,最後匯聚於當時的北滿地區。這次鼠疫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這次鼠疫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才銷聲匿跡。至於災難性影響——

這次疫情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全世界因鼠疫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1921年中國東北鼠疫

⑧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發生過鼠疫

宋末元初
12~14世紀是一個血與火交織的世紀,宋金之間、專金元之間、宋元之間進行的戰爭貫穿始終。蒙古軍隊屬帶來了鼠疫。
粗略估計,在從金泰和七年(1207年)至蒙元至元七年(1270年)或稍後的大約七八十年間,北方河南等七區人口損失2500萬,南方四川、江西贛州、福建損失人口約1070萬,假如廣東人口損失為100萬,合計上述各區人口死亡約3670萬。其中應有70%左右的人口死於鼠疫,即疫死人口多達2570萬,占金泰定七年全國14500萬人口的17.7%。這一數據表明,金元之際的鼠疫流行對於人口的影響巨大,全國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是疫。

閱讀全文

與歷史鼠疫流行了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